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礼制美”思想解读明朝补服

2023-09-05 01:45史雨情
西部皮革 2023年16期
关键词:补子武官礼制

史雨情

(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450003)

0 引言

我国的传统服装与配饰,在世界服饰发展过程中拥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中华传统服饰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离不开当初孔子所提出的礼乐制度的影响。

关于服饰美学,孔子有自己的规范。其核心思想便是“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二者是人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辩证统一,也是“仁”与“礼”的有机结合。孔子在《论语》中多处强调“礼”的重要性,“为国以礼”“不知礼,无以立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都是孔子对于“礼”的重视的体现[1],最终形成以“礼仁合一”“以衣守礼”为总体特征的孔子服饰礼制美学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身份不同时,起到区分贵贱的作用,体现尊卑有别的阶级观念;②在不同场合,体现为朝野关系有区别;③体现不同性质事件中,比如在吉凶祭丧的时候,起到有别宁俭毋奢,守礼变通的作用。孔子讲服饰的重点是在庄重的场合或举行仪式时穿的服装,着眼“君子”二字。在孔子看来,服饰不仅是一种体现外在的制度规范,更是具有将个人的品德修为外在内在功能,使人向“仁”的显露的作用。孔子认为只有将人的外在服饰与内涵素质相匹配,“文”与“质”两者皆备,才能成为“君子”。孔子的服饰美学是具备社会制度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的两重考量。

因此,我国历朝历代的帝王都相当注意服饰衣着,将服饰的礼制作为封建社会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各级官员的服饰,无论是款式、装饰及色彩都做了明细的规定,这一点在明代的补服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补服是明清两代官方用以标明官员身份等级的服饰配件,佩戴于官服的前胸后背,是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官方明文规定了各等级文武官员补服的主要图案[2]。

1 明代补服纹样上的礼制美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发现宋朝的灭亡,再加上元朝统治中原时,导致华夏正统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的冲击逐渐发展成为巨大的社会矛盾。新建的大明王朝同孔子生活的时期情况相同,正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如此一来,明朝便迫切需要整体且完善的礼制体系,来修复礼崩乐坏的大明王朝,于是朱元璋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意恢复华夏正统文化、恢复礼制,这样的重礼观念也体现到了明代的服饰上。明代在人们的衣着打扮上进行了严格的品级分别,特别是在补服上的品级分别最为较着。补子,简称为“补”,是明清时期在官服胸前或后背上织缀的一块圆形或方形织物。补子是明代服饰的特色之一,它反映了明代等级制度的划分,体现了封建专制的特点[3]。

1.1 皇帝宗亲补服纹样

皇亲国戚、公侯伯子爵,他们使用的补服图案是龙纹、蟒纹、麒麟以及狮子。用这样的补服图案,也是为了显示权贵们高人一等的身份地位。皇帝的龙袍胸前正中位置绣一正龙,表示帝王的正统地位。亲王的龙纹一般采用团龙纹。由于龙纹所彰显地位尊崇的含义,所以除皇帝诸王之外的其他人均不得使用。蟒袍之间的等级和分别也是明显的,从镇国公、辅国公再到公爵、侯爵、伯爵其补子图案则为蟒,再根据其身份品阶高低不同分为四爪正蟒和四爪行蟒以及九蟒。子爵的补服身前身后绣麒麟,男爵身前身后绣狮。

1.2 文官补服纹样

文官的官服将禽鸟作为补子的图案纹样,依照官员的等级明代的补服共分九等,按照官阶可按顺序使用: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鸂鶒、鹌鹑、蓝雀等九种飞禽。

(1)一品:仙鹤。鹤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位置,“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官员补子一品采取仙鹤的图案,选取奏对皇帝之意。

(2)二品:锦鸡。在古代人们将锦鸡视为吉祥的象征,认为锦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采。宋徽宗对锦鸡有文、武、勇、仁、信五种品德,同时这五种品德也是官员应有的品格。

(3)三品:孔雀。孔雀不但羽毛绚丽,并且有优秀的品性。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盛德大贤、具备文明品格的“文禽”,是吉利、文明、繁华的含义。

