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旧藏苏轼“德有邻堂”砚考述

2023-09-06 06:48杨庆
中国书法 2023年5期
关键词:苏轼

杨庆

摘 要:『德有邻堂』砚为伊秉绶于苏轼寓惠故居墨沼中发现,砚底刻有伊秉绶、冯敏昌、宋湘题识,紫檀盒盖上刻有翁方纲题跋,流传有绪。从石质与砚式风格、砚款『轼』字、『德有邻堂』堂号来看,是砚符合苏轼用砚特征及相关史实。又故宫博物院藏五代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墨迹中钤有『德有邻堂』印,其篆法、风格与『德有邻堂』砚底印章一致。经过考证,笔者认为《神仙起居法》墨迹中的『德有邻堂』印或为宋代印鉴,且极有可能为苏轼所有,可与『德有邻堂』砚底印章互证。

关键词:苏轼 伊秉绶 苏轼用砚 『德有邻堂』印

『德有邻堂』砚概况

『德有邻堂』砚为伊秉绶于惠州白鹤峰苏轼故居墨沼中发现,现藏于福建省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砚端石制,色紫,长方形,圆角,砚侧下敛,宽矮足墙,四角矮足,呈板状。砚边略凸起,上端辟长方形砚池,砚堂稍凹。砚长21.5c m,宽11.8c m,厚0.9c m。砚底刻有行草阴刻『轼』字,下方刻有阴文叠篆『德有邻堂』印,砚底左侧有伊秉绶隶书题识:『嘉庆五年,修白鹤峰东坡故居,得此研于墨沼。汀州伊秉绶记。』右侧为冯敏昌草书题记云:『此坡公所以赉贤守也,观之敬叹。钦州冯敏昌识。』下侧为宋湘真书题记:『墨卿太守得此砚,余有诗,自后两人唱和每用之,余亦有遭。

嘉应宋湘记。』紫檀盒盖上有翁方纲隶书题跋:『东坡先生「德有邻堂」之研,先生书名在焉。惠州守伊公得之。盖去先生寓此七百有五年。辛酉四月翁方纲铭。』何元《苏文忠公砚歌为惠州太守伊墨卿先生赋》序中记载了该砚的形制:研高六寸二分,宽三寸一分,厚五分。背有草书『轼』字,又有『德有邻堂』印。太守修坡公故居得于墨沼,以示鱼山师,因命同作。[1]

冯敏昌为伊秉绶刑部同曹,二人交谊甚深。宋湘为广东才子,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期间,曾延其主丰湖书院讲席。翁方纲与伊秉绶亦师亦友,二人交谊达三十年之久。何元,字叔度,邓敏昌弟子。许乃济《何叔度明经墓表》:君为钦州冯鱼山先生高足弟子,得其指授,尤深于诗,身日困而诗名日益噪。无锡秦小岘司寇、南丰曾宾谷抚军、宁化伊墨卿太守咸折节缔交。[2]

由砚上题记可知,是砚系嘉庆五年(一八〇〇)伊秉绶任广东惠州知府期间修葺白鹤峰东坡故居时于墨沼所得。赵怀玉《伊君墓表》:『尝修朝云墓于苏文忠祠,沼中得「德有邻堂」研,人谓文忠以贶贤守云。』[3]关于伊秉绶得砚之事,翁方纲《惠州守伊墨卿摹勒苏书『德有邻堂』『思无邪斋』拓本见寄》诗中自注亦有提及:『德有邻堂,公自铭研,去年四月墨卿拓寄。』[4]关于伊秉绶得砚之事,宋湘、翁方纲、何元等人均有诗歌记载,此砚为伊秉绶旧藏无疑。

嘉庆十二年(一八〇七)十一月,伊秉绶从扬州奉梓回到故乡宁化,携砚而归,并将存砚斋室命名为『赐砚斋』。伊秉绶去世后,『德有邻堂』砚流传于宁化民间。一九五五年,是砚为宁化县文化馆征得,后经郭沫若先生鉴定无误后得以入藏,并定名为『北宋苏轼之砚』。一九七六年,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建成,是砚转藏宁化县革命纪念馆。本文沿用紫檀盒盖上翁方纲隶书题识之言,名其『德有邻堂』砚。

『德有邻堂』砚符合苏轼用砚特征及相关史实

砚台石质及砚式风格

苏轼本人曾拥有过一方紫色端砚, 《東坡志林》载:杜叔元,字君懿,为人文雅,学李建中书,作诗亦有可观。蓄一砚,云:『家世相传,是许敬宗砚。』……乃问莘老求而得。砚,端溪紫石也,而滑润如玉,杀墨如风,其磨墨处微洼,真四百余年物也。匣今在唐諲处,终当合之。[5]

