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设计溯源与区域性应用策略研究

2023-08-31 08:42戚羽丝廖伟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台湾台北106
关键词:文化设计

戚羽丝 廖伟民(台湾师范大学 艺术学院,台湾 台北 106)

一、社会设计的概念溯源

1.在欧美地区的界定与发展

工业发展鼎盛期,农业发展趋向于工业化,农药被大量施用于生产以提高量产。哲学家(Rudolf Steiner,1861—1925)最早于1924 年提出了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呼吁减少农药使用,但并不被认可。直至1972 年,由世界各地有机农业组织联合成立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定义了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作为全世界制定相关法律的标准,人们因此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环境,开始注重资源保护。可见,社会设计(social design)概念的源起最初与环境保护有关。

美国著名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 (Victor Papanek,1923—1998) 于1971 年在其出版的《为真实社会设计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一书中首次提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他认为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略建立以社会为基础的设计,应服务于社会大众。设计师应具有自己的社会和道德责任意识,设计需回应人们真正的需求,并跨领域学习重新设计实现创新,做到永续设计,所有生产、使用和消耗都能循环再生。因此,直到20 世纪80 年代,社会设计的概念才逐渐发展成形。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视觉艺术教授奈杰尔·怀里(Nigel Whiteley)于1993 年撰写的《为社会而设计(Design for Society)》一书中亦讨论到此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提出,设计不单纯是为个人选择或偏好,还涉及复杂性问题的活动,如人类、社会、政治和环境等。从绿色设计回归于设计师的责任,他强调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议题,肯定了巴巴纳克的6 个设计优先原则:为第三世界设计;为智力发展迟缓、生理障碍、残障者设计教学与训练设备;为内科、外科、牙科以及医院的设备设计;为实验性的研究设计;在边际条件下为维持人类生命进行系统设计;为突破性的概念设计。[1]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伦理消费者亦是推动社会设计的重要环节,并探讨了社会设计在经济、政治、生态、社会和文化各领域的相关性,这一论述进一步推动了设计于社会的意义及影响。

《Designing Social Systems in a Changing World》的著者贝拉·巴纳锡(Bela H. Banathy)在1996 年曾提及,在社会系统整体之下思考设计能为社会带来的作用,可以帮助并指导社会更好更进步的发展,而人类作为社会的主体,参与社会系统设计并施行,发展其洞察力与能力,具有明确的目标与目的性。德国化学家麦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和美国建筑师威廉·麦唐诺(William McDonough)受到1960 年代绿色运动引发的绿色设计思考,于2000 年开始系统性推广“从摇篮到摇篮(Cradle to Cradle,C2C)”的设计,他们认为,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从制造设计之初就应考虑不同的原材料所制产品最后如何被有效分解、再利用,成为另一个循环的开始,如同生物圈的新陈代谢,这个观点与观念与巴巴纳克不谋而合。

美国设计史学家同时也是《世界设计史》著者维克多·马格林(Victor Margolin)和希薇亚·马格林(Sylvia Margolin)亦肯定了巴巴纳克的“为多数人设计”的概念,并在2002 年提出了社会工作者介入产品设计的社会实践模式,以社会工作者的生态视角来满足服务不到位和边缘人群的需求,整个过程中会引入相关的专业人士,共同以研究对象为主体的协作方式进行参与式设计。

英国知名经济学家、杨氏基金会创办人周若刚(Geoff Mulgan)于2007 年提出,社会设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或个体,它包括政府政策(如公共卫生的新模式)、市场驱动(如有机食品)、运行模式(如公平贸易)、学术发展(如教学模式)以及社会企业(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服务)。社会设计需跨组织、跨部门、跨学科以实现。

