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2023-09-06 12:35翟爱娟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
教育 2023年25期
关键词:导向核心素养

翟爱娟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

自新课程标准发布以来,新的地理教学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手段与方法冲击着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它要求教师的课程教学始终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必需能力及素养作为出发点及落脚点,达成有效教育的目的。教学评价属于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构起较为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的科学评估。

一、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意义

教学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结者”,而是教学的“改善者”。结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理念革新及学生学习方法优化这一趋势,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现实需要。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施教学评价,以学生的现实发展为动力,不断创新评价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及方法技巧的学习与领悟,使得整个教学评价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多元。因此,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评价地理课堂教学,能够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个教学评价将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的目光审视学生,着眼于未来人才的培养,在全面贯彻新标准、新要求、新形势的前提下,达成对学生的科学评估,驱动学生自我革新,实现对他们的合理教育。此外,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制定的评价标准更为明确、科学、有效,也能够支撑自身实施精准、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整个课程教学紧扣新课改的理念,撬动传统地理课堂的优化与改革,让整个课程教学实现从品质到本质上的提升,更好地达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

总之,探究核心素养是现阶段高中一线教育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施课堂教学评价也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教师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让教学跳出评价学生活动、评价教师行为的局限,将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视角着手,对学生展开更为多元的评价,这样便能够充分发挥出教育评价的诊断、指导及反馈作用。由此所展开的教育评价更能够凸显高中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一)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及社会的作用,将整个教学评价置于真实情境中。所以教师要让家庭成员、学生及社会力量进入教学评价活动的各个环节,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单一关系,而是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评价共同体”。学生在多元评价主体模式的引导下,有更多学习、交流及协商的机会。他们也能在互相评价中习得经验、获得发展,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课本为例。教师在教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在实施教学评价的时候,就应该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首先,要发挥教师评价的作用。在评价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及反馈状态予以评价,具体评价细则见表1。

表1

其次,要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学生在探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必不可少地会涉及合作探究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小组合作之后,进行组内评价及组与组之间的评价。组内评价是根据组员对课本教材的理解程度、参与合作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组与组之间的评价是针对各个小组呈现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教师引领学生评价,能够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综合审视自身的学习行为及探究活动。

最后,要发挥家长评价的作用。在完成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探究任务:和家长一起观看《太阳系之旅——太阳》,从视频中进一步了解太阳。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父母讨论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看视频的认真度、视频观看之后对新知识的兴趣度、和自己讨论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随后还可以将评价的内容上传至家校平台上与其他家长分享。教师也可以和家长积极互动,明确学生的课后实践探究情况,延续评价内容,保证让多元主体评价的模式推动学生获得更为深远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

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高中地理学科有效评价的重要保证,更是推动学生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专注于建构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让整个评价既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又能够彰显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构的评价体系更为全面,它能够让教师关注自身的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学情,选取不同的评价指标权重,保证整个教学评价更加凸显“学生本位”的特点。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球上的水”为例。在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时,教师要仔细分析新课标中的相关词条,比如“识别”“描述”“运用”“解释”“说明”等。具体的词条将涉及不同的评价细则,也将对应不同的评价指标,详见表2。

表2

在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之后,教师再根据具体的教学探究活动,确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及细则。比如,教师在讲完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后,需要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如结合地理图册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城市缺水的主要原因。那么教师就需要对应这一练习内容,继续制定具体的评价细则,详见表3。

表3

又如,教师让学生说明在纵深平均40—60 米的地下空间建造输水管道的重要意义时,也可以结合评价体系,确定具体的评价细则,详见表4。

表4

总之,教师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既能够让整个教学评价紧扣新课程的理念及教学目标,又能够让教师对学生实现个性化、综合性的评价,实现教学活动主体之间的有效联系。

(三)全面实施分层式的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学习发展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发展需求,而这些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其实也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化特色。由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式评价。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评价方案及细则,推动学生获得更为深远的发展。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洋流”的相关知识时,在让学生探究洋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时,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开放式的探究问题——“如果北大西洋洋流停止会发生什么?”教师借助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实践探究,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而后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回答情况,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详见表5。

表5

(四)落实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的一致性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过程,保证知识讲授活动、知识学习活动及评价活动前后一致,融会贯通,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所以教师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教学与评价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建构高质量的地理课堂,推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土壤的形成”时,其中就涉及野外考察实践这一环节。对于整个野外考察实践,教师要着重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具体过程见表6。

表6

如表6 所示,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具体的评价指标,前后保持了一致性,能够让自己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学习。而后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细化教学评价过程。这样一来,教师便能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展开更为高效的地理学习。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新课标要求,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优化教学评价的方法。在充分认知教学评价意义的基础上,丰富教学评价内容,从多个方面展开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更为深远的发展。

猜你喜欢
导向核心素养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偏向”不是好导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