神话动物进化论

2023-08-30 14:34古火拉兹红色皇后
科幻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鳞片麒麟长颈鹿

古火拉兹 红色皇后

麒 麟

中文常用名:麒  麟

中文正名:麒  麟

学  名:Xuanyuantherium

异  名:麟、仁兽

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长颈鹿科-麒麟属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麒麟是作为“四灵”之首出现的,排位甚至在凤、龟、龙之前。在另外一些说法里,麒麟还是对应“中央之地”的神兽,是万兽的首领,地位超过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可见其尊贵。

麒麟备受尊崇的原因,一般认为源于其被赋予的“仁兽”道德观,但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它独一无二的奇特形象。

演 化

长颈鹿科是哺乳类动物中最奇特的科之一,一些物种的外形也的确极为独特。除了长颈鹿这一广为人知的陆地最高动物之外,还有神秘的长着斑马纹的??狓(Okapia johnstoni)、史前时代曾经在西亚地区与苏美尔人共同生活的长着四只角的西瓦兽(Sivatherium)等。但是和近亲麒麟比起来,这些动物简直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

在所有真实的神话动物中,麒麟可能是最不像地球生物的一种,这要归功于其覆盖全身的鳞片。在今天的地球上,并不存在全身生有鳞片的哺乳动物,即便是最著名的穿山甲,也只在身体背侧长有鳞片。麒麟是唯一的例外。

长颈鹿和??狓生活在非洲,西瓦兽生活在非洲至南亞地区,但中国生活着长颈鹿科动物并非虚构,化石证据表明,长颈鹿科动物发源于中国西北地区至中亚一带。它们可以向西迁徙至非洲,自然也可以向东发展到中国的中原地区。

长颈鹿科外形差异巨大,证明了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可以做出多大的改变。麒麟的存在和灭绝,也确实都与它的生存环境有关。

??狓

形态特征

麒麟为大型哺乳动物,肩高120—150厘米,雄性体重可达六百千克,最大者肩高可达两米,重达一吨。体型似麋鹿,但身体更粗壮,在近亲中更接近西瓦兽而不是??狓,而且全身覆盖着规则排列的暗黄色鳞片。麒麟的鳞片来自胚胎上皮细胞中相当狭窄的一层,由一种扁平、坚硬、富含角蛋白的细胞组成,这种细胞会不断分裂生长以补充鳞片的磨损,与穿山甲的鳞片以及灵长类的指甲同源。鳞片之间存在发达的褶皱,能使其肢体更加运动自如,不会因为鳞片的存在而影响灵活性。

麒麟的鳞片似蛇鳞,主要分为头鳞、角鳞、体鳞、脊鳞、腹鳞。除鼻吻部和双耳内侧外,麒麟头部均覆盖对称排列的板状鳞片,称为头鳞。其中,每侧有三枚叶状突出的眶上鳞。鼻后鳞则呈方形纵向排列,延伸至额鳞。额鳞是麒麟全身最大的一枚鳞片,直径可超过二十厘米,近圆形。其后为两枚稍小的顶鳞,成年雄性顶鳞会生长不规则圆钉状突起。

雄性麒麟的额鳞与顶鳞之间则生有独特的“y”形独角,同样覆盖鳞片。和其他长颈鹿科动物一样,麒麟角既不是牛角那样中空的角质鞘,也不是鹿角那样实心的骨质角和犀牛那样的表皮角,而是由头骨的突起和包裹其上的皮肤构成。麒麟角同样包覆鳞片,而且从角基部向上,鳞片逐渐变小变细,这种特化的细小鳞片被称为角鳞,摸上去仿佛粗糙的砂纸。雌性麒麟不生角。

麒麟颈部和躯干背部、两侧以及四肢均分布有层状排列的光滑盾状体鳞,排列紧密厚实,能起到极佳的保护作用。其中背鳞正中的两列又称脊鳞,一直延续到尾端。脊鳞中间丛生长而硬的鬣毛,从顶鳞下缘生至肩后,极似长颈鹿。颈部前侧至肛门则是一列淡黄色覆瓦状的长方形腹鳞,并有一到两列延伸到尾部。