2011 年,全球设计创新公司IDEO 的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提姆·布朗(Tim Brown)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认为设计师不应只专注在设计本身,还应具备将设计思考的模式导入于社会。一个成熟的设计师所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可以解决更复杂的社会问题。设计思维与学术思维之区别在于,设计思维来源于洞察力,需进入研究对象的生活场域进行长期观察,并以同理心与所研究的对象建立联系,否则最终只会得到一堆现场笔记、录像带和照片的基础层面数据和资料。设计思维的使命是将观察转化为洞察,再将洞察转化为改善生活的产品和服务。

欧洲联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于2013 年发表的《社会创新指南》中认为,社会设计应让地方层面的人们能够共同发明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旨在改善人类福祉,不仅对社会进行有益的创新,还需提高个人行动力。非营利组织DESIS 创办人伊西奥·曼齐尼(Ezio Manzini)认为,社会设计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和参与式设计的观点一样,包括线性共同设计过程和建立共识的方法论,但在相互关联、矛盾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复杂,他提出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三种模式。作为一种复杂的共同设计活动,设计师的角色不单单是设计者,还充当调解者和促进者,使社会设计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活动。[2]

由此可见,在西方国家,社会设计经由最初的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慢慢发展成为多元角色和进行跨领域的融合,具备综合性思维及视角是当今社会设计驱动的方向。

2.在亚洲地区的借鉴与诠释

受西方社会设计的影响,亚洲国家和地区也逐渐引进社会设计的发展概念。在中国台湾地区,台湾大学社会学学者陈东升认为,社会设计与单纯设计专业的区别,是社会设计不是服务于单一产品或对象,而是需要系统性地解决问题。社会学的核心是平等和正义,当社会学介入设计时,需思考的是如何解决结构性的基本问题。社会设计需进入研究对象的生活或工作场域产生合作关系,并尊重当地习俗。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学者吴静宜提出,社会设计在为大众或弱势群体设计的时候,需具备系统性思维,整合研究对象的需求和相关层面因素领域,结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以产生新的创意,不同关系人则是推动社会设计实施的最重要因素,与大众连结或是为更好地社会发展解决问题都属于社会设计的范畴。中原大学学者谢淳钰在《社会小设计》一书中认为,社会设计涵盖了消费者导向设计、绿色设计、责任设计到伦理设计,重建环境、扶助弱势的思维呼应了设计是解决生活及社会问题的思想。社会设计的模式应是向下扎根,运用在地的资源产生新的效益,专案结束后仍持续与居民建构良好的联结。她提出了社会设计者的三种不同角色:“竞赛团队,以学生为申请核心。”“政府暨产学合作计画案,以学术单位为申请核心。”“规划辅导单位,以社区为申请核心。”[3]

台湾水越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周育如在2021 年接受笔者访谈中认为,社会设计是要和真正的关键人去接触,并且把想法落实,而不是只是提出一个概念,就可以叫社会设计。社会设计与其他设计思考的脉络点也不一样,设计在社会设计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是帮助我们去做社会沟通的好工具,但事实上在实施社会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只单靠设计,还需要依赖很多其他的助力,如洞悉力、理解力、转化力以及沟通力等等。如何将一个概念变成涵盖更广的信念才可以永续,若信念没有建制下来,计划结束后很快就会恢复原状,因为受众群体习于依赖执行者。所以如何把信念变成永续发展是社会设计在思考过程与内容执行中比较重要的方面。

国内社会设计“地瓜社区”创办人周子书认为,在地方与都市交互的过程中,以空间正义和环境正义为内核,在不同规模的尺度下,把社会设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方法,借以解决社会环境和公平的问题,透过信息传达、产品设计、空间规划、系统规划和服务设计,在参与式设计和共同设计的作用下,了解洞悉社会发展运作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重整资源,运用设计美学,从根本上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4]同时,周子书在2021 年的“社会设计在中国”讲座中提到,社会设计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创新的前提与专业方法,是帮助我们厘清社会结构,搭建社会问题产生的系统,通过对“杠杆点”的设计(可以是任何设计形式),形成多方话语讨论的界面,重塑社会话语,建立包容性文化,特别是强调建构过程的记录与呈现。

