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供需两侧协同发力的作用机理与实施路径

2023-08-31 12:57张艳枚沈克印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供需双循环发力

张艳枚,沈克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的重大战略规划,是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和方式的转变。2020 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创造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1]。供给侧改革为双循环提供改革动力,需求侧改革与管理并重,不仅将释放内需潜力作为核心内容,同时更注重解决制约需求增加和转型的深层次问题[2],供需双侧发力是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的最新提炼和统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到2035 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3],然而目前体育产业面临创新难、融资难、支撑难、融合难和盈利难的问题[4],导致国内供需失衡,国际价值链地位不高,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存在阻滞现象。目前,经济学界研究重心转移到“扩大内需”需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5]、需求侧改革的主要内容[2]、供需协同的作用机理[6]等方面。但体育产业研究仍聚焦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内部各业态的供给和需求分析等方面,对供需两侧协同发力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基于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背景,对体育产业供需两侧协同发力的协同内涵、作用机理、实施路径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体育产业供需两侧协同发力的协同内涵

1.1 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的战略协同

战略协同是指导思想,在国家战略层面,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同时体育产业要围绕国家战略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三个层面战略的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两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同推进[7]。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对体育产业的推动效果尚未充分显现。同时,由于现今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变化,需求侧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循环的重要堵点。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长期增长动力,需求侧改革重在解决总量问题,注重短期政策调控。体育产业在供需双侧协同改革的国家战略指导下,制定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优化体育产业的市场布局和产业布局,三个层面战略协同促进更高水平经济双循环。

1.2 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机制协同

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协调,两者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是体育产业供需双侧协同发力的机制保障。受制于发展基础薄弱、市场环境复杂、体制机制不足等因素,体育产业一直以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为主。在政策的刺激下,2020 年体育产业总规模2.7 万亿元,体育服务业总规模占比达到51.6%[8]。同时,税收、土地、金融支持等政策为体育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推动企业轻盈快速成长。政府的引导、保障、兜底等作用有效推动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但政府主导模式容易忽视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的主体活力和内在潜力,对微观事务的过度干预必然导致政府失灵。因此,在肯定政府作用的同时,要明确政府的作用边界,通过放松对市场的规制,加强体育市场体系建设等,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使体育产业获得发展内生动力[9]。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优势无可取代,但其自身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需要政府来补充。

1.3 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的资源协同

(1)利用数字经济和创新驱动数据、技术、知识、信息、人力等资源的协同发展,帮助体育企业突破资源约束,将资源价值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体育产业通过制度体制创新、产品技术创新、服务管理创新等驱动新发展格局。业态融合等制度体制的创新,有利于打破市场壁垒,加快资源要素在产业间的流通,带动文化、旅游等关联行业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生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能提高生产效率,加速产业重组融合。“互联网+体育”等新模式有利于构建服务新平台,催生新业态和新消费[10]。(2)数字经济驱动数据与其他要素资源协同。数字经济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效应和信息共享特征,可以加快产业链上下游的重组融合,推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间的联动发展和业态的跨界融合。数据资源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资源,在与其他要素资源的协同中发挥核心作用,其较强的渗透性和共享性,有助于企业获取各种要素资源,并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

1.4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

体育产业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双重愿景,从改善居民体育消费环境、加强赛事供给和体育观赏服务、优化体育产品品质等方面出发,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就业和社会福利,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1)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供需协同改革本质上是提高供需适配水平,避免资源与资本的浪费。发展体育产业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形成以绿色、共享为发展导向的消费体系和产业体系。如绿色办赛理念、推动场馆低碳节能建设改造、发展绿色服务产品与装备器材等,让体育产业发展与碳中和相适应。(2)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政府对重大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和体育公共服务的购买,是改善民生、促进公平的重要部分。通过大力提高和平衡各地区体育健身设施的供给量、关注乡村体育、老幼残体育等,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使体育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化。

