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身体复原力研究进展

2023-09-06 22:32李佳欣刘子薇王莹莹尚娅萌张亚娟栗跃歌刘芳丽
护理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复原生理个体

李佳欣,刘子薇,王莹莹,尚娅萌,张亚娟,栗跃歌,刘芳丽

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河南 475004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年人身体机能随着年龄退化,易面临各种与年龄相关的健康问题,给医疗服务体系带来巨大挑战[1]。在老龄化研究从侧重疾病预防转变为侧重促进积极健康的背景下,与功能保持相关的概念逐渐受到关注[2]。身体复原力(physical resilience,PR)是一个动态过程,指老年人在面对与年龄相关的损失和疾病时恢复或优化功能的能力[3]。老年人从健康压力中恢复的能力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且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存在很大差异,能够快速和完全恢复的或者完全没有衰退的老年人被认为具有高水平的身体复原力[4]。身体复原力是成功老龄化的关键因素之一[5],可作为未来健康和寿命的预测指标[6]。因此,关注那些尽管生理储备下降但在面对压力源时仍能保持或恢复功能和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有利于早期识别其保护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身体复原力,促进健康老龄化。

1 概述

1.1 概念起源 复原力又称弹性、韧性,起源于19 世纪物理学,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泛应用于心理学领域[7],是指个体从身体、情感、财务或社会挑战中恢复过来的能力[8],不仅是指没有疾病状态,更强调积极适应的过程[9]。近年来,复原力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方面,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身体复原力则侧重于生理或病理压力后功能的维持或恢复[5,10]。2016 年Whitson 等[5]系统综述中对身体复原力进行了定义,是个人整体水平上的一种特征,决定了个体在应对压力源后抵抗功能衰退或恢复身体健康的能力[5]。Varadhan等[11]将身体复原力定义为身体系统从足够大的压力源中恢复的能力,即身体系统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后,最终能够保持基本特性和功能。目前,普遍认为定义身体复原力需要包含压力源、系统和状态三要素[12]。我国有学者将“physical resilience”译为机体复原力[13]或生理复原力[14]。生理复原力是通过适应或改变特定挑战,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维持足够功能和结构的能力[15],而身体复原力更加关注于个人整体水平。生理复原力与其他类型复原力(如心理、性格、社会复原力)相结合,以促进身体复原力[3]。

1.2 概念模型 Whitson 等[5]提出的概念模型指出身体复原力受整个器官系统潜在的生理储备的影响,同时也受遗传、社会心理、生活经历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压力或自然刺激的作用下导致特定的结果,提出可通过个体表型、年龄差异与轨迹变化量化身体复原力。Chhetri 等[12]进一步对此模型修订,认为身体复原力的先决因素包括年龄、社会心理、健康行为、遗传和疾病因素,通过个体内在能力的介导从而影响老年人对压力源的生理反应。Li 等[16]认为身体复原力程度是由年龄、行为、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决定的,暴露于压力源后不同程度身体复原力的老年人会导致恢复正常功能(生理储备充足)、衰弱(生理储备不足)和严重残疾甚至死亡(生理储备耗尽)3 种不同的临床结果。由此可见,身体复原力是个体在年龄、遗传、社会心理、环境、生活经历以及健康行为因素的影响下,能够应用自身生理储备应对压力源,抵抗功能衰退,从而保持、恢复、优化、适应或丧失身体功能。

1.3 压力源 压力源又称逆境、挑战、风险、刺激和不利条件[17],是指个体在内外部环境刺激作用下,觉察到客观要求和自身应对能力之间不平衡时所产生的,能够被个体清楚意识到的消极的身心反应状态,由压力源、压力评估和压力反应3 部分构成[18],具有不可预测性和高度可变性[19]。个体对压力的反应不仅取决于身体复原力,还取决于压力源的类型、强度和持续时间[4,19]。常见的压力源类型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慢性生理压力源(如长期卧床和化疗)[6]、急性生理压力源(如感染和跌倒相关不良后果)以及社会心理压力源(如配偶死亡和童年逆境)[19]。目前研究大多在特定类型的压力源情况下开展,以疾病的严重程度表示压力源的强度,很少量化压力源的持续时间[13,20]。压力作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可能会逐渐累积,多个压力源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连续发生作用于个体[2],能够有效应对、适应或管理压力的老年人可以产生一些积极的结果,表现出更好的身体复原力水平。压力源通常会导致负面结果[21],长期暴露于慢性压力源可能会削弱生理储备和身体复原力,但也可能增强对未来压力源的适应能力,类似于创伤后成长。