可能是生有鳞片的缘故,覆盖脊鳞、体鳞、腹鳞的延续鳞片的麒麟尾部较长颈鹿和??狓显得粗短、强壮。和近亲一样,麒麟尾端生有发达簇毛。

麒麟鳞片似蛇鳞的另一个特点是颜色可以变化,形成花纹。这是由于鳞片表面的特殊结构使阳光射入后产生折射,从而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这些花纹主要集中在四肢上部,色彩多变,但一般呈红色,因此在五行理论盛行之后,麒麟一般被认为五行属火。

麒麟的蹄阔大,趾可以分开,趾间有松弛褶皱的皮膜。这一独特结构的形成显然是为了扩大脚底面积、减小踩踏压强,避免在多雨潮湿环境下陷入泥地,但更重要的作用是避免踩折草被,使其能快速恢复形态,从而有利于隐匿行踪。正因为这一特性,才产生了麒麟“不践生草”的传说。此外,这些富含血管的皮膜还能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

麒麟是一种雌雄两态的动物。雄性成年后会在鼻吻两侧长出长而疏的胡须,头枕部则长出狮子一样发达的浓密长鬃,四肢肘部也会簇生暗红色长髦。加上雌性无角、雄性有角,中国人又分别称雌性为麒、雄性为麟。

麒麟有白化个体,称为玉麒麟;也有黑化个体,称为墨麒麟。

生活习性

栖息地以茂密的平缓林地为主,独居性,不迁徙。食物主要是嫩叶和高草。早晨和黄昏是觅食的高峰期,会反刍。反刍时总是趴伏在天然卧息地里,四肢缩于身下,头部和尾巴则扭在巢穴内侧,往往很快就打起瞌睡,待稍微清醒时,再次反刍。

以天然土坑、洞穴为卧息地,一般每头麒麟有三至五个卧息地。由于身披光滑坚硬的鳞甲,因此可以在枝杈蔓生的密林中自由穿行,躲开竞争者,掠食动物。行动缓慢,但短时奔跑速度也可达到每小时四十千米以上,不过仅能维持一至三分钟。常有牛背鹭等鸟类落在麒麟身上啄食蚊虫和寄生虫,并为麒麟“放哨”。

由于全身覆鳞且较少活动,麒麟对水的需求量比较少,一般只需通过食用新鲜草叶便能满足。麒麟性不喜水,只在天气极为炎热或是为了淹死体表的寄生虫时才会偶尔进入清澈的石溪,且绝不进浑水,以避免泥浆干燥后塞在鳞片之间。

麒麟的寿命可达五十岁。

繁 殖

五至六月为发情期,此时麒麟会从密林深处走出,在丛林边缘觅偶。雄性以气味标记,并发出洪亮的、类似号角的叫声。被雄性叫声和信息素吸引来的雌性总是会以“送子、送子”(sons-sons)的轻柔声音回应,中国民间因此有“麒麟送子”的传说。

雄性麒麟的叫声也会引来其他雄性竞争者,但即便是求偶期,麒麟之间也几乎不会发生打斗。它们会尽力竖立起鳞片并通过肌肉抖动和摇头摆尾来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这让它们看起来像是在进行一种独特的舞蹈,这就是民间舞麒麟传统的由来,也是中国古代认为麒麟是仁兽的另一“证据”。

麒麟的这种行为并非只是仪式化的动作,而是具有实实在在的生存意义:麒麟的鳞片不但能令掠食者难以下口,而且当这些掠食者试图去咬它们时,它们会利用肌肉让鳞片进行切割运动,割破天敌柔软的口腔。无疑,能发出更大声响的鳞片运动也能对天敌造成更大的伤害。