2 体育产业供需两侧协同发力的作用机理

2.1 以“满足和创造需求”为抓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匹配需求变化

(1)产业供给结构优化,满足多元化需求。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从供给侧出发,立足于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最终指向是满足有效需求,实现供需适配[11]。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指在市场需求结构的引导下,体育产业结构由初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12]。当前,体育产业需求侧的目标转向更高品质的体育用品供给和体育服务,供给侧的结构错配无法满足不断变化和升级的多元化需求。2020 年,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中体育用品业、服务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占比为4.5:5.2:0.3[8],体育用品业所占市场份额较大,低端体育用品供给过剩,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体育服务业增长较快,但结构效益偏低、产业发展粗放等问题仍然存在。体育用品制造业未来仍占据重要位置,但着力点在于改善产能过剩的低端无效供给。加快体育用品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进度,增加以绿色低碳、智能共享、智慧服务为特征的高端供给,同时加强体育品质化用品出口,满足国内外多元化体育用品需求。体育服务业是衡量体育产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具有附加值高、融合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要加强体育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服务业的发展,使服务业“既大又强”。因此,产业结构优化需要体育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与体育服务业品质化发展共同发力。

(2)创新驱动要素升级,创造高品质需求。目前,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供给侧的要素分配效率仍然低下,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大动力,而创新有利于驱动生产要素升级和集中,从而引发新的消费需求。第一,促进优质要素集中,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要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坚持驱动各类主体在组织管理、建设运营、研发生产等环节创新理念和模式[13]。市场主体是驱动要素升级的力量载体,应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通过企业并购、资本重组、科技创新等方式,促进优质生产要素集中,支撑形成一批世界一流领军企业,如安踏通过收购斐乐、迪桑特和科隆,实施多品牌聚焦发展,实现高端需求的创造。第二,创新驱动体育企业形成新的组织形式。通过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基于体育消费需求动态感知形成新的研发、制造,构建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保障制度供给创新,激发消费潜力。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密集推出,体育消费、全民健身、冰雪足球运动等政策形成长期利好效应,但产业规范、制度管理等政策未产生预期效果[14]。保障制度是改革动力的加速器,供给制度的加强和创新为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提供保障。第一,加强税收、补贴、人才等后续保障政策供给,推动需求端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融资优惠和税收减免政策吸引资金流入,体制改革和人才补助政策吸引复合型人才注入,发展规划、场馆建设、土地优先使用权等政策引导体育产业发展,多方面政策解决体育产业用地、人才、融资等多方困境。第二,加强体育保障性立法,确保经营活动和消费权益得到全面保护。2020 年初《体育法》修订正式启动,对体育健身、竞赛与培训等重点领域以及户外运动、马拉松、帆船等新兴体育运动进行安全监管的加强。

2.2 以“扩大消费和投资”为核心,需求侧改革牵引供给进一步升级

(1)扩大居民体育内需消费。我国2021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比上两年平均增长5.1%,人均消费支出平均增长4%[15],消费总量没有达到支撑需求侧的要求。体育内需消费的扩大和升级,牵引供给侧变革。首先,体育新消费为体育内需提供新的方向。2020 年,我国人均体育消费金额达到1 330.4 元,占同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达4.1%[16]。在数字经济的引领下,线上消费场景得到培育和发展,引导供给端开发线上新零售、体育云健身、体育云竞赛等新型消费形态。其次,消费结构升级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恩格尔指出,消费结构的变动必然使社会生产做出相应调整,是促使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动因[17]。体育消费结构能够刻画消费特征和发展趋势,对体育市场开发、优化供给侧结构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目前,我国体育消费结构正面临变局,体育消费结构趋向高级化过程,参与型、娱乐型、实物型体育消费占比为34%、29%、28%,以健身、培训为主的参与型和以观看赛事、体育旅游为主的娱乐型占比较高,实物型消费有所下降[18]。

(2)释放社会资本投资需求。需求侧从总量上看净出口和投资对国内生产GDP增长的贡献率趋势下降,投资显示向常态化回归的规律[19]。目前,体育产业投资引导机制不成熟,投资主体、地域和结构不均衡。在投资主体上,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注入不足,在投资地域上中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差异巨大;在投资结构上,大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而中小企业和新兴项目虽然成长快,但由于发展的不确定性,难以吸引资本青睐。体育企业投资需求的释放,首先要优化投资结构,将投资结构调整为技术改造投资、新型体育基础设施投资、现代物流体系的投资。投资结构优化是避免其拖累GDP增长和集聚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其次,要注重有效投资,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近年来,以运动健康为名的热钱快进快出,扰乱了体育市场,造成市场的过度波动。虽然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但并不意味着不再注重投资,而是要有效投资。

