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路径

2023-09-06 05:23袁瑶嘉
教育界·A 2023年2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美术小学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程思政视域开展教学实践,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提升学生品德修养。教师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全面利用美术课堂,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小学;美术;教学

作者简介:袁瑶嘉(1990—),女,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

“课程思政”指的是教师在非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主动体现思政元素,坚持铸魂育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从而让各类课程都具备育人、育德、育心的功能[1]。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课程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美术课程的育人作用。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一)国画练习,陶冶优秀品格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品格。国画艺术传承千年,笔墨纸砚等文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优秀的国画作品能够展现作者优秀的品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国画练习,陶冶学生优秀的品格。

以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下册“水墨画花”的教学为例,笔者挖掘此课的思政元素,陶冶学生品格。首先,笔者展示国画《墨梅》,引导学生结合王冕的《墨梅》进行赏析,体会梅花的象征意义。学生认识到古人通过墨梅自喻,认为自己要像梅花一样有高洁的品格,不能向世俗献媚。其次,笔者引导学生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巧。如画梅花时,要用浓墨画主干,用“女”字穿插法画次要枝干,并注意留白;要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展现梅花的花瓣,用浓墨点染花心。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学生可以畅谈自己最喜欢哪种花草,思考花草的象征意义,从而反思自我,看看自己有什么不足之处。如有的学生提出自己喜欢兰花,兰花没有鲜艳的色彩,却传播幽深的香味,就好像做人一样,哪怕身居陋巷,也要有高尚的品格。学生通过国画练习,潜移默化地陶冶了品格。

可见,在组织学生开展国画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国画教学和古诗词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品味诗画中的意象,品味意象的象征意义,感受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这样能更好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陶冶学生的优秀品格。

(二)手工制作,渗透家国情怀

手工制作广泛用于日常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活动,让学生体会传统手工艺品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教师组织开展此类主题活动,能够有效渗透家国情怀。

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剪纸(一)”为例,笔者结合“剪纸”主题,渗透家国情怀。首先,笔者给学生介绍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学生认识到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人民群众在劳动之余用剪纸展现自己的日常生活,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陶冶艺术情操。其次,笔者给学生介绍剪纸的不同流派,并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剪纸技法。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感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深深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震撼。最后,笔者鼓励学生围绕国庆节主题自主创作剪纸作品,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剪纸技巧,将自己对国家的爱融入作品。有的學生在剪纸中加入了中国结等中国元素,有的学生加入了和平鸽的形象,表达对国家的美好祝福。

在参与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和思想情感。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了家国情怀。

(三)名作欣赏,提升审美素养

美术欣赏课的目标是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2]。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中都包含德育元素,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以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水墨山水画”为例,笔者组织美术欣赏课,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笔者安排学生赏析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作品,说说作品呈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学生发现此作品的山体雄浑厚重,很有力量感。其次,笔者让学生围绕“行旅”二字深入分析,找出作品中的行旅之人,并围绕其中的细节,说说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发现山上有行旅之人在跋涉,他们并没有被崇山峻岭吓倒,而是坚强前进。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总结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了行旅的艰辛,同时也体会到了行旅之人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的课程,使学生提升了审美素养,并得到了情感熏陶。

通过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不仅能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感,还能够受到思想的熏陶。由此可见,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美术欣赏课中实施德育,精心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有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课程思政活动

(一)讲述故事,增强意志力

在实施课程思政的时候,教师要丰富教学活动,起到“以美育德”的效果。教师可以开展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故事人物的美德,思考如何将故事人物的形象画到作品中,这样能让学生和故事人物形成共鸣,从故事人物身上体会精神力量,从而增强意志力。

以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下册“三百六十行(一)”为例,笔者围绕“三百六十行”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画人物”主题活动。学生可以上网搜索或者参与社会调查,了解有哪些行业,其中出现了哪些优秀的工作者,并思考如何在画作中展现他们的工作能力,体现他们的精神意志。有的学生讲述了全国劳动模范宁启水的故事,他连续二十多年在茫茫山岭间跋涉,战胜了风雪,为几百户居民送去了光明与温暖。在创作中,学生借助了山水画的技巧,在远处画上了巍峨的秦岭,在近处画上了宁启水维修电路的情景。这样的画法,让山水之大和人物之小形成了对比,展现了宁启水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在此活动中,学生认识到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建设家园,由此提升了思想道德素养,增强了意志力。

