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生态林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9-07 13:26土建慧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6期
关键词:发展建议甘肃省问题

土建慧

摘 要 甘肃省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和三大高原的交汇处,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生态建设任务的重点地区之一。为提升甘肃省生态林建设质量、持续发挥生态林的综合效益,针对近年来甘肃省生态林建设现状,浅要地剖析了当地在生态林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生态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發展趋势,总结了加大林业科技攻关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做到适地适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完善生态林管护机制,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率;建立生态林补偿机制,大力吸收社会资本等建议。

关键词 生态林建设;问题;发展建议;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72

生态林在我国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广泛参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有效循环和高效利用,维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生态林的建设是通过丰富物种的多样性,提高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增强对抗外部各种干扰因素的能力,实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相辅相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各类生产活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加强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及合理利用,推动林业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甘肃省地处我国的西北部,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木塔格沙漠环列该地区北缘,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难点地区及经验积累的重点地区。提高生态林工程建设质量、提升生态林服务功能、在基层群众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观念是生态林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该地区整个生态林建设的成败。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实施生态林建设及保护工程。截至2021年底,在全省范围内,大约有395.7万hm2森林资源得到了科学有效的保护,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29 967.9万hm2,造林成活率90%以上。生态系统的有效改善和逐步恢复,不仅确保了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对水土保持、风沙治理等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是甘肃省在生态林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促进林业生态安全,推动当地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甘肃省今后的努力方向。

1 现状

甘肃省结合自身地域、气候、土壤、环境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天然林区、宜林山区、荒漠沙区、水系路区、村宅农区及城镇社区“六位一体”总体布局,分为河西建设区、陇中黄土丘陵建设区、甘南高原建设区、陇东黄土丘陵建设区及陇南建设区五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区,以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为点,以主要公路、铁路、江河两岸、风沙前沿为线,以天然林保护、荒山绿化、荒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面,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提高林业三大效益,构建具有甘肃省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林业生态体系,为再造山川秀美的新陇原奠定基础。2019—2022年,甘肃省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42.93万hm2,年平均造林35.33万hm2

以上。自1999年甘肃省被国家列为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试点省区以来,全省坚定不移地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2021年底,甘肃省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220余万hm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甘肃省林业软科技、硬条件均比较落后,生态林业及配套产业科技复合型人才短缺、生态林专业技术推广人才数量及专业素质相对匮乏,与当地生态林业的发展目标和支柱地位有严重的偏差。在省内现有的基层生态林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科研能力及基础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各地区生态林业技术人员缺乏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技术信息传递不畅,最新生态林科技成果推广的转化率较低。目前,整个甘肃省具备和达到省级或以上林业高端创新资质的人才数量不到全省人才总量的0.25%,林业技术的科技贡献率不足32%[1]。

2.2 树种单一、分布不均,没有做到适地适树

造林树种单一、前期缺乏合理规划始终是阻碍甘肃省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在省内黄土高原地区,这样的问题尤为突出。全省各龄组人工林(包括人工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面积总和不到全省林地总面积的16.5%,当地整个林业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全省树种以冷杉、云杉、杨类、栎类和桦类为主,纯林面积达到300万hm2以上,栎类纯林面积约占全省森林总面积的62.8%,而混交林面积不到全省森林总面积的3%[2]。

2.3 生态林日常管理粗放,自然灾害频发且危害加重

近年来,虽然甘肃省生态林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阶段生态林管理仍相对比较粗放。在黄土高原北部及甘南高原南部等地区,由于现有生态林日常粗放的管理及过度的人为活动,甘肃省的森林、草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产业结构不合理,对自然资源尤其是林业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甘肃省生态系统日趋脆弱、功能失调,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植被覆盖率低,草原“三化”(沙化、退化、碱化)问题严重。由于甘肃省生态林管理水平不高,加上省内人工纯林的面积较大,林内天敌种类少,树体抗逆性较差,受气候变暖尤其是冬季气温升高等因素的影响,省内大部分生态林区病虫害暴发成灾。甘肃省生态林年平均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超过20万hm2[3]。

2.4 生态林补偿机制不完善,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样的实际情况,不仅制约了对生态林建设的投入,还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对自然的索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加剧了生态林业的退化。截至2021年底,在甘肃省范围内,仅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内的43个重点县,加上河西5市(张掖市、武威市、金昌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全省现有适封面积133.3万hm2,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甘肃省很难完成封育任务,每年的封育面积仅3.3万hm2左右,在一定水平上滞缓了该地区生态林建设的步伐。