苏轼对该端溪紫石砚喜爱有加,称其『滑润如玉,杀墨如风』。另清乾隆御制《西清砚谱》中所载苏轼所用龙珠砚亦为紫色端砚,张照《苏轼龙珠砚》题识言:『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爪肤而谷理,金声而玉德。东坡龙尾砚铭也。端溪紫肝北宋已罕,遂尚歙石,今若此者,亦不易致矣。』[6]宋代端砚形制较为繁杂。据宋代《端溪砚谱》记载:

砚之形制:曰平底风字,曰有脚风字,曰垂裙风字,曰古样风字,曰凤池,曰四直……曰砚板,曰房相样,曰琵琶样,曰月样,曰腰鼓,曰马蹄,曰月池,曰阮样,曰歙样,曰吕样,曰琴足风字,曰蓬莱样。[7]

其中『砚板』形制,与『德有邻堂』砚的平板样式接近。另外,宋代砚台还具有一定的尚简倾向。宋代米芾《砚史》言:『夫如是,则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

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8]可见,宋人推崇砚台的自然属性,造型次之,而对于装饰则不屑一顾。苏轼甚至曾对砚石不加雕琢,直接使用,即所谓『天研』,《端溪砚谱》中『天研』条下旁注:『东坡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研,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俲之。』[9] 可见,『德有邻堂』砚为紫色端砚,呈平板状,较为素雅,符合苏轼用砚特征。

砚款『轼』字

翁方纲《有邻研斋诗三首》(其一)提及『德有邻堂』砚底部所刻『轼』字,其言:『我摹邻堂研,果拓邻堂扁。此堂筑未期,此堂梦已践。研铭名一字,题者惊见?……』[10]翁方纲记录了当时目鉴者均为之惊叹的场景,指出该款字为苏轼之名『轼』字。又宋湘《德有邻堂砚歌为墨卿太守作有序》序云:惠州太守伊墨卿先生修苏文忠公故居,得砚于墨沼,制甚古。石微赤,背一方印,篆刻『德有邻堂』四字,上一『轼』字,行书如世所传帖尾样,其为苏砚无疑。惊叹之余,为作是歌。[11]

宋湘明确指出『轼』字与苏轼传世法帖上的款名一致。检苏轼传世法帖,《获见帖》《渡海帖》《北游帖》《一夜帖》《东武帖》《覆盆子帖》等落款签名莫不如是。

笔者翻检《西清砚谱》,龙珠砚及东井砚亦为『轼』字款,且均为行草书,『德有邻堂』砚砚款中的行草『轼』字并非孤例。

苏轼与『德有邻堂』堂号

苏轼谪居惠州期间,曾于白鹤峰修建居所。据《苏轼诗集》卷四十《和陶时运》引可知,宋绍圣四年(一〇九七)二月十四日,白鹤峰新居落成,苏轼正式从嘉祜寺迁入。关于白鹤峰新居,《惠州府志》记载:东坡故居:在白鹤峰上。宋苏轼谪惠,卜居于此。

有堂曰德有邻,轩曰思无邪。小斋二,曰睡美处,曰来问所。有亭曰娱江,亭之左有硃池,右有墨沼。有小圃,中有亭曰悠然。[12]《惠州府志》明确记载了白鹤峰新居『有堂曰德有邻』,当然《惠州府志》为清代著作,并不能作为充分证据使用。不过,苏轼《用前韵再和孙志举》一诗中亦明确提及『德有邻堂』,诗云:『……我室思无邪,我堂德有邻。所至为乡里,事贤友其仁……』[13]宋人赵次公注:『先生盖取诗三百之义,以名其室,取德不孤之义,以名其堂。』[14]可见,苏轼确有『德有邻堂』『思无邪斋』。另外,苏轼还亲自题榜,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谓苏轼题『德有邻堂』榜,『以今之匠尺计之,每字纵横二尺二寸,榜长一丈数尺,可想见原屋高广。榜白粉为质,石绿为字,天骨开张,神彩四射。』『思无邪斋』,『每字纵横一尺五寸,白粉为地,黑为字,二榜虽同时作,结构稍别。』[15]嘉庆六年,伊秉绶曾书刻东坡《思无邪斋铭》,铭曰:『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病。廓然自园明,镜镜非我镜。如以水洗水,二水同一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16]另据清代赵怀玉《收庵居士自叙年谱略》载:『……泰安令舒辂遣人馈食,并致伊太守(秉绶)粤东书,及東坡思无邪斋、德有邻堂二铭。』[17]苏轼不仅亲自题写『德有邻堂』『思无邪斋』二匾,还曾撰有《思无邪斋铭》《德有邻堂铭》。凡此种种,『德有邻堂』为苏轼谪居惠州之时,白鹤峰居所中斋室,并非后人附会。

