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研究生突发事件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2023-09-01 15:28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邱杰牛苗苗
办公室业务 2023年10期
关键词:研究生育人专业

文/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邱杰 牛苗苗

新时代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充,给高校研究生突发事件的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预防和应对研究生突发事件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应重视和厘清的底层逻辑。随着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社交网络的空间性变革,研究生群体适应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在潜移默化发生转变,表现为发散思维、自我话语权、心理樊笼以及性格标签等特质,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难度与日陡增,网络媒体报道的研究生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研究生群体因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产生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研究生学业压力的步步紧逼。随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业过程性考核逐步规范和完善。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研究显示,受访对象中有35.5%的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研究生有焦虑问题。部分高校对读研期间的研究生发表专业领域相关的论文有一定的要求,加之毕业论文的双盲送审机制,提高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门槛。对于跨考读研的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如何短时间内进入专业领域系统学习和适应高强度的科研能力训练,成为研究生学业压力的主要因素。

(二)研究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相比于本科阶段,缺少班级凝聚互动和巩固增进情感的平台支撑。现实中,研究生的活动区域较为线性,各专业(班级)同学除了研究生一年级上课能多接触交流外,余下时间都在围绕课题研究、自身学业规划、实践调研等内容展开。近些年,因研究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导致矛盾冲突事件层出不穷。在班级活动、党团活动组织开展时,往往存在人不齐、质不高、流于形的问题,这让班级同学之间加深认识、增进友谊的班团活动阵地失去原有功能,在进一步涉及班级评优评先等个人利益时候,容易出现对他人的误解和排斥。

(三)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无法适从。随着研究生毕业条件和就业门槛的不断提高,使得他们在科研、就业、生活等多方面面临无形压力,他们产生了学业紧张和压迫感,若不及时疏导,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孤独自闭、沟通障碍、心情焦虑、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成为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征。在新冠疫情和社会经济下行双重叠加的社会现状下,研究生学业发展、人际交往、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都有着更为突出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健康问题。

二、新时代高校研究生突发事件的归因厘析

(一)研究生专业认知的窄化。随着目前就业市场政策性岗位数量减少和竞争难度提升,对当下考研学生的报考院校和专业选择影响较大,研究生为了毕业后能顺利报考国家公务员、事业编或国企,会选择教育学、公共管理、政治学等大类专业,求稳心态逐渐加重。以教育学专业为例,据相关研究表明,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占教育学研究生总数比例的30%以上,教育学领域内跨学科研究生比例偏高、学科背景复杂,已经成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主要特征。在弗里德曼(Freedman)看来,认同是个人态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包含个人认知、个人情感、个人行为。面对当下的考研热潮,跨考学生选择跨学科考研的动机呈现多元态势,他们缺少对所报考专业认识和相关专业理论基础,入学后能否找到研究旨趣以及建立专业认同,对他们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造成深远影响,一旦陷入迷茫将演变成学业压力无法释放的源头。

(二)研究生人际关系的僵化。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法到近代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实行“习明纳”制度,对话一直贯穿师生关系建设与发展的始终,对话性始终是师生关系的一种基本属性。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认为大学教育存在的意义是师生平等对话下的自我理解和相互成全。师生对话仅仅被视作是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的渠道,而忽视了道德的塑造以及情感的交流,从而造成学生德育的缺失、情感的缺位。从高校办学治学理念来看,“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两种立场长期对立,导致师生关系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国内研究学者一再探索研究建立相对平等的师生关系,保持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和相互超越的理想状态。但实际上,从师生的共同价值目标、知识储备、学术资源、社会阅历等方面都不具备平等性的先决条件,故而很难以共同追求、相互超越作为维系师生对话、相互依存的实践尝试。

(三)心理樊笼的固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稳定。马克思主义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在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科研投入的时间成本较大,活动区域相对固定集中,容易忽视参与人际交往的群体活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封闭管理、隔离状态将严重割裂研究生之间的空间交流,群体间的人际交往活动被客观条件限制后个体的疏离感加剧,会导致社交焦虑,陷入孤独自闭的个人世界。一旦专业发展陷入瓶颈或者遇到负面生活事件,自我效能感下降时会出现经常性的情绪失落、自我怀疑、焦虑害怕的心理排斥现象,对生活满意度下降,逐渐出现抑郁、暴躁表征,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心理樊笼。

三、新时代防范高校研究生突发事件的路径

高校应当将“三全育人”工作理念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从专业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角度延展育人路径、探索管理机制、搭建育人平台。