1.4 生理储备 生理储备定义为细胞、组织或器官系统在响应生理需求变化时超出其基础水平发挥功能的潜在能力[5],是个体在应对压力源时身体复原力的基本决定因素[12]。如果压力源作用程度超过生理储备量,身体可能无法恢复到其压力前的状态,身体复原力水平可以看作是潜在生理储备的总和[16]。生理储备可以影响压力反应轨迹的类型,也可以决定不同个体对同一压力源的反应程度[5]。一般健康状况、功能水平、衰弱程度、认知状况、共病情况和内在能力等可作为生理储备指标有效预测老年人身体复原力情况[4,12,19,22⁃26]。生理储备量与年龄相关[8,23],一项对残疾恢复轨迹的分析中,基线时功能稳定的老年人在一段时间后功能残疾评分增加,可能与年龄增长导致的生理功能下降有关[27]。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储备状况,探索在健康时期增加老年人生理储备量以提高身体复原力抵抗未来压力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2 老年人身体复原力的测量方法

2.1 静态测量

2.1.1 量表测量法 身体复原力量表(Physical Resilience Scale)是由Resnick 等[3]于2011 年根据成功老龄化的相关特征(包括幽默、社会支持、适应能力和发挥个人优势)编制,重点关注急性疾病发生或慢性疾病恶化后身体复原力情况,包括15 个条目,通过回答“同意”或“不同意”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身体复原力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73,信效度较好,已应用于老年骨关节炎病人和社区老年人[8,28],国内尚未检索到该量表的应用。老年人身体复原力量表(Physical Resilience Instrument for Older Adults,PRIFOR)由Hu 等[14]基于老年人如何识别其身体压力源的质性访谈编制,用于评估在急性压力源下老年人身体复原力情况。量表包括积极思维、应对并调整生活方式、信念和希望的心态3 个维度,共16 个条目,采 用Likert 5 级 评 分,“非 常 不 同 意”计1 分,“非 常同意”计5 分,得分越高表明身体复原力水平越高。该量表在虚弱老年人中进行了信效度检验,Cronbach's α系数为0.94,校标效度为0.89[29]。我国学者可对已有量表进行汉化,在老年人群中进行验证及应用。量表测量法在临床中易于实施,可用于面临压力源老年人身体复原力的评估及相关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但该方法基于病人报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2.1.2 定义驱动法 定义驱动法是由研究人员评定特定压力源下个体的反应以量化身体复原力,包括面对压力源是否会出现不良结果,或者是在身体功能下降后是否能够恢复到压力事件前的功能水平[30]。个体的反应可以根据临床结局(如心肌梗死后心肌功能)、生理学结局(如心肌梗死后酶水平)和功能性结局(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衡量[2],也可以是个人整体水平上多维度(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静态测试[13,19],将最终结果量化为分类变量(恢复或未恢复)。通过交互效应分析,可以确定在面对压力源时帮助个体减少或避免负面结果的变量,即身体复原力的影响因素[17]。Duan⁃Porter 等[22]使用简明健康状况简表(SF⁃36)的身体功能分量表测量随访期间功能下降老年癌症病人的恢复程度,将身体复原力定义为在至少2 次连续下降后评估中恢复≥50%。Laskow 等[26]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老年人进行1 年的随访,使用SF⁃36 中的分量表将病人分为身体复原力组和无身体复原力组,并使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无身体复原力的风险因素。该方法强调特定压力源的适用情境,存在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静态、线性的测量方法忽略了个体随时间变化的生理反应以及压力源后恢复的速度和完整性,但是利用现有数据更加易于识别和理解,具有临床可操作 性[31⁃32]。

2.2 动态测量 动态测量是基于动态系统模型描述生理系统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变化,可以从几秒到几天[33],满足了复原力研究所需要的时间要素[27]。目前已有的动态测量法包括压力反应测试、复原力轨迹测量和动态复原力指标(DIORs)测量。

2.2.1 压力反应测试 压力反应测试是使用实验性压力源对生理功能进行标准化测试并监测反应,将个体暴露于实验性压力源,触发压力引起个体内部平衡的可测量变化,以评估个体如何从压力源中恢复[33]。如临床上常用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及直立血压恢复测试都可用于对身体复原力的评估[17,34],可以识别在相关治疗后有功能下降风险的老年人。然而,这种方法可能测得的是身体某一子系统的复原力,无法反映个体整体水平上的复原力,并且应用于老年人时应考虑安全性和可行性的问题。