综合前述专家、学者对社会设计的概念表述及文献溯源,“社会设计”这一概念的产生源于不同的社会尺度规模下,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愈加强化,当社会变为主体时,人们所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如何更好地解决现有问题不仅成为设计师需考虑的事情,更应是社会每位公民都应参与的议题。当今许多设计的主体都开始倾向于关注各个阶层所面临的问题,其问题痛点不会是单一存在、单一层面或单一弱势群体,而是由不同领域的人和利害关系交织而成,其设计主体的议题可以涵盖大到关注人与环境、都市与生态的关系以及社会公益,小到生活中难以被注意到却又涉及设计美感等细节问题。社会设计是为社会、为人而设计,同时应遵循永续发展原则,社会设计与永续发展相辅相成,他们涉及共同方面的议题,如资本主义、人口爆炸和科技发展等,促使我们在居住环境、资源经济以及生态保育等方面必须重新思考。参与社会设计的决策者,不仅有各个专业方向的设计师,还有与专案相关的专业人员、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以同理之心,创新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

依据以上研究综述,本研究将“社会设计”概述为以下几个层面:

(1)设计师应具备社会责任感,不以市场化为导向,而以未来社会的良性发展为目标。

(2)以人为本,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3)参与式设计,进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以同理心去了解他们真正所需及应解决的问题。

(4)系统性思考并解决问题,因此社会设计需由团队组成,包含设计师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5)社会设计不是创建一个新的社会模式,而是在原有的基础模式上以设计的方式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对原本社会的认知。

(6)社会系统中的受众群体应逐渐自主性地去持续执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7)社会设计具有在地性特征,以及具备与之相关联的文化性和社会性。

二、社会设计在区域性文化教育中的策略应对

1.促进文化交融

文化与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外来因素亦会影响它,我们所处环境本身就是文化,不能将它单独归类为某一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为,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设计作为文化生活的重要工具,当设计师深入在地区域文化环境并发起社会变革时,他们可以打破现有的做法,重新分配当地的权力动态,并改变社会关系。这意味着设计师将以无意识状态参与文化实践的转变。在进行社会设计活动时,相比优先考虑以人为本,不能忽略文化结构及其行为模式这一重要因素,特别是介入不同的文化区域去进行社会设计时,区域文化在社会设计中的重要性,不同的文化进行交融可以决定一个革新案例的成功与否。如英国设计师安莱特(Ann Light),受蒂姆·英格德(Tim Ingold )的“北方性(North-ness)”概念启发,以西方观念的视角进入芬兰北部地区进行社会创新实验,文化多元化间的交织使得安莱特不仅思考传统西方思维以何种方式弹性影响实验场域,同时芬兰北部人的文化行为及思想也影响了安莱特,她将这些思考角度带回英国进行设计。[5]这是相异文化进行互相影响的成功案例,社会设计带来的改变不是单向的,而是所有利益关系者的双向影响,设计师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当地社区创造自己的自主轨迹能力,按照其区域文化的定义追求美好生活。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相异,需因地制宜调整策略,使其更适用于在地化的社会运作。不同的地方场域进行的教育方法也会不同,当然这也与委托方和在地施政愿景有一定的关系。

2.延伸教育场域

以区域性生活、文化特征为对象进行的“台东食育提案所”实践研究,分别对城市与偏乡的食物教育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台东地形的独特性,依山临海,且拥有纵谷及平原的多元地貌,使得西部的农业及观光业发达,地方族群多元性也使得各种食材发展成为各种不同的饮食文化,很适合开展食物教育。近年来,关于食物议题的设计方案层出不穷,而“台东食育提案所”带动地方政府与民众思考食物与产地、教育之间的关系。“台东食育提案所”以地方区域品牌为经营对象,通过长期培养在地性产品,纪录、观察并推广,是一个长期计划,获得了台湾地区第一个以“食育”作为地方性的资源,经过盘点、调查、推广等活动,已经获得社会各界民众与孩子对它的重视。

