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外银行危机事件的政策启示

2023-09-04 01:11范云朋胡滨编辑孙艳芳
中国外汇 2023年7期
关键词:流动性银行金融

文/范云朋 胡滨 编辑/孙艳芳

2023年3月10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正式宣布硅谷银行破产,此次破产事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金融业最大的倒闭案。随后,美国签名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相继倒闭,市场恐慌情绪逐渐蔓延,各国投资者对银行业经营状况进行更多审视,金融业整体承压。事件发生后,美政府立即通过设立过桥银行、提供紧急贷款等方式对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进行救助,瑞士政府则是通过市场收购和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方式进行救助。

目前看,美国和瑞士政府当局针对问题银行的救助或处置速度快、透明度高和可预期性强,措施收到较好效果,暂时缓解了重大风险。当前国外银行风险事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直接冲击有限,但是,未来国际银行业风险是否进一步传染升级,值得重点警惕。

相比美国银行业,我国银行业整体流动性保持稳健,内外共振风险较低,但存在较为显著的结构性问题,尤其中小银行化险形势较为严峻。金融管理部门应汲取近期国外银行危机事件教训,保持货币政策相对稳定性,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监管,推动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稳妥推进问题机构化险,健全问题机构处置长效机制,确保金融整体稳定。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政策相对稳定性

美联储前期超发货币、后期激进加息收紧货币导致整体金融环境如“过山车”般剧变,刺破了资产价格泡沫并对经济金融系统产生冲击,金融体系内的风险逐渐暴露出来,银行业流动性普遍承压,导致挤兑危机出现,使得美政府面临推动经济增长、抑制通胀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三重难题。对于我国而言,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周期仍会处于下行阶段,应保持宏观政策在中长期的相对稳定性,避免政策急剧转向影响市场的预期和信心。

一是坚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和结构优化的原则导向。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宽松货币政策,不搞政策过快转弯,保持政策稳定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结构上,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同时备足小微和科创企业信用风险偏大的政策应对方案。

二是有效统筹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人民银行应继续深化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提高货币政策执行透明度,加强对公众预期的管理,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为货币政策的高效实施和银行业的平稳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应重视银行风险承担效应,积极开展宏观审慎压力测试,避免宽松货币政策诱发银行过度风险承担,加大顺周期效应、系统重要性和外部风险冲击的政策应对准备。

三是逐步实现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向价格型工具过渡。对于数量型工具要控好“量”,根据经济增速情况合理安排与调节货币政策的扩张与收缩,同时加强逆周期调控,保障社会适当的融资规模和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对于价格型工具要调好“价”,健全利率走廊机制,重视资金价格变化,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避免银行为追求利润过度承担风险,统筹好各个政策利率关系,使利率在金融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的传导更加有效。

金融监管机构要强化对中小银行流动性监管,稳妥推进问题机构化险

此次美国银行破产倒闭与2018年后特朗普政府放松金融监管紧密相关。《经济增长、放松监管和消费者保护法案》的出台使得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认定标准大幅提升、中小银行的监管标准和业务限制放松,积累了较大的风险,特别是期限错配下的流动性风险。虽然硅谷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账面数据都相对稳健,但却在48小时内宣布破产,可见流动性风险是核心冲击。

一是监管机构应持续加强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强化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监管,充分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并优化流动性管理。在提升监管的精细化程度同时,坚持强调不同等级银行机构之间、不同类别风险之间的结果可比性和监管一致性。

二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要发挥重要作用。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强化对中小银行的事前、事中引导,注重日常管理而非时点监管,对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实现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监管,特别是重点关注资产负债情况和流动性状况。此外,借鉴此次硅谷银行的教训,即使采用多元化的分层监管,中小规模银行也要适用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流动性匹配率的最低监管标准,切不可疏忽大意。

三是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和报表披露工作。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不应仅局限于部分指标,应建立综合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特别是以动态指标及时进行事前预警,规避静态指标滞后的弊端。因为部分指标表现优异不一定意味着低风险,更应明确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风险管理职责,特别是在面对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易引发流动性风险敞口时,应要求商业银行及时披露报告,并在银行内部设置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警戒线,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把握好动态平衡

