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创设概念学习与生活相联结的科学小项目课程

2023-09-06 14:26顾炜花
小学生 2023年5期
关键词:概念科学探究

☉顾炜花

“小项目”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小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教育手段,具有强烈的综合色彩、实践色彩,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依靠自主探究的方式认知未知的知识。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阶段的深度渗透,教师愈发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也开始重视科学概念的教学,期望学生在理解科学概念中建立科学意识,以科学的视角看待世界。这正应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揭示了现实生活与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生活中布满了教育的元素,教育中也随时能够看到生活的影子。对此,教师不妨将科学概念与生活元素相联结,立足生活背景为学生拟定小项目,促使学生在探索中建构科学概念,让自身的科学素养更上一层楼。

一、做好分析,有效提出小项目

试想,如果生活化的小项目与课本上的科学概念关联不大,那么当学生完成小项目探究活动后,依旧难以达到理想中的学习状态,难以完成对特定科学概念的理解。对此,要想让学生基于小项目探究的方式,对指向生活元素的科学概念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基于探究的过程增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教师有必要先对教材进行细致的解读,明确其中的主要科学概念,再与现实生活进行整合[1]。

(一)分析教材内容,锁定概念

“小项目”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是“项目”,而基于科学概念与生活联结创建小项目探究活动的目的,就是期望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强化科学素养。因此,脱离教材直接为学生提出小项目,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要求。然而,在教材上不仅包含科学概念,也包含一些科学实验、科学趣闻等内容。对此,在组织学生对科学概念进行学习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材进行解读、筛选,明确需要学生建构的科学概念。

例如,在《水滴里的生物》这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做好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节课中需要学生建构的概念。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教师能够发现本节课处于本单元的第一课,目的是让学生从总体上认识微生物,对微生物进行描述,并使用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透过教材上的内容,教师能够明确“微生物”是本节课中的主要科学概念。对此,教师便可以将“微生物”当作小项目的探究对象,促使学生基于探索小项目的过程,认识到微生物的概念、特点等。这样,当学生完成小项目的探究后,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设定问题,查看学生对“微生物”这一概念的认识效果,从而正确帮助学生认识“微生物”。

教材是学生获取科学概念的重要来源。在立足生活背景,为学生提出科学小项目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教材上的元素进行解读,锁定科学概念。然后,再进行小项目的设定,让学生在探究小项目中,既能够增强项目的精准性,更真正地增强对科学概念的印象。

(二)衔接生活元素,缔造联结

当教师为学生确定了科学概念后,便需要为学生提出小项目,指导学生对小项目进行探索。但是,如果教师直接为学生提出项目要求,势必会削弱学生探索项目的热情。而将概念学习活动与生活元素进行联结,便能够增加学生对小项目的熟悉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精力放在小项目的探究中。所以,教师有必要先为学生引入生活元素,再基于生活背景为学生提出小项目,以便学生在完成小项目的探究中主动强化生活意识,切实增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2]。

例如,在《变色花》这一课中为学生设定探究科学概念的小项目时,教师便可以有意识地衔接生活元素,拟定生活化的项目提出背景。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科学概念,即“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常见的紫甘蓝水、白醋、碱水等材料,创建如下生活情境:做好一朵纸花,将白醋涂抹在花朵上,将碱水涂抹在叶子上,之后往纸花上喷洒紫甘蓝水,观察出现的现象。随后,学生使用这些生活元素展开操作活动,并观察最终的现象。结合出现的现象,教师提出“探究呈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的问题,生成本节课的小项目,以便学生在解锁背后的科学原理中,逐步认识“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这两个概念。

伴随生活元素的引入,整个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充满了生活气息。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较为常见的元素,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从而在完成小项目中解锁隐藏其中的科学概念。

二、完善细节,促进小项目实施

学生实施小项目的具体过程,影响着最终的学习成效。而纵观现阶段学生探究小项目的过程能够发现,存在组员分配不均、实际探究过程顺序混乱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小项目发挥应有的价值。对此,在围绕科学概念,立足生活元素为学生提出小项目后,教师应做好组员的恰当安排,并细化实施项目的具体顺序,以便在科学有序地开展项目中,推进小项目的落实,提升学生对小项目的印象[3]。

(一)恰当组建小组,协作完成项目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积累的科学知识有限,思考的方向也明显带有个人特点。因此,在教师基于生活元素为学生提出有关科学概念的小项目时,不同学生有不同想法,解决小项目的进度也不同,即有些学生能够快速找到攻克小项目的切入点,迅速理解科学概念;而有些学生则呈现出不知所措的状态,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去理解项目要求。为了加快学生探究小项目的进度,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相差不多的时间内认识科学概念,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搭建互助协作的小组,以便每个学生在释放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小项目的落地。

