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安农业经济发展策略探究

2023-09-03 05:08郭雄伟
辽宁农业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西安市西安农产品

郭雄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支持我国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我国农村发展新时代的需要,党的十九大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意义深远[1]。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与我国农业发展紧密联系,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创新,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乡村振兴战略概括为20字总方针、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治理有效是乡村善治的核心;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需要不断提出和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策略,不断攻克难关和迎接新的挑战,才能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民才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伴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二元经济结构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有利于农民资金的积累,可以更好的改善广大劳动人员的生活状况[3]。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可带动全国经济稳定发展,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全市下辖 11个区、2个县,总面积10 752 km2[4]。近年来,西安农业重点发展粮食、蔬菜、园林水果和苗木花卉四大产业。构建了“一区三带七板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在全国建立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西安自然资源丰富,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建了很多农旅融合产业,例如生态游、乡村游、休闲游等。将农村自然资源与民俗文化融合一起,扩展了农村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1 西安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西安市(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报告,2021年西安市生产总值10 688.28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较2020年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8.82亿元,同比去年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3 585.20亿元,增加0.9%;第三产业增加值6 794.26亿元,增长 5.7%[5]。第一产业在增长速度同比第二、三产业更加快速,可见农业经济发展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2021年西安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较去年增长6.0%,总体生产稳定。肉类产量同比2020年增幅度较大,为11.0%,其中猪肉产量3.40万t,增长23.3%。粮食和园林水果产量也持续增长,但是蔬菜和禽蛋产量较去年有所下降,具体情况如表1。

西安市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如临潼石榴、周至猕猴桃、阎良甜瓜等已在全国具有一定知明度。

2022年11月15日人民网—陕西频道报道,临潼区石榴种植面积超过8万×667m2,年产值5亿元以上。从事与石榴相关的工作人员超过5万人,石榴已成为临潼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蛋蛋”。2022年10月13日西安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周至县猕猴桃一、二、三产业总收入达60亿元,构成了周至猕猴桃特色的县域经济主体。全县现有一村一品专业村96个,种植农户达8.5万户,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人员30余万人。阎良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报告显示,2021年阎良区早春甜瓜种植面积达6.5万×667m2,产量达20余万 t,助农增收7亿元。甜瓜种植已成为阎良农业领域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据西安市农业农村局统计,2022年蓝田县核桃栽植面积达6万×667m2,年产量2.8万 t,远销全国各地。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安农业经济面临的挑战

2.1 农业经济主体联系松散,农业产业链不足

西安农业产业链主体主要包括3类:分散个体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不等的企业。但是这些主体之间平时联系较少,缺乏合适的载体将这些主体紧密连接,不能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作用。王长征等认为农民合作社可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可以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动力支持和优势条件,可以将农业经营与利益机制紧密融合在一起[6]。但是目前西安很多农民合作社经营主体规模小,不具备完善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等,因此农民合作社尚不具备形成农业化发展的能力。2022年11月07日西安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西安市再添6家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核,良好农业规范初次认证企业。包括:西安市临潼区茂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陕西波尔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西安市临潼区果友石榴专业合作社等,这6家企业涉及猕猴桃、石榴、葡萄、樱桃等西安优质特色果品。目前,西安市共有25家企业通过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可显著提升西安市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西安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现在西安现代农业发展处于较高水平,但是缺乏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链,而且特色农业产业链短,涉及的品牌企业数量少,关联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产品缺乏深度加工,品牌影响力度不够,整体竞争能力不够强。

2.2 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

当前西安的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第二产业主要指加工制造产业(或指手工制作业),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现代服务业或商业),范围比较广泛。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过程中,存在科技服务水平低、营销服务欠缺、融合产业数量少等问题。很多仅停留在少量的低端服务,例如农家乐和休闲农庄,未形成品牌化产业链,例如“农业—教育—旅游”、“农业—文化—旅游”等[7]。当前西安特色农业主要体现在良种技术、设备技术等方面。科技在第一产业中的普及率较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融合不够。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生产的农产品大多属于初级农产品,限制深加工产品的数量,因此不能满足统一的品牌化经营管理要求,不能形成特色农业品牌化经营模式,西安特色农业品牌知名度难提升。

