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分析

2023-09-04 16:28潘晨阳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4地质队
现代经济信息 2023年14期
关键词:会计核算核算事业单位

潘晨阳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4 地质队

在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诸多企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工作均是财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是指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经由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信息记录、编制报告等多个环节,完成对相应经济主体所开展的经济活动的记账、算账、报账,最终为有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制定决策时提供会计信息依据。近年来,很多事业单位开始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故围绕事业单位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很有必要。

一、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内涵简析

(一)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特点

会计集中核算的主要特点是,成立会计集中核算部门(或机构),在保持核算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发生任何变化的前提下,将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银行对公账户(走账账户)注销,之后由会计核算中心为行政事业单位重新开设账户,用于办理资金结算、会计核算等业务的同时,还能有效开展会计监督工作[1]。总体来看,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实际上将原有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相关服务集于一体,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全新会计核算模式。

应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理论上能够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其一,会计核算行为会更加规范。其二,核算单位的财务支出行为规范程度会提升。其三,各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均可得到加强。比如,原始会计凭证的填制、获取、审核、审批程序会更加“制式化”,相关规定会更加明确且得到严格执行,进一步降低会计基础工作中的“随意性”。其四,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可得到全方位监管——从之前的“事后监督”,转变为全过程监督,资金取向更加明晰。其五,财政支出票据作为核心依凭以及“突破口”,促进“以票管税、代扣代缴”制度落实。通过此种调整,行政事业单位投入财政性资金时,对应的税收可实现“应收尽收”,财政资金的投入效益受保障力度得到根本性提升。

但需注意,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在具体应用时,可能会受事业单位是否拥有独立账户的影响。如果事业单位拥有独立账户,则单位可以将所有会计工作均集中在会计部门,进而开展相关核算工作,同样能够减少核算中间环节,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意义

1.可有效强化会计监督职能,预防财务风险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实施后,能够极大地提升《会计法》中规定的会计工作的两大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及会计监督两项工作的执行力度,可从多方面助力预防财务风险。具体来说:其一,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人员会集中前往会计核算中心接受培训,经过考核后择优录取。由此决定了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技术水平、思想意识均至少达到平均水准,进而在岗位职责得到强化的基础上,使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全面提升。其二,原有的会计监督模式为:行政事业单位只需采取“一级审批”及“简单审核”即可,可能遗漏某些问题,从而埋下财务风险隐患。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原本的“一级审批”予以保留,审核层级提升为“四级”。除此之外,一些专项资金支出、大额资金支出必须经由领导会议集中审核、签批后方可拨款。在如此严密和完善的审核制度的促动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过程更加规范,财务收支的运行过程透明程度更高,能够极大地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率。

2.可深度规范会计工作模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核心内容是“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员及培训的集中。如上文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工作人员会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接受培训、考核、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工作注意事项会直接、统一传达给所有会计工作人员。在统一工作标准、统一监督管理机制的促动下,会计人员对工作开展方式的理解也会趋于统一,从而体现出“规范性”。其二,工作流程制度化。由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均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开展,能够促使相关工作流程制度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使会计监督工作呈现出“日常化”的特点,负责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工作人员可随时进行交流,从根本上规范会计工作模式,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时的难点分析

(一)财务预算工作缺乏规范性可影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实施效果

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预算工作可能因缺乏规范性导致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无法有效执行。原因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分为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按照规定,涉及“资金支出”时,资金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不能由同一部门负责。在这种工作规定不改变的情况下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则部门预算相关工作更适合采用“零基预算编制”的方法开展。但会计核算中心中与部门预算有关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成熟度较为有限,从而使预算编制过程出现了很多“预算基数增长”的现象。此外,从理论层面来看,会计核算中心将事业单位的预算指标视为接受支付申请的唯一依据,如果事业单位未能提供预算指标或是提供的预算指标超过标准限度时,会计核算中心应予以拒绝。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超预算指标”、“预算指标不足”情况下,会计核算中心仍有可能给予核算,由此导致预算编制规范程度不足、未能及时批复,最终令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金管理的衔接不达预期,实际上违背了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初衷。

(二)会计集中核算配套体系健全程度不足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能够成功实施的前置条件之一是,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成功建立且具有数量充足的会计集中核算人员。在此基础上,会计集中核算信息平台、配套管理机制均应健全[2]。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达标、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及网络工具。对工作制度的要求是:必须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控。现阶段的情况是,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水平不达标,平台建设不到位、制度完善程度不足,同样会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方式

