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引领与守正创新:发挥思政课有效应对泛娱乐化思潮的作用

2023-09-01 21:38
关键词:思潮娱乐价值观

林 凡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 350002)

泛娱乐化思潮一般指借助信息技术,以现代媒介为载体,用娱乐性的话语或元素赋予社会生活娱乐属性的社会思潮。将并无娱乐色彩的事物娱乐化的过程中,追求感官享乐成为了人们的价值标准向,而泛娱乐化也随之演变为一种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不良思潮,悄然侵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公共生活。借助互联网技术,泛娱乐化思潮裹挟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这无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和心灵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面对此种情况,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辨析是非真理为出发点,对泛娱乐化等不良思潮进行深刻审思,剖析其产生实质,探寻其引领策略,在捍卫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地位的同时,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为治理泛娱乐化思潮作出应有贡献。

一、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泛娱乐化思潮以娱乐一切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极强的蛊惑性、成瘾性和依赖性,冲击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价值观的培育和审美情趣的塑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成极大挑战。

(一)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冲击

马克思认为,对于任何国家和社会来说,意识形态的构建都是其持续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这一观点的科学性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反复得到验证。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主要机构,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必须牢牢坚守。随着泛娱乐化思潮的蔓延,娱乐化的话语体系和文化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僭越了其娱乐界限,大量消耗公共平台资源,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及安全造成巨大冲击。表面上看,泛娱乐化思潮以愉悦身心的文化娱乐产品形式存在,表现出去主流化、去政治化、去价值化和去历史化等特征。泛娱乐化思潮往往包含或者化身为一些不良思潮,极易成为对抗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斗争工具[1]。泛娱乐化思潮试图传播错误思想,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播撒的大量碎片化的、被解构的、带有浅表性的信息和知识混淆大学生视听,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性、价值性和严肃性,冲击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比如,泛娱乐化思潮之下的一些不良自媒体和“网络大V”为了获得流量和点击率,以娱乐的方式和态度片面解读社会事件,以错误的思想否定我国改革建设成就;一些粗制的影视剧和短视频恣意篡改历史事实,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恶意诋毁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消解中华历史文化的崇高感和宏大感。

(二)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冲击

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知,对人的行为起到重要的定向和调节作用。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是其整个教育历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决定其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的性质;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大学生是新兴时代风气之引领者,其价值取向甚至能够决定未来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方向,对中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影响甚远。“娱乐至死”的泛娱乐化思潮在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巨大挑战。不难发现,泛娱乐化思潮并非价值中立,而是滋生诸多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不良价值观的温床,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消解主流价值话语。为了达到娱乐效果,在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的文化产品往往具有去严肃性、非反思性和迎合大众性,这就使得价值观尚未定型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自发地回避理性思考,无意识地沉溺于泛娱乐文化产品和泛娱乐话语制造的“虚假愉悦”和“快乐假象”,思想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错误价值观的侵蚀。比如:资本支配下的“娱乐工业”诱导大学生沉迷于偶像剧、八卦绯闻、综艺节目、网游手游、娱乐场所等,使大学生精神世界变得虚无,人生理想逐步消亡,价值信仰流于世俗;负能量“网红”追逐快速出名、炫富享受、鼓吹“读书无用”、蛊惑刺激过度消费、贩卖焦虑等现象给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观、人生观、奋斗观、物质消费观等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饭圈”失范现象严重[2],不仅破坏了网络风气,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消极的价值导向。

(三)对大学生审美取向的冲击

审美既是人类文明诞生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有力印证。文明的出现使人类脱离野蛮和愚昧,从而过渡至社会状态,并开始产生伦理意识和道德意识。因此,从本源上来看,审美与伦理道德密不可分。对于个人来说,在环境中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对其伦理道德品格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泛娱乐文化产品的审美取向无可避免地出现单一性、快餐式以及低俗化、庸俗化等特征。一些泛娱乐文化产品以“市场”为其审美依据,远离以陶冶情操为目的的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比如:有的偶像养成综艺节目和影视剧存在“唯流量”现象,在选角、表演、服饰、妆容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审美;千篇一律的人造“网红脸”不仅诱使大学生的审美标准朝极度单一化方向发展,同时也造成大学生的容貌焦虑,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短视频制作者毫无底线,以“大尺度”为噱头,肆意传播包含暴力、色情、涉黑、低俗等不良审美倾向的视频。大学生正处于精神世界飞速发展的高峰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接纳性,其审美情趣极易受到带有错误价值导向和不良审美取向的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

