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政教育互动共进研究*
——以东阳木雕为例

2023-09-01 20:39夏艳青
大众文艺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东阳木雕文化遗产

夏艳青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浙江东阳 322100)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已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下简称非遗)融入高校教育”提上议事日程。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环节,贯穿于高等教育领域。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对大学生进行名族性教育任务,还兼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以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现实需求。

基于此,本课题拟以非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价值为切入点,从非遗传承与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现状、两者关系实施可能性和两者相融思路与建议等三个层面对地方非遗传承与高校思政互动共进研究。有利于为浙江省地方非遗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深刻意识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有利于提出改进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增强文化育人力量、践履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现状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当代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本教材中,未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在课程中。高校思想教育还是以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教学过程中以填鸭式,死板教学现象较多,教学普遍固定化,程序化,刻本化问题严重,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不重要,不重视的刻板印象,学生上学睡觉、打游戏、缺勤现象严重。究其原因,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形成学校目标和出发点是好的,培养目的是积极、上进的,但是在思政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教学简单化,一刀切,不愿意去费心费力去开发符合地域特色思政教材,同样的教材重复教,省力省心,最终高校的思政教育依旧停在了“聊胜于无”的水平。[1]

(二)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不足

当代大学生被称为是“数字原住民”。很多学生一出生开始就拿着手机,接触数码互联网较多的一代,对新技术的适应速度很快,非常敏感。生活中追求快、新、潮,喜欢是通过网络与世界沟通超过74%。他们追求时尚,购物,旅游一些享受当下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对于提到“传统”“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关键词时候,普遍表现出不屑,落后,没有兴趣的表情,当地非遗的名字甚至都知道的少之又少,更不用提对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也许在中小学的美育课程曾经教育过,但时过境迁,三、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早已淡化,因为他们生活中从不接触这些知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爱德蒙•木卡拉曾说:“我觉得中国的大量年轻人并不够尊重本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这是由于他们很少会接触到而又未能了解本民族所具有的丰富文化遗产,因而缺乏对于价值观的合理认识。”[2]

(三)教师对地域性非遗相关知识储备不充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视,不少高校已经在推行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也取得一些成果。但是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程思政中精彩呈现的少之又少,归其原因,高校思政教师基本都是思想教育专业科班出身,对于地域非遗文化领域的相关知识关注少,了解较少,如何进行融入教学中较难;高校各专业课的老师又是个专业课人才,专业课教师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了解不多,更何谈融入思政之中。因此,如何构建和完善地域非遗教学思政的教师体系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点和痛点。

三、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一)东阳木雕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

东阳木雕(Dongyang woodcarving)是中国最优秀民间手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东阳木雕起源于商周,发展于宋,辉煌于明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2006年首批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东阳木雕因雕刻技法高超,神态逼真而流芳百世,2013年被来自世界各地7大国际评委授予“世界木雕之都”[3],浙江东阳也因此名扬中外。

而隶属于东阳的浙江省唯一一所职业本科高校-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201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立志为国家培养新时代高端职业技能型人才。2008年学院全国首个开设《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2020年开设全国首个以“活化非遗技艺”为目标的《工艺美术》职业本科专业,以“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东阳木雕教育与技艺传承新出路,为浙江培养一大批优秀木雕专业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学院逐步将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融入高校思政课、通识课以及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思政之中,不定时邀请中国美院教授,东阳木雕工业美术大师进行木雕艺术讲座,真正让东阳木雕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接近学生,将东阳木雕非遗文化精神传播给学生。

(二)东阳木雕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化人”“育人”互动共进关系

胡锦涛曾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时讲道:“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4]。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守护、传播与传承,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凸显出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有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对当代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向大学生传播正向的思想观念、政治理论、道德要求等内容的行为,而“思想观念、政治理论、道德要求”,均在文化范畴之内,涵盖了社会层面的政治文化和及伦理文化[5]。因此说高校思想教育具有文化性。而这种文化就达到对全体大学生一种“育人”。非遗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记录着勤劳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而被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东阳木雕,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富丽华贵装饰,以和为美的儒家气质,成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东阳木雕文化传承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发扬的重要举措。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陌生,发挥着一定指引和示范作用,也彰显了东阳木雕非遗文化的“化人”的作用。与此同时,广义层面来说,所有的精神文化行为都将在人的思维上发挥一定的影响,所以任何精神文化活动均能够当成一种思想政治教育。[6]从这一点来看,东阳木雕非遗文化的“化人”和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一定程度上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互动共进的关系。

