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q34.3 微缺失导致的EHMT1 基因全外显子1-27杂合缺失的Kleefstra 综合征一例报道

2023-09-01 16:37李国艳刘超魏子涵曹咪冯研甘亚静邓艳春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3年7期
关键词:端粒杂合外显子

李国艳,刘超,魏子涵,曹咪,冯研,甘亚静,邓艳春

Kleefstra综合征(Kleefstra syndrome,KS)又称9q亚端粒缺失综合征,是9号染色体上长臂亚端粒34.3区段(9q34.3)缺失或常染色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1(euchromatic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1,EHMT1)基因内点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罕见遗传综合征,主要以智能障碍、运动语言发育迟缓、特殊面容以及肌张力下降为临床特征,部分患者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泌尿生殖器畸形、严重的呼吸系统感染、癫痫或热性癫痫发作、儿童时期的自闭症样行为以及青春期后的极端冷漠和精神障碍等[1]。目前关于KS的报道很少,其发病率尚不明确。本研究报道1例9q34.3微缺失导致的EHMT1基因外显子1-27杂合缺失的KS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诊疗经过,以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1 病例简介

患儿,男,2岁8个月,因“全面发育迟缓”于2021-05-12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儿自幼发育迟缓,出生后3个月不能竖头、不会认人、不能被逗笑;4个月能笑出声;7个月竖头不稳;8个月能翻身、手抓握;1岁6个月可无意识地叫“阿姨”,能独坐数分钟,但易倒;2岁能稳定地独坐;2岁4个月能独自站立并可辅助外物行走。生育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母亲第1胎第1产,母亲妊娠4个月时行CT检查,出生时有脐带绕颈、右侧隐睾、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其中右侧隐睾1岁半时下降至正常位置,卵圆孔约1岁时自行闭合,至今动脉导管未闭。无家族史,无特殊物质接触史。1岁10个月时于外院进行颅脑MRI检查,显示双侧脑室旁及半卵圆区脑白质小片状长T2信号影,Flair呈高信号影,考虑髓鞘化不良或脱髓鞘改变。2岁5个月时,于外院进行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估,结果显示:大运动41.81分,精细运动34.84分,适应能力27.87分,语言34.84分,社交行为34.84分,发育商总分34.84分,为低智能(发育商总分≥130分为高智能,115~129分为中上智能,85~114分为中等智能,70~84分为中下智能,<69分为低智能[2]);进行孤独症行为评定(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量表评估,结果显示:ABC量表得分为80分,为孤独症(ABC量表得分≥62分为孤独症[3]);进行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评估,结果显示:量表得分为9分,转换为标准分后为7分,为生活能力中度低下(得分≤5分为极重度低下,6分为重度低下,7分为中度低下,8分为轻度低下,9分为边缘,10分为正常,11分为高常,12分为优秀,≥13分为非常优秀[4]);进行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评估,结果显示:CARS得分49分,为孤独症(CARS得分<30分为无孤独症,30~60分为孤独症[3,5]);进行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88,GMFM-88)量表评估,结果显示:GMFM-88量表总百分比为38.23%(GMFM-88量表总百分比越高表示运动能力越强[6-7])。患儿4个月至2岁7个月于外院儿保科接受康复治疗,智能、发育迟滞略有进步但不明显。

患儿能独走数步,手膝爬行不足1 m,匍匐爬行,伸手够物,可手口协调,会寻找声源,唤名偶有反应,与人注视少,无共同关注,刻板性手拿玩具不停摇转,咀嚼功能差,喂养困难,但无需鼻饲,不能独立大小便,表情呆滞。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身高90 cm,体质量12 kg,意识清楚,反应淡漠,与人注视少,唤名偶有反应,不能指认常见物品,毛发分布无异常,独走数步;头围40 cm,小头畸形,双眼外斜、远视、散光,宽眼距,中脸后缩,鼻梁低,鼻孔前倾,上唇“帐篷样”,下唇唇红外翻,口腔、下颌无畸形,漏斗胸,双足第二足趾的远节趾骨外翻畸形。神经系统查体:四肢肌张力低,肌力可,病理反射未引出,生理反射引出。基因检测: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显示先证者9q34.3区域(chr9:140513480-140729405)约643.97 kb杂合缺失,父、母亲均为野生型。基因组缺失区域包含EHMT1基因。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亦检测到该变异,父、母亲均为野生型。依据2020年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发布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CNV)指南[8],Clingen数据库评估EHMT1基因为单倍剂量不足基因(HI=3),满足2A证据(赋值1分),故该EHMT1基因变异为致病性变异(致病可能性≥0.99)。根据先证者分子遗传诊断学检测结果、ABC量表评分、CARS评分、临床特征,诊断为KS、孤独症。给予奥拉西坦、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营养神经治疗。2岁10个月时,患儿脑电图检查显示各区低功率慢波分布,其中θ波额区功率相对最高;清醒眨眼背景θ波活动较同龄减慢(额、中央导联显著),枕、后颞导联可见稍多低振幅(14~16 Hz)β波活动及节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动脉导管未闭,大血管水平左向右分流,三尖瓣少量反流,肺动脉瓣少量反流。3岁3个月时随访,患儿智能、发育明显进步,能认识家人,有意识地叫“妈妈”,唤名有反应,能找到声源,能配合穿衣服,能独走,双手刻板动作消失。