(一)深度认知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实际条件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

很多事业单位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初级阶段采用的“过渡做法”是:延伸扩大一级法人单位,提升财务统管部门的职能。这样做的目的是,实行计划财务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双轨并行”机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原因在于,具有独立性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尚未建成,相关制度无法在原有工作框架下全面实行。但既然是“过渡阶段”,表明耗时应尽量缩短。因此,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在一级集中核算法人单位直属财务处的基础上,首先完成会计核算中心以及计划财务管理中心的建设,赋予两个中心(或部门)不同的职责,要求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但互不影响。采用上述方法,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会计监督工作质量均可得到加强,相关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均可得到保证。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建成之后的主要任务是,全权负责资金支付及会计核算工作,要求对各类会计信息做到“即时控制”。比如,可以要求事业单位定期上报真实预算指标,追踪并严格控制用款进度、对预算资金支付进行事前控制等。事业单位需要明确,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具有独立性,在收到本单位提交的预算报告(内含相关指标)之后,如果发现问题则有权拒绝批复支付。因此,事业单位应深度了解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职能及《会计法》《预算法》中的相关规定,提高提交内容的全面性。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按照管理要求,事业单位筹措、分配、使用资金的权力仍归自身所有,这便是设置计划财务管理中心,形成“双轨并行”机制的重要原因[3]。计划财务管理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如下:其一,提高单位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其二,梳理、整合预算及单位用款计划、资金结余信息,及时编制财政拨款报告并提交给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申请);其三,对已经划拨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安排,尽量提高科学性;其四,对预算的执行进度进行追踪,实时分析财务活动;其五,不断优化、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及全程追踪,重点围绕资金、资源的去向进行把控,尽最大努力提高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出现问题时及早发现并第一时间解决;其六,提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尽最大努力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率。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及会计监督机制,确保资金安全

事业单位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应重点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可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及会计监督制约机制的方式,达到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其一,针对每一笔资金支出均应做到“事前审核”,注意收集凭证并确保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有关凭证提交给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并在所有要求达成后方可通知银行拨款。其二,针对重大预算项目的资金以及某些专项经费的去向应进行重点监控。其三,事业单位可要求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提供具有真实性、合法性的原始票据,在此基础上方可报账。在必要情况下,除了原始单据之外,其他相关资料均必不可少,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会计信息。其四,事业单位还应围绕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健全保管制度。建立该制度的目的是:1.对固定资产尽到“入账有验收,使用有登记”的管理责任;2.对固定资产的范围进行严格界定;3.不断完善、优化与固定资产报废有关的处置审批制度,令固定资产财务审核机制的完善程度逐渐提升。

(三)系统性加强预算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益

对事业单位来说,若要从根本上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可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这也是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前置条件之一——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可助力形成一套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具有较高匹配度且满足本单位实践需要、助力发展目标达成的预算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核心内容如下:其一,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施之后的初级阶段,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重点可放在“经费支出预算指标”方面。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逐渐形成完善的预算指标控制体系,逐渐过渡到“全面预算指标控制”的程度。其二,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必须充分考虑人员配置情况、单位有关业务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单位内外影响因素、历史及未来因素,对经济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编制以“提高效益”为核心目标的前瞻性预算。

(四)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主体,灵活调整会计审计目标

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施后,尽管“审计客体”数量增多,但“审计通知”的主送单位仍然是事业单位。因此,事业单位依然对会计工作的开展质量、相关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负主要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审计目标需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调整,有关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必须得到进一步严格实施[4]。具体而言:其一,会计资料提供、承诺、签证的准确性、完整性均由事业单位自身负责。其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承担对基层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职责,在会计资料提交后还承担资料档案的管理职责。因此,当审计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时,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都应积极配合,否则审计不通过时,最终承担损失的还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其三,在审计客体增加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方法需与时俱进,结合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特点加以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传统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履行不到位、会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及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不达标、工作流程明确度不足、会计核算及会计监督工作质量不到位等问题。总体来看,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应用后,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及开展质量。但需要注意,此种制度的实施存在难点,若未能引起重视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总之,只有加深了解、建立健全内控及会计监督机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并明确责任主体,才能基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真正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猜你喜欢
会计核算核算事业单位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若干问题探讨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营改增”后运费的会计核算解析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