这一提案的思考逻辑在于,如何改善地方体制,让民众不仅了解食物之于身体的重要性,更透过这一议题内容,身体力行地深入感受台东物产资源,包含文化传承、食物的环境、食品安全的问题和在地经济产业等问题,甚至包含当灾难来临时,食物会是什么等综合性议题,需要跨机构的联合推动,因为它可能是属于农业部门,但同时也属于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及观光部门,把这些内容都叠加起来变成大家一致的目标(图1)。

图1 台东食育提案策略思路

而相比于台东,台北作为大城市,整体教育模式以升学教育为主,在地资源相对较少,同样以食物教育为例,进入台北学校推广多元价值的教育较复杂和困难。2015 年,由水越设计执行推动的“市场小学计划”,在新富—东三水街市场推动,这一策略方案的实施使得大家开始思考菜市场的环境教育,联合设计师、市场人、教育者、小学生及很多跨领域组织和公司合作,通过活化在地资源,熟悉传统市场,让市民参与工作坊,传统市场变成利于生活学习的场域,包含对色彩、食材、器皿乃至经营之道的熟悉,让小学生熟悉并爱上菜市场,有助于拉近世代间的距离。多元食材启发、器皿学问、色彩层次与生意细节,从菜市场到餐桌上,从小学到家庭与在地链接。把特定场域变成学习环境,菜市场涉及市场学,在小学会有一个“菜市场学”,让双方都可以彼此学习,让环境变得更好。方案初期阶段,执行方与受众群体沟通以获得观点上面的改变,例如有好的环境家长才会来,制造一个学习的空间,制造一个愿意回答小孩的疑问和好奇心的空间,友善小孩的空间,定位是亲子市场,并约定好3 年的陪伴时间,之后由他们自己接手(图2)。“市场小学计划”活化了菜市场文化与环境,使它成为城市观光主题市场,在特定区域环境中,将社区资源融入小学教育,形成学生—家长—居民—设计者—教育者等多种身份的良性互动。

图2 台北“市场小学计划”的3年陪伴内容[6]

这些社会设计的成功性在于,以价值观点去思考如何创造一个长远的社会环境,它不是创建一个新的社会模式,而是在原有的基础模式上以设计的策略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对原本社会的认知。其设计主体的议题可以涵盖大到关注人与环境、都市与生态的关系、以及社会公益问题,小到生活中很难被注意到却又涉及设计美感等细节问题。区域性文化特征作为一种符号,需要时间来累积,时间性作为社会设计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需用长期检验、更新,而不是寄希望于短期行为,应考虑在地事物和人做连结,凝聚各方面共识。如果希望在短期看到成果,将存在潜在的问题。

三、社会设计在区域性经济活动中的策略价值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永续发展的目的是协调生态系统的可居住性与社会和经济活动。永续发展意识是永续发展话语中的一个关键社会概念,社会设计的采纳和传播需要验证、解决方案的修正以及从长远角度的持续改进。参与社会设计的行动研究,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共同创造永续价值的过程。社会设计师不只关注极端贫困等社会问题,也帮助社区创造新颖的社会形式,产生新的社会价值,从而实现向永续发展的转变。山崎亮在他的《社区设计》一书里提到,设计师打造的不仅是物理上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建立人与人相处的人际网络以形成连结,打造社会归属感,形成良性循环。