2 讨论

1999年KNIGHT等[9]首次报道9q亚端粒缺失综合征,2005年KLEEFSTRA等[10]首次证实该综合征由9号染色体上长臂亚端粒34.3区EHMT1基因突变引起,并将其命名为KS,同时指出其是一种以神经发育障碍为主的罕见遗传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滞、自闭症行为、儿童期肌张力下降及特殊面容。目前尚不清楚KS的发病率,研究显示,约每12万例神经发育障碍患者中至少有1例KS[11],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KS患者并未被确诊,其真实发病率可能更高[12]。

目前的数据表明,EHMT1基因内致病变异(如错义、移码或无义变异)的个体和9q34.3微缺失(<1 Mb)的个体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9q34.3缺失较大(≥1 Mb)的个体通常有更严重的智能障碍和更多的临床问题,如先天性异常、喂养问题和呼吸问题,尤其是肺部感染[1,13]。但SCHWAIBOLD等[14]报道了1例EHMT1基因内外显子2-10存在145个碱基重复的KS患者,其临床表型与既往病例[1]相似,证实了KS没有很强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本研究患者为9q34.3微缺失导致的EHMT1基因外显子1-27杂合缺失表型,与既往文献报道[1]相似,进一步说明了KS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没有很强的相关性。文献报道,随着年龄增长KS患者会出现行为异常[1],本研究患儿2岁5个月即诊断为孤独症。

9号染色体上长臂亚端粒34.3区缺失和EHMT1基因内突变均属于EHMT1基因单倍剂量不足,为KS的主要原因[12]。约75%的KS患者存在9q34.3杂合缺失,约25%的KS患者存在EHMT1基因内杂合致病性突变[15]。EHMT1基因共包含27个外显子,广泛表达于神经系统[16]。果蝇试验表明,EHMT1基因变异可影响果蝇神经元mRNA的表达,说明EHMT1基因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7]。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高通量测序及染色体微阵列检测作为重要的临床诊断手段之一,可提高KS的诊断率,对于临床上有面容异常、智力障碍合并心脏缺陷、肾脏/泌尿系统缺陷、生殖器缺陷、癫痫/发热性癫痫发作等症状的患儿,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分子学病因。

目前KS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存在智力障碍、发育迟滞的患儿应尽早给予对症治疗和康复训练,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1]。章波等[18]报道1例KS患儿接受神经生长因子营养神经和其他非药物治疗,但文献中未描述治疗效果。本研究患儿4个月至2岁7个月接受康复训练,智能、发育略有进步但不明显,2岁8个月开始在本院接受奥拉西坦、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治疗,6个月后智能、发育明显进步,双手刻板动作消失,提示早期营养神经治疗可能是有效的,但这也可能是患儿自身发育的结果。

作者贡献:李国艳进行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文章的构思与设计,撰写论文;刘超、魏子涵、曹咪、冯研、甘亚静进行论文的修订;邓艳春负责论文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端粒杂合外显子
外显子跳跃模式中组蛋白修饰的组合模式分析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端粒蛋白复合物shelterin的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从翻译到文化杂合——“译创”理论的虚涵数意
抑癌基因P53新解读:可保护端粒
40—65岁是健身黄金期
盐酸阿霉素与人端粒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人类组成型和可变外显子的密码子偏性及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