(3)稳定提升政府购买需求。政府购买需求是刚需,而且总量很大,并具有稳定和可控的特点,政府投资基础建设和购买体育服务在未来具有巨大需求空间。一旦政府购买需求得到释放,供给侧完全可以快速契合满足,从而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引领企业投资走向正确方向。政府对体育产业的购买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两新一重”(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包括5G建设、国家健身步道、体育公园、智慧体育馆等;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政府投资应发挥导向作用,为社会资本参与提供正确方向,如体育财政部门应共同设立中国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基金等,由政府出资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由政府和体育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政府投资承担高投入、回报慢、社会效益强的项目投资,对基础设施、乡村体育、绿色共享体育等方面集中资金,提升质量与效益。

2.3 兼顾“总量”和“深层次矛盾”,供需双侧发力相向而行

供需双侧发力面临短期和长期的双侧改革目标,短期要着重解决需求总量的扩大问题,拉动经济尽快恢复增速轨道;长期要致力解决“深层次矛盾”,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供给侧看体育产业“深层次矛盾”主要在资源要素层。首先,创新、人才、科技等核心要素供给不足,体育数字经济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数字化程度不高。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机构,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供求缺口巨大。其次,体育资源要素流通不畅导致产业循环受阻,市场准入限制、跨区域障碍、地方保护等体制性和政策性壁垒阻碍要素的合理流动。如“苏宁足球俱乐部解散事件”反映足球改革中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脱离市场发展规律,“政策优待”引发的资本狂欢引发一系列问题。从需求侧看,就业不足导致的收入不足使体育消费偏好收窄和预期下行,深层次矛盾主要存在就业要素层。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较低,人力资本结构失衡。《2021 上半年度体育产业人才供需简报》指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平均薪酬集中在6 000~8 000 元、0.8~1 万元和1~1.5万元,整体薪酬较低。在人力资本结构中,体育指导、基础培训等教学类人才占整个行业的70%左右,职业化、高技术人才等供给不足[20]。同时,体育产业从业人数不足,2020 年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数为600 万人。《“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 年,体育产业达到5 万亿,需要体育从业人口超800 万人[13],体育产业人才匮乏,缺口巨大,不足以支撑体育产业发展。

3 体育产业供需两侧协同发力的实施路径

3.1 以“消费”为核心,利用消费热点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1 年,中国GDP 增长为8.1%,人均GDP 达到1.28 万美元,迈入世界银行公布标准的“高收入国家”行列,标志着新消费时代已经到来。(1)优化消费结构,实施精细化供给。在消费结构上,要形成以体育赛事和健身休闲为龙头、高端智能体育为支撑、户外运动为推动的三方联动发展结构。针对女性、青少年、中高端收入者等重点消费群体和老年人、城镇和乡村等潜力消费群体,实施精细化供给。如打造线上和线下女性社交运动场景,加强青少年竞赛网络建设,加强轻量化、智能化运动器材的研发等。(2)构建新兴模式,培育多元体育消费业态。培育赛事IP、体育大数据、体育社交等多元化消费业态,打造云健身、虚拟体育社交、智能运动项目等新模式。加快5G 网络建设,加强AR、VR、MR 技术在赛事中的运用,如最近创新的一项使用追踪器、计算机嗅觉和人工智能分析运动员表现的技术,大大革新了运动员发展和观众观赛方式。(3)扩大群众基础,培养消费观念。加强体育文化输出,支持体育纪录片、体育歌曲、体育电影等体育文艺作品创作,充分发挥融媒体矩阵宣传优势,积极引导各级各类媒体开设体育消费栏目。加大体育消费宣传推广力度,鼓励体育名人、高校体育教师开办网上小课堂,以公益性质向民众普及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健康知识。加强体育运动项目的推广,重视向农村、老幼残等弱势地区和群体输出适宜的运动项目,扩大体育产业基础消费人口。

3.2 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联动,解决供需协同发力深层次矛盾

经济双循环格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依靠市场,供需调节会出现影响滞后、无法统筹、效率低下等情况。供需之间原本并不对立冲突,但相互区别的部分需要政府通过主动政策驱动,兼顾短中长期目标,解决总量和深层次矛盾。(1)短期消费刺激政策解决短期总量问题。消费刺激政策具有乘数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可以撬动经济多倍的增长,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效率[21]。2020 年,约有16 个省及相关地市组织发放体育消费券,市场参与主体5 000 多个,财政资金投入超过9 亿元,拉动体育消费近百亿元[22]。发放消费券要注意实施精准补贴、完善政府监管、落实信用机制。(2)就业和二次分配政策解决深层次矛盾。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出台人才引进政策等方式,注重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设计研发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体育产业领域。注重二次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更充分更均衡的就业。(3)引导金融服务体育产业。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方式,成立体育发展专项基金,发放体育消费信用贷产品,注意金融支持的广泛性,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建设体育融资平台,增加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和落实机制,提高金融政策的耦合性。(4)制定高度开放体育行业和市场准入的保障政策,在体育科技和体育金融两大短板领域更大程度推进对外开放,加强全球合作。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完善企业进入和退出机制。