2.3 农业品牌效应不强,竞争能力不足

西安农产品品种繁多,但是品牌影响力不强,开发规模小。因为农产品的属性,单位价值短期内难以提升,需求价格弹性范围小。短期内不易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益,缺乏宣传途径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认知[8]。谢晓军的研究表明陕西省培育出的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全国部分省市仍有较大差距,虽然数量和种类有所增加,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但是品牌价值仍相对较小且名声不高,影响力不足[9]。因此,西安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仍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完善。

2.4 从业人员素质待提高

农村即使有足够的硬件基础设施,也需要储备相应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相应岗位的待遇差,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乡村振兴战略正常运行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技能知识。目前,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剩下的老幼病残人口不能满足如今高标准的工作需求[10]。

虽然目前已经开展了一些针对性的培训班,农村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仍难以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3 西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促进农村经营主体融合,形成稳定的产业链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载体,将分散个体户和规模不等的企业相融合,可将农业经营与利益机制融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例如,西安周至县为例,当地形成了以猕猴桃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创新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农业经济模式。通过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中介,将散户小生产紧密连接起来,制定统一管理标准,标准化技术指导,将农产品集中统一包装后销售给公司。这样可保证种植户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同时解决农户就业问题。周至县楼观镇种植户有12 949户,达到农户总数的97%,人均年收入超过8 000元,已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包括猕猴桃的生产、贮藏、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还需要不断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将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打造品牌企业。

3.2 推动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

王瑞峰研究发现,农村电商作为中介能够直接推动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不仅可以提升农民收入,而且间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发现农村电商主要包括2种路径:路径A“农村电商→交易效率→创新赋能效应→城乡收入差距”,路径 B“农村电商→生产组织效率→经济增长效应→城乡收入差距”[11]。西安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电子商务的支撑,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传统营销模式造成的资本浪费,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农业的全面升级和转型,推进第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以西安事蓝田县焦岱镇为例,当地农业借助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融合当地货源供应链、集体经济的品牌效应、地理位置等资源,建立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采取“党建+电商”的运作模式,扩展产业发展领域,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通过电子商务中心运作,当地农产品入驻淘宝、抖音、快手、京东、拼多多等多个电商平台,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3.3 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可以从4个方面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一是出台相关政策,增强政府对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视。例如减少区域品牌建设的税收、贷款利息、加大财政拨款力度等;降低品牌农产品对外贸易限制,促进农产品企业发展外贸经营。二是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战略体系,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深入市场调研,确立品牌定位;了解地区历史文化,充分发掘品牌文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品牌文化传播。三是完善维护和监管体系,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快速稳定发展。西安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维护和监管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地方标准,然后按这个标准全方位监控,规范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市场上的流通,严格管理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地理标志的申请程序。四是投入大量相关资源,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动能。区域农产品建设的投入主要包括农业新型经济主体的教育培训、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电子信息化建设。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可以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进一步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例如,西安市农技中心建立现代农业展示平台,积极探索农技服务的新方法,近两年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累计30余场次,培训人员多达1 100余人,这种面对面培训有效推动了农村产业的稳定发展。农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保障,为区域品牌建设奠定基础,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

3.4 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乡村振兴急需引进大批量的优秀人才。目前,农村人口流失严重,负责种植的农户很多是老年人和妇女,急需大批量优秀人才的加入。同时,农村环境相对艰苦,为了留住人才,也要提高农业专业人才的各项福利待遇[12]。政府应根据当地财政情况,基于适当补助的原则为引入人才提供补贴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

鼓励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参加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农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抓住农业种植的关键环节,组织当地农民进行培训。例如挑选种子、培育幼苗、田间播种、杀灭害虫、组织灌溉等[13]。通过人才引进和培训,改善人才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西安市西安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西安2021
Oh 西安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亲子创意美工展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西安市第四医院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123的几种说法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