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读思达”教学模式应用探索

2023-09-01 03:25张艳利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承天寺思达读思达

张艳利

内容摘要:基于阅读的“读思达”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输入和阅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把阅读摆在第一位,通过阅读去推动思考和表达。针对目前语文学习中,学生阅读较为被动、忽略思考,缺乏实际运用的情况。本文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尝试将“读思达”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从多种阅读方式相结合、层层阅读促进思维发展和深化阅读推动表达三方面探讨语文教学。

关键词:读思达 语文教学 初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初中阶段,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1]指出语文学习要立足核心素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体现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彰显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并且提出各学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可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概念界定

语文学习就是对文本的“认知”,其实就是日常学习中的阅读、思考、表达。余文森由此提出“读思达”教学法。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教材学习的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环节是递进关系,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度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个性化表达。[2]“读思达”教学法可以应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教材,只是对象、方式和特点要求不同。当然,“读思达”的模式不是完全固化的,三者也不一定非要齐头并进,可以根据侧重点调整。对语文教学而言,“读思达”教学模块又可分为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由这三个模块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本文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运用基于阅读的“读思达”教学模式,以阅读开头,在层层深化的阅读中,使思考、表达进一步深化,从而实现读、思、达综合发展。

二.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阅读较为被动

当下,中小学生阅读较为被动。包鹏在《变被动阅读为主动“悦读”途径初探》中曾指出现在的中学生阅读较为被动。陈剑风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也提到中学生阅读的被动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太合适的阅读方法导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降低。超额的阅读内容,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反而让阅读成了负担。第二,当前考核法则的制约。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和老师“唯分数论”。第三,不科学的阅读方法。具体阅读内容应该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缺少具体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指导,会使学生盲目阅读,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浅显,阅读往往会事倍功半。第四,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中学生课业任务重,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考点内容上,挤压了阅读时间,不利于学生培养阅读习惯。

(二)重阅读,轻思考

阅读就是依据人生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当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存在只看重分数、关注题型,而忽视学生素养的情况。[3]受应试教育影响,“标准答案”成为了大家统一的解读,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老师在课堂上着重讲解考试重点,把文本内容按照考点肢解后强行塞给学生,并要求学生用大量时间去死记硬背。还有部分教师将诸多文章合并分类总结,归纳出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将技巧总结后教给学生,组织学生统一进行背诵。[4]学生为了取得高分,也被动地接受老师给的标准答案。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时感受文本内在的整体性、审美情趣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对阅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很难到达深处,甚至会形成思维固化,阻碍学生个性发展。除此之外,群文阅读在课堂上的应用也相对较少,学生的思维延伸度不够。在中学教师罗小建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刍论”中曾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些教师只偏重单篇课文的讲解,忽视这些文章与同类文章之间存在的相关性,致使学生的思維没有足够扩展,相对单一。

(三)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缺乏实际应用

阅读古诗文时,过于强调字词知识以及文章翻译,紧盯考点和得分点。教材上所选的古诗文蕴含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文化理解和传承的重要手段。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没有挖掘教材的文化元素,因此也忽略了联系实际生活来应用传统文化。学习跟写作紧密相关的课文,部分老师未能引导学生积累相关写作知识、通过文本启发学生的写作,没有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促进。

三.基于阅读的“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虽然非常简练,情感层次却很充沛,只有通过充分的阅读才能体味其中意蕴。

(一)多种阅读方式相结合,提升阅读主动性

叶圣陶认为“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其功至伟。”阅读的方法有很多,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可以获取不同的信息,达到不同的目的。阅读按照目的可分为浏览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借鉴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5]在教学中,也可以根据不同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运用。

1.多种阅读方式结合,感知文意

首先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获取基本的文本信息。例如,学生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先进行浏览性阅读了解文章大意,即通过自由读两遍读准字音,挑选同学读感受节奏,小组互读竞争点评等方式,再配合理解性的默读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整体理解文章内容以及找出自己认为的重点问题,为课文的深入解读打好基础。

2.反复诵读,感受文章起伏

播放名家朗读,让学生从语速和情感方面进行仿读,学习停顿、断句。在反复仿读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起伏进行欣赏性阅读。明确本文基调,通过舒缓的语气读出月夜“静”的氛围。读好课文的三处拖音。通过“月色入户”读出苏轼当时的激动;通过“欣然起行”读出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怀民亦未寝”读出作者的欣喜以及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通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读出作者庭下赏月的陶醉之感。

综上,反复阅读是感知文章的前提。只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读出感情,读出惊喜、沉醉、感叹,为继续探析课文做好铺垫。

(二)层层深化阅读,促进思维发展

基于阅读的“读思达”教学法,教学中的思考、表达都来自阅读、经过阅读、最终也为了阅读。每个教学流程都以阅读为起点,通过阅读进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再落脚到阅读,层层阅读与层层思考相互交织递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初读促进思维领悟

初读解决文章基础问题,读懂文意,经过自由阅读、挑个别同学读、整体齐读,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问题,组内无法解决的老师再集体探讨讲解,然后再阅读积累。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浏览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读出“念”这个字体现的孤独失落感,和“盖”字的恍然大悟。这两个字想要理解到位,只有了解文意,才能读出感情,带领学生再次齐读,言为心声,读出自己的理解。