(4)四品:鸳鸯。古人也称其为“匹鸟”,认为鸳鸯是成双成对的,若其中一只失去配偶,则从不再寻找其他配偶。是一种坚贞且吉祥的瑞鸟。体现了美好的夫妻关系,具有忠诚的寓意。其作为官员的补子,象征坚定忠心,喻其恪尽职守。

(5)五品:白鹇。白鹇被视为吉祥物。白鹇还是一种忠诚的“义鸟”。白鹇鸟的形象作为五品官员补子,取其行为娴雅的品质,吉祥的寓意,希望为官者不急不躁,而且忠诚。

(6)六品:鹭鸶。羽毛为纯白色,头顶有细长的白羽毛,也称作白鹭。鹭鸶是吉祥之鸟。因为鹭鸶飞行有序,其作为官员的补子取其喻百官班次的含义。

(7)七品:鸂鶒。亦作“鸂鶆”,水鸟。体形大于鸳鸯,颜色多紫色,擅长游泳。俗称紫鸳鸯。是一种忠贞缱绻的鸟儿,其作为官员的补子取其衍生出忠心的含义

(8)八品:鹌鹑。鹌鹑之“安”是安然之“安”的谐音,又具备“事事安然”和“安身立命”的象征意义。据《山海经》中记载,“其鸟羽司帝之百服”,用鹌鹑表示官员的等级,比喻百官是天子的衣饰,意思是说百官代表天子的形象,是天子的规矩和威仪的彰显。

(9)九品:蓝雀。蓝雀亦称练鹊、绶带鸟。在古代绶带是权力和富贵的体现。而蓝雀的尾羽和绶带十分类似,故有绶带鸟名。另外,在《韵会》中有记载:“谓之性喜”,喻绶带鸟能报喜。绶带鸟具有权力和富贵象征意义且报喜的吉祥寓意,而用作官员补子。

1.3 武官补服纹样

武官与文官的形象不尽相同,其武官大多数是勇武剽悍的形象,因此武官的官服是选取猛兽作为补服图案的,以此彰显武官的威仪形象并取其吉祥寓意或美好期许。依照官员的等级明代的补服共分九等,文官一品以下,按照官阶可按顺序使用,但武官从一品到九品武将的图案划分,并没有文官那么分明。

(1)一品二品:狮子。以狮子作为一品二品武官的补服的图案,取狮子英勇的形象,既象征着官员仁厚同时有着吉祥,又代表着皇帝“军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仁君形象。

(2)三品四品:虎豹。豹,取其孔武有力的形象。据记载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体现在古代豹在神兽之中的地位,高于老虎而低于狻猊,同样蕴含勇猛的形象。虎,老虎为百兽之王,具有“仁、智、信”的品德。人们将虎视为吉祥的神兽。可以守诚信,驱邪气,纳祥瑞。取其威武勇猛的含义。

(3)五品:熊罴。罴是熊类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比一般的狗熊体形大而且更勇猛。因以喻勇士或雄师劲旅。有时也指帝王的贤辅,作为武官官阶的补子形象,取其阳刚之意。

(4)六品七品:彪。彪与上述具有“仁、智、信”风范的虎不同,是一种凶悍残暴的动物,取其除残去暴的寓意作为官阶象征。

(5)八品:犀牛。犀牛的皮可以作为制作铠甲的材料,用犀牛做武官补服的形象,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刀兵锋利之意。

(6)九品:海马。海马指可以水陆双行的海兽,在古代对基层的军官能力有一定的门槛要求,既能指挥步兵的陆战能力,又要具有可指挥海军水战的能力。有这样的要求之下,军队的战斗力将极大程度地提升,国家的江山就必然会安稳。天子就能够安枕无忧了,所以选取其能力的寓意,作为补服的图案。

1.4 赐服纹样

《明实录》中屡见皇帝赐衣之记载、并占有一定的篇幅。或因战功、归顺,或因封袭、及第,或因编修实录。受者上自王公、下至军士,从圣裔到命妇,不一而足。赐者展示自身对他人的赏识与恩荫,受者穿着赐服以显荣耀与效忠。

1.4.1 蟒服

蟒服,仅次于龙袍,取得这种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原因在于蟒纹近似龙纹所以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帝王赐服也必须再剔除一爪。可以说蟒袍的出现代表了臣子和帝王之间着装上的差距以及身份上的悬殊,同时也代表着统治阶层的分明化,以及官员之间地位和身份上的区分。

