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公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优化对策

2023-09-01 20:37滕健为
关键词:公安院校科研成果三全育人

滕健为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5)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问题,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指示时就着重强调了创新型研究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上的关键作用。[1]公安院校研究生是全国人民警察队伍中进行理论创新与警务革新的中流砥柱,研究生培养是促进形成公安队伍专业化、科技化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公安研究生素质教育体制已相对完善,公安部直属院校与多所省属警校都已依托自身优势特色创设了别具一格的硕士培养体制,明确了整体公安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格局。然而从目前看来,公安院校内部硕士研究生难有较高水准的科研成果,硕士研究生的整体学术创新能力尚存不足。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众多学者的思考,研究涵盖教学优化、学科建设等方面,研究方法主要依托域内外比较研究、调研考察等研究方式,如,欧阳国亮就从培养机制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困境并提出优化对策。[2]从我国宏观教育领域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来看,王洪才等人已然构建了以创新技能为基础、以产出创新成果为目的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结构模型;[3]同时众多学者也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要素等发生机制进行了实证探究。[4-5]这为优化公安院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索提供了方向导引。“三全育人”是以共产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逻辑的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是在把握时代脉搏、明确时代责任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新式学生培育理念。以“三全育人”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已经广泛运用到了高等院校、高等职校的学生培养、院校建设、教育体制优化之中。因此,笔者将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基本语境,以文献分析、逻辑分析并辅以实务思考的方式为研究方法,实现在“三全育人”理论语境下的公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路径的理论建基,思考公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优化对策。

一、公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制约要素分析

1.教学管理体制层面的制约要素。第一,“实务化”教学策略忽视了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同于普通性质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公安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实务导向,其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师对于警务实战知识渗透、警务实战类培训课程设置(如警务战术、武器射击等)两个方面。这些实战知识的渗透对于公安类研究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不过其与现存学术创新培养逻辑存在一定的冲突。一方面,以“警务实战”为基本语境的整体教学活动会使得学生忽视理论创新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在通过对多名某部属公安院校硕士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笔者发现众多硕士研究生对于学术活动本身的评价多为“学术理论本身没有意义”“学科知识会用就行了,它本身没什么可研究的”等。他们反而关注一些创新层面上的理论问题,如“我们所学习的学科还有哪些方面是不完善的”“我们学习的学科研究历史的发展过程如何”等有助于进行理论反思与优化的科研问题。由些可见,公安院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内源性动力缺失。另一方面,公安院校开设的一些实战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警务工作中常常可以帮助公安干警化险为夷,这种类型课程的开设在强化预备警官身体技能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公安院校对学生负责的教学态度。然而,此类课程的公安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课时严重不足,在压缩了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减弱了课程讲授的体系化;在讲授处置规范时缺乏对于一些应战技巧的域内外比较研究内容,在一些处置原则方面也只能采取“技巧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也折射出了由于课时压缩导致在部分课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设置单向化、固化趋势,课堂互动性差。这种培养制度不利于学术氛围的建立和对学生学术兴趣的激发。

第二,公安院校培养制度对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问题关注度不高。公安院校内的学生培养制度主要包括学术培养制度与学员管理制度两方面。从学术培养制度方面来看,一方面,高等公安院校由于其自身的校局合作属性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如承接部委机关、省级公安机关的公安科创项目。但是学生对于类似科研过程的参与度不高,这就导致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科研问题,如论文投稿、项目申请等问题知之甚少,难以对科研活动产生兴趣。同时,公安院校中的相关学术活动也相对匮乏。以公安学科为例,学员参与的学术活动仅有学术讲堂等讲授型教学课程,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内部、专业间学术知识探讨活动较为匮乏,整体培养制度的互动性、探索性特征并不十分突出。依潘炳如等研究来看,建设一个和谐的学术氛围则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6]因此,公安院校应当就营造和谐的科研氛围进行深入探索,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外部动力。另一方面,警务化管理制度是公安院校内部的特色学员管理制度,其主要是通过明确的时间安排、以指示执行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和以团队共同行动的集体意识构建的制度。这样整齐划一的队伍管理形式有助于凝聚队伍共识、明确个人之于集体的个人责任感。然而从实践中来看,作为警务化管理的管理人员常常由于自身的管理需求而占用学生时间,这种以行政管理为目的的时间安排管理方式并不利于研究生形成基本科研时间规划模式。同时,“为了管理而管理”的警务化风气也会导致对于无理由的行为约束,从而弱化了学生的科研势头,这与善于观察、敏于求索的基本创新能力提升精神相违背。

