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患者外逃原因与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2023-09-01 16:09刘敬珍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天津30013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17期
关键词:精神科实验组症状

刘敬珍(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130)

近些年来,我国居民的学习、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有所提升,精神科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成了严重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精神科患者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治疗,再加上其思想、行为等方面与常人不同,治疗配合度、依从性均相对较差,甚至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想要外逃,不仅可能对自己身体造成影响,还可能因为无自制能力和受幻觉支配而影响社会安全,因此就要了解、分析其外逃原因,并通过合理的护理对策减少、预防这一情况出现[2]。基于此,本次实验研究将2019年1月-2022年8月之间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4例作为实验对象,分析了精神科患者外逃原因与综合护理干预所获得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将2019年1月-2022年8月之间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4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每组各有患者12例。实验组中有男患者7例,女患者5例;年龄最高者68岁,最低者24岁,平均(41.52±3.28)岁;病程最长值为13年,最短值为1年,平均(7.26±0.36)年;疾病类型为精神分裂症的有5例,心境障碍的有3例,精神障碍的有2例,其他的有2例。对比组中有男患者8例,女患者4例,年龄最高者66岁,最低者23岁,平均(41.61±3.52)岁,病程最长值为12年,最短值为1年,平均(7.14±0.33)年;疾病类型为精神分裂症的有5例,心境障碍的有3例,精神障碍的有3例,其他的有1例。统计学分析后可知,实验组与对比组患者上述资料一致性较强,并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病症的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智力处于正常状态,具备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④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了实验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躯体功能失调的患者;②合并心血管疾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以及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的患者;③合并血管性痴呆或者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④因为各种原因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对比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所接受的护理服务类型为常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要按照医嘱给予患者相关护理,分发药物并监督患者服用,并张贴小心滑倒、烫伤等温馨提示语,如果发现患者出现暴躁、攻击性行为,则需要给予约束,注意患者精神状态的变化情况,并加强对患者的巡视,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环境。实验组在住院期间所接受的护理服务类型为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强化入院评估 在患者入院之后要根据患者的情绪、躯体状态以及精神症状、配合程度等对其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将其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并将高风险患者作为重点的管理对象,实时关注其是否有异常行为出现,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同时,也要针对患者的外逃倾向进行评估,如果发现其具有外逃倾向,则需要做好卫生间、窗户、水房等一些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地区的防护工作,提前预计患者的出逃路线,并进行严格监控,以避免外逃情况的发生。

1.2.2 合理规划交接班 在每次交接班的过程中均需要做好患者人数的清点工作,对于重点管理对象则需要做好床头交接工作。一般病房巡视工作要加强,每隔10-15分钟要巡视一次,在夜间也要避免长时间不巡视病房情况的出现,如果听到任何异常的响动则需要立即查看,避免患者借助夜色外逃。

1.2.3 加强安全护理培训 每年要开展6-8次安全培训,主要内容为总结工作中发生的安全差错与问题,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来增强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尤其是新上岗的工作人员,更要对其加强培训,保证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要根据安全护理培训内容严格落实考核与奖惩制度,明确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岗位责任。

1.2.4 心理疏导 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态度亲切与温和,切记不可带有轻视、讽刺的表情,并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给予其足够的安慰和支持,取得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要从患者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护理中加入可以引导患者形成积极心理和情绪状态的内容,多给予其鼓励和肯定,强化心理疏导,让患者治疗信心得到加强。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等安排一些交际活动,让其不良心理情绪得到转移和缓解。

1.2.5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与家属加强健康教育,包括发病原因、症状、治疗与预后改善方法等,让家属掌握患者的控制、管理能力,并让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照顾与爱护。同时,也要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让其知道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对于疾病治疗、控制的重要性,坚持“发药到手、咽下再走”的原则。

1.2.6 出逃后干预 无论是多么全面的护理服务都不可能保证万无一失,也就是说,经过上述护理服务后,精神科患者依然可能出现外逃的情况,因此要提前制定好出逃后的干预措施。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出逃后要立即告知病区的相关领导,并对患者的外逃方向等进行分析,马上组织人员寻找。之后立即通知其家人,并寻求相关单位的协助,避免动作过大,尽可能不要让其他患者知道,以避免影响他人情绪。寻回出逃患者后要热情接待,亲切地安慰,不能有任何的指责与恐吓,要将其作为重点管理人群,进行严密的观察,加强护理与管理。

1.3 评价指标 本次实验研究观察、评价指标分别为精神科患者外逃原因以及两组患者外逃发生率、护理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以及生活质量。

