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分析

2023-09-01 20:39诸葛福民王亚楠
大众文艺 2023年11期
关键词: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

诸葛福民 王亚楠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

关键字:三全育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新时代,我国网民用网环境持续改善,用网体验不断提升,信息无障碍服务日趋完善,互联网从接入普及迈进高质量发展。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大学生对网络复杂性、危险性的认知浅薄,在网络活动中表现出网络安全意识不足,防范责任意识不强等特点。

一、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价值意蕴

(一)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

国家安全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1]“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2]网络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地位。网络空间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网络空间为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交流沟通提供了媒介。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空间开展意识形态渗透,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网络诈骗,盗取机密数据等行为,这些网络安全隐患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传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网络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身居高地,安全的发展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维护国家安全义不容辞。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的内在要求。

(二)巩固筑牢网络安全防线的重要法宝

网络空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新领域,是社会生产生活繁荣发展的新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家园。根据权威方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3]网络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红利”的同时,其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升级。2022年6月至12月底期间,全国约有34.1%的网民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遭遇了网络安全问题。[4]截至2022年12月,全国各级网络举报部门共受理举报网络安全事件17214.7万件。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网络安全风险性日益紧迫。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生力军、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安全意识的觉醒是网络安全发展进步的重要表征。因此,着力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自觉规范自身网络行为的责任意识,是营造安全稳定网络环境、巩固筑牢网络安全防线的有效途径。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大学生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可以通过网络空间获取巨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在虚拟网络空间进行社会交往等行为。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灌浆期”,其自身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网络空间具备虚拟性、高风险性等特点,大学生极其容易遭受网络空间的负面影响,无法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进行有效分辨,过分依赖网络从而造成虚拟与现实的失衡。同时,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塑形期,自主意识较强,容易受不良思潮和国外文化渗透,极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产生动摇。由此可见,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有利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塑造,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现实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6]网络安全素养是大学生在具备正确网络安全观的基础上,有效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学习、生活、工作的能力。由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呈现出复杂性,依赖性等特点,大学生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容易过度依赖网络造成现实与虚拟的失衡,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不足,容易受虚假信息的蛊惑。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说,对其进行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深化对网络安全的认知,培育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提高其网络安全责任意识、防范意识,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大学生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的现象,保障新时代大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

二、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现存问题

(一)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重视程度有待完善。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是高校的应有之义。基础计算机课程已经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大学生培养计划,但是课程知识教学并未发挥出培育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作用。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占比较低,多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并未起到显著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效果。

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评价监管机制有待完善。现下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评定主要通过相关课程的成绩考核。成绩仅能反映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并未实现对处理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评判。现下,评价监管机制并未形成完备体系,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结果并不能反映大学生真实的网络安全素养。评价机制的不完备致使评价结果无法对监管体系实现及时反馈,无法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工作进行及时调整。评价体系与监管体系未能形成有效反馈调节机制,严重阻碍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工作的优化升级。

(二)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质效有待提高

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内容模糊。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种类型网络安全问题相继发生,但是我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相对滞后、内容相对陈旧模糊。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还是侧重于生命安全、消防安全、急救知识等传统安全方面,对于网络安全这种非传统安全的内容涉及相对较少。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长以碎片的形式散布于其他课程中。现有碎片化网络安全教育并不具备针对性,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网络安全需求。

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形式多样化是取得良好教育成果的有效保证。当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展开形式依旧是传统的课堂讲授,缺乏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传统的课堂讲授主要是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多以课程内容为主,欠缺对学生真实诉求的了解。学生参与程度较低,难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致使网络安全教育流于表面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

(三)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资源有待整合

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师资队伍有待整合。当下多数高校并未面向全体学生配备专业网络安全教师开授网络安全课程,网络安全专业课程仅面向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全员育人”在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工作中并未落到实处。部分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主要由学生处、网络信息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但是由于长效系统机制的缺乏,各部门之间未能形成明确的职能分工,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重任最终落到辅导员身上,并未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介体资源有待整合。当下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所运用的介体资源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践活动与网络传播三部分。但是课堂讲授、实践活动、网络传播这三部分并没有形成全方位融合的格局,三种主要介体资源各自为政,并没有实现协同联动和内容互补。网络安全教育介体资源之间的有效配置和整合极为重要,经常出现多个介体资源传播的内容同质化极高,并没有充分发挥各介体资源的全部活力,难以取得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最大成效。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路径优化

