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2023-09-06 11:16秦一心焦学振胡仁传陈星星罗斌圣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松溪甘蔗文化遗产

秦一心,焦学振,胡仁传,陈星星,罗斌圣*

(1.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江西庐山 332900;2.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福建福州 350011;3.福建省松溪县茶平乡党委,福建南平 353504;4.广西中药质量标准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22)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于2002年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GIAHS)系统保护和适应性管理计划,旨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应用动态保护原则促进农村发展,造福当地社区,并确保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系统[1]。按照FAO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2012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工作,作为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之一,中国不仅具有悠久的农业历史、丰富的农业资源,也同时具备自古传承至今的文化脉络与各族人民在辛勤劳作中总结出的传统技艺。在2022年浙江省青田县召开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在我国,甘蔗对糖业的贡献超过92%。福建作为我国产蔗制糖大省,种蔗制糖历史悠久,而竹蔗曾在福建种蔗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3]。福建闽北地区驯化种植竹蔗的历史从秦汉时期便已开始,闽越王国的先民们将野生自然杂交形成的竹蔗引种于现今福建松溪沿岸,自此开启了种蔗制糖的历史[4]。南宋时期,闽北地区作为福建当时政治、文化、经济与技术中心,种蔗制糖技术快速发展,并在福建范围内广泛推广[5]。元明清时期,蔗糖贸易盛况空前,种蔗制糖技术已经传播至台湾地区与东南亚地区[3]。根据松溪县调查,在20世纪40—80年代,随着国内外糖蔗新品种的引入替代,松溪竹蔗一度处于濒危边缘。21世纪,随着现代育种理念发展,松溪竹蔗的种质保护迎来转机。松溪的万前村采用根系繁育法,将传统竹蔗品种的种植面积由仅存的0.047 hm2逐步扩大到26.667 hm2。尽管在历史长河中松溪竹蔗由盛转衰,但仍旧保留着传统的栽培技艺和文化,是宝贵的作物基因库和农业文化遗产。2021年,地处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的竹蔗栽培系统被评选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增项目之一,目前是中国乃至全球唯一以甘蔗为核心作物的农业文化遗产。

随着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我国学界对竹蔗栽培系统的研究日益重视。该研究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角度对其价值属性的分析、认定、保护与利用等问题进行探讨,一方面以此为例厘清中国竹蔗栽培系统的生态、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竹蔗栽培系统的保护、利用与开发等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1.1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概况竹蔗(SaccharumsinenseRoxb.)是我国主要传统栽培糖蔗类型之一,其秆粗壮高大,含糖分较高,为制糖的原料。在栽培育种上,本种根状茎发达,宿根性好,分蘖力强,长势好,耐旱瘠力强,能粗放栽培。竹蔗的综合利用价值大,秆供生食并可入药,蔗梢与叶片为牛等家畜的饲料,蔗渣纤维是造纸原料以及压制隔音板材料,副产品还有糖浆、酒精等[6]。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位于南平市松溪县万前村,地处闽江上游建溪支流松溪河流域的源头,为矿物质丰富的断陷盆地的丘陵地质地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松溪河两岸是冲积的火山岩质沙洲台地,因靠近水源,土质营养丰富,非常适合竹蔗的栽培生长。距今2 2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02年),松溪的先民们将甘蔗属野生种自然杂交形成的竹蔗移植到此,进行人工驯化与栽培,并开始制作蔗糖,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7]。为了满足日常所需或增加收入,当地居民还会同时种植水稻、蔬菜、烟叶等作物,逐渐形成并保留了“竹蔗-水稻”“竹蔗-蔬菜”和“竹蔗-烟叶”等多种间作模式,伴随竹蔗收割制糖后蔗叶与秆渣还田的耕种习惯,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时至今日,结合独特的地形地貌,松溪逐渐形成了“丘陵-村庄-竹蔗栽培系统-沙洲-松溪”的格局(图1)。外围的丘陵有助于改善村庄及竹蔗栽培系统的小气候,形成良好的气候条件;沙洲作为松溪沿岸的缓冲带,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竹蔗栽培系统免于洪涝灾害。松溪百姓在背靠丘陵、面向松溪的环境中也逐渐走向富庶。

1.2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价值研判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非常重要,这不仅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了方法,也为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及有效管理提供了依据[8]。从中国GIAHS保护试点的角度出发[2],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的价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判。

1.2.1农业生态价值:固碳固沙。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高效吸收CO2的C4作物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与重要的生态地位。甘蔗是单位面积固碳量最多的碳中和优选C4作物之一,对CO2吸收能力大约是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的3倍,是小麦、棉花、甜菜的4~5倍,是花生、烟草、大豆、薯类的5倍以上[9]。据统计,全国甘蔗固碳能力约为每年每公顷13.84~18.71 t[10],而松溪竹蔗的叶绿素含量与其他传统甘蔗品种和近现代甘蔗品种的相比偏高,故CO2吸收能力更强[11]。由此可见,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之一,拥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同时,松溪竹蔗系统在种植上有较高的空间利用率,因此对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具有较高生态价值。