2.2.2 复原力轨迹测量 轨迹测量是通过个体对压力源的反应产生的功能变化轨迹衡量身体复原力,常依赖于多个时间点测量的生物指标(如生物标志物浓度)、生理指标(如超声心动图)、功能表现(如6 min 步行距离)和身体表型(如虚弱)等衡量[6]。除非计划性的压力源(如择期手术),回顾性的压力评估往往会导致回忆偏倚,在长期的大型队列研究中重复测量等待压力源出现的纵向研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19]。Colón⁃Emeric等[35]提出的基于数据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复测量临床结果的“恢复表型法”和“预期恢复差异法”可在纵向研究中量化身体复原力。Wu 等[31]使用老年人衰弱程度和疾病负担之间的不匹配程度对功能良好的老年人身体复原力进行量化和分类。Kolk 等[20]在入院前2周回顾性评估及入院后3 个月内的连续评估使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描述了急性疾病住院老年人身体复原力的变化轨迹。使用过去的身体复原力轨迹作为未来身体复原力轨迹的指标可能不完全准确,但明确压力源后的轨迹测量被认为是身体复原力测量的“黄金标准”[5]。数据驱动的方法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识别具有身体复原力的群体,通常采用的潜在变量模型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在至少3 次重复测量数据收集的样本中识别跨多个领域具有类似身体复原力轨迹的亚 组[30]。Colón⁃Emeric 等[4]使 用 潜 在 类 别 分 析 确 定 了老年人髋部骨折后的3 个身体复原力组,定义为高复原力组、中等复原力组和低复原力组,并且描述了其功能独立性和身体表现结果的恢复轨迹。该方法需要较大的样本量,对缺失值较为敏感,并且由于模型拟合解释的主观性与特定情境的限制可能会影响结果的通用性。

2.2.3 动态复原力指标测量 由于个体不断受到自然环境中的“自然干扰”或生活环境中的“日常压力”,必须对压力做出反应以维持体内平衡[19]。在具有足够高频率和长时间的测量下,根据给定变量的动态复原力指标波动的时间序列进行数学建模(方差、时间自相关和互相关),可以计算出个体的动态反应过程,以表明个人的整体身体复原力能力[36]。自然环境中的压力源通常是微小的、隐含的,并且可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经历,放大系统参数的“微观动力学”可以通过监测个体对压力源的反应,而无需明确压力源,但需要持续监测而非离散时间点的描述[7,37]。一项研究连续100 d 对住院老年人在个人水平上测量自评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对比虚弱组和非虚弱组之间动态复原力指标与虚弱水平的相关性,证实了时间序列方法测量身体复原力的有效性[37]。该方法考虑到系统参数随时间的连续波动,更能区分老年人身体复原力水平的细微差异,但是依赖于长期的监测,临床实际应用较为困难。

3 老年人身体复原力的影响因素

身体复原力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保护性因素可以帮助个体对压力源做出积极反应,提高机体应对压力源的能力或缓冲压力源产生的影响[7]。

3.1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面对压力源时维持稳态的能力降低,动态平衡减退,某些调节因子的基础活性较高,末端器官对因子的反应性较低以及负反馈抑制的丧失,可能在多个领域表现为复原力的丧失[2]。由于身体复原力是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过程的整合,与衰老有关的细胞和分子功能的变化,例如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衰老、干细胞衰竭或功能障碍的衰老机制可能进行性损伤身体复原力[2]。衰老的特点是生理系统的储备逐渐减少,使其自身的复原力降低并变得更加相互依赖[19]。影响生理衰老的3 个要素:基质、炎症或免疫和能量代谢的协调作用可以促进身体复原力,延缓衰老过程[16]。研究表明,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髋部骨折病人的身体复原力,已证实炎症生物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TNFR⁃I)和两种miRNA(miR⁃376⁃3p 和miR⁃16⁃5p)与老年人髋部骨折后的恢复相关[38⁃39]。衰老是身体复原力丧失的主要原因[40],因此,测量与衰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预测老年人的身体复原力,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3.2 遗传因素 生理复原力与个体在其神经化学应激反应系统和参与应激反应的神经回路中的复原力有关,因此,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多种神经化学通路影响身体复原力[8]。Resnick 等[8]使用身体复原力量表测量社区老年人的身体复原力,结果表明身体复原力和SLC6A4 基因之间存在关联。因此,可以通过获取的遗传学因素识别身体复原力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好地预测老年人压力事件后的恢复情况。