砚底『德有邻堂』印另有物证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五代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墨迹中钤有『德有邻堂』一印。该印钤于米友仁题跋之后,其篆法与伊秉绶发现的『德有邻堂』砚背面所刻印章几乎一致。然而,徐邦达、杨仁恺、穆棣等学者对该帖进行鉴定时,对『德有邻堂』印均未重视,对该印主人也未提及。

故宫博物院藏本,白麻纸本,其后有宋代米友仁、元代商挺、清代张孝思题识及无名氏释文五行。徐邦达、杨仁恺、穆棣等学者的鉴定意见颇为一致,将故宫博物院藏本为真迹。清代吴升《大观录》中《杨景度神仙起居法帖》载:白麻纸本,稍黄,小行书八行,妙得锺王法度。山谷每论少师如散僧入圣,不谬也。米元晖奉诏审定,思陵小楷译文五行,押『绍兴』小玺,『内殿秘书』印,知曾入内府,后归秋壑,有『悦生』诸印,入元藏印粲然,题识加重。[18]

吴升明确记载该本为白色麻纸本,所以,可以断定此本应即故宫博物院藏本无误。吴升沿用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对印鉴的著录方法,以方框加楷书记载印鉴的方式记载了杨凝式《神仙起居法》中的印章,关于米友仁题跋附近的印章,其记载者有『德有邻堂』『西秦张氏家藏之宝』『永兴军节使之印』『西秦张澂』『庋藏宝玩』诸印。与之类似的还有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卞永誉增加『真赏』一印。关于杨凝式《神仙起居法》中的『德有邻堂』印,明代书画著录中亦早有记载。明代朱存理《铁网珊瑚》对《神仙起居法》中米友仁题跋附近印鉴著录为:右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八行,臣米友仁鉴定真迹恭跋。释文未书。德有邻赏、西秦张氏家藏之宝、永兴军节使之印、西秦张澂、庋藏宝玩、真赏。[19]其后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著录几乎一致:右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八行,臣米友仁鉴定真迹恭跋。释文米友仁书。德有邻赏、西秦张氏家藏之宝、永兴军节使之印、西秦张澂、庋藏宝玩、真赏。[20]

赵琦美除将释文归为米友仁书外,对印章著录与朱存理完全一致。而二者均误『堂』为『赏』,或因『堂』字为叠篆的原因。『德有邻赏』将『德有邻』视为人名或斋号,理解为『「德有邻」鉴藏』显然十分牵强。同样的错误还见于明孙凤(生卒不详)《孙氏书画钞》,孙氏对《神仙起居法》中米友仁题跋后印章的记述为:右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八行,臣米友仁鉴定真迹恭跋。印曰:德有邻赏、西秦张氏家藏之宝、永兴军节度使之印、西秦张澂、家藏宝玩、真赏。[21]

孙凤不仅延续了朱存理和赵琦美之误,将『德有邻堂』讹作『徳有邻赏』,还将『庋藏宝玩』讹作『家藏宝玩』。朱存理、赵琦美、孙凤三人关于《神仙起居法》中米友仁题跋后印章记载较为接近,均将『德有邻堂』误作『德有邻赏』,直至清代吴升《大观录》、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才予以纠正。所以,关于杨凝式《神仙起居法》中『德有邻堂』的记载时间最早可追溯至明代。那么,该印就不可能系伊秉绶发现『德有邻堂』砚之后摹刻之作。另与『德有邻赏』印一同为明代书画著录记载的『西秦张澂之印』『西秦张氏家藏之宝』『西秦张澂』『庋藏宝玩』『真赏』系南宋张澂印记,『永兴军节度使之印』为南宋韩侂胄印记。除此之外,明代书画著录中对于《神仙起居法》中的印章记载尚有两宋间杜绾、南宋贾似道及绍兴内府诸印,而对于元明印鉴均未记载。又『德有邻堂』印为叠篆印,沙孟海《印学史》言:『汉印印文遇到笔画稀少的字,偶然有屈曲填满的写法……这一格式,宋代已大发展,一直沿用到元、明。』[22]『德有邻堂』印列于明代书画著录记载诸印之中,且符合宋代印章之范式,该印则极有可能为宋代钤盖。

苏轼本人对杨凝式书法评价极高,其《评书》言: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磨灭,五代文彩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23]

另《东坡志林》又载:唐末五代,文章藻丽,字画随之,而杨公凝式笔迹独雄强,往往与颜柳相上下,甚可怪也。[24]

苏轼不但推崇杨凝式,还曾师法杨凝式,黄庭坚论及苏轼学书经历言: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25]

