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实践研究

2023-09-03 07:55潘飞
新阅读 2023年7期
关键词:经济史高质量学术

潘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必由之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为目标导向。这说明,中国已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来理解现代化。本文从高校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出发,以《傅筑夫文集》的策划开发与编辑出版为例,分析了高校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具体实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激活学术存量、发扬学术民主在高校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和学术共同体建设中的价值和功能。

高校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高校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出版高质量发展”作为当下出版传媒界的一个热点,其发展指向恰如《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所明确提出的那样,以出版强国为建设目标。高校作为学术出版的重要阵地,亟须寻找转型升级的进路,紧密依托高校母体,在业务经营中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以知识服务转型助推高端资源整合共享。笔者认为,新时代高校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就是以学术出版为核心导向,重点通过整合高校学术、教育资源,以高端知识服务的形式服务高校学术建设,服务社会教育事业,进而推进我国由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由学术大国迈向学术强国的目标。

高校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一是要实现高校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换言之,高校学术出版必须严守文化阵地意识,紧密结合高校思政建设实际,通过有的放矢的出版实践输出正确思想和导向。二是要实现高校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即应深谙学术市场之道,一方面从学术思想市场中汲取真正具有时代价值之学术资源;另一方面为学术出版市场提供符合时代所需之学术产品。在这之中,紧密依托高校母体,充分开发学术资源并加以合理创新,是一条事半功倍之路。三是要实现高校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高校学术出版机构(主要指大学出版社)的管理效能和文化治理水平,以编辑队伍建设为抓手,由传统的“坐等出版”到主动出击,通过全方位的知识服务和融合思维来深度参与学术生产,满足学术市场需求。

《傅筑夫文集》策划出版过程

2020年9月—2023年5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首经贸出版社”)启动、实施了《傅筑夫文集》出版项目,并以此作为申请国家出版基金的重点立项。两年多来,笔者作为该编辑出版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亲历了该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即这是一次在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引领下的编辑出版创新过程。

选题情况概要。傅筑夫先生(1902—1985)被公认为我国最负盛名的经济史学家之一,亦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与推动者。正如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教授所言:“傅筑夫先生深刻影响了四代学人,且今后还会深远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史学界。”本次由首经贸出版社策劃出版的《傅筑夫文集》(辑一),为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一至五卷),共270余万字。本书的鲜明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有学者提出,此前有关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史,虽有些断代性的研究成果,但没有人作贯通性的研究,唯有本书是一部通史性成果。诚如魏明孔教授在为本书申请国家出版基金所写的《推荐意见》中所言,傅筑夫先生在书中全面探讨了自西周至宋代2000多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制度演变的历程,并就中国经济史的分期以及一些重大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等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见解,填补了我国经济史领域的一项空白,也实现了傅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夙愿。二是广征博引,沙里淘金;独树一帜,笃行唯实。书中史料详实、论点鲜明、论证严谨扎实,许多观点之于今天仍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解释力,对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变化规律,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足见作者笃行唯实的治学功底。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凸显中国学术气派。傅筑夫先生这部著作是立足中国大地,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并结合丰富生动的中国经济史案例,给出了富于中国特色的科学论证与结论。经笔者粗略统计,在这部五卷本著作中,仅直接援引马恩经典理论的即有数百处,足见作者已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思想“如盐入水”般地融入了书中。对于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有学者感言,就“作者对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整体把握,对中国在世界地位的准确判断,对理论体系的严谨构建”而言,“众所周知,同行中没有人能从根本体系上对傅先生提出批评”。

开展市场调研,提供高质量策划依据。选择策划出版《傅筑夫文集》,是基于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一次具体实践,也是基于对学术思想市场和学术出版市场的双重考量。就学术思想市场而言,本次出版项目是首经贸出版社对本校学术存量的主动开发。傅筑夫先生的这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五卷本)曾于20世纪80年代由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此次重新出版,是首经贸出版社秉持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理念,依托高校母体,挖掘自家宝藏的重点成果之一。就学术出版市场而言,是首经贸出版社对当前国内出版市场上有关经济思想史类学术产品需求调研的结果。其一,从学术大类来看,目前市场上对历史类、经济类学术产品的需求始终高涨;其二,对上述两类产品进行垂直细分和跨界分析可知,“历史+经济”类学术产品领域是一片极富前景的“蓝海”,且目前鲜见成熟的学术产品。具体而言,此次选择和论证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展开。

一是学术产品之价值。其一,贡献了有价值的资料或数据。《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五卷本)的一大特色是言必有据,文必有引,信息量极大。据张汉如教授统计,傅先生论著中所引证的史料和当代考古资料达万余条,平均每万言引证史料约33条。综观目前有关国内古代经济史研究的各类著述,就文献资料而言,尚无出其右者。这充分体现了傅筑夫先生学术根基之深,也足见其潜心治学的深厚功力与老而弥坚的探索精神。其二,贡献了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魏明孔教授曾有言,傅筑夫先生作为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大家,兼蓄经济学家的眼界与历史学家的胸襟,其论著实为老一代学者“学贵自得,不望风阿世,成一家之言”的心得记录。如就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却始终没有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问题,傅筑夫先生在书中指出,中国自秦汉以来的地主经济导致商业资本无法转化为产业资本,而是用来兼并土地,加之封建统治者实行了抑商政策,这扼杀了中国的商品经济,是使中国经济长期停滞的始作俑者。