第三,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尚不完善。科研成果是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在一些针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关联因素的实证分析研究中,其往往被作为某些观察变量的测量值。[7]然而公安院校内部的科研成果评定机制存在短板:一方面,科研期刊评定标准陈旧。在进行期刊评定的过程中,院校对于科研活动并不重视,在投发期刊方面,学生毕业的投稿要求较低,这导致学生并不具有进行论文写作的内驱力。虽然,这也较大程度上受到公安领域内期刊数量、研究领域等方面的限制,不过也有必要从影响因子和期刊类型方面增设要求。同时,奖学金是激励学生科研的一项重要途径,然而在一些公安院校中奖学金评定标准内存在部分已停刊的期刊,并且针对具有不同影响层级的期刊也并不加以区分,对于具有不同领域的期刊不从其刊发主题的角度提供索引,这些现象都显示了院校对于科研成果的划分机制仍需优化,否则不利于引导学生养成科研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逻辑与科研成果评价尚未融合,不具有就业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在普通公安院校硕士培养期间,其往往需要进行近两个月的科研实践和基层实习工作,如果不融合科研逻辑与实务逻辑,将二者割裂就会导致学员理论研究脱离实践导向、科研实践缺乏理论基础的不利后果。

2.研究生自我创新能力提升困境。研究生不规范的科研行为和淡薄的学术意识是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另一要素。健全的学术人格与探索性的求知精神都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然而,从目前公安院校研究生整体学术态度来看,相关方面的塑造仍有待加强。从学术行为方面来看,研究生论文写作中的抄袭行为较为普遍,主要体现为对于一些内部材料、他人文章、他人观点,乃至于对老师讲课课件的抄袭。[8]这既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违背基本的学术道德。从现状看来,这种行为如同疫病一般从学员中逐渐传播开来,并形成追求“虚假效率”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学术群体的未来发展。同时,学术规范的缺失也会对研究生正视学术理论研究和理解学术成果的内涵造成障碍,使其难以形成体系化的学术思想。从学术意识方面来看,公安院校研究生整体的科研认可度不高。虽然在研究生教学阶段的课程基本取消试卷考核办法,用论文写作上交作业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但学生仍将其视为一项作为一道类似于具有标准答案的论述题,而对于理论研究本身一直采取不关心的态度。与此同时,虽然部属公安院校明确硕士的毕业标准,即发表一篇省级及以上刊物论文方可毕业,从硬性指标上起到了推动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但在学生中也逐渐形成了“文章质量不重要,只要挑个期刊能投出去就行”“话题观点可以抄袭别人的,反正我总能找到接收我论文的刊物”等不良观念。同时,也有些同学形成了以“荣誉”为价值目标的科学研究导向,即通过向一些不需同行评审、但要求缴纳很高版面费的期刊进行多篇论文投稿,来换取科研积分,以争取到在评奖评优中的科研分数优势。这种做法不利于研究生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却容易在学术群体中形成一种浮躁的科研风气,这种科研意识和观念不值得提倡。

二、“三全育人”视阈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优化对策

1.优化“全员育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并非仅通过某一方的努力就能够实现,而是需要不同主体间的协同配合。依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现状来看,科研创新能力语境下的院校培养主体类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直接指导硕士学术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和高水平非研究生导师教师,另一类是并不直接接触研究生指导工作的其他教学人员,如其他任课教师、学生队长及其他管理人员等。从前者来看,公安院校硕士生指导工作应明确以“主体协同”为核心的立体化指导体制,即首先构建以“组会”为基本单元的学术共同体,并将各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高水平非研究生导师教师分设为各组会的主要负责人。同时,采取交叉指导、多元指导的科研指导模式,充分利用不同导师的优势研究方向实现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立体化指导,优化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培养结构。在公安类学科这一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科研知识体系中,这种指导结构可以整合各学科的优势理论,丰富学生科研论题。另一方面,从学术活动辅助主体来看,虽然其并不直接接触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但是在行政管理、日常教学工作中依然可以通过创新预设模式的方式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辅助作用。在学术创新能力语境下,其应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基本导向,通过营造学术氛围、讲授科研基础知识、协助巩固学生科研自我评价等方式构建支持体系。同时,强化两类主体间的协同关系,通过建立学术能力考评、科研成果测评等方式建立研究生“科研——管理”双向沟通机制,将科研理念渗透到学员的日常生活之中,提升学员内生性学术创新动力,并实现考评结果的多方共享,依次及时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通过新式科研创新培养模式,将具有不同职能的教师群体进行融合,完善“全员育人”科研创新培养方案。