由于溪流围绕万前村成为一个半片形的流向,使泥沙堆积到村前形成一小片洲地,属冲积性沙质壤土,表层疏松,底层稍紧实,被称为“溪谷冲积台地”,因此只能栽植旱地作物。研究表明玉米木薯甘蔗种植的水土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大小均表现为玉米>木薯>甘蔗[12]。竹蔗具有宿根生长、根系发达的特点,松溪的先民们凭借长期以来积累的农耕经验,选择在松溪两岸种植竹蔗,最初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固沙护堤。随着竹蔗不断生长,地上部分形成封行,冠层截留的雨水减少了地表冲刷与地表径流,而地下茎相互交叉连接,形成了发达的地下网状根茎结构,这样的地下结构不但保证了竹蔗的生长,也加固了沙洲台地的土壤。因此竹蔗栽培系统有效保护了松溪沿岸沙洲台地,减少水土流失,具有良好的固沙保土、涵养水源作用,使下游建溪、闽江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1.2.2区域文化价值:人与自然协同发展。松溪竹蔗栽培系统经过2 000多年演变与发展,在松溪河两岸的山地与河谷平原之间,形成了溪、蔗、稻、芋、烟、林、村庄交相辉映、色彩斑斓的美丽生态农业景观。最初,竹蔗林作为缅怀当地曾经有名望的仙逝老人所栽种的“风水林”,寄托着松溪百姓对传统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竹蔗林作为松溪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随着时间的流逝,并没有退化消失,而逐渐形成了造福松溪百姓的竹蔗栽培系统。如今,系统内的居民们也不断传承着拜“蔗神”、立冬食蔗、“连尾蔗”婚俗等风俗习惯。“百年蔗”从野生种走入百姓家,演绎着松溪畔人与自然的和谐故事。

伴随“百年蔗”传承至今的还有福建的制糖传统。研究表明,世界种蔗制糖起源于中国。据《诗经》记载,公元前12世纪以前就已制糖。公元前三世纪的《楚辞·招魂》已明确记载甘蔗制糖,表明了长江流域早已开始种蔗制糖[4]。随着福建蔗农由泉州港向外移民,中国的蔗种及其栽培技术和制糖技术也由此传至世界各地,系统中种蔗制糖与开展以糖为主的贸易,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3]。

1.2.3社会经济价值:区域可持续发展。竹蔗栽培系统在松溪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是传承至今的种植系统,更是一种经济社会生产方式。松溪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松溪县第一产业产值增长1.7%,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在当地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系统内除了“百年蔗”外,还季节性的种植花生、芋头、白菜、菜豆、豇豆、水南冬瓜等蔬菜,此外还有九龙大白茶、野生山金柑等经济作物。农产品与经济作物不仅丰富了系统内农作物的生物多样性,保存了当地传统作物品种种质资源,也构成了松溪县形式多样、产品丰富的第一产业。系统内已经形成以竹蔗为中心的竹蔗栽培、蔗糖加工、竹蔗副产品研发、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文化旅游等多样化产业形态。统计数据显示,通过“百年蔗”产业助力增收,2017年底,松溪县万前村8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多样的产业形式,不仅增加了当地就业机会,也吸引了人才回乡发展,对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 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千百年来,松溪人民凭借从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活态竹蔗栽培系统,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资源利用技术、农业景观等构成了一个集生态属性、文化属性、观赏属性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系统。这是人类与以竹蔗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断协调适应的结果,至今仍闪烁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之光。虽然松溪县已把“百年蔗”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但竹蔗栽培系统的保护、发展与利用仍面临着种种困境与挑战。

2.1 “百年蔗”种植面积严重萎缩据记载,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内寿命最长的“百年蔗”,栽种于清朝雍正四年(公元1727年),并作为“风水蔗”保留至今,宿根寿命迄今已达293年,为我国甚至全球唯一保存下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种植面积的、超过百年的宿根传统甘蔗品种。随着时代发展,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内栽培作物、种植方式、生态和人文环境都在不断改变,系统内“百年蔗”也面临种植面积缩减的问题。从1959年至2021年,系统内保留的“百年蔗”面积由0.200 hm2缩减至0.047 hm2,其中大部分在20世纪60年代初受人文环境影响而被破坏,目前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随着系统内200~300年寿命的宿根竹蔗的减少甚至消失,“百年蔗”长寿机理及伴随竹蔗栽培系统传承而来、贯穿松溪百姓衣食住行的传统模式和传统文化等同样面临严重威胁。

