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9-03 16:07葛琴徐海艳王成栋肖莉
南方农业·上旬 2023年6期
关键词: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葛琴 徐海艳 王成栋 肖莉

葛琴,徐海艳,王成栋,等.毕节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3,17(11):202-205.

摘 要 毕节市乡村产业的发展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聚焦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调查毕节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业扩量增效、招强育大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乡村旅游业提档升级),分析存在生产企业规模较小、自主品牌培育不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市场拓展能力较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户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毕节市乡村产业发展对策: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外延基地;壮大龙头企业,着力精深加工;突出区域特色,狠抓产销对接;提升特色品牌,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协作配套,创新利益联结。

关键词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贵州省毕节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1.051

毕节市乡村产业的发展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激发农民参与热情,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1  发展现状

1.1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1)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合理布局优势产业,科学划定种植区域,形成相对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种植基地,构建优势产业带,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化程度。蔬菜主要发展夏秋喜凉、保供蔬菜产业带;食用菌围绕优势单品重点打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辣椒示范基地,打造产业集群;水果打造苹果、樱桃产业集群、猕猴桃产业多功能融合发展区;中药材建设道地中药材核心产业带。到2025年,全市特色种植业产值达720亿元。2)大力推进品种改良优化。加快推进优质品种研发,重点挖掘培育一批具有毕节特色的本地品种,引进改良一批生产效益好、市场认可度高、适合山地气候的品种。根据近年来产品市场销售情况和销售效益,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区位条件等因素,聚焦目标市场需求、产品短缺时段和产品供给量等,选择合适品种迅速扩大种养规模。茶产业主要推广省内自育优良茶树品种和省外优良茶树品种;辣椒主要推广线椒、朝天椒、鲜食青椒等品种;食用菌主要推广竹荪、香菇、金针菇等种类;水果主要推广苹果、樱桃、柑橘等树种;中药材主要推广半夏、天麻、党参等道地药材种植。

1.2  农产品加工业扩量增效

培育建设一批上规模、优质化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基地,围绕优质粮油、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林下经济,以2个高成长型加工企业为重点,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储藏、加工、包装产业链体系。加快初级农产品开发,推进功能性食品深度开发,完善深加工配套体系。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加强自主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快传统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支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提升加工经济效益。对实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農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项目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重点倾斜。

1.3  招强育大经营主体

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招商平台,针对生产、加工、销售等薄弱环节,瞄准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农产品加工百强等优强企业,进一步强化精准招商,引进和培育一批引领型企业,推动项目落地。大力培育本地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有序推动涉林国有平台公司转型为林下经济产业实体公司,加强培育本土林业龙头企业。加强本土龙头企业培育,通过强强联合、同业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建立大型企业联盟,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推动龙头企业借助金融手段不断做大做强,通过上市融资等方式增强企业经营能力。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合作社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网络化发展。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因地制宜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到2025年,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00家以上,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达1 000家以上。

1.4  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

深入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设立农业品牌培育专项发展资金,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毕节农业品牌管理体系、建设体系及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毕节农业品牌培育梯队。建立健全市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定期发布品牌目录信息及品牌建设新闻动态。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毕字号”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和引导经营主体加快“两品一标”和GAP等认证,规范贵州农产品品牌创建标准。运用线上线下宣传资源,持续打响“毕字号”区域公用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渠道。到2025年,本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250个。

1.5  乡村旅游业提档升级

1)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依托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非遗技艺集中村落等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旅游人文内涵,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着力培育度假休闲、游憩观光、文化创意等避暑度假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出台促进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开展乡村旅游村寨、民宿、客栈、农家乐标准化评定。到2025年,打造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2)分区域推进乡村旅游。在城市周边,依托都市农业生产生态资源和城郊区位优势,发展农业观光游、农事体验游、乡村度假游等;在特色产业区,依托稻田、梯田、茶园等田园风光,发展观光采摘游、农业园区游、景观农业游、农事节庆游、农耕文化游等,以油菜种植大县为重点,实施“醉美两高·多彩油菜”行动。到202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2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3万人,带动增收7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毕节市以重点基地、经营主体、加工配套为抓手,突出产业特色优势,建设了一批重点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深入推动农业种植和精深加工在融合发展中同步提升、同步增值。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但毕节市还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益联结不紧、合作经济组织不强、重点工作聚焦不够、农业科技支撑不力”等方面的问题。