1.4.2 飞鱼

飞鱼,是具有一定性质的神话色彩,据其《山海经》中记载:“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明代的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形制飞鱼类蟒,并不是真正的飞鱼形。

1.4.3 麒麟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身体像麝鹿,尾巴似龙尾状,还长着龙鳞和一对角。麒麟“多作为吉祥的象征”,人们取其祥瑞的意味,普遍用于各种器物的装潢。

1.4.4 斗牛

明代的斗牛服,纹样图像为牛角龙形。斗牛服在明代是次于蟒服、飞鱼服的一种赐服。斗牛服补子是蟒首牛角,头上双角向下弯曲如牛角状,一般为立有功劳,方才得天子赐服。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概括地论述了“文”与“质”的互补关系和君子的品质,它们是对立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是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关系。补子图案皆是有着吉祥、富贵、娴雅、忠诚的内涵。文官补子绣以禽鸟纹样,以彰显其儒雅文静和贤德良才的品格,寄意其文采飞扬,政德英明。武官补子绣以走兽纹样,以彰显其英勇忠诚的品质。从补服的纹样不仅仅体现出孔子服饰思想的礼制观念,其内涵也与“文质彬彬”,“内外兼修”相对应。

2 明代补服的用色配饰上的“礼制美”

为了维护等级森严的封建政治体制,明代在规定各项典章制度时,又想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能最体现“上下贵贱”的等级制度,必然会选取服饰作为切入点。

明代取法周汉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应尚赤,明代官服禁用黄色,那是皇家专用色,因明代皇族姓朱,而《论语》记载“恶紫之夺朱也”的言论,所以官服也禁用紫色,明代补服根据官员的身份品级不同,采用的服饰用色也不同,一品至四品用绯色,其配饰则一品,配玉带;二品配花犀带;三品,配金钑花;四品,配素金;五品至七品用青色,配饰为五品,配银钑花;六品七品,配素银;八品九品,配乌角。

出土的明代补服或传世至今以及民间所收藏均数量不多,但从已知可参考资料中来看,明代官员的补服配色为绯色、青色、绿色,如图1《出警入跸图》中的官员多着绯色、青色、绿色官袍。

图1 《出警入跸图》(局部)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以黑色和紫色为尊,分别象征着地位与权力,普通人不能随便穿用。所以玄色也在禁例之中。

3 结语

在全部封建社会中,每一个朝代的君臣在衣饰上都有一定的区分和界限,相比之下,明代君王希望可以通过明显的服饰差异,表现出皇亲国戚与普通官员,官员之间,官员与平民之间的身份地位的差别。明代君主依据传统习俗和礼制规定,上采周汉,下用唐宋的古制,制订了明代的服饰制度。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明代时期,补服不仅成为彰显礼法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封建国家等级制度直接外化的标志,更是对“礼”这一概念最直接的呈现。突出皇权,扩大皇威。在古代社会里,礼不仅是调整社会秩序的必要工具,也是治国的工具[4]。

在封建王朝的不断更替的过程中,服饰作为道德、文化的载体,体现着君子的德行。君子德行与其所着服饰相互映衬,二者在不断地相互促进中得到进一步完善[5]。补服上的图案在以不同的动物来象征区别官阶品级的同时,也表现了皇帝对各品级官员的期许和要求,其图案及其颜色也是体现出穿着者的身份与地位,彰显与身份相统一个人品质,达到使人看到了官服者就能知官级、晓身份的效果。这与孔子的礼制服饰美学思想相一致,这也是封建社会长期受到孔子礼制美的服饰美学思想感染后所带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服装的发展也具有促进的作用。

猜你喜欢
补子武官礼制
心如丝缕 织镂时光— —王建江缂丝作品赏析
Rank Badges of Official Costum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emiotics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赋广义Orlicz范数Orlicz函数空间的某些特殊可补子空间的存在条件
清朝官服补子在现代服装中的融合运用
驻外武官怎么派?驻日本、朝鲜大使馆武官调整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不学无术
明代前中期武官“文教化”现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