教师结合人物故事,引导学生创作美术作品,能起到“以美育辅德育,以美心唤人心”的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反思自我,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观看影视作品,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教师直接灌输知识,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很难接受。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和影视作品有关的美术作品,又或者引导学生创作同主题的画作,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下册“飞机(一)”为例,笔者围绕“航天”主题,给学生播放一些纪录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首先,笔者给学生播放《天地神舟》《铸梦天梯》《亮剑苍穹》《登天之路》等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其次,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精神让中国航天人前赴后继,坚持不懈。学生认识到中国航天人是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无私奉獻,让我国的航天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想象神舟飞天的场景,并试着将自己想象中的场景画出来,展现自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有的学生画了我国航天员出舱的场景,航天员虽然步履艰难,但是却有着坚毅的面庞。

教师结合影视作品实施课程思政,能够起到春风化雨的教学效果。学生观看蕴含爱国情感的影视作品,有助于深化对国家的认识,能够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个性创作,培养创新精神

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意识,鼓励他们参与自主创作活动。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入手,围绕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设计问题,引导他们参与头脑风暴等互动讨论。

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下册“水墨情趣”为例,此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尝试用水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笔者组织学生参与“滴墨吹画”的游戏。学生可以将墨汁滴在纸上,并向四周吹动,再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吹出来的是什么。其次,笔者给学生展示《奔马》《虾》等画作,让学生思考画家如何用水墨展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创作活动,让学生改进创作工具,融合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创作。有的学生将剪纸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创作水墨葫芦,先用剪纸制作葫芦主体,再用水墨展现葫芦的藤蔓和叶子,还别出心裁地画下葫芦娃的形象,贴在了葫芦上。这样的作品从内容、手法上都有所创新,展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模仿创作,而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自主创作。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创意,教师就要尊重他们的创意,循循善诱,让他们逐渐实现自己的创意。

三、拓宽课程思政空间,文化育人

(一)联动家庭资源,发扬节日文化

教师要拓宽课程思政空间,不能将教学局限在课堂中,而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开展社会实践,这样能起到文化育人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联动家庭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和节日有关的家庭活动,并开展相应的美术创作。

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下册“干干家务活”为例,结合“干干家务活”主题,笔者联动家庭资源,融合节日文化,让学生搜集更多的创作素材。首先,笔者联系学生家长,让他们和孩子一起参与节日庆祝活动,并将家务劳动融入其中。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粽子、汤圆、饺子等各种节日食品,并带着孩子布置房间,为欢度节日做好准备。其次,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各种有关节日的信息,了解节日有哪些风俗活动,并和父母一起参与到有意义的活动中。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干干家务活”的主题创作活动,让学生画出劳动的过程,同时融入节日的元素。

学生和家人一起参与节日活动,以此为素材创作美术作品,有利于在提升美术素养的同时发扬节日文化。

(二)走进主题展馆,了解优秀文化

教师要指导学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走进优秀的主题展馆中,提升美术修养。学生可以在参观主题展馆中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先进文化。

以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非洲雕刻艺术”为例,笔者利用某博物馆举办“非洲雕刻艺术”展览的机会,组织学生参观展览。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在主题展览中获取的信息,从雕刻材料、手法、内容等角度入手,挖掘中非雕刻艺术的异同点。其次,笔者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说说世界各地的雕刻艺术是否有优劣之分。最后,学生认识到不同地方的雕刻艺术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都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

在参观主题展览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不仅要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让更多的外国人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公益文化

在拓展教学资源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课程思政和美术活动有效融合在一起,打造课外第二课堂,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美术知识参与公益活动。

以苏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广告和招贴画”为例,笔者组织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具体来说,学生要以“感谢社区志愿者”为主题,参与设计宣传招贴画。一方面,学生要了解社区志愿者为小区的建设付出了什么;另一方面,学生要自主设计招贴画。在作品中,学生不仅要展现社区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还要发挥招贴画的宣传号召作用,激发小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公益活动中。

教师要拓宽课程思政的育人空间,打造学校、家庭、社会多元一体的育人格局,形成多方位的育人合力。教师要联系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公益主题活动,切实发挥公益主题活动的育人作用。

结语

教师要承担立德树人的职责,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优化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路径,更好地发挥小学美术课程的育人功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迪垒.美术教学自创绘本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0(2):61-63.

[2]魏会.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美术主题单元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2(8):62-65.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美术小学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