临床症状评分借助症状自评量表[3]进行评价,所包括的评价内容有人际关系敏感度、情感障碍、精神病症,每一个项目的评价最高分均为5分,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评分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生活质量的评价借助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4]实现,包括的评价维度有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每一个维度的评价最高分均为25分,评分与患者生活水平、质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工具为统计学软件SPSS21.0,计数数据的表示方法为%,并借助χ2检验,计量数据的表示方法为(±s),并借助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本研究中共有患者24例,其中有6例患者出现外逃情况,总外逃发生率为25.0%,其具体外逃原因详见表1。

表1 精神科患者外逃原因分析

2.2 本研究中共有6例患者出现外逃情况,其中实验组12例患者中仅有1例外逃,外逃发生率为8.3%;对比组12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外逃,外逃发生率为41.7%;对比分析后可知,实验组患者外逃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患者(χ2=15.033;P=0.018)。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临床症状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比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分)

组别(n=12)人际关系敏感度情感障碍精神病症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实验组3.96±0.682.03±0.363.73±0.721.90±0.523.90±0.561.79±0.33对比组3.92±0.652.81±0.453.70±0.742.63±0.613.86±0.582.69±0.39 t 1.4153.1821.8332.2011.3562.179 P 0.1060.0400.0900.0370.1340.045

2.4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基本相同,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比组患者,两组患者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n=12)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实验组 15.23±1.02 21.56±2.15 12.21±0.98 19.69±2.01 14.96±1.23 21.06±2.31 16.02±1.36 21.69±1.53对比组 15.30±1.08 16.98±2.11 12.30±1.03 16.03±1.87 15.03±1.30 17.32±2.24 16.15±1.33 18.39±1.42 t1.8864.3032.1322.5711.5332.4472.3532.306 P0.1230.0430.0850.0380.1170.0360.0920.041

3 讨论

精神科属于临床一个重要科室,其接收的患者所患疾病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症状相对较为复杂,大多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精神、行为问题,存在认知功能异常和思维、情感等方面的障碍,容易出现幻听、幻视,甚至可能会出现妄想的情况,发生情感淡漠[5]。精神科患者所需要接受治疗的时间较长,其在住院期间可能出现各种异常情况,外逃就属于其中的一种,患者一旦出现外逃情况不仅会威胁自身安全,同时也可能会因为其异常行为、认知情况而对社会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为精神科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就需要强化相关护理措施,以减少外逃情况的出现,保证患者与社会安全[6]。

想要更好地避免精神科患者出现外逃的情况,首先要了解其外逃的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科患者外逃原因包括无法适应医院环境、自知力缺失、留恋家庭、存在幻觉与错觉、处于恢复期和存在自杀倾向。”其中无法适应医院环境以及自知力缺失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这与医院封闭式的病房管理模式有着一定的关系,患者往往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与本来的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往往并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从而出现外逃情况[7]。同时,很多患者对自身情况缺少自知,并不认为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往往抗拒住院治疗,再加上其受认知、思维异常的影响,会认为住院治疗是对其的一种迫害,从而出现外逃。在此基础上,由本来的亲人照顾转变为陌生人护理会导致患者产生排斥。此外,幻觉、错觉也会导致患者产生被迫害的心理,从而想要逃离。某些患者的消极状态、自杀倾向或者是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认为自己已经恢复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外逃[8]。了解精神科患者出现外逃的原因后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工作,这时就需要护理人员给予患者针对性且全面的护理服务,其中综合护理干预就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护理方法,其是在常规护理理念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将优质性、针对性、系统性以及全面性集合于一体,满足了不同患者的护理需求[9]。在为精神科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护理措施涉及强化入院评估、合理规划交接班、加强安全护理培训、心理疏导、健康教育以及出逃后干预,既可以做好患者的评估工作,了解其出逃的可能性,同时也通过合理的交接班避免给患者的外逃提供机会,通过安全护理培训将安全管理理念渗入到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中,让其掌握重点安全护理内容。在此基础上,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情绪得到纾解,取得其配合与信任,而出逃后干预则保证了可以及时找到患者并进行安抚,通过加强管理避免其因为再次回到医院产生强烈应激心理,减少再次出逃情况的出现,具有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与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外逃发生率与对比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与李大连[10]等人的相关实验研究结果有着较强的一致性,说明了在分析患者外逃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护理干预为患者实施护理服务有助于患者外逃事件的减少。同时,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症状改善更为理想,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显著差别于对比组患者,P<0.05。说明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了患者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护理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导致精神科患者外逃的原因有很多,对其进行针对性分析后,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外逃情况的出现,并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发挥着较为理想的护理作用。

猜你喜欢
精神科实验组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