无论是硅谷银行、签名银行还是瑞士信贷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都是这些银行爆发危机的主要原因。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资产端亏损严重,负债端流失严重,使得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带来严重的流动性和挤兑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注重对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要在核心杠杆率、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等指标上强化资产负债动态平衡,避免短期负债和长期资产过度错配。

一是负债端要着力保障存款稳定,拓展融资来源渠道。银行应加大客户联系,保障长期客户的稳定性,利用当前先进技术分析客户风险偏好和理财需要,拓展差异化的存款类产品,优化服务机制,提高储户存款。除个人零售业务外,也要注重对公存款的客户稳定性和多元化,避免客户同质化带来的市场波动风险,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个性化业务,拓展对公存款来源。此外,由于同业业务的不稳定性较高,对于同业负债业务也要适度减少。

二是资产端要加强银行资金应用常态化监管。近十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利差收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规模占比不断下降,而金融投资资产规模不断上升,虽然带来了较高的投资收益,却面临着较高的利率风险和市场波动风险。应强化资本内源性补充,有效管控银行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资金应用比例,特别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应调整非利息业务发展结构,限制投资业务中投向高风险资产的比例,注重优化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发展。遵循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避免同业等金融市场业务规模占比过高。

三是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综合考虑数量、价格、期限等多种因素,强化科技支撑,通过组合管理工具进行量化模拟;进一步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机制,建立适合自身经营特点和风险偏好的定价模型,使FTP更好引导资源配置、市场化定价和降低市场风险;推动规模增长与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有机融合,在扩容增长的同时,主动压缩、有序退出高资本消耗、高风险、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业务,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规模增长。

健全问题机构处置长效机制

内外因素叠加下,国内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中小金融机构出险的可能性也在加大。为了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问题金融机构处置有效性,规避问题机构出险进一步传染恶化,亟待健全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快推进金融稳定法律保障建设。应尽快出台《金融稳定法》,并以此为基础健全金融稳定顶层设计,对现有法律法规中零散的、不成体系的风险处置规定进行整合,特别是统筹《企业破产法》《公司法》《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中关于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相关法规。细化《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中关于金融控股集团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的相关规定。从目前的《金融稳定法(草案)》来看,可继续细化明确存款保险功能定位并丰富存款保险在风险处置中的运用机制,以及对于风险处置和司法程序之间关系问题的描述。

二是加强市场化处置,增加处置程序透明度,灵活使用风险处置工具。当前国内问题机构处置模式主要在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主导下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司法和成本收益的考量。应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参与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和重组工作中,营造透明公开的政策环境。注重在我国金融市场和不良资产市场中培育专业的风险处置机构,丰富金融处置工具,特别是“新增整体转移业务、资产和负债”和“设立过桥银行和特殊目的载体”两项工具的应用。应加强市场预期引导,提升市场自我修复能力。

三是规范公共资金使用和退出机制,避免道德风险。公共资金使用关系到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和市场预期变化问题,对问题机构风险处置的成效至关重要。应坚持《金融稳定法》中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提供借款的非信用方式,借款方应当采取提供合格担保品等措施保障资金偿还。这与直接使用纳税人资金进行问题机构救助存在实质性区别,体现有偿使用和成本可回收的原则,也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偿还与退出提供有效路径。同时,应细化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职能定位、触发程序、资金来源和损失分担机制。此外,财政部门在公共资金的使用和退出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财政部门可通过发行特别债券参与问题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并采用事后收费制,在处置资产分配中可享有优先求偿权,以实现市场化救助,同时完善公共资金退出机制。

四是注重保护存款人和中小证券投资者的权益。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是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六大基本内涵之一,也是健全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应有之义。从近年来我国的实践看,保护中小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之路任重道远。一方面,根据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我国将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和中国证监会关于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体现了国家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另一方面,应系统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基金的后备融资机制,完善存款保险机构风险监测、风险警示和早期纠正职责,实现风险防范化解与处置机制的有序衔接。

猜你喜欢
流动性银行金融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P2P金融解读
银行激进求变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