2.再读促进思维深化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物我交感,会产生移情作用。”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和移情,学生才能对文本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随着文章的阅读深入,探究也会进一步深化。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中,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再去阅读文本,知道元丰六年的时代背景与乌台诗案对苏轼的人生的重大影响,了解苏轼当时在黄州“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达,自幸庶几免矣。”[6]的凄苦生活。此时,再读“念无与为乐者”体会作者巨大的孤独凄凉;通过反复诵读和删减比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体会“盖”字的浓烈感情,从理性的丧失到理性的回归,读出作者幡然顿悟的感觉,使得“藻、荇交横”的悬念有了解答,妙趣横生。学生通过“藻、荇”这个意象感受苏轼在黄州漂泊无依和困顿。通过“竹柏”这个意象,联结已有知识和深化未知的内容。推理出作者通过竹柏自喻,像竹一样的气节,虚心向上、高风亮节,像柏一样苍翠,何惧困境、傲骨铮铮、万古长青的形象。通过“闲人”这个词,优化问题驱动,提升学生质疑的素质。学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结合竹柏的意象和苏轼当时所处的境况,通过“闲人”体现出的清闲,表达落寞、凄楚之情。加上“耳”字组成的反问句,把作者的自嘲、痛苦体现得淋漓尽致。

3.三读促进辩证思维

黄厚江老师说:“我们以为,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结论教学,也就是学习过程的缺失,这是语文教学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我们不可直接抛给学生结论,应该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辩证思维,自己得出答案。苏轼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儒家的家国天下、佛家的超尘脱俗、道家的天人合一这三种思想在他身上独特融合。所以苏轼的文章绝不是简单的抒发愤懑之情,在此基础上,学生三读文本进一步探究作者的感情。读出“闲人”不单是无奈自嘲和沉痛,还有化贬谪之苦为悠闲心境的人生境界;读出“积水空明”不单是作者暂时脱离现实,还体现了他的自我排遣与旷达坦荡。多层次的阅读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及对文本系统化综合性的理解,从而促进辩证思维。

综上,通过反复阅读利用课文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侧重角度,每一次阅读都要收获每一次的效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深化阅读,推动表达

语文表达分为口语表达和书面形式的表达,表达能力是阅读和思考在可视化层面上的呈现。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基于阅读的“读思达”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1.创设情境性问题,提升表达热情

新课标指出要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1]可见,表达的重要性。基于课文阅读创设情境性问题,激发学生讨论、表达的积极性。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在积累基础字词时,通过“户”字的字源讲解,顺势追问“户”字相关成语,通过创设情境性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表达

阅读方法指导应该贯穿语文课堂的文本教学之中,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在语文学习中,书面形式也就是文字表达往往会让学生望而远之。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7]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为学生的“表达”积累丰富素材。让学生养成记笔记、做批注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师生补充有关“户”字的成语后,提醒学生把相关成语记在课本上,进行日常积累,为学生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又如在通读本文时,指导学生用抓层次和抓关键词的方法进行。

3.创新读写训练,提升表达素质

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虽然一个为“文”一个为“语”,但是可以通过相同的训练进行提升。續写是对内容的思维补白,是一种比较开放、自由的表达训练方式,在对文本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情感和发展脉络有较深刻的把握,可以进行较为合理的续写。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苏轼和张怀民散步时,会聊点什么内容呢?学习课文后,学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可以借助合理的想象用文字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出来。此外,老师还可以借助其他平台锻炼学生表达,在续写之后,通过办板报、校园杂志、个人网络空间等方式,启发学生交流与点评,扩展学生的阅读认知,提升表达能力。

四.基于阅读的“读思达”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是进行加工和输出的前提。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考和表达的潜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阅读的“读思达”教学模式,凸显出阅读的重要性,教师也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基于阅读的“读思达”教学模式中,学生经过多层次阅读深入思考理解文本,收集文本信息、缩短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为表达储备知识。通过阅读——思考——表达有机结合,充实原有的语文学习。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情境性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及时追问,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推导、演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人生态度,而不是直接给出固定答案,硬把知识灌给学生,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本文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阐述基于阅读的“读思达”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层次阅读理解文本内容与情感态度,结合课堂问题,使学生积累丰富素材,不断深化思维,培养表达能力,在阅读基础上实现“读思达”的衔接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2.

[2]余文森.“读思达”教学法:学生教材学习的基本范式及主要变式[J].中国教育学刊,2021(07):67-72+77.

[3]罗小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刍论[J].成才之路,2022,No.734(34):81-84.

[4]宋佳雨.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考[J].成才之路,2023,No.745(09):63-64.

[5]高原.朗读教育功能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17-19.

[6]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下)[M]·长沙:岳麓书社,2015:593.

[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承天寺思达读思达
例说“读思达”在中考文化类试题中的应用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硬坛新秀
“想睡樊野没睡到,走红严重影响我约……”
燕园思达通“燕园”猿声啼鸣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