二、思政课教学加强辨析泛娱乐化思潮的必要性

有观点认为,治理泛娱乐化是网监和宣传部门的职责,高校思政课应该聚焦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这种看法显然忽视了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思政课在辨析社会思潮上的重要价值。在思政课堂中对泛娱乐化思潮进行辨析,不仅是高校思政课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必然要求和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思政课发挥独特社会作用的重要路径。

(一)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必然要求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视意识形态工作为“为国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工作[3],而思政课正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力量。思政课的任务和目的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其使命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4]。当前,借助新兴信息技术,泛娱乐化思潮夹杂着诸多错误观念在高校蔓延开来,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一定挑战。为了不负使命地完成坚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任务,思政课需要不断发挥辨析各种社会思潮的功能,清本正源、辨明是非。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思政课“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4]。具体来说,在建设性方面,思政课要主动“自明吾理”,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批判性方面,思政课要敢于亮剑争锋,直面泛娱乐化等不良思潮,对一切负面思潮进行旗帜鲜明与立场坚定的剖析和批判。

(二)塑造价值观的基本需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因此,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既不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也不是简单地培养技能,而是通过理论知识传导与启发思考相结合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4]。而思政课要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更加有效的引导和塑造,就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中抽象的理论讲述,还应充分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训练学生自主辨识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抵御错误价值观的思维习惯,否则思政课的价值观教育就会因脱离社会生活而大打折扣。泛娱乐化思潮一方面鼓吹去价值化,另一方面又在将娱乐塑造为最高价值的过程中隐蔽地传播诸多不良的价值观,其对大学生主流价值的认同所造成的巨大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对此,思政课必须有所行动。这就要求思政课应积极辨析泛娱乐化思潮,引领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理性审视泛娱乐化思潮的本质,辩证分析其产生的缘由、表现形态和利弊后果,建立审辨能力,从而做到即使身处泛娱乐化之环境,也能不被其外在感性刺激体验形式所轻易误导和蒙蔽。

(三)有效治理泛娱乐化离不开思政课辨析泛娱乐化思潮

鉴于泛娱乐化思潮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治理泛娱乐化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协作、形成合力、系统整治。这就意味着治理泛娱乐化不仅需要网络监管、广电局等部门的有力执法,主流媒体的正面引导,以及各类从业者的高度自律,更离不开高校思政课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思政课能够在学理层面探本溯源,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认清泛娱乐化思潮的本质和危害,从而引导大学生理性和自觉抵制泛娱乐化思潮。同时,思政课教学兼顾知识传导和价值引领,能够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价值观和树立正确价值观。此外,作为思政课的授课对象,熟悉网络且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是泛娱乐化思潮的潜在受众,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能够使治理泛娱乐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洞悉泛娱乐化思潮的实质

娱乐原是人类正常的心理需要和文化行为,其本意指向人借由某种方式满足情绪并获得领悟和快乐的过程,而泛娱乐化思潮仅仅注重迎合快感,忽视或排斥情绪满足过程之后的领悟和反思,属于文化的异化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泛娱乐化思潮不断扩张背后的深层经济根源,有助于大学生清醒认识与理性对待被资本装饰和消费主义挟裹的泛娱乐化思潮。

(一)泛娱乐化思潮背后的资本逻辑

近年来,在不断成熟的技术支撑下,众多资本逐鹿泛娱乐市场,泛娱乐产业发展的新高潮被不断引燃,其运作背后的底层逻辑正是资本逻辑。资本逻辑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和运行的基本规律,任何“物化”形式的资本都无可避免地遵循这一逻辑,即借助一切手段使利益最大化,实现自身的“保存和增大”。资本逻辑是由资本追求自我增殖的内在本性规定的。在这种逻辑下,一切形式都可以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而资本增殖则是最高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泛娱乐化思潮是现代文化娱乐工业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资本逻辑支配下娱乐活动的自身异化[5]。