2.2 传统竹蔗品种面临挑战中国作为甘蔗种植及蔗糖产业大国,虽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三,却存在较为严重的栽培品种单一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甘蔗产业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也使甘蔗种植业面临生态安全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问题[14]。据记载,宋代时福建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竹蔗[15],系统内的竹蔗作为当地传统甘蔗品种保留至今。在甘蔗品种选育与栽培中,其抗逆性、产量、糖分含量等方面均是需要突破的关键点,传统甘蔗品种在糖分含量、产量等个别方面略逊于新的栽培品种,却在水土保持、碳汇等方面具有更高的生态价值。追求更高的经济价值成为传统甘蔗品种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甘蔗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与利用已成为甘蔗育种的重点,保存传统甘蔗品种,不仅是甘蔗育种中扩大血缘,丰富遗传基础,创造有突破性的亲本材料和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16],也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系统传承的困境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内“百年蔗”的长寿除了竹蔗本身的基因表达外,也离不开蔗农一直沿用传统栽培方式与技术。系统内传统的竹蔗栽培、管理方法、间作套种技术及以“百年蔗”红糖为代表的传统技艺都是松溪蔗农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发展,机械化种植与生产越来越普及,系统内掌握传统技艺的蔗农与匠人面临明显的老年化现象。与此同时,松溪当地的年轻人也因种种原因青睐城市,不愿返回家乡继承传统农业与传统产业,系统传承也面临技能断代和传统知识流失的风险。

3 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保护利用对策

3.1 识别文化关键种,保护关键要素文化关键种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生物资源和文化实践紧密结合,对当地社会文化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且能够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实现的生物文化复合体[17]。通过识别文化关键种,可以建立健全多方保护通道,在系统所在地的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和技术的传承、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组织的形成、景观的形成与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系统为例,与当地宗教仪式密切相关的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在维持独特的“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垂直景观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水稻在梯田的维护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即使使用相同的水稻品种,但糯米和红米对文化系统的影响非常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准确识别和定义文化关键种对哈尼梯田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识别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内文化关键种,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对系统内竹蔗栽培、传统技艺、地方性知识和文化等关键要素的理解,增强价值认识;另一方面利于塑造松溪居民对文化关键种的认同感,增强主人翁意识,调动保护积极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指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既包含农业景观及其环境,也包含古村落、古民居、古遗址、古遗迹等,还包含知识、习俗、歌舞等传统文化,是一个活态的复合系统(Koohafkan and Cruz 2011)。对于松溪竹蔗栽培系统而言,除竹蔗栽培、制糖技术、传统文化外,还蕴藏有传统技艺、遗址古迹、古村古建等价值多样的资源(表1)。这些资源作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参与着当地居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各个方面,加深对这些资源的发掘认识,有助于识别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内文化关键种,保障食物与生计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传承以及维持景观特征等[17]。

表1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遗产地资源类型

3.2 “产学研用”结合,打通发展渠道系统内“百年蔗”是全国乃至全球唯一存活百年以上的竹蔗品种,可称为中国甘蔗的“活化石”。宋代福建已能制造冰糖、红糖、白砂糖,其中红糖便是用竹蔗榨汁制成[18]。系统内“百年蔗红糖”作为通过传统工艺利用“百年蔗”竹蔗品种制作而成的红糖,被誉为“东方巧克力”,除了含有更多维生素、胡萝卜素多种微量元素与氨基酸[19]之外,还含有大量多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20],对人体具有较好的保健功效。

通过对“百年蔗”长寿机理及保健价值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培育出宿根年份长、保健成分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甘蔗新品种,将竹蔗中优良的保健成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利用新品种驱动系统内竹蔗种植业发展,利用新产品带动竹蔗下游产品市场,推动产业平台搭建、康养文化打造、文创产品开发,将与“产学研用”相结合,打通多方发展渠道,在品牌赋能下,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不仅可以实现系统内资源的保护,同时也可助力松溪产业发展。

3.3 结合发展前景,多方参与保护利用由于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是农业社区与其所处环境协调进化和适应的结果,因此农业文化遗产要采用一种动态保护的方式,也就是要“在发展中进行保护”[21]。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内已经形成竹蔗从山间野生走向田间栽培的完整衍化链,是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生态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助力松溪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关键切入点。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中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始终是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产生重要影响的核心利益主体,其中地方政府是推动者,社区是执行者,居民则是保护者。因此,在保护利用过程中,必须积极协调地方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其良性互动和发展。

5 结论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是松溪先民在适应自然、辛勤劳作中留下的宝贵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松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代表了当地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历史智慧。其保留了当地的传统农作物品种与农耕技术,形成了“丘陵-村庄-竹蔗栽培系统-沙洲-松溪”的格局,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不仅可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上为目前所倡导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提供有益借鉴,而且对于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彰显农业多功能特征、传承地方文化、开展科学研究、保障食品安全等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张,系统的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开展动态保护,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松溪甘蔗文化遗产
花式卖甘蔗
松溪版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清明甘蔗“毒过蛇”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生态家园 福建松溪版画作品展(晋京展)作品选登
爱咬甘蔗的百岁爷爷
松溪秋霭图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