3.3 加快创新驱动与体育融合,促进供需协同改革成效体现

创新驱动是推动体育产业内循环的核心动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实现体育产业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23]。其中,体育融合式发展是发展模式的创新,制度创新为融合提供保障,科技创新为融合提供条件,有利于拓展体育发展空间、拓宽产业链外延、增强产业的联动效应,从产业融合、区域融合和技术融合三个路径使体育产业走向纵深式融合发展。(1)加强体育与产业融合,拓展发展空间。通过与旅游、医疗、教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体育+”和“+体育”,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体育健康产业、体育金融产业等新业态,拓展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构建高效的体育生态系统。(2)促进区域一体化,平衡产业布局。在国内深入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重大战略,依托城市群,优化体育资源空间布局,建设体育旅游带、滑雪大区、国家健身步道等跨区域载体,整合优质体育资源,构建相通互联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3)加大技术融合,助推结构升级。技术融合是创新的根本途径,未来新科技将引发商业模式、组织方式、消费习惯、财富形态,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变革,对体育产业供需平衡起到极其高效的助推作用。利用技术外延式,通过不同产业共享技术和资源,使各个产业之间技术一体化,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和消费率。

3.4 利用数字经济和数智化管理,实现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

数字生产力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数字化转型,并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重构[24]。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 万亿元,占GDP 比重由10%(2002 年)提升至38.6%[25],数字经济引领社会发展已成共识。(1)转变发展理念,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体育企业要站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积极探索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方式,加大对体育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转变发展理念,在企业管理、生产、营销等环节广泛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2)加强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和运用。体育竞赛表演业利用5G 通信技术重塑服务业流程,结合消费需要加快实现供给内容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智慧体育服务模式。深化大型赛事信息服务工程建设,加强运动员参赛数据监控和管理,对潜在风险进行预警,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推行数字化办赛模式,提高赛事管理效率。(3)加强体育行业数字人才培养。针对体育产业领域人才紧缺问题,积极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搭建人才创新服务平台,与高校建立“体育+数字”联合培养机制。(4)积极打造“数字政府”,优化政府服务管理。在政府政务信息服务平台,接入体育赛事审批、体育健身引导、体育金融监管等,加强政府对体育的数字化管理,为政府加快赛事审批、加强市场监管等提供便利。

3.5 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拉动内外需协调型高质量增长

在坚持扩大体育消费内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坚持统筹国内外两个体育市场、两种资源,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1)进一步有序开放国内体育市场,依托国内强大的消费市场吸引全球优质资源。结合“一带一路”建设、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倡议和协定,加强与沿线和同盟国家之间的合作,将国际国内资金、技术和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引进来”,在体育产业的投资和合作、体育竞赛交流活动、跨境体育用品产业园区的集群化发展等方面取得发展。如北京马拉松赛事通过引进著名国际体育经营公司——八方环球公司,使赛事改变了连续亏损20年的困局,实现扭亏为盈。(2)利用目前中国快速复工复产获得的承接全球供需剪刀差的机会,充分依托国内体育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实现新模式、新渠道和新品牌的升级改造,加快“走出去”步伐。快速复工复产的中国供应链承接了全球供需失衡的缺口,中国外贸电商迎来巨大机遇和挑战。中国体育企业应抓住这次机遇,加快改革创新,培育包括跨境电商B2B 在内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我国体育出口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参与中高端国际市场份额竞争,最终形成内外需协调型高质量增长。

4 结 语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加速了我国“扩大内需”的战略转型,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成为经济调控重要手段。体育产业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有利于加快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延伸产业链,平衡产业布局,畅通经济循环,使体育产业朝着绿色、低碳和智能的方向发展,并推动体育产业真正在提振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供需两侧协同发力需要科技创新的赋能、保障制度的持续跟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引导,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猜你喜欢
供需双循环发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供需紧张局势拉动煤炭价格上涨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