3 相关发展建议

3.1 加大林业科技攻关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

针对甘肃省现有的生态林业科研体系、科研力量及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整合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加大林业科技攻关专项研究经费投入。抓好林业优良种苗的繁育、先进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的研发推广、低效林改造和合理利用、科学配置防护林结构、风能及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害生物的科学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的创新。进一步加强基层生态林业专业队伍的建设,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结合甘肃省生态林建设的实际,建立专业人员和林业承包责任人共同构成的基层生态林业队伍。1)要以省内现有的国有林场为中心,积极引导和吸纳当地广大农民,以入股的形式参与生态林建设。2)依托现有县乡专业队伍,鼓励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生态林建设中去,并以县乡专业人员为核心,组建生态林工程建设队伍,承揽一些小型的生态林建设项目,既加快生态林建设步伐,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3)以义务兵的方式,成立生态建设兵团,承担国家级大型的生态林建设工程[4]。重视林业部门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现有的林业实验室、农林科研院所、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育机制,优化全省林业科技资源配置,稳定林业科技人员队伍,提高林业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确保甘肃省生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3.2 做到适地适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甘肃省自然植被丰富多样,既有水平分布的森林、草甸、干草原、荒漠草原,又有垂直分布的高寒草原、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荒漠等植被系统。这些植被经过多年的自然选择,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环境等条件。生态林的建设和总体布局同样要遵循自然规律,首要任务就是保存和恢复各地现有生态林资源。在甘肃省,年平均降水量在550 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适合营造大规模的乔木生态林;在森林草原地区,应营造混交乔木林或灌草植被;在高海拔地区和退化严重的草场,要禁牧封育、封山绿化;特别是在沙区和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沙漠化地区不宜种植乔木林,易加剧土壤水分的散失,引起土壤沙化[5]。以“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为框架,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二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河西沙区、黄土高原等地区,依水定林,依托自然优势科学布局各山、路、渠、四旁等生态林资源。在甘肃省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应以恢复和保护当地天然植被为主,同时可以适当增加木本植物的种类,尤其在小气候环境相对比较优越的地区,更应该加大木本植物的数量。因为木本植物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治理效能,而且相对于草本植物具有更为强大和持久的生态稳定性。

3.3 完善生态林管护机制,降低自然灾害损失

依托甘肃省生态林资源管理体系,以现有法律法规为总原则,按照权责明晰、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总体思路,构建用权受监督、侵权需赔偿的赏罚机制。1)要加强对生态林管理人员执法能力、专业素养的日常考核,使整个甘肃省生态林管理人员的综合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及敬业精神。2)在生态林的日常管护工作中,应严格遵循严管天然林、活管人工林、管好公益林、放开商品林的原则,保持高压态势,坚决关闭公益林附近和林缘区的木材市场,严厉打击盗伐、盗运木材等违法行为,确保生态林资源的安全。3)建立甘肃省生态林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在省内各地区统筹建立各级有害生物预报预警和防治技术人员队伍,对本地区可能发生的生物灾害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生态林病虫害的发展动态,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将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4)借助卫星遥感与地面观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卫星遥感图像、气象观测站、林业监测站点的基础数据,全面掌握甘肃省各市、县、乡、村发生有害生物入侵、森林火灾、林地资源破坏及泥石流等重大气象灾害的可能性,为林区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做好应急预案,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

3.4 建立生态林补偿机制,大力吸收社会资本

在甘肃省生态林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营造生态林的直接经济投入以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日常的管理管护,保持生态林功能的间接经济投入。考虑到生态林对于本地区的服务功能,全省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拓宽生态林效益补偿的多元化融资渠道。1)建立生态税收制度,向林区附近具有营利性质的水库、水電站、自来水厂及养殖场等单位和场所征收生态补偿税。2)开矿、采煤、采油、基建等可能使附近的生态林遭到破坏的大型项目的开发建设,需支付一定的费用用于对生态效益损失的补偿。3)从大型农田防护林网、水库防护林生态效益的受益者身上收取一定的生态林经济补偿。从2001年开始,原甘肃省林业厅号召全省林业系统的干部职工出钱出力为家乡种树造林,多年来成效显著。2006年,中国绿化基金会甘肃省分会通过接受中国绿化基金会专项资金及开展社会公益募捐等方式,筹集社会资本,加强对省内重点区域的扶贫林、封山育林、道路绿化等项目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甘肃省生态林建设项目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生态林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甘肃省生态林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彻底改变甘肃省生态系统结构,延缓生物种类的减少,增强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及抗灾能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将甘肃省建设成一个绿色生态之地,需要广大林业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上文简要剖析甘肃省生态林建设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希望有助于甘肃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实现生态林的集约化经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仕明,白建军,潘鑫.回眸甘肃生态林建设五十年[J].甘肃林业科技,2000(1):1-7.

[2] 康艳.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J].甘肃科技,2004(10):26-27.

[3] 贾汝锐.临夏州南部山区林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2005(3):43.

[4] 吴春荣,邢彩萍.甘肃生态林业建设的对策[J].林业建设,2014(4):5-12.

[5] 吴晓刚,燕爱玲.林业生态工程体系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5(1):20-22.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发展建议甘肃省问题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