2.建立“全过程育人”创新能力培养体制。第一,融合科研教学过程与科研成果导向。成果导向型教育模式是由米歇尔(Mitchell,D.E)和斯派蒂(Spady,W.G)提出的以“明确学习上的成功结果”为基本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9]从目前公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来看,科研教学活动与科研成果产出二者的资源成本投入不成正比,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在思考研究生创新能力“全过程”培养时,我们要明确科研教学活动与科研成果产出两方并重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科基础理论和学科基本研究方法的讲授,也要通过体系化的课程设计方式向同学渗透其中的科研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提升意识。另一方面,要明确科研任务、实现科研创新的成果导向。综合考虑公安学科的特殊性来看,成果导向应兼具创新性、科学性、应用性三重标准,并将其划分为科研成果产出的不同阶段:在成果创新性完善阶段,注重对于兴趣话题领域既往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研究内容等确定论题的研究可行性,将相关领域的文献综述撰写作为此阶段成果的主要评价方式和指导焦点;在成果科学性完善阶段,注重对于在前一阶段论题可行性的基础上,从论题写作理论要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思考、立体性架构,进一步确定论文的科学性,并定期提交研究报告、接受指导审查;在成果应用性完善阶段,以明确成果的实践导向为主,可以运用实证研究手段对于文章的应用性加以论证、对文章整体写作思路进行构思,完成学术论文或其他学术成果,在论文整体格式、写作内容等方面接受指导与评议,通过体系化的培养方式解决研究生论文内容空洞、学术意识淡薄等问题。

第二,构建“岗研一体化”就业评价体制。实现公安院校研究生“全过程育人”的最大难题就是科研培养与现实就业相互分离的基本逻辑问题。依托“三全育人”发展理念,公安院校应通过建立学术创新评价体系的方式,建立学生学术创新的量化评价标准,并将学术成果的应用性、创新性问题与联考分数评价相融合,如建立类似于本科生跨省调剂的成绩计算标准等学术就业融合体系,建立学术创新活动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关联关系。同时,应建立相互贯通的科研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警察院校与地方公安机关之间的警务合作资源,建立“实习—科研—岗位”三者融合的贯通式就业模式,走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最后一公里”,为公安院校硕士研究生提供就业保障。公安大学党委书记陈定武同志已然在针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招录问题相关研究中提出“设立公安院校‘本—硕—博’‘校局合作’等贯通式培养模式”“以及提出研究生实践工作‘带着课题去’‘带着成果回’”等新式研究生创新能力过程培养理念。[10]因此,在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思考时应注意把握贯通科研实践与就业实践二者关系这一核心要素,并通过结合公安机关人事录用标准、公安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等问题建立学术培养评价和岗位成绩评价一体化的科学评价机制。

3.秉持“全方位育人”理念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维度。公安院校硕士研究生科研培养维度较为狭隘。从公安院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培养模式来看,现阶段学术研究成果类型存在单一化问题,如公安院校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为主要类型,而参与书籍翻译、专利发明等科研活动的则较少。通过明确“全方位育人”科研创新培养理念的方式,整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优化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实现公安院校硕士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多样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研人格、激发科研兴趣。从科研资源维度上,公安院校一方面应整合内部资源,如充分发挥院校内运行科研中心、智库机构的资源优势,让研究生参与到中心机构的日常事务之中,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术热点、把握政策脉搏,做出更有时代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收集校外学术资源,如收听其他院校的学术讲座、组织校际学术理论分享活动等,通过进行学术交流提升对于科研创新的认识、深入挖掘对于所研究学科内部知识。从科研成果评价方面来看,公安院校要完善学生学术成果评价机制,包括更新学校期刊目录、科学制定激励对策等,通过对于学术成果的科学化评判来引导学生内部形成正确的科研风气与学术价值取向,鼓励学生进行多类型、多角度、多方面的科研创作,并组织教学力量对研究生的学术期刊投稿过程进行详尽讲授,通过让学生了解各期刊的投稿要求、收稿主题等,形成学生对于期刊投稿的体系化了解,渗透科研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科研成果三全育人
科研成果转化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