康熙时期 麒麟送子图将军罐

麒麟的孕期为十五个月,小麒麟一岁半时断奶,跟随母亲生活三到四年。雌性六岁、雄性八岁性成熟。

社会行为

一般独居。有地盘性,雄性的领地面积大于雌性。以额部特化的皮脂腺分泌的气味标志地盘,由于经常摩擦,额鳞比其他鳞片更为光洁。未建立领地的亚成年麒麟,有时两到三头共同活动。

地理分布

生活在温暖的亚热带地区,夏商时期曾广见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现已灭绝。

考古发现

编订了《楚辞》和《山海经》的西汉大学者刘向曾奉命领校秘书,因此得以见到许多皇家秘藏。中国历史上对麒麟的最具体描写,就是他记录在著作《说苑·辨物》中的:

麒麟麇身、牛尾,圆顶一角,合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践,位平然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有质文也,幽闲则循循如也,动则有仪容。

很显然,麒麟给刘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才有了“幽闲则循循如也,动则有仪容”的描述。虽然刘向的记载同样赋予了麒麟很多封建时代的道德观,但相对于后世的神化而言,刘向的描述并不夸张:麒麟体型如麋鹿,尾端有簇毛似牛尾,“圆顶一角”是指大型额鳞和雄性独角,“合仁怀义”是指不喜争斗的习性,“音中律吕”是指雄性声如号角,“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是因为身体鳞片对行动有一定限制,“择土而践,位平然后处”是因为不善攀缘而居于平缓林地,“不群居,不旅行”是说其独居性和不迁徙,“纷兮其有质文也”是指其鳞片有产生结构色的花纹,“幽闲则循循如也,动则有仪容”则是长颈鹿科动物优雅从容的仪态。

刘向很可能并没有亲眼见过麒麟,他所描述的应该是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所获白麟,“元狩”这个年号也是因此而得。这一重要事件被记录在《汉书·武帝纪》中:

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

刘向出生在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此时已距汉武帝去世十年、距捕获白麟四十五年之久,白麟当已随武帝登仙。不过《武帝纪》中说“获白麟以馈宗庙”,刘向作为皇室成员并领校秘书,必然可以访问曾经亲密接触白麟的内宫人员和详尽记载,他的记录如此翔实也就顺理成章了。刘向对白麟如此耗费笔墨大书特书,显然是麒麟“仁”的德行与儒家思想完美契合的缘故,甚至可以猜测,并非亲见但又近在咫尺的辗转传说会进一步美化白麟的一切行为,美化却可信的白麟或许也对刘向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巩固和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向对白麟的重视还源于麒麟和孔子之间极为亲密的关系。晋代王嘉《拾遗记》中说孔子诞生之前曾经有麒麟吐玉书于庭,而这也曾被长期认为是“麒麟送子”之说的来源:

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故二龙绕室,五星降庭,征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

这显然是汉代以来的附会,不过孔子的确与麒麟渊源颇深。据《左传》记载,鲁哀公时曾经捕获过一头异兽,经过孔子辨认,确认就是麒麟:

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让人想不到的是,孔子见到这头麒麟被猎,竟然哭泣起来。麒麟自古为瑞兽,“德盛则以为畜,治平则时气至矣”,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麒麟此时出世不但不被人识,更为人伤,孔子所哭虽是为了麒麟,更是为了周道不行、德泽不洽。孔子整理的《春秋》一书又称《麟经》或《麟史》,便由此而来。

在弟子子贡问哭泣的原因时,孔子曾说:

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焉。

孔子视西狩获麟为周礼崩坏的象征,但从生物学和气候学角度看,这其实反映了中国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巨大气候变动。全新世暖湿气候时期,中国中原地区的气候非常适合麒麟生存,殷商时代对麒麟的记载可见于甲骨卜辞。从公元前10世纪起,西周经历了一次长达百余年的气候寒冷期,造成了麒麟的大量灭亡,直到春秋时期才逐渐转暖,不过这时候麒麟已经濒危,只剩零星孑遗种群。所谓“德盛则以为畜,治平则时气至矣”,本质是三皇五帝時代气候温润造成的物产丰饶,而非圣王德行所致;麒麟的最终消亡也不是因为礼崩乐坏,而是气候不再适应麒麟生存。而其“不群居,不旅行”的习性则大大增加了它们灭绝的概率。孔子所见的,极可能是华北地区最后的老年麒麟,否则以其强壮的身躯,一个“车子”是不可能捕获得到的。

