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3-09-01 06:31李研刘肇民李志伟刘柳郑红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3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

李研 刘肇民 李志伟 刘柳 郑红玲

摘  要  应用型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与思政目标具有协同性,以学为本、学以致用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该课程建设的着力点。应用型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当前面临个别教师存在思想障碍、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割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应该破除教师思想障碍,融合设计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与思政资源,增加学生主动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实施基于过程考核的形成性评价。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3-0069-04

0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用”[1]。宏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几乎是所有经管类学生的必修科目,课程受众面极其广泛。积极推进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按照教育层次来划分,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包括学术型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本科院校中的占比已超过50%。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受众不同,能力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建设的重点也不同。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分别开展课程思政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应用型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及其思政建设的研究处于割裂状态。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授课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对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编写和教学手段都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2]。在课程思政方面,宏观经济学教学应该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坚定制度自信、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4]。找到中国经济发展理念与课程的“契合点”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5]。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进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6]。

本研究拟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从课程目标与思政目标关系、课程思政建设着力点、面临的困境和建设路径四个方面探索应用型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提升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效果,同时亦可为国内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这对于推进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应用型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与思政目

标的协同性

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宏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国家宏观经济测量指标、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及宏观经济政策。应用型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应该突出学以致用,即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能够初步解读国内宏观经济政策。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向学生展示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在改善民生领域所做出的卓越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深切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因此,应用型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与思政目标的本质具有协同性,教师要在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德育目标。

2  应用型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不是简单地修改教学内容,而是需要从思政元素挖掘、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改革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系统变革与优化。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2.1  以学为本

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经济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在刚刚接触经济学课程时会感觉新鲜、茫然。新鲜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但对于新学科的茫然又会造成一定的学习障碍。一个新学科的學习,有其固有的节奏与规律: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7]。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在课程不同阶段要通过差异化的教学情景设计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及里、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经济学学习路径和学习目标,减少学习障碍。

2.2  学以致用

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地方社会和地方经济,应用型本科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解读中国经济的能力。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中国经济的能力。这就要求一线授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国外案例教学,增加国内宏观经济案例教学。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和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丰富了宏观经济学教学本土化案例库。

2.3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体现。在利用本土化案例开展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党中央顶层设计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向学生展现近年来我国二次分配向民生倾斜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坚定其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

3  应用型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有偏差

由于高校课程设置中会由思政专业教师开设思政课程,并且还会设置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岗位,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都会割裂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为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课程教学,传授专业知识,思政课程教师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为地割裂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教书”和“育人”这一有机整体,会导致教师重视宏观经济学知识传承,忽视对中国宏观经济实践的分析,减弱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这与应用型本科教学“学以致用”的初衷不一致,会阻碍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

3.2  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度低

部分教师将课程思政简单地理解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理解的偏差导致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度低。脱离课程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生搬硬套和口号化嫌疑,这显然不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最优途径。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

因此,对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应该深入挖掘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案例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以专业知识和客观事实为依托,向学生展现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这一过程中党中央的顶层设计所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

3.3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单一

课堂讲授是宏观经济学的传统授课方式,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课上教师讲解宏观经济理论,课后布置作业,偶尔穿插案例教学,但多数情况下仍然由教师分析完成。这种全程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不利于学生将所学习的经济理论内化,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和对知识的实践运用和创造性运用能力。

3.4  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多数本科院校考试性质课程的主要考核依据是学期末的课程考试成绩,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期末考试内容主要是对专业知识考核,缺乏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核。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而内化其爱国主义情怀,最终外化于日常行动。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否达成,需要考核,但显然简单的期末试卷考核很难真正考核出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需要对当前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4  应用型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4.1  破除教师个体的思想障碍

教师是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的终端主体,帮助教师确立课程思政理念、破除思想障碍,是开展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

首先,要引导教师树立“教书”和“育人”相融合的观念。教书和育人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不能人为地割裂二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注重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传承、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要向学生展现中国宏观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由此形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其次,教师要坚定树立“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身体力行,规范自身言行,向学生积极传达正能量。在授课过程中要辩证地分析西方经济学关于宏观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和局限性,向学生传达正确的学术理想:学习西方经济学中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理论,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真正做到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

4.2  融合设计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与思政资源

本科阶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理论。针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设计和选取中国本土化案例(课程思政资源)进行讲解和分析,案例的选取既要与课程内容高度关联,又要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正能量、正向价值的传播和引导。具体课程内容与思政资源融合设计见表1。

4.3  增加学生主动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

适当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在课堂上设计更多有利于更多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制作PPT讲解等。教师提前向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课上教师只讲述要点和难点内容,给学生留出讨论和发言时间。以小组讨论为例,小组讨论可以给每位学生发言的机会;相对于学生单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中学生发言的顾虑会更少(不用直接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对回答错的顾虑也少),这会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小组的整体成绩,学生出于不愿意拉小组后腿的心理也会积极参与讨论。小组讨论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提升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对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的讨论。

4.4  实施基于过程考核的形成性评价

在宏观经济学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纪律、课上回答教师的提问、小组讨论发言、PPT演讲和完成课后作业等情况进行评价。上述活动开展和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小组讨论和PPT演讲等活动应主要围绕国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分析,包括政策实施背景、政策内容、结果等方面。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和内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其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

2)基于过程考核的形成性评价主体除了授课教师外,在某些小组活动中,要把小组成员作为形成性评价主体,并参与相关评价。相对于教师,同学之间更加了解,尤其是在思政教育效果的呈現方面,同学之间往往掌握第一手资料。小组成员组内互评,也有助于学生建立团队意识,促进学生提升团队沟通能力,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增加上述过程性评价在课程总评价中所占比重,尽量避免简单的对错二元化评价,降低学生参与的心理负担。

5  结束语

培养服务地方社会、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育的方向和目标。从专业知识传承的角度来看,宏观经济学课程需要培养学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解读宏观经济政策对地方经济影响的能力;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肩负培育和内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责任。二者协同解决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应用型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本土化案例体系构建、评价体系构建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6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张艳.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114-115.

[5] 寇凤梅.基于课程思政下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J].甘肃高师学报,2022,27(1):91-94.

[3] 楚建英.课程思政视域下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观察,2021,10(41):28-30,40.

[4] 王晓军,刘加林.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1,7(20):110-113.

[6] 刘津汝,曾倩.课程思政与《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3):164-166.

[7]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汉英双语版)[M].蕲玉乐,刘富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