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3-09-03 14:14肖志锋
客联 2023年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摘 要: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却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难。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量正在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人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兴趣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急需进一步加强。通过研究,对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构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激励机制;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培养方案,打造精品课程;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优质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双向交流;拓宽、创新社会大众接触、了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与渠道。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议

湖北拥有海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含着巨量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只有对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才能充分挖掘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内在价值。目前,湖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传承与开发等方面十分重视,相关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因为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将此问题解决好,才能真正推动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量正在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量、年龄结构有助于推进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顺利进行。老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年轻人较少,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较大,老艺人数量在逐年减少。如果不扭转这种局面,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导致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出现失传。这显然会对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2.年轻人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兴趣不足

如果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中来,首先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才有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如果此时还有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相关配套的保障,自然会有不少年轻人进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领域。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轻人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自然也谈不上兴趣。这无疑为老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收徒弟、传技艺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的激励既包括物质方面的激励,又包括精神方面的激励。在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如何有效运用激励机制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湖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也十分重视激励机制的运用,现有的激励机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激励机制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4.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急需进一步加强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凭借其雄厚的综合势力和自身优势,在教学科研、人才培育、文化传承等方面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湖北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数量在全国都是位于前列,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湖北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去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相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湖北的一些高校中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开设、相关专业方向的设置,相关人才的培养,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向社会输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人才做出了不少贡献。然而,现有的相关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还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做好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无论是具体内容还是具体形式,无论是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急需进一步加强。

二、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

1.构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激励机制

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激励规则,引导全民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从而提高相关工作的成效。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奖项,定期进行评选,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做出一定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评选工作应提前公布评选的条件、标准和相关程序等,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针对年长经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立传艺奖项,鼓励他们多收徒弟,多带徒弟,带好徒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接班人。针对中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为宽广的平台,使其才华能够得到更好的施展。同时设立相关优秀成果奖项,鼓励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针对刚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领域的青年人设立学艺有成奖项,鼓励他们勤奋学习,早日学有所成。通过构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激励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氛围。

2.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培养方案,打造精品课程

在高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否切实可行、相关课程的开设是否具有较高质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输出质量直接相关。目前,湖北一些高校中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和相关课程的设置,已为社会培养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也有一些院校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开设相关课程前未充分深度调研社会和相关单位的具体需求情况,以致培养出来的相关专业学生无法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学生就業难,用人单位引进适合岗位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人才也很难的局面。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学生出现就业难,势必会影响到本专业将来的招生,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使高校培养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更顺利,更好地就业,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单位一定要准确把握社会的具体需求。可以深入社会、深入实践,可以与相关部门、相关机构、相关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行深入沟通与交流,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培养方案,打造精品课程。从而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能够更好满足社会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积极贡献。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除了针对本专业的学生开设以外,还应该针对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公选课程,方便所有专业学生选修、学习。可以使更多的年轻学生接触、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3.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优质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双向交流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相关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这就为相关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从理論层面进行讲授会让学生感到晦涩、枯燥、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联系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现有情况来看,不少高校中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较深的理论功底,但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践经历,相关课程的讲授由于缺乏实践素材,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知识学生在校园内很难学到。因此,我们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高校、走进课堂,向广大师生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相关课程的院校和经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人才培养方面都为社会做出了许多贡献,但是两者擅长的领域不尽相同。高校擅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理论教学,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则在实践技能的传授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因此要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教师与经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这种双向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够增强自身的理论功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教师则能够更好地丰富自身的实践技能,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人才,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4.拓宽、创新社会大众接触、了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与渠道

通过进一步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传习方式等,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营造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良好氛围。只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让更多的人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形成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因此,应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播形式,进一步拓宽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渠道、场所、方式、方法等。例如,可以有针对性地在老百姓身边设立一些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协会等专门机构,通过这些平台,为大家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举办一些相关讲座,在社会上吸引更多的兴趣爱好者和接班人。可以在景区播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安排一些特色课程,给参与的游客发放小纪念品,收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建议。可以建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开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为广大市民、兴趣爱好者、相关研究人员观摩、学习、收集、检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便利。这些方式、方法可以很自然的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伟华.茶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传承的实证研究——以湖北宜昌为例[J].农业考古,2021(05):241-246.

[2]王赟.湖北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评论,2016(01):139-142.

[3]彭瑛,易红.分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湖北恩施州土家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2):49-53.

[4]刘敏.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以伊玛堪传承为中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02):142-144.

[5]吴昕昕.非遗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策略探析——评《新形势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关键性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8):146.

[6]张秉福.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机制研究[J].中州学刊,2019(08):91-96.

作者简介:肖志锋,男,湖北武汉人,博士后,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刑法、知识产权法、信息法等。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Y053。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