在资本逻辑的影响下,娱乐产品以及娱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孵化、运营、变现等都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服务于资本增殖。在此意义上,泛娱乐化思潮蔓延和扩张之本质实际上就是资本和资本逻辑的蔓延和扩张,而“逐利”则成为了泛娱乐产业最合理的和最高意义的生产经营信条或价值。随着资本逻辑在泛娱乐产业中逐渐鸠合更为强大的经济力量和获得更具操纵性的影响力,泛娱乐产业开始摈弃迂回于一般的、带有社会事务性质的生产活动,而直接将发展的目标锁定在更加单一的生产行为中,即某个具有最高回报率的生产活动,导致其产品极具同质化,消弭了娱乐产业原本应有的多元性特质。与此同时,受资本逻辑支配的泛娱乐化思潮也将受众的生活方式简单化为人与物的互动。在资本增殖的驱动下,泛娱乐产业因有利可图而成为新兴异己力量,促逼传统的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一切价值均被异化和标准化为以货币为衡量尺度的数据形态,沦为虚假的存在,导致人的生活方式不再直接与他人联系,而仅仅与物或货币发生互动。

(二)泛娱乐化思潮充斥着消费主义

与泛娱乐化思潮背后的资本逻辑相关,泛娱乐化思潮还充斥着消费主义。无限增殖是资本自我实现的要求,其主要方式是不断“制造消费”。不同于一般经济活动中的必要消费,“制造消费”并不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目的,而是服务于资本的增值而制造出的不必要的、过度的、异化的消费。资本增殖的“欲望”越强烈,其制造的消费力度也就越大。被制造出来的消费会不断赋予具有同一使用价值的商品以符号意义上的差异,蓄意框设出许多新的“差别”,以诱导购买者无限追逐虚幻的符号意义,使原本单纯的消费行为转变为对商品符号意义的盲目崇拜,即商品拜物教,最终形成了商品对人的统治,这就是消费主义的本质。在当前泛娱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囊括IP 衍生品、游戏、动漫、影视、文学、戏剧等多种业务的泛娱乐化商品生态链已然构建,其本质直指商品拜物教和消费主义。

泛娱乐化产品商业变现的步骤无不包含着消费主义的运作机制,其产品的生产囊括形象设计、娱乐叙事、商业变现等基本要素,往往以“文化”为主要线索对商品进行包装,通过几个基本环节——以形象为基本单元、设置故事情境产生受众连结、寻找载体平台以扩大影响力、持续建立故事情感以扩容“粉丝”、借助形象的影响力销售商品并拓展收益渠道——实现其资本转化的全过程并持续获得可观的商业利润,最终达到资本增殖的根本目的。通过对泛娱乐化消费主义机制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在以“深度融合多元文化”为噱头的泛娱乐商品产业链中,购买者的需求实际上是被刻意“经营”和“设计”出来的,泛娱乐商品打着“经典”“时尚”“前沿”的旗帜,披着文化主义的外衣,但其本质依旧在行消费主义之事。

四、思政课辨析泛娱乐化思潮的策略

思政课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担负起辨析不良思潮的重任,在培育大学生“三观”、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思想自觉和立场坚定的政治自觉。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提升辨识不良思潮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贯被人们视为理解和认识世界的工具,但实际上,它还是指导人们进行具体社会实践的有利武器。作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渠道,思政课应自觉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寻辨别泛娱乐化思潮的方法,提升应对不良思潮的能力。首先,引领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建立理性世界观,寻找科学方法论,探索、观察并把握泛娱乐化思潮及其产业的形成规律、现实本质、历史必然性、未来发展趋势等核心要素,“袪魅”地梳理和再现泛娱乐化思潮的哲学逻辑框架。其次,启发学生以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工具,从现实角度整理和分析泛娱乐化产业资本增殖的实现逻辑及其社会思潮不断蔓延背后隐藏的消费主义机制,厘清资本扩张与个人消费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从表面上看,“泛娱乐化”社会思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因科技进步以及资本扩张的要求而出现的技术和经济现象,但实际上,其作为“文化现象”的本质属性是我们更加需要引起重视的焦点问题。纵观泛娱乐化思潮的诸多表现形式,常以各种外在显现挑战各个领域的主流文化,对文化传统进行质疑、造成破坏,解构原有领域的文化规则,打破原有领域的文化秩序,使大众文化朝空泛、无序的娱乐化方向发展,不利于文化的繁荣建设。

