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权威记录

2023-09-04 09:22祝福恩吴续甫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祝福恩 吴续甫

摘 要:《习近平著作选读》一、二卷是阐释、记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经典,是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读著作。《习近平著作选读》一、二卷的主题是全方位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产生、发展形成过程的记录。《选读》两卷共146篇文献,有部分是第一次发表的论述,多视角展现了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当代成果。深入学习《选读》一、二卷,有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主题,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章以新时代、新界定、新路径、新蓝图为理论逻辑,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要认真研读,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以创新理论的理论自信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自觉。

关键词:《习近平著作选读》一、二卷;新时代的思想标识;理论权威记录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03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2-0016-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要求“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1]目的是要求全党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思想真谛,以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此,中央出版了《习近平著作选读》(以下简称《选读》)一、二卷,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权威记录和原生态表述。

一、新时代:创新理论产生的时代基石和客观依据

任何伟人及经典著作结集出版都有一个编集主题和思想主线,以此形成选集或全集的逻辑框架。《选读》一、二卷146篇文章选编立意高远、着眼时代、独具匠心、逻辑严谨、设计科学,《选读》一、二卷开篇是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为首篇和引领,其理论逻辑、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巨大。第二卷是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开篇,目的是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形成的时代基石和客观依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历史方位”系现代学术语境的用语。通俗说是指“历史中的方位”,由此作为时间概念的“歷史”和作为地理概念的“方位”有机结合而成,包涵了时间和空间元素。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看,其国家、社会,特别是执政党对其所处历史方位判断是否科学、所处时空是否精准精确,既是对政党执政水平考验和检验,又是对其执政党领导人领导力、组织力、思想力、战略力检验的证明。

习近平总书记经过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实践,不但科学提出了新时代的理论判断,并用五个“是”界定新时代的内涵和特征:“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努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3]新时代精准标明社会主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时空方位、历史方位,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历史运动中前后相继相接的发展历程,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及所处的时空方位。可见,新时代提出和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形态理论在中国大地上创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及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时空中坐标方位的科学定位,为创新理论奠定了客观基石,有效防止了党在制定政策时所犯错误。

新时代内涵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横向纵向及时间空间的交汇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有极其重大意义,其延伸和拓展意义不可估量:其一,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政治上成熟和理论上自信自觉。新时代提出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创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不会犯脱离或超越社会基本矛盾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错误,有效防止走弯路。其二,新时代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习近平总书记在《选读》一、二卷中许多论述和结论都是基于已经转换的社会主要矛盾,成功避免了落后或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弯路。其三,新时代表明我国“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科学结论都立足这最基本的国情。这充分说明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党所处历史阶段、时空方位、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实质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把握。

基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以新时代为实践起点、发展基石和时空依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立足新时代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推向了新阶段。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和形成中“主要创立者”[6]的理论贡献,我们党以习近平同志命名并称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又检验、证明和推动理论发展。新时代以来十年成功实践,有力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新时代的定位、界定的精准性和基础性。《选读》一、二卷则是立足总结新时代,记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理论权威性著作、原生态的思索和记录,其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践行这一创新理论的必读经典。

二、新界定: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及体系

《选读》一、二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以来最重要、最基本的论述,原生态地记载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念提出、发展、形成的历程。新时代是以党的十八大为实践起点,也是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点、逻辑主線。《选读》第二卷首篇在提出新时代基础上,首次创造性地界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科学内涵。[7]初步构建了这一新时代创新理论体系和骨架。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推动和检验中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的五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地覆天翻、突飞猛进、震惊世界的五年,实践之果极大丰富、发展、深化、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之增添了具有创新性时代性的真理颗粒,极大丰富发展了理论并拓展了理论体系。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新时代概念、理念的提出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理论新判断。特别是基于新时代推导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新结论,引发了新时代党的新使命新任务。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通过关于修改宪法部分核心内容的建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升华为国家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研究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按创新理论打造新的上层建筑机构。接着,四中全会研究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阐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五中全会研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都为创新理论增添新内容。六中全会研究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做出党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做了新概括新阐释,并成为党的20大报告第二章的重要内容。《选读》第一卷把党的20大报告作为《选读》总体开篇之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红线逻辑主线,继承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几次全会的创新实践对创新理论的发展,明确“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8]。作为新界定,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同时又是根植新时代新实践,奔向新征程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总之,新时代十年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研读《选读》这些文章会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精髓和真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阶段、新征程。

《选读》第一卷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9]把“八个明确”升华“十个明确”是实践发展推动的理论结果,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科学性开放性,表明其绝不是僵死不变的理论教条。“八个明确”提升为“十个明确”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更加成熟、政治上更加坚定、视野上更加宽广,马克思主义正在新时代不断中国化时代化。

其一,“第一个明确”和“第十个明确”突出强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十个明确”是把原来“八个明确”中的第八个“明确”分为两个“明确”,即“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成为构成“十个明确”中“第一个明确”和“第十个明确”。其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目的是论证和突出党的自我革命第二个方案。自我革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党建十年巨大的理论创新。[10]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先后5次阐释自我革命。