因此,苏轼极有可能目鉴过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墨迹。那么,五代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墨迹中『德有邻堂』印则极有可能为苏轼所有。关于此印,明代书画著录竟释作『德有邻赏』,可以推断,明代学者对『德有邻堂』印为苏轼用印亦不知悉。另外,我们也无法找到任何关于苏轼『德有邻堂』印的史料记载,由此可知,『德有邻堂』印为苏轼用印并不为明清学人所周知。那么,对于一个不甚有名的『德有邻堂』印,进行摹刻入砚,并置于苏轼寓所的墨沼中,似乎就不具备作伪的基本动机。这样看来,『德有邻堂』砚底『德有邻堂』印系后人根据《神仙起居法》中印章而摹刻伪托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还需要指出的是,『德有邻堂』系苏轼谪居惠州时白鹤峰寓所中斋室,『德有邻堂』砚正发现于此寓所中的墨沼中,是故『德有邻堂』砚底的『德有邻堂』印的存在,较合乎情理。因此,杨凝式《神仙起居法》中『德有邻堂』印与『德有邻堂』砚底印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证。

结论

苏轼《东坡志林》中明确记载过与『德有邻堂』砚相同的端溪紫石石质苏轼用砚。宋代端砚砚式风格繁多,且宋代注重砚石的自然属性,对砚台的雕琢装饰并不苛求。『德有邻堂』砚砚款『轼』字实为苏轼行草风格,常见于苏轼传世法帖落款签名,且相似的行草『轼』字,还出现于清乾隆御制《西清砚谱》之中的苏轼龙珠砚及东井砚底部,『德有邻堂』砚底部行草『轼』字款并非孤例。苏轼传世《用前韵再和孙志举》一诗中有『我堂德有邻』的准确表述,且曾亲自题写『德有邻堂』匾,并作《德有邻堂铭》,苏轼确有『德有邻堂』堂号。可见,『德有邻堂』砚符合苏轼用砚特征及史实。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墨迹中钤有一方与『德有邻堂』砚底相同的叠篆『德有邻堂』印。該印在明代的书画著录中已有记载,史载时间明显早于『德有邻堂』砚的发现时间,当不是据『德有邻堂』砚底印章的摹刻之作。另外,该印为叠篆风格,系宋代常见印章范式,且与之同时被明代书画著录记载的《神仙起居法》中印章均为宋印。又苏轼本人对杨凝式极为推崇,并曾师法杨凝式。那么,故宫博物院藏五代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墨迹中的『德有邻堂』印极有可能为苏轼所有,而这可与『德有邻堂』砚底部『德有邻堂』印互证。

综上所述,在没有更充分的反面证据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伊秉绶旧藏『德有邻堂』砚为苏轼用砚。

注释:

[1]何元.江上万峰楼诗钞:卷二[M].清道光刻本.

[2]何元.江上万峰楼诗钞:卷首[M].清道光刻本.

[3]赵怀玉.亦有生斋集:卷十六[M].道光元年刻本.

[4]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五十六[M].清刻本.

[5]苏轼.东坡志林:卷六.[M].明刻本.

[6]西清砚谱:第八册[M].国家图书馆藏清内府钞本.

[7]端溪砚谱[M].清学津讨原本.

[8]米芾.砚史[M].宋百川学海本.

[9]端溪砚志:卷上[M].清乾隆王永熙刻本.

[10]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五十六[M].清刻本.

[11]宋湘.丰湖漫草[M].嘉庆二十五年刻本.

[12]惠州府志:卷五[M].明嘉靖刻本.

[13]东坡后集卷七[A].苏文忠公全集[C].明成化本.

[14]东坡诗集注:卷十九[M].四部丛刊景宋本.

[15]孔凡礼. 三苏年谱[ M ] .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2727.

[16]东坡后集卷十九[A].苏文忠公全集[C].明成化本.

[17]赵怀玉.收庵居士自叙年谱略[M].道光十二年刻本.

[18]吴升.大观录.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一〇六六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90.

[19]朱存理集录.韩进,朱春峰校证.铁网珊瑚[M].扬州:广陵书社,2012:98-99.

[20]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卷一[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孙凤.孙氏书画钞:卷一[M].涵芬楼秘籍景旧钞本.

[22]沙孟海.印学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87:61.

[23]苏轼.评书[A].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55.

[24]苏轼.东坡志林:卷八[M].明刻本.

[25]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第二十九[M].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本文系二〇二一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书法题跋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 21CF185),二〇二三年度广州市社科规划课题『《广州大典》所收岭南书画著录文献整理与研究』

(课题编号: 2023GZDD02)阶段性成果,并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六十九批面上资助(资助编号: 2021M691256)。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艺术学院

本文责编:张 莉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