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根柢》评介

2023-09-03 07:55胡子昂
新阅读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国式伦理

胡子昂

由于文化传统的迥异,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国家无法复制西方经典现代化模式,东亚国家的现代化尤其是文化现代化需要另辟蹊径。“港台新儒家”看似以“先行者”之姿出现,然其本质为“国学包装西学”,已将中华文明传统根柢置换为西方理性主义。改革开放之初,在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后,罗荣渠先生在学界首倡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当时,“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等同于《诗经》上《大雅·民劳》提及的“小康”,局限于经济建设层面,学术上也往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作为中心主题展开论述和研究。姜义华在2012年出版的《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一书,是从文化建设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发凡的先声。他不仅预测了以理性主义替代中华原有文明根柢的破坏性后果,而且首次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宣示了走本土现代化道路的信心与决心;2021年末,此书第四版作为《中华文明三论》的首本出版。全书正文共8个章节,分为3个部分。

内容概要

首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柢: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自成第一部分。该章节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虽诞生于内生与外铄间的互动,但最终导向仍是内生涵融外铄。因此,具有原创性、内生性、独特性的中华文明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第二章至第四章作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的三大根柢:“百年来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再造”“家国共同体的传承与转型”和“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民族精神坚守与弘扬”;第五章至第八章为第三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分析上升到伦理学的高度,先后阐述了政治、经济、社会和世界四个伦理层面的核心价值。可以说,此书不仅在学术上为文化建设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康庄大道,而且在现实中为民族复兴提供了系统的文化战略。相较于此前的相关论著,笔者认为本书有着下述四大创新亮点。

四大亮点

第一,从写作立意维度出发,全书旗帜鲜明地将中华文明的根柢视作民族复兴的基础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基础,并通过文化建设的主题将民族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初步联系起来。序章是本书核心观点的集中体现,作者首先指出,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持续奋斗了一个半世纪的共同目标,与当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紧密关系;认为对待西方外来文化应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在壮大中华文明根柢的同时免遭西来文化的渗透、破坏乃至替换。基于此,作者认为,只有坚持中华文明的根柢才能解答走好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使命;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后虽相隔11年,但本书核心观点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精神在大的逻辑方向上不谋而合。

第二,从写作主题维度来看,作者将中华文明提纲挈领地概括为三大根柢与四大伦理的核心价值,不仅在学术上为研究文化现代化提供新概念和新体系,而且在实践中为文化建设的事业奠基。第三章中有关“家国共同体”重建的论述,不仅整合了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的实践经验及成果,而且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社会关系不能单纯用西方的“阶级”“族裔”等概念来定义与衡量。

第三,从写作技巧维度而言,除第一章作为总领外,全书自序言到最后一章的叙述思路,大体遵循了“传统—西来—替换—碰壁—回归—创新”的脉络,充分论证了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两大目标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后7个章节都先在开篇介绍其对应的根柢或伦理,再随着时间轴详细展开自近代以来各种西式价值观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冲击与碰撞,以及“替换”实践后证实与本土国情不相适应的前因后果,最终指出还是要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坚持、继承并创新根柢或伦理以“变更旧的环境”,以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的论证不仅逻辑清晰,而且还将以事例素材作为论证基础的史学研究专长发挥到了极致,在充分表明西式价值观无法置换中华文明根柢态度的同时详细剖析了实践中盲从西式价值观带来的一系列重大负面影响,为今日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规避此类问题提供指导与借鉴。

第四,从写作影响维度分析,姜先生此书率先点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方案要为全人类文明发展提供道路选择的经世致用的学术意义。书中,作者提及西方的个人本位主义和“经济人”自利价值观在输入中国后于经济建设方面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但如果就此质疑、否认乃至破坏掉中华文明的根柢,那现代化事业将会毁于一旦。中华文明的根柢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经典现代化的根本所在,中华文明中传统和现代并不对立的底层思维和讲究“天人合一”的伦理内核正是中西核心价值观的区分所在。基于此,此书可视为就人类文明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中国方案的先声。

与时俱进

曾经,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歷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中宣称,随着冷战结束,美国主导的“自由民主”和资本主义被定于一尊,是谓“资本主义阵营”的胜利;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意识形态间的斗争正走向“终结”。福山的论断,一时间风靡全球。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各国在坚守本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先后实现经济腾飞的事实,使得福山在2013年后不断修正自己的原始观点。虽然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核心思想,但是中国十多年来的崛起已然震撼了世界。在当年,姜先生便有信心、决心和魄力出版此书并明确指出要将中华文明作为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不能动摇的根柢,使得该书充满了前瞻性、预见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意义。

姜义华先生在本书第二章中写到:“大一统国家……实际上仍统领着甚至决定着整个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使自身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个人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亲密而微妙呢?中华文明的根柢与伦理在传承中需根据环境变化的事实而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实现文化现代化,由此产生的每一文化新元素背后凝结的汗水与结晶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事业提供强大的能量;而为学界提出这些新理念、新思想的人文学者,也必然在继承中华传统文人风骨的基础之上于新的环境、新的时代和新的历史使命中达成作为中国现代“新学人”的身份转变。坚持中华文明根柢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会兼顾并促进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这正是姜义华先生此书的寓意历经十年来从世界到中国的风云变幻,于当下发展出的又一层新内涵吧。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国式伦理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中国式民主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