四、东阳木雕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东阳木雕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教育目标相似性。东阳木雕非物质文化记录当地民众历史记忆,沉淀下宝贵、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的高超技艺的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的伦理道德,言传身教的技艺传承精神,都是开展高校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责任感、自豪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伦理、政治、心理五个方面为目标,帮助大学生在青年阶段梳理积极、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有责任、有担当,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信感,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因此,二者在教育目的上相似性,可将东阳木雕非遗文化融入职业高校思政教育中,作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有利依据。

教育内容互补性。东阳木雕非遗文化走进课本和课堂,学校教育肩负着对文化传承、发展与文化创新的使命,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效果呈现不是一味继承,而是根据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主流思想,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而东阳木雕雕刻中历史故事,《岳家将》《杨家将》《屈原》等[7],用独特的雕刻手法和形式宣扬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民族气节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教育案例教学的有利典范。

(二)东阳木雕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东阳木雕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尤其是思想文化属于国家以及民族的重要灵魂,不管任何国家或者民族,舍弃传统文化,无异于失去精神支柱”。东阳木雕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之一,将浙江东阳当地居民古朴淳厚的生活品质优秀保存下来,成为民族情感的链接媒介。承载着浙江东阳人们高超的技艺、智慧、艺术的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随时代发展,结合当下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考虑将东阳木雕非遗文化中的伦理标准、技艺精神,审美情趣等挖掘出来,实现更多、更广层面上对东阳木雕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让大学生从中看到中国优秀文化在当代生生不息的延续,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大学生对东阳木雕非遗文化的创新意识和保护意识。

东阳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内容提供不竭源泉。“文化跟受教育主体从经验、需求、心理等方面存在契合度,有着共同点,因此,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真实生活的意识基础通常是思政教育的出发点”[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性特征,从文化价值的层面来强化思想政治,高校非遗文化教育属于重要途径。东阳木雕传统工业经过世代相承与时代过滤,见证了历史变迁,积淀了人文精粹,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为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风气提供重要的知识内容,拓展了更好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将当代思政内容鲜活的“传递”,在“传递”中保障东阳木雕文化的技艺的延续,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新特征,蕴含高校思政教育的丰富内容要素,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改进和教育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不竭动力。

五、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髙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建议

根据对东阳木雕非遗文化融入遗高校思政教育实证研究,能从来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提出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的思路和对策。

(一)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政课程中,地方性非遗文化内容很少渗透,应该在思政课教材修订过程中,结合地方性非遗的地域特征,将其中内容添加到思政课本的某些章节中去。从课本教材中突出国家和学校对地方非遗文化的重视。同时,在思政课准备备课阶段,可以实行集体备课,打破之前单纯ppt教学,结合本土化非遗手工艺制作视频插入,安排一些非遗传承人客串讲座,地方非遗博物馆参观,非遗基地走访等等丰富的课程形式,让地方非遗文化真正在思政课程中活起来。

(二)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高校通识课教学

高校通识课是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的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的审美教育,是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思政教育的必要手段。高校增设一些非遗文化通识课,公选课增加木雕鉴赏、茶艺、竹编等等课课程,都是对地方非遗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拉近学生和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利于各种现代教育方法,吸引学生兴趣。例如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在木雕鉴赏课上,线上我校有全国大学生慕课《中国木雕》,线下多次邀请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为在场师生作了题为“木雕之美”的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扩展学生审美视野,实现以美育人。

(三)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

高校课程思政是对大学专业层面领悟大国工匠精神思想教育的辅助途径。虽然绝大多少高校专业教师并非对地域非物质文化深入了解,但是教师可以将地域非遗文化精神与专业课结合,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例如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将东阳木雕非遗文化纳入课程三分钟思政中,在课前导入通过东阳木雕工匠精神的学习,渗透到本专业领域,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东阳工匠精神,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增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和职业责任感,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提供生动的教学素材。

猜你喜欢
东阳木雕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木雕鱼
Underestimation of Oceanic Warm Cloud Occurrences by the Cloud Profiling Radar Aboard CloudSat
东阳:大树底下长出草
文化遗产保护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