3.3 心理因素 心理复原力与生理、性格等其他类型的复原力相结合能够促进身体复原力[3]。研究表明,抑郁症状可以预测老年人的身体复原力水平[19⁃20],自我效能可能作为身体活动与身体功能的中介因素,影响以功能恢复为目的的临床干预结果,从而提高身体复原力水平[22]。有研究显示,针对心理复原力的干预措施可能有利于老年髋关节骨折病人的功能恢复[41]。然而,在老年人跌倒相关损伤后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感知控制对身体功能康复的预测作用不明显[23],因此,心理因素对老年人身体复原力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

3.4 环境因素 家庭支持及社会支持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复原力的重要环境因素,已经被证明与老年人的健康具有相关性[42⁃43]。研究表明,家庭支持是日常残疾改善轨迹的预测因素[27],未婚的老年乳腺癌病人更可能缺乏身体复原力[44];社会支持与老年癌症病人的身体复原力有关[22],髋部骨折后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更具身体复原力[38]。因此,家庭及社会支持可以作为改善老年人身体复原力的干预靶点。

3.5 生活经历及健康行为 从生命历程角度来看,老年人早期的生活条件或生活经验可能会在晚年的身体复原力水平中发挥作用,过去生活里经历的压力事件及反应会对未来身体复原力产生影响[7],教育经历也会影响老年人身体复原力水平[20,22,45]。研究表明,可通过身体活动、饮食行为以及益生元、益生菌和抗生素使用的健康行为模式加强老年人的生理复原力[46]。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地中海饮食的依从性越高,暴露于慢性和急性压力源的老年人身体复原力水平越高[47]。因此,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经历可以预测老年人在应对压力源时的身体复原力水平,未来可探讨通过健康行为干预促进身体复原力的措施。

4 身体复原力对健康结局的影响

现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身体复原力与健康结局具有相关性。Park 等[28]指出,身体复原力是骨关节炎症状与残疾之间的调节因素,随着身体复原力的增加,骨关节炎症状对残疾的影响逐渐减弱,并且身体复原力水平高的病人,骨关节炎症状与残疾之间没有关联。Wu 等[31]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功能良好的老年人身体复原力进行量化和分类,结果表明具有高身体复原力的人健康寿命较长,不良后果发生率较低。在对年龄>60 岁慢性疼痛病人的聚类分析中发现,高身体复原力的病人残疾率较低,功能表现更好,心理功能也更高[48]。因此,更高水平的身体复原力可能会带来较好的临床结局,降低压力源影响的风险,从而恢复良好的功能状态。

5 小结与展望

老年人面临各种生理或病理压力源,身体、认知和社会功能等存在很大差异,了解其身体复原力水平有利于识别需要关注的个体及功能领域。未来研究者可从以下方面开展相关研究:①量化压力源。目前缺乏对压力源的量化标准,仅根据研究者对压力源的操作性定义,或研究对象在允许存在个体感知差异情况下的主观判断,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异质性。未来可考虑对压力源进行量化,以探讨不同压力源类型、强度、频率及暴露时间或多重压力源对老年人身体复原力的影响。②完善测量方法。目前尚无公认的标准量化老年人身体复原力水平,未来可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与临床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更直观地描述老年人身体复原力水平。③拓展研究方向及内容。目前国外研究集中于对老年人身体复原力的横断面或纵向研究,大多是针对个体的单系统研究,需进一步探讨多个子系统的身体复原力是否会相互影响,定义并分析不同领域复原力的相互关系。可开展研究了解老年人身体复原力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已知影响因素预测身体复原力水平,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提高身体复原力以抵御未来的压力源,探究如何在压力事件期间及之后通过运动、免疫调节剂、激素疗法等干预方法改善身体复原力轨迹。临床医务人员可利用门诊、住院、康复和长期护理记录的临床数据了解老年人压力源前后的相关信息,预测未来压力源后的恢复潜力;通过测量老年人身体复原力水平,协助做出适当的临床决策和治疗选择,制订合适的护理计划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选择应对压力源的预防策略并设计压力源前后的干预策略,以提高老年人身体复原力水平,改善临床结局,促进健康老龄化。

猜你喜欢
复原生理个体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打破生理“平衡”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