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而舞,与时代同行
——论百年党史中舞蹈与人民的关系

2023-09-06 06:41彭曼琢
戏剧之家 2023年13期
关键词:舞蹈时代艺术

彭曼琢

(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 100081)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中国舞蹈事业继往开来、收获颇丰的一年。在这一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北京舞蹈学院BDA 舞蹈论坛(2021)以“为人民而舞——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之路”为主题,回望中国舞蹈事业以及中国舞蹈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以百年中国舞蹈艺术实践和理论发展为核心,在多元融通视域中阐释新时代舞蹈学“中国学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这一论坛的启发下,本文从以下几个层面出发,对百年党史中舞蹈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展开探讨。

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一个个历史奇迹的发生离不开人民,文艺事业离不开人民,舞蹈艺术同样与人民保持着紧密的血肉联系。百年以来,中国舞蹈事业取得的每一次进步与成就,都建立在舞蹈工作者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之上,舞蹈与人民,二者密不可分。

(一)人民需要舞蹈

舞蹈与人民的生活向来是息息相关的,优秀的舞蹈作品能够启发民智,振奋人心,达到“以舞化人”的效果。例如,我国“新舞蹈”的先驱者吴晓邦先生,为了推动人们精神上的觉醒与进步,他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如《傀儡》,以模拟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毫无民族气节,只知摇尾乞怜的走狗形象。又如作品《浦江之夜》,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下的中国青年的苦难与挣扎,表达了创作者对人民的关怀与忧思。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吴晓邦则以《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等舞蹈作品鼓舞着人民的爱国热情。而之后舞蹈史上的大事件“新秧歌运动”,更是舞蹈艺术与人民生活相结合的优秀例证。艺术家们的整理和创造使得秧歌这一民间舞蹈艺术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秧歌艺术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民群众之中,成了鼓舞士气,激励民众的文艺活动。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舞蹈。

(二)舞蹈需要人民

人民是舞蹈创作的源头活水,舞蹈艺术一旦脱离人民,就会失去原有的生机与活力。作为舞蹈工作者,只有心系人民,才能够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例如,被牧民亲切地称为“草原之子”的舞蹈家贾作光先生,为了使创作深入人心,他深入草原地区进行采风,长期与牧民生活在一起,在人民丰富的生产劳动中寻找创作灵感,创作出《鄂尔多斯》《盅碗舞》等一系列具有民族风格和韵味的作品,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又如感人至深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其所到之处场场爆满、好评如潮。该作品广受喜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对人物的选择与刻画,它以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为隐蔽战线的英雄们谱写了一首战歌。在作品中,一面是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一面是家庭的温情与陪伴,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每一个英雄都是人民群众,都仿佛生活在我们之中。这使得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能够引起广大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感动,经久而不衰。可见,舞蹈作品能否成为时代经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作品是否取材于人民,是否反映着人民的生活,表达着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诉求。舞蹈作品要成为经典,必须和时代紧密相连,为人民而舞,才会有穿越时空的永恒特性。

(三)舞蹈要热爱人民

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对人民没有感情,也就谈不上为人民而创作。舞蹈界所提倡的“为人民而舞”并不是一句口号,一直以来,许许多多的舞蹈家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对人民的深切感情与人性关怀。例如,中国舞蹈事业的先驱者戴爱莲,在抗战时期以舞蹈艺术鼓舞群众,反映群众的心声与诉求。到了和平年代,她又倡导发起了“人人跳”的群众性舞蹈活动,使中国民间舞回归质朴本真的同时,为张扬生命而服务,让每个现代人都能享受舞蹈的快乐与美感,真正做到将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与舞蹈事业相结合,是值得年轻人学习的优秀榜样。又如我国著名的舞蹈教育家吕艺生所提出的“大舞蹈观”,他认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舞蹈教育应该是非常普及的,舞蹈教育不应该是一种纯粹的职业型教育,而应该成为一种文化教育,让全体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们积极参与舞蹈,通过舞蹈来开发智力,增强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认识能力,并提高自身修养等。①可见吕艺生先生在致力于舞蹈教育事业的同时始终心系人民,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为舞蹈教育的最终指向,而这正体现了当代舞蹈工作者“以舞爱人”的使命与担当。

二、与时俱进,砥砺同行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广大青年肩负着祖国的未来,而这些人当中的众多年轻的舞蹈工作者们,则将以自身的努力和汗水,构筑中国舞蹈最美好的明天。

(一)与人民共舞

舞蹈与人民的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愚昧的年代,舞蹈是唤醒民众的警钟。在战乱的年代,舞蹈是鼓舞群众的有力武器。在和平的年代,舞蹈是反映人民幸福新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全球化的时代,舞蹈是代表民族形象的崭新名片。一路走来,舞蹈都站在与人民群众最亲近的位置之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疫情时期,舞蹈艺术也以自身的力量鼓舞了许许多多因疫情而面临恐惧的人们,例如2020 年初,一段“方舱医院”的舞蹈视频在网络上掀起了热潮,尽管被暂时隔离,但患者们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他们载歌载舞,将欢声笑语传遍了方舱医院。之后,医护人员也开始注意到,舞蹈在调节患者紧张情绪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于是,他们也加入进来。此时,“与人民共舞”所舞出的是蓬勃而自由的生命,是人类战胜疫情、驱散黑暗的希望和曙光。