(一)统筹教师、行政、后勤各个部门,实现全员协同

1.强化组织领导,凝聚育人合力

高校应当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处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教职工全员参与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工作格局。实施校领导、中层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构建与学生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动员相关部门对于学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工作进行摸排,针对现存问题进行研讨,将问题解决落实到各部门,实行部门负责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题的整改。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有效挖掘现下网络安全教育问题所在,肃清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弱化问题。

高校要集中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力量,加强统一领导形成教育合力。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必然会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部门。在课程开发设置方面,会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计算机公共课两大课部的融合;在实践活动开展方面,会涉及校团委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活动举办、辅导员以网络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团会的展开;在网络监管方面,会涉及网络信息办公室、保卫处等部门对学术网络行为进行监管。因此,高校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相关部门的联合协作,形成一个具有耦合力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有机体。

2.强化师资队伍,明确职能责任

师资水平的优劣是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能否取得实效性结果的关键。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主战场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高校必须强化教师的选拔任用,要全力造就一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厚,网络信息技术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充分利用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与学生的贴近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现实网络安全问题需求,探求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规律。鼓励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成立相关的课题研究小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论课与网络信息安全课的有机融合,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要对明确课程任教老师、辅导员等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咨询师等后勤管理人员等各个群体在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工作中的职能责任,形成一个分工协作、责任明晰、联动互通的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合力。定期以网络安全知识为主题,依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对其进行具有差异化、针对性的培训,使其真正具备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实力。

(二)贯通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浸润

1.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学内容

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内容的完备关系着教育成效问题。首先,完善网络安全理论知识教育。将网络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相融通,作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安全观念。其次,完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加强大学生预防网络犯罪与防范违法信息的防范意识教育,防范在网络交友、网络交易等行为中发生个人隐私信息泄露、财物损失以及身心健康威胁等问题。加强学生网络信息甄别能力的教育,对于网络中的违法言论、不良信息、文化渗透等行为进行抵制。最后,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意识教育。高校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纳入课程核心内容之中,通过对网络法的学习,大学生可以做到知法用法,提高网络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明晰网络中应行使的权利和要履行的义务,避免因法律知识欠缺而造成网络犯罪。

2.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管理机制

完备的教育管理机制是保障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创建教育评价机制,对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其根本目的在于查找实际工作与既定目标的偏差,而后通过反馈调节机制,对于偏差部分进行修订,不断依据实际效果对自身进行调节升级,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高校要做到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依据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教学目标、预期达到的教学成效,创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工作的量化考评,对相关教育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教学评价依据客观的数据标准对于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以及完成度进行科学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整改,使得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三)整合课堂、实践、网络各个模块,实现全方位联动

1.利用“课程思政”塑造网络安全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现下高校各类课程都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形同效应。教师通过研读课程教材,深入挖掘网络安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找到两者的切入点与融合点,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教育中去,通过传授网络安全理论知识,塑造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理论课具备专业系统的特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意识形态鲜明的特性,在专业性极强的课程中找寻有效切入点融入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引领作用。保障网络安全理论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也发挥出价值塑造、意识树立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育产生深刻影响。

2.利用“社会实践”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开展实践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关键一招。实践活动可以对在课堂中学到的网络安全知识进行巩固,达到深化效果。高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贯通、课上与课下互补、线上与线下互动、校内与校外协同,深入挖掘“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实践元素,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实践育人具有不可比拟的效果,把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例如举办网络安全事例分析座谈会、网络安全意识相关的演讲比赛等,积极拓展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拓展网络安全意识培育渠道,着力加大网络安全素养育提升效果,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3.利用“网络思政”深化网络安全意识

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已经成了大学生主要的学习交流平台。依托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具有显著效果。高校官方网络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当下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高校可以利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账号、微博账号等多种网络传播载体,组织相关负责人员定期发布网络安全普法文章、网络安全事件分析、网络安全问题警情分析、网络安全防范小妙招等文章推文,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发布贴近大学生真实生活的网络安全主题教育小视频。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在线的网络安全知识问答竞赛,在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网络安全的认知,提升个人的网络安全意识。

猜你喜欢
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国拟制定网络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