例如,在《热的传递》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传导”的概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教师便特意为学生设定“探究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的”探究小项目。在学生进行探究前,教师先请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以便结合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判断。随后,教师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一步分析学生的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以便采取互补的原则安排小组成员。在分好小组后,教师请学生共同展开科学探究的活动,促使学生通过集体操作、集中讨论的过程,逐步认识到“传导”的现象,加深对“传导”这一科学概念的印象。

在确定了科学探究的小项目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小组,以更好地发挥小组的力量,促使学生基于相互配合的方式,加快探索科学概念的进度。

(二)细化项目内容,有序解决项目

科学课程的实践色彩,让学生探究小项目的过程呈现出一定的程序性。如果学生颠倒操作的顺序,必将会影响科学探究的进度和最终的探究成果,导致学生难以透过小项目理解背后对应的科学概念。因此,在创建概念学习与生活联结的科学小项目后,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出多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确项目的细节和具体的操作步骤,以便学生在稳步开展操作中提高学习的品质。同时,在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任务的分配,促使每个组员都可以参与项目探究的过程[3]。

例如,在《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物质变化的概念进行深度理解,教师为学生提出“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一富含生活气息的小项目。之后,教师提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看到蜡烛发生变化”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回忆生活的经历,提出“切割”“燃烧”等方法。紧接着,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想要透过这些方式,对蜡烛的变化进行观察,还需要哪些工具、材料呢?”以便学生基于探究的需求,思考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紧接着,教师再提出“如何进行操作呢?”“如何进行观察呢?”“在操作中需要注意什么呢?”等问题,让学生依靠小组的力量探讨小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之后,组内学生再进行任务的细致分配,如较为细心的学生记录探究现象,实操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动手操作。这样,学生便可以基于分工合作、有序操作的过程探究小项目,从而透过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变化的概念。

在为学生设定小项目后,教师围绕项目的内容为学生提出多个问题,能够让学生沿着问题的提出思路,逐步理清展开项目的步骤和需要用到的工具,并做好人员的具体分工,从而循序渐进完成小项目中提升学习科学概念的实效。

三、发挥价值,助推小项目落实

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活动相比,与生活、科学概念联结的小项目更加“诱人”,能够吸引学生依靠自主探究的方式发现科学世界的魅力,增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因此,许多教师开始充当“甩手掌柜”,完全旁观学生实施小项目的过程。显然,这样的做法忽视了教师的教育价值。在实际设定小项目后,教师应当密切观察学生解决项目的具体过程,并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呈现最终的探究成果,以便指导学生进行精准反思和改进。

(一)介入实施过程,解答疑惑

许多教师对项目化的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当学生探究项目时教师就可以退出课堂这一“舞台”,充当教室内的“观众”。显然,这样的教育思想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低估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基于科学概念、生活元素为学生提出小项目后,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摆正自身的位置,主动观察学生探究项目的过程,以便在学生遇到疑惑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学生探索科学概念的过程更加顺畅。

例如,在《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教学中,当学生对使用小灯泡、电线等工具,检验钥匙、剪刀等生活物品是否能通过电流时,教师要全程关注学生的操作和学生的探究状态。当学生紧皱眉头、思考无果时,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的身边,询问学生遇到了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的描述,教师意识到有的学生检测的剪刀能够通电,而有的学生检测的剪刀不能通过电流。因此,学生难以对剪刀的属性进行判断。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引导:“再仔细看看,你们检测的部位是否一致?”促使学生认识到检测部位的不同对项目结果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在小项目探究活动中亦是如此。当立足生活元素、科学概念设定小项目后,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实况,为学生做好答疑解惑,有效提升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实效。

(二)搭建展现平台,提出建议

基于评价的过程,学生能够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认识到自己已经建构了哪些意义,仍旧存在哪些不足,从而在改进中健全知识体系。而项目探究活动的特点,使学生在完成项目后会呈现一定的项目成果。对此,在引导学生以探究小项目为途径,对科学概念进行学习后,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搭建平台,请学生呈现最终的项目成果,以便立足专业角度对项目成果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和进步,让学生在认可自己的同时正确认识科学概念[4]。

例如,在《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加工食品”“天然食品”等概念的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这些概念,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面包、橘子汁、饮料等,并提出“了解加工食品、天然食品的概念,并基于对概念的理解,对这些食品进行分类”的探究小项目。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教师搭建平台,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之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分类情况,判断学生对“加工食品”等概念的理解效果,以便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促使学生在改进项目成果中,正确理解加工食品的概念。

教师鼓励学生展示项目探究成果,并基于项目成果为学生做出精准点评,能够直观反映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效果,促使学生在积极改进成果中,正确学习科学概念。

总而言之,在科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主动地衔接生活元素拟定小项目,再指导学生完成小项目的探究,能够增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的生活化意识,以便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观察、积极探究生活现象,积累更多的科学概念,提升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概念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幾樣概念店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