(一)提高研究生专业育人实效,延展专业育人路径。1.注重对学生职业发展观的形塑。一是抓因材施教,当研究生进入师门后,对不同专业背景和研究兴趣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做好生涯教育,让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研究旨趣和未来发展目标,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为今后求职就业打下专业基础;二是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研究生经过系统科研训练,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外,更重要的是抓入学教育实效和专业导学的有机协同。在国内各类学科评估和专业认证中,更多地提到的是“产出导向”工作理念,也就是当下国内研究生教育回应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实现路径;三是抓理想信念教育,把“三全育人”理念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除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外,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要善于借助“外力”,通过研究生党支部、团支部阵地平台助推研究生专业成长。同时,要善于发挥“内力”,做好育人工作协同和沟通,从而形成学业到生活的不同育人场域的工作“合力”,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2.加强不同专业师门之间的合作共育。当下国家对“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核心是学科交叉,专业互涉。随着每年跨考人数的叠加式增长,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入学后的导师在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及实践中指导的频次与效果,将直接影响研究生对专业的认同水平。因此,当下研究生教育应该更聚焦导师联合团队的组建。一是需要导师破除学术视界的壁垒,能把自己学术专长的学生推荐出去,几个师门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从而破除“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育人窘境,从而充分了解掌握每位研究生的学术特点和研究兴趣。二是导师联合团队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找到社会热点、痛点问题,从就读学科视角切入,在保证前一学段的专业知识结构完整前提下,带动学生进行学科之间融合研究,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特长,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自信,提升专业认同。三是导师联合团队注重形成育人合力的联动机制。要充分考虑学生性别、性格、价值观等因素,相同性别、性格类型的导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和依靠,在沟通交流中更直观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情感现状、行为习惯,对可能预料发生的突发事件能提前预警和纠偏,降低突发事件发生风险。

(二)强化管理育人实效,完善管理育人制度。1.回归管理育人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创建一流高校,离不开一流的管理育人制度作支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管理育人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想提升高校管理育人成效,需做好如下方面:首先,要解决高校“行政化”思维和研究生育人理念的矛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过程中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作用,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探索符合研究生成长规律的管理模式,把“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理念和“十大”育人体系中各要素进行协同创新,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渗透研究生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管理等环节。同时,深化和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着力强化“我为师生办实事”工作意识,在科学、民主、规范的管理过程中实现标准化和人性化的合辙,提升研究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2.加快完善导学共同体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当前,国内外区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导致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呈现多元态势。随着研究生群体逐步步入“00后”,年龄差距带来的价值观判断和话语体系的错位,为“60后”“70后”研究生导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导学环节带来阻碍。近年来,许多“80后”青年学者逐渐走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岗位。因此,加快完善研究生导学共同体队伍建设尤为迫切。一是注重队伍人员构成。导学团队以导师为核心,选配的青年导师与高校学生年龄相近,熟悉学生心理特征、思维习惯、话语风格,在导学思政中发挥着串联作用。二是划分育人职责。把研究生专职辅导员、行政教辅人员纳入进来,形成“思政教育+科学研究+学生管理”的导学共同体队伍,以“立德树人”贯穿学生的思想引领,以良性互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以多元主体协同扩大学生工作实效,以精准实施突出导学思政育人价值。

(三)改进服务育人实效,搭建服务育人综合平台。1.在研究生公寓区内建立活动社区。研究生教育有其特殊性,需要高校根据实际所需和客观现实探索符合校情且具有弹性的研究生管理模式。研究生教育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果的创新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团队建设、分析研讨。当下,国内大部分高校公寓作息时间管理,根据教学区域或者图书馆闭馆时间延后公寓大门门禁时间,这一定程度上只能把研究生往宿舍“赶”,保障落实学生安全管理。但宿舍环境和舍友作息时间的不一致,会压缩研究生科研时间和降低学习效果。因此,在研究生学生公寓楼下打造研究生活动社区,将自习室、谈心谈话室、小型多媒体会议室、党团活动区域、生活厨房、成绩单自助打印服务进行功能集成,有利于师生根据自身的时间和精力合理分配,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心理团辅、主题党日、“家乡味道”等活动,丰富研究生业余生活,为师生开展学术交流、关心关怀学生日常生活提供平台支撑和便利条件。从而解决学习工作刚需和学生管理矛盾,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加快构建数字化研究生动态监测反馈机制。新形势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刻改变教育现代化的格局,考验着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依托大数据平台分析建构研究生动态监测反馈机制,可以有效规避传统研究生教育管理单一化、碎片化、经验化、静态化、线性化等弊端。动态监测利用信息化平台持续抓取、全面收集和系统分析关键数值,分析判断呈现研究生学业生活状态,为多元主体价值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通过研究生校内活动区域的数据采样,例如公共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公寓、食堂、运动场所进入和离开时间,校内生活开支情况,对研究生一段时间内的行为习惯进行过程管理和跟踪评价,形成“活动—数据—分析—决策—行动”的动态监测反馈机制,方便研究生教育管理者根据研究生的学习动机、行为偏好、心理动向进行及时“诊断”和干预介入,为下一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改进和教育引导创造先决条件。

猜你喜欢
研究生育人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