二是治学者之水平。傅筑夫先生作为国内经济史学界之巨匠宗师,专精博览,笃行唯实,匠心独运。学术界公认,傅筑夫先生治学有“三绝”。其一,极佳的语言功底。1924年,傅筑夫先生入读北京师范大学后,系统学习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同时还在鲁迅先生的建议与指导下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与资料搜集工作。这样的训练,无疑为傅筑夫先生从浩瀚古籍中搜集、整理与甄别资料,为后来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傅筑夫先生谙熟英、日、德等多種语言,这为他从事经济史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研究奠定了文化基础。其二,极好的经济理论修养和扎实的文献搜集、研究功底。1937—1939年,傅筑夫先生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专攻经济理论和经济史,这为他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中、欧比较的广阔思路和视野。傅先生一生积累了约220万字的学术资料(尚不包括散失的许多资料),这使他的著作材料翔实、立论有据。对此有学者认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傅筑夫先生积累的经济史资料居全国之冠应该是没有异议的。其三,高屋建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研判中国社会现实。如前所述,傅筑夫先生这套著作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和学术统领,可谓中国经济史著作中集马克思主义之大成者。实际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傅筑夫先生即已走出象牙之塔,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此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伴随了傅筑夫先生的整个学术生涯。

组建出版团队,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针对《傅筑夫文集》项目,首经贸出版社成立专班,由社长、总编辑牵头,组织骨干编辑,历时两年余,始告功成。在拣选出版团队成员时,尤其重视是否具备以下素养。一是知识素养。传统的学术型编辑,其知识素养主要集中在稿件编辑、出版物质量控制等方面,至多在出版营销和软文推介等方面有所介入;而在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学术型编辑的综合知识素养提出了全面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促进学术交流与推广,增进学术普及、支撑学术研究、发掘学术前沿、推动学术创新等。二是策划素养。传统学术型出版中,编辑的策划更多围绕一个“假想的”市场。与其说是在策划,不如说是在作者既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尽可能找到一个与之相应的出版需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学术出版,要求编辑要确立出版的用户思维。也就是说,用户在哪里,就在哪里策划出版;而非出版物在哪里,才在哪里寻找读者。简言之,编辑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坐等作者的成果,而是要在知识服务的思维基础上,基于出版物的市场导向,有目的地进行学术资源开发(包括学术存量资源开发)。三是运营素养。所谓运营,其本质是指将产品与用户加以有效链接,从而发掘、引领、激活用户的消费需求,并以此倒逼生产者的产品迭代与升级。作为学术型编辑的运营素养,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其一,极致思维,就是把出版、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其二,迭代思维,就是将出版物视为一种有机存在,不断地推出新的主题、新的内容、新的思想,不断给用户带来新的思维与体验,在持续迭代中推陈出新,完善出版质量,保持出版活力。其三,社会化思维,即借助网络的社会影响和参与,优化和整合学术出版物的策划、编辑加工、出版、营销等整个过程,从而产生学术出版的溢出效应,打造学术出版的优质附加值。

有关高校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两年多来,通过回顾《傅筑夫文集》的编辑出版历程,笔者对高校学术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两点思考。

全面考察学术思想市场和学术出版市场,激活学术存量资源的市场价值。学术存量资源的市场价值是指既有学术产品因其深邃的思想性,历经学术思想市场的反复检验而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时代价值。时下的学术市场中,有观点认为,有价值的学术产品首先必须是新的作品。实际上,如果了解学术价值的运动规律就能知道,学术产品的价值并非体现在“生产日期”上,而是应以学术思想市场和学术出版市场为标准加以双重检验,从而判定其生命力和价值高度。《傅筑夫文集》这一出版项目即遵循了学术市场的逻辑。一方面,在学术思想市场上对同类学术思想产品进行客观价值评估,以确定其学术思想价值;另一方面,在学术出版市场上客观进行同类学术产品的评估,以确定其出版价值。二者的最大公约数,即其综合价值。

发扬学术民主,充分开展协商。这是本次编辑出版项目的又一特点。两年多的项目实践证明,无论是选题策划和市场调研阶段的群策群力、头脑风暴,还是编辑、出版阶段的共商共议、细节研讨,都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精神,而这正是实现此次高质量学术出版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术民主,简而言之就是学术共同体成员通过自由和平等的协商进行决策。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协商民主的文化内核是“在偏好转换中谋求最优理性决策”。由此出发,所谓学术民主,就是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提出自身观点并充分考虑他人偏好,根据条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实现偏好转换,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学术决策以科学性,从而实现学术自治与学术合作。一个理想的现代学术治理,是学术共同体成员就学术议题从理念到方案进行众筹众议,在达成理念共识、实现方案优化的过程中向“学术善治”转型的过程。所谓学术善治,就是学术共同体成员在学术民主基础上进行合作,从而使学术价值最大化的学术治理过程。学术民主通过增进共识和创新观念来实现决策优化,从而不断形成“学术增量”和“学术红利”,而这正是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乃至学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经济史高质量学术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读马德斌《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经济史教学——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为例
补足中国经济史教材短板,有效备考全国卷——以人民版必修Ⅱ为例
2013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若干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