其二,“第二个明确”鲜明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以此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视角看意义重大:一是指明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任务后,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就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样才有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主题”[11]和第三章的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12],使中国共产党由理论自信升华为实践自觉。

其三,“第七个明确”鲜明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个极其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明确”中没有明确阐释这一重大内容,因而在“十个明确”中成为一个重大突破和鲜明亮点,有着鲜明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体系,使“十个明确”有习近平经济思想内容,即习近平经济思想;二是体现并奠定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的基石,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理论上的独特贡献;三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基础。

其四,“十个明确”有两个极为重要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一是着眼论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框架及理论逻辑,完全基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展开逻辑体系和理论布局,体现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二是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读》一、二卷对此都做了科学阐释和中国式的回答,中国式的话语。

研读、学习《选读》一、二卷首篇文章,再细读选编宗旨和顺序,两卷首篇都有点睛、引领、导读意义。其余篇章大都遵循时间逻辑和实践逻辑编排,由此展现创新理论发展逻辑,记录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体现着创新理论阐释随着实践发展和深化的脚步。如,第二卷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论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发展推动理论的深化,其结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论表述由一个“是”发展为两个“是”,即“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14]既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神圣化的、僵死化的理论教条,而是伴随新时代创新实践发展而发展,呈显创新理论开放性时代性发展性实践性,又鲜明体现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与时俱进的真理性发展轨迹。

三、新路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5]这已被党百年历史所证明。所以,《选读》一、二卷以浓重笔墨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两个结合”。习近平總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毛泽东同志创造性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16]毛泽东创造性提出第一个结合是在党几经挫折和失败中的理性觉醒,是对建党初期党所犯错误的深刻总结。对此,我们党历史上第一、第二个决议对此都有科学的结论。所以,直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创造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论断,尽管是一个“化”但它是多少人生命和鲜血写成。

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首提和创造。在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时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7]半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正式提出第二个结合。[18]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做了详尽而创新发展,[19]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现路径。学习《选读》一、二卷在研读第一个结合论述时,习近平总书记视野及结论远远超出了中国具体实际,是以“中国之问”为理论基点,研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变”,着眼回答“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本质是与新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选读》一、二卷中每卷都有20多篇与世界和时代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文章,是站在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高度回答其“问”。如第一卷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第二卷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五十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等,都科学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诸多难题并提出中国结论,赢得了世界上有识之士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评,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

《选读》一、二卷阐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化”,与“两个结合”是密不可分的,重点是论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创新理论的点和中国化标识。《选读》一卷中列举了十个具体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十个精华: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20],这些中华文明和文化的智慧结果,深刻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科学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表明第二个结合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文化依据和时代支撑,又使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中国文化场上扎根开花结果,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文化根基和群众基础,提升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主体的历史主动性和文化自觉性,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赢得大批实践者,在新时代不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

四、新蓝图:擘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1]《选读》一、二卷共有讲话、演讲、指示、批示、训令等146篇,许多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这上百篇文章贯穿一个鲜明理论逻辑,体现着独特实践逻辑。从《选读》编辑看两个逻辑是叠加和交汇的。《选读》第一卷第二篇文章已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和人民的目标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2]第三篇文章作进一步明确和点题,既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具体举措首要的关键的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选读》一、二卷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有许多讲话、论述、批示等,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以来做出许多首创性论述和结论,都着眼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作了全面系统的阐释,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3]又说:“展望未来,我们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而奋斗。”[24]这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回答,实则是对人民之问的回答。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实质是为世界发展提出了有独创性指导性时代性的中国方案。可以说,这是贯穿一百多篇文章的逻辑主线和思想红线,深刻展现《选读》一、二卷的“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落脚点是回答、回应人民之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之问根本是“人民之问”,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主线,是西方政党根本办不到、做不到的理论基点、理论短板。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领导下,在2021年底最终完成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历史重任,“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使命,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5]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在于目标明确、实践自觉,永远沿着所描绘和设定的宏伟蓝图和具体行动目标坚定不移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又明确了更高级更神圣的新蓝图:“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6]这是《选读》一、二卷把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放在每卷首篇点题、点睛、导读的用意和理论价值。特别是《选读》第一卷编排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放在首篇,表明以党的二十大召开为新时代时空和实践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领导党和人民一步一个胜利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党的二十大前我们党已胜利完成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性难题后,又领导党和人民在党的二十大后向着中国式现代化新使命新任务前行,这是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做到的接续性人民性,是我们党的政党和制度优势,这时西方多党制仍在不休止的内斗之中,政党制度的科学与否不言而明,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实现的美好蓝图和政治远景。

总之,学习研读践行《选读》一、二卷完全能够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逻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实践逻辑,坚定“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握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增强历史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进而深刻领悟和践行“两个确立”,提升向着新蓝图而奋斗的实践自觉,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一步一步地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使命任务,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8][9][10][11][12][14][15][19][20][22][2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54,14,14,10,1,18,14,15,15,15,60,18.

[2][3][4][5][7][13][18][21][23][24][2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9,9,9,10,3-22,483,483,142,443,444,429.

[6]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032.

[16]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1-52.

[17]王学斌.序[J].博览群书,2021(10):4.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