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23-09-01 09:10浙江省遂昌县实验小学鲍宗武
天津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浙江省遂昌县实验小学 鲍宗武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课程,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本文以统编版教材为例,简要地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意义和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渗透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应当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祖国的未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成语故事、历史典故、思想观念等,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系统接纳并吸收其中的优秀精华,为学生今后其他领域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的历史典籍、历史传说、四字成语、历史典故等,将其引入语文课堂,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呈现多元化的局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呈现崭新的生命力。同时,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包容开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传统文化。另外,学生在课堂中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充分挖掘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语文人文素养进一步提升。

(二)提升核心素养

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语文学科有效融合,能够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小学阶段是学生奠定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朗读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古文词语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学习中,能够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感悟多姿多彩的情感,包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等。在传统文化综合运用板块,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需要继承者和发展者,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初始阶段,他们初步感知和认识世界,但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不够全面,思想也较为幼稚。在这一阶段,教师大力向学生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思想,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会,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传承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新的理解,使传统文化散发出时代的光芒,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培养优秀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品格的塑造,提倡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忠孝两全、自强不息、真诚善良、有情有义、稳重保守等优秀品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发挥语文学科的重要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行为规范,并以这种规范约束自身行为。除此之外,继承传统文化还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获得高洁的精神品质和不屈的民族气节。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

语文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不够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运用仅局限在语文教材,教材之外的传统文化提及较少,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向学生讲述著名的历史事件和著名的人物事迹,对一些历史中平凡的事物和人物的讲解少之又少。语文教学仅囿于伟大的历史人物,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过于片面,这些历史人物只是中华文明历史的一小部分,是平凡的劳动人民推动历史进程演变的,有关这一点,学生的感悟较浅。

(二)教学方法比较单调

部分教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在讲解传统文化故事的过程中,直接向学生讲授结论,围绕结论讲解大道理,以自身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刻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兴趣,不利于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提高。而且空洞的说服教育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对策

(一)挖掘文化素材,提高关注程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通过历史大浪淘沙而遗留下来的,是一些经典之作,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向学生呈现文本中传递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是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和古诗文,从古诗词的角度出发,有展现山水风光的诗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以儿童视角展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歌,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和骆宾王的《咏鹅》;还有一些展现作者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歌,如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古诗文来看,有人物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有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还有一些成语故事,如《囊萤夜读》《铁杵成针》。除了这两部分内容之外,小学统编版教材还包括传统文化名著的导读,以白话文为主,涵盖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如《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水浒传》中的《景阳冈》,《西游记》中的《猴王出世》,《红楼梦》中的《红楼趣春》等。由此可见,统编版教材传统文化要素的篇目比其他教材多,内容较为丰富、编排较为系统、布局较为科学。因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传统文化的相关篇目,合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文化氛围

自古以来,情景交融就是诗歌写作的重要方法,教师同样可以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利用相关场面的生动再现,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文知识的发现、探索和解决过程。

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古诗《出塞》为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借助网络中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搜集与边塞风光和边塞将士有关的教学视频和图片,并找到符合文章情感基调的音乐。教学开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和音乐,营造适用于古诗文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视频看到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结束时的场面,感悟到将士们保家卫国做出的牺牲,并透过悲壮苍凉的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让学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离殇之情,感知诗文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文化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由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仰之情。

(三)学习识字写字,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低年级,教师会开展大量的识字写字教学,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词汇基础。在学生认识汉字、书写汉字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通过趣味性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字的理解。从纵观方面可以向学生讲述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横观方面,教师可以拆分汉字结构,逐一向学生讲述不同结构汉字的含义以及组合之后的意思。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人之初》一课教学中,首先,教师为学生播放《三字经》的视频,以“黄香温席”的故事为导入:从前有一个叫黄香的人,在他九岁时就已经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床铺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爽凉快,这样父母就可以舒服地睡觉了。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温暖父母的被子,让父母觉得暖和。其次,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个故事和三字经中的哪句话有关吗?”学生阅读原文后找到“香九龄,能温席”的片段描述。而在学习“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字时,教师向学生讲解:“古时候的人写‘善’字时,上面是只羊,羊代表着吉祥美好,下面是一只眼睛,表示看起来十分美好。渐渐地,下面的眼睛发生了变化,写成两个‘言’字,语言的‘言’表示语言亲和,最后才演变成了‘口’,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善’字”。通过对故事和语言演变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到《三字经》中所蕴含的尊敬父母的思想,正确领会“善”字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立足教材内容,创新诵读方式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能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教师积极创新朗读方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包括教师范读、提问范读、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领读、自由读、全篇读、分段读、重点读等,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准,提升学生说话的水平。同时,还能在朗读中让学生有所感悟,逐渐接受传统文化情感的熏陶。

例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并试着读好停顿。其次,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抽查学生读“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让学生读准“为”和“知”的读音。再次,教师让学生注意反问句的语调,小组一起读:“日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注意最后的语调应当是上扬的。最后,教师为学生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齐读,带领学生大致地了解课文内容,再分别邀请两位学生扮演两小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本节课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朗读节奏的抑扬顿挫,语调起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感悟这一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五)品味文本语言,增强文化理解

汉字是中华的传统文化之一,汉字背后往往蕴含着深远的意蕴。教师可以在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文本语言,让学生透过语言品读文本背后蕴含的中心思想和精神内涵。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中,教师运用“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出示关键字“河”,让学生联想“小河”“黄河”。教师进一步提问:“你心中的黄河是怎样的?”学生说:“奔流不息”。现在老师在“河”字前加“三万里”,此时学生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一条雄伟壮阔的黄河。随后,教师出示关键字“岳”,学生从“岳”字中想象出“山”,进而生发联想“三山五岳”,而诗文中的“五千仞岳”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联想到高耸入云的华山。通过对关键词的扩写,发散学生的思维,还原文本画面,引导学生丰富联想和想象,让学生领悟黄河之长、华山之高,进一步学习文本的夸张写法,体会古诗文的感染力。

(六)拓展延伸课堂,丰富文化知识

除了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延伸语文课堂教学,组织课外活动,以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缓解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后续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查找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搜集不同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与同学分享和交流,从而感悟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存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一课后,教师可以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媒介搜集各个地方的春节习俗,学生搜集到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的习俗,如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还有关于春节的传说,如年的传说和岁的故事。同时,有的学生了解到南北过春节的习俗差异,如大年初一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大年初二北方吃面,南方吃开年饭等。通过这种方式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激起学生对传统习俗的热爱。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识字写字以及课外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情感,以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