引导大学生在面对泛娱乐文化现象时有能力做到会甄别、不迎合,使泛娱乐化思潮彻底失去在文化领域继续蔓延和生存的土壤,是思政课应积极思考和主动作为的重要课题。为此,思政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认同感,最终实现文化的自然延续和自觉传承,从根本上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对泛娱乐化思潮的自觉抵御力。

首先,思政课应主动挖掘中国卓越传统文化和当代主流文化中蕴含的悠远人文情愫和时代内涵,实现中华卓越传统文化之深沉意蕴与马克思主义精神气质的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深挚的文化意境与中国近现代史雄浑历史底蕴的结合、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培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结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其次,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前提,思政课应积极探索融卓越传统文化认同感教育、革命历史文化认同感教育以及网络文化鉴别教育为一体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对学生文化情感、文化态度和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最后,文化传承是思政课积极探索文化教育的目的所在,应将责任担当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大学生主动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唤起大学生的家国情感,培养大学生自觉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

(三)坚持思政课学理性和政治性,培育大学生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

在教学中坚持学理性体现的是思政课传播知识的基本功能,而坚持政治性则是思政课本身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泛娱乐化思潮因极具逢迎性特质而对大学生的精神向度产生肤浅化和庸俗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政课主动作为,进一步加强学理性和政治性的统一,培育大学生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

首先,从学理性的角度看,思政课应以深刻的理性逻辑视角和思想理论来培育大学生的思想自觉。泛娱乐化思潮一般采取生活化的、娱乐性的、非严肃性的、非反思性、易于接受的话语传播模式对正处于“三观”形成期的大学生产生影响。面对此种情况,思政课应严守学理上的“真”,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和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澄清泛娱乐化思潮的本质、运作方式、来龙去脉以及危害后果,用理性的力量来说服和引导学生。面对学生对泛娱乐化等不良思潮提出的疑问,思政课教师应该经得起追问拷问。

其次,从政治性角度看,思政课应体现政治引导功能[4]。泛娱乐化思潮虽表现为一种娱乐的衍生形态,但却裹挟诸多不良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产生冲击。大学生作为大众媒介之受众,虽然与媒介之间也存在互动的可能、拥有互动的意识和主体性,但相对于信息传导者来说,大学生所处的位置是较为被动的,有关政治性话题的娱乐化解读极有可能降低大学生对政治的敏感度,甚至使大学生对政治学习和政治生活产生抵触情绪,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针对此类现象,思政课应始终秉持坚定立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泛娱乐化等不良思潮及其负面影响进行适时反思和旗帜鲜明的批判,从思想根源上引导大学生摆正政治态度,以严肃之意对待政治话题,以端正之心参与政治学习,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侵入。

最后,思政课还应高度重视教学文本和语言表述的严谨性、规范性。为了吸引学生,一些思政课教师尝试将新技术引入课堂,采用学生熟悉的娱乐化元素(如表情包、动漫、趣味视频等),以期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6]。这种尝试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也普遍受到学生欢迎,但在使用娱乐化元素的时候应特别注意把握“度”,要始终不渝地坚守思政课底线,杜绝思政课教学本身走向泛娱乐化。思政课课堂是有政治立场的教学领地,应是一个摒弃了低级趣味,具有一定严肃性的精神世界。因此,面对泛娱乐化思潮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侵蚀,在严守教学思维深刻性的同时,思政课应“有选择、有原则、有底线”地变革教学话语模式,在“寓教于乐”的知识传导中引领大学生回归精神理性。

猜你喜欢
思潮娱乐价值观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