释 名

对于麒麟来说,一个令人困惑的地方在于所有的早期文献中,都没有全身覆鳞这一最显著的描写,这也是麒麟长期被认为是神话生物的主要依据。事实上,“麟”的读音和字形就已经说明了它们是有鳞片的类鹿动物。在汉字中,“粦”旁字一般都与鳞片有关,除“鳞”字外,玉石上如鳞的花纹叫“璘”;水波如鳞为“粼”,“??”像水波;《山海经》中记载的“獜”为“其状如犬,虎爪有甲”,正是有鳞片的穿山甲;“磷”本义并非氮族非金属多价元素“磷”,而是似鳞之石,即云母,《玉篇》有“磷,云母之别名”句,具有完全解理如鳞片的层状结构;麟亦如是,故无须赘述有鳞。

雄麟有角而雌麟无角,故雌麟称“麒”,又作“骐”。从“马”正是因为其无角,至于后世将“麟”也写作“驎”,则是为了与“骐”偏旁一致的俗写,《说文解字》里并没有这个字。

麒麟“仁兽”的特征使其成为圣王的象征,故历代帝王皆偏好贡麟、献麟。明代郑和下西洋后,将长颈鹿附会为麒麟便是基于这一理念。麒麟全身鳞片为暗黄色,在五行观念里黄色配“中央”,因此麒麟也成为五方兽中对应“中央之地”的神兽,是万兽的首领,地位超过苍龙、朱雀、白虎、玄武。虽然也有“中央之地”对应黄龙而不是麒麟的说法,但黄龙其实是“黄麟”的讹传。《隋书》曰:“旂画青龙……旟画朱雀,旌画黄麟,旗画白兽,旐画玄武,皆加云气”,又曰:“画缋之旗六以充王路之等,一曰三辰之常,二曰青龙之旂,三曰朱鸟之旟,四曰黄麟之旌,五曰白兽之旗,六曰玄武之旐”,可以为证。东汉蔡邕《月令章句》更明确指出麒麟对应中央:“天官五兽之于五事也,左有苍龙、大辰之貌,右有白虎、大梁之文,前有朱雀、鹑火之体,后有玄武、龟蛇之质,中有大角、轩辕、麒麟之信。”

明代郑和下西洋带回的“麒麟”(实为长颈鹿)

明代以来,麒麟一只角的特征引起了从西欧来到中国的传教士的极大兴趣,并认为与西方神话中的“独角兽”有关。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中提及独角兽,认为其是麒麟的原型,暗含着对中国人“天朝独大”观念的反叛,神圣之兽不是中国所独有的。独角兽在天主教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所以利玛窦还有传播基督教的意味。

西瓦兽

有意思的一点是,在现代生物分类学家对麒麟命名时,麒麟和它若干近亲的名字一样有着独特浓厚的神话色彩。麒麟的近亲西瓦兽学名为Sivatherium,还有一种近亲叫布拉马兽(Bramatherium),都属于已经灭绝的长颈鹿科动物,其中“therium”来自希腊词θηρ?ον,意思是“野兽”,而“Siva”和“Brahma”则分别来自印度教的主神湿婆(?iva ???)和梵天(Brahmā ???????),因此也可以译作“湿婆兽”和“梵天兽”。而麒麟的学名Xuanyuantherium即“軒辕兽”,则来自中国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而黄色也是中国人最尊崇的颜色,正对应麒麟所属的“中央之地”。

【责任编辑:竹子】

猜你喜欢
鳞片麒麟长颈鹿
麒麟“破冰”
对麒麟
它就是麒麟
不要小看长颈鹿
金钱龙
没有脚也能走路的蛇
长颈鹿的烦恼
长颈鹿
长颈鹿
鳞片辨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