1.重塑整合在地资源

在以效率为优先的现代社会,一些拥有原始风光的偏乡容易被忽视或正在消失。丹波筱山市位于日本兵库县的东部,这个人口数不到4 万的“城下町”不仅拥有日本传统名产食物——黑豆和丹波烧,还是一座历史名城和重要的建筑物。NIPPONIA 计划从一个正在消失的偏乡做起,精心挖掘该地区独特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文化,建立旅人与在地文化、在地民众的关系,以此策略来产生新的经济价值,让当地文化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他们在丹波筱山开的旅宿叫作“筱山城下町(Sasayama Castle Town Hotel NIPPONIA)”,而这里的“Hotel”是一个概念,称呼的时候应以全名而称。因为这家“Hotel”是以整个城下町为载体,建筑本身只提供住宿,相当于筱山城是Lobby,老街是商业街,街上的餐厅、咖啡馆、点心店、花店等等都是属于“Hotel”的一部分,游客的房间分散在町区各处的老宅,他们创造了“分散型Hotel”的设计概念。它以创新理念和观点,将整个城镇的特色变成可提供的服务策略和场所,这一社会设计策略,不仅回应了巴巴纳克的六个设计优先原则,且提出了伦理消费者亦是推动社会设计的重要环节,探讨了社会设计在经济、政治、生态、社会和文化各领域的相关性(图3)。在测试具有未来性、创新性和可居性的前提下,亦创造不一样的未来愿景,以此投射和满足人们的归属感和对这个城市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潜藏了未来经济效应的价值。

图3 筱山城下町Hotel设计策略[7]

2.建立人与自然的共情永续

在台湾地区,也有类似的案例。如“南回解忧大饭店”,从台东到屏东全程一百多公里的台9 线南回公路,“风尚旅行社”串连当地合作,把整个南回公路变成一间大饭店,建立旅人和当地之间的永续循环关系。南回四乡保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原乡文化,这一社会设计将在地民宿作为客房,山林溪谷作为健身房和游泳池,部落职人的工艺品则作为礼品屋等(图4)。风尚旅行社总经理游智维表示,他们带领部落民众共同协力发扬他们的文化和生活,直到部落能独立创造自己的价值的时候,受众群体逐渐自主性地持续去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可见,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共同设计,找到与关键人对话的核心内容,并把核心价值持续推动发展并永续经营,已成为社会设计中的重点之一。

图4 南回解忧大饭店服务设施内容[8]

地方文化承载了具体的时间、人物、故事、情感和记忆等,可被人类的经验和知识所感知,合理使用当地资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永续发展与更新。这些设计策略着眼于重视区域经济和传统文化在社会设计中的引导力,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文化,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将地域特色视为产业的推动力,因地制宜地更新发展模式。现代化设计很少考虑使用当地资源,而当地资源不仅具有区域性特征,更充满区域文化内涵。因此利用社会设计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整体及系统考虑,深入当地,创建其独特性,设计出未来可供使用者自力更生的系统,社会系统中的受众群体应逐渐自主性地去持续执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得到行为和习惯上的永续循环。以永续发展视角设计,为创造新的经济模式、参与模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机会,同时减少对整个系统的资源投入。社会设计的改进需要深入了解该地区所涉及的所有基础设施、经济关系、人文价值和文化资产,将文化与产业、生态、技艺、情感相连接,以开放式协同设计来推进社会的永续发展。

四、结语

社会设计系统性地考察发展进程中的问题,重组设计思维和资源配置,形成新的创造力和社会价值,并以生活美学和设计语义转换的方式进行传播。社会设计正是在此语境下,从物质本身扩展到对社会问题进行多元化表达,赋予“设计”新的运用范畴,以设计策略、行为、体验等“非物”的层面,重新省思设计的真正价值,建立新理解、解读新需求、发现新机遇,围绕与设计物(objects)相关的事物、事件、文化与传承,除了结合经济需求在艺术设计层面达到一定的高度,还需担负社会责任,将社会问题进行设计语义的转换,成为更具包容性的设计概念,是一个整合性的创新解决策略。[9]从社会设计的本质延伸,运用设计思维、动能、社会关怀、永续经营及共同推进的美好愿景,达到区域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同产出与互惠发展,以社会设计驱动社会创新。

图片来源:

图1 作者自绘。

图2 水越设计官网。

图3 本图参照NIPPONIA官网的数据绘制。

图4 南回解忧大饭店官网。

猜你喜欢
文化设计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