(二)与时代同行

面向时代,心系未来,是每一位舞蹈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在这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观念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性”成了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如何准确把握当下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的艺术作品,对于舞蹈工作者们而言是一个难题。在这一方面,2021 年在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频频出圈的舞蹈作品能够为我们带来诸多启示,他们创作出了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电视节目,彰显出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引发广大观众好评。[1]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清明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的总导演钱林林女士将电视舞蹈节目的出圈现象总结为几个方面:其一,舞蹈本身就具有出圈的特质。我国舞蹈尤其是中国古典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是十分深刻的。以舞蹈为思维切入点,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产生文化层面的共鸣,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认识。其二,电视节目用便于传播的手段创意与舞蹈本身进行融合,使得整个作品既能满足现代观众的观赏习惯、审美习惯,又能充分展现深厚文化内涵。其三,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够弥补舞蹈本身在表达方面的一些弱势,为节目出圈增添亮点。可见,人民的生活是与时俱进的,对于艺术的审美与需求同样是不断更新变化的,舞蹈工作者不应一味拘泥于过去,而应该紧随时代发展的脉搏,找寻人心所向的、富有生命力的新的艺术形式。

三、同担重任,共赴挑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在当下已经成为展示国家形象,反映综合国力的一张“名片”。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商业化、娱乐化的介入,多元文化之间频繁碰撞交融,文化危机也在所难免。何为他者,何为自我?这种文化冲击的背后所衍生的无尽思考,向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叩问。

(一)文化建设的未来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想屹立于时代潮头而不失自身的优势,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只有始终保持着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才能够使得艺术创作永葆生命力。“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如果说“想象的翅膀”是理想,是文艺创作天马行空的美好想象,那么“坚实的大地”则是现实,反映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文化建设的未来路线仍然是人民的路线,舞蹈的将来也同样取决于人民的未来。人民是文化建设的力量,也是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我们应该肩负起文化建设的使命,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全身心地投入文化事业的建设之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作为舞蹈工作者,我们应该响应时代号召,坚定自己的艺术之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人文素养与艺术修养,用自身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去铸就中国舞蹈的文化“名片”,用文化自信与艺术激情去构筑舞蹈艺术“中国学派”的现实之路。

(二)世界变局的当下挑战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了深刻的调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世界变局对艺术领域所造成的冲击同样也不容小觑,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中谈到,由于时代的发展,机械复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艺术作品的“灵韵”消逝。对于舞蹈艺术而言,也同样如此,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商业化的发展,人们观看舞蹈的方式不再集中于剧院,在多元化艺术传播方式的推动下,电视舞蹈、线上舞蹈等新型观演模式层出不穷。这些变化为舞蹈编导、舞蹈演员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正如著名编导胡岩在北京舞蹈学院2021 年BDA 舞蹈分论坛中谈及电视舞蹈节目,首先感受到的便是“冲突”,这种冲突包括认知方式的冲突,作品呈现的冲突,舞蹈场景的冲突以及音乐运用的冲突。这些冲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反而推动了舞蹈工作者不断学习、提升并完善自己,也使得舞蹈工作者开始反思原有的一些思维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创作观念。但无论今后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范畴之下,舞蹈作品的最终评价权将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群众是舞蹈艺术最广泛的受众。舞蹈事业要想在新时期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在时代的浪潮之中真正做到“乘风破浪不迷航”,就需要我们看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以人民为创作导向。相信舞蹈与人民将在未来的挑战中乘风破浪、携手共进。

百年党史中,舞蹈与人民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诸多舞蹈先辈的不懈努力,舞蹈才真正从综合性艺术形式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与人民朝夕相伴的过程中,舞蹈艺术植根于人民,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吸纳营养,发展出了多姿多彩、种类丰富的舞蹈艺术。舞蹈与人民的关系同样是与时俱进的,在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之中砥砺同行。而到了当下这个至关重要的时代节点,世界的变化不断加剧之时,舞蹈与人民共同承担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2021 年北京舞蹈学院BDA 舞蹈论坛的主题“为人民而舞”便很好地说明了舞蹈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舞蹈艺术从业者应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舞蹈艺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舞蹈艺术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舞蹈艺术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舞蹈艺术工作者的天职。为人民而舞,与时代同行,我国的舞蹈事业任重而道远,舞蹈工作者们将与人民群众携手,描绘中国舞蹈的美好明天。

注释:

①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年版,第26-27 页,第33-36 页。

猜你喜欢
舞蹈时代艺术
冰上舞蹈搭档
纸的艺术
我和舞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