2.1  生产企业规模较小

虽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达469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有24家,占比为5.12%,企业数量和规模偏小,引领带动能力不强。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7家,仅占全省的10.58%,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小、散、弱”的问题突出。

2.2  自主品牌培育不足

近年来,虽然毕节市获得中国竹荪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核桃之乡、天然药园等美誉,生态高山有机茶、威宁火腿、滚山鸡、刺梨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全市加工企业品牌发展仍参差不齐,自主品牌培育和建设能力不足,除金沙冠香坊、金沙禹谟醋、奢香核桃乳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外,其余品牌的市场知名度还比较低。

2.3  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多数企业处于农产品的初级加工阶段,缺乏精深细加工技术和设备,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弱,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2.4  市场拓展能力较弱

虽然毕节市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丰富的产业体系,但商品知名度不高、产品类别不够齐全、高端产品供应不足、市场销售受限。如威宁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受市场及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的影响,产值出现负增长。

2.5  利益联结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户参与度不够

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现有的利益联结大多是松散型和半紧密型,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针对短板,补齐弱项,认真分析原因,积极探索创新,在研究问题中探寻对策建议。

3  发展对策

3.1  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外延基地

围绕重点产业,统筹利用好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加强以水、电、路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工程性缺水等突出问题。加大育苗移栽、水肥一体、绿色防控及分级包装、冷链运输等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和质量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形象。瞄准成渝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及沿海地区,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设施化、标准化、商品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示范区。着力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集群化、多元化的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确保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

3.2  壮大龙头企业,着力精深加工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作用,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科研院校+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其他经营主体的紧密连接,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加强本地企业培育,按照扶优扶强原则,鼓励企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技改扩能,丰富产品种类,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设备运转率,加快贡献增量,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和支持省内外龍头及骨干企业兼并重组,或租赁、委托代工及引入战略合作等方式迅速做大做强,做大产业规模总量。以龙头企业、产地资源、品牌等为平台纽带,引导当地同质同类企业的整合,推动行业整合,提升生产集中度,增强整体竞争力。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特做优,支持条件成熟的龙头企业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

3.3  突出区域特色,狠抓产销对接

找准区域特色产业,强化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定向直通,推动农产品进机关、学校、社区、医院、企事业、超市、军营“七进”,建立稳定直销渠道和直供关系。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积极在广州、上海、深圳、重庆等对口帮扶城市开设销售窗口,畅通毕节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聚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林下经济为突破口,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突出重点基地示范效果。七星关区重点发展茶叶、刺梨、辣椒;大方县重点发展辣椒、食用菌;黔西县重点发展刺梨、辣椒、食用菌;金沙县重点发展茶叶、蔬菜;织金县重点发展食用菌、皂角;纳雍县重点发展茶叶、水果、食用菌;威宁自治县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赫章县重点发展中药材、香葱;百里杜鹃管理区重点发展茶叶;金海湖新区重点发展刺梨、蔬菜。积极对接贵州双龙和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及全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毕节建设农产品直供基地。

3.4  提升特色品牌,强化科技支撑

全力提升“毕节珍好”公用品牌影响力,培育一批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形成产业品牌集群,全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宣传推介,以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和竞争力。推进品牌战略,以特色化塑造发展优势,依托生态优势和民族特色,培育一批具有毕节印痕、民族特色的地方特色品牌。鼓励经营主体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扩大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突出绿色、生态、健康、安全优势,加快优质品牌整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合作社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提升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产业接链、延链,提升发展效益,促进高质量发展。各县(自治县、区)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服务指导作用,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地膜回收、除草剂禁用限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生产技术。

3.5  推动协作配套,创新利益联结

重视产业各环节协作配套发展,在推动基地、加工、销售链条升级的同时,注重农产品包装用品生产、冷链物流设备制造等配套产业聚集发展。加速农机租赁服务、品牌营销推广等配套服务支撑能力,积极拓展农业综合功能,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融合聚集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最大化。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等利益联结模式,以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为契机,积极探索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农户在利益链中的位置,保障农民利益,推动农业农村同步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易  婧)

猜你喜欢
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