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迪士尼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看中国元素的西方化表达

2023-09-07 19:43陈婧薇滕佳星孟繁烨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中国元素国际传播花木兰

陈婧薇 滕佳星 孟繁烨

摘要:花木兰是中国传统的巾帼英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忠孝节义的象征,木兰替父从军、抵御外敌的故事也是国内外影视剧创作热衷的题材。然而向来以塑造女性形象著称的迪士尼却给花木兰打上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烙印,对于中国传统故事的创造性改编并未真实、全面地展示木兰故事的精神内核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借中国元素的外壳进行电影叙事。透过迪士尼对中国元素的借鉴以及改编这一现象,暴露出我国在挖掘本土题材、打造国家文化品牌名片方面仍有不足。本国优秀的创作母题被外国抢先推出,致使国外受众在接受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存在先入为主的印象,不利于我国进行正向国际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文章以迪士尼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迪士尼热衷花木兰题材的原因以及中国元素的西方化表达,通过分析西方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利用好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从而提炼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花木兰;中国元素;国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5;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3-0048-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新型主流媒体短视频的创作机制及传播效果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S2022026;2021年度河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新型主流媒体短视频的艺术创作机制及传播效果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1B029

花木兰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著名女性形象之一,该故事所传递的忠孝节义使花木兰形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经典的女性符号。以花木兰为主角的影视作品时常出现在世界各国的银幕上,无论是1998年迪士尼的动画片《花木兰》,还是2020年上映的电影Mu Lan,都在以西方化的叙事视角讲述中国传统故事。因此,对于花木兰形象西方化表达的研究,有助于厘清中国元素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局限,增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适应能力。

一、迪士尼热衷花木兰题材的原因

花木兰故事被迪士尼搬上银幕,一方面由于其开放的叙事母题,为迪士尼的改编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以女性为主人公的性别差异叙事对观众有着特殊的吸引力,符合现代市场的审美需要。

(一)开放的叙事母题

花木兰的故事取自北朝长篇叙事诗《木兰辞》,文章仅300余字,按时间顺序讲述可汗点兵、准备出征、亲人送行、征战疆场、弃官回乡、家人团聚等事件,内容丰富,文本精练,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原文没有大量描写战争场面,但呈现为影视作品后,通过制造震撼的视觉效果,展现详细的军旅生活,可以更好地塑造花木兰忠诚英勇的银幕形象。叙事文本在人物心理、性格刻画方面的不足,通过影像的扩展得以弥补[1]。从替父从戎到解甲归田,读者只能感受到一个模糊的“巾帼女英雄”形象,而影像化的木兰故事,融入了创作者的感受与价值判断,通过对人物造型、语言、行动等方面的刻画,赋予花木兰更加丰富的情感,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木兰形象。

除此之外,木兰故事本身包含的民族题材、性别题材等又为叙事提供了开放的议题,以古老的东方中国为背景展开奇幻故事,更易引发观众遐想。因此,选取传统的中国作为表现对象,一方面满足了其他国家观众对古老东方文化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借助“中国文化”的外衣,巧妙地迎合了中国市场,吸引到更多的中国观众为电影买单。

(二)性别差异与消费主义交织

迪士尼向来以塑造公主形象著称。木兰题材恰好适应迪士尼现代的女性形象要求,木兰出身于平民家庭,没有公主显赫的家世背景,却能凭借自己的实力保家卫国[2]。这一价值内核与美国梦中“小人物也能成为大英雄”的核心精神契合,与一般意义上以男性为主的“大男主”英雄主义电影,木兰题材影片在视觉呈现上更为新颖。

其次,在消费主义大环境下,观众普遍追求感官刺激,而木兰题材影片恰好滿足这一需求。1928 年中国拍摄的《木兰从军》,利用古战场拍摄了大量震撼的画面[3]。影视技术的进步使电影具备展现宏大场面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导演想要重现“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一震撼场面,来迎合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需求。

同时,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木兰题材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在性别差异叙事上具有天然优势。选取在市场中较有号召力的女星,首先满足了观众对花木兰形象的想象。同时,女扮男装这种跨性别的视觉化呈现满足了观众对于两性冲突的猎奇心理。以女性为主体的叙事满足着观众的求异需求,既表现出对正义的呼唤,又兼顾了细腻的情感,使女性拥有主动权[4]。

二、迪士尼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

迪士尼电影塑造的木兰形象凸显了中外文化差异,无论是外形塑造还是内在精神和性格的刻画,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木兰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一)跳脱的东方女孩

动画版的木兰,在形象气质方面更加突出西方特点。迪士尼电影将木兰打造成一个有着小麦色皮肤,高颧骨,丹凤眼,宽眉毛,厚嘴唇的“东方女孩”形象。这样的中国女性形象被西方津津乐道,但与中国传统意义上具有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嘴的美女形象背道而驰[5]。迪士尼电影对木兰形象的塑造反映出西方世界对中国人形象的认识存在缺陷,也表现出影片对西方市场的迎合。

人物性格设定方面,迪士尼的花木兰热情奔放、活泼开朗。影片一开始便展现她武艺高强,跳脱的性格与当时社会对女子的要求相悖,记不住“三从四德”要抄在手上,搞砸媒婆的相亲会等,与中国人传统认知中端庄贤良的木兰形象大相径庭。织布机这一道具的运用在还原文本上略显尴尬,性格独特的东方女孩在很大程度上也倾覆了观众传统的认知。

(二)家国本位与追求自我的碰撞

在中国传统的木兰故事中,木兰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出征的出发点是为国尽忠、为父尽孝,从家国本位出发为性别“僭越”行为提供了合理内核。在封建社会,女性的这种跨性别行为绝对不被允许,但从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木兰这一行为又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并且值得称颂[6]。就《木兰辞》文本而言,木兰从军的动力在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凯旋后她放弃朝廷的赏赐,回归了原本生活。出于孝道替父从军,效忠国家后回归女性本来角色,既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标准,又以内外兼修的女性形象受到世人称赞。

迪士尼电影塑造的木兰形象,虽然也是以忠孝为出发点将木兰送上疆场,但其本质仍然是主人公自我价值的实现。影片通过一系列铺垫为木兰离家上疆场做足了准备工作。表面上看起来与传统意义上的替父出征没有区别,而离家的木兰说出了至关重要的一句话:“我可能并不是为了尽孝,我可能只是想证明自己有能力。我想当我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的时候,可以看见一个巾帼大英雄。”[7]由此看出迪士尼所传递的价值观有别于中国传统叙事,明确体现出独立自主、自我发现与自我确认的价值追求。

家国本位与追求自我这两种观念在迪士尼电影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迪士尼版花木兰虽然是中国人、中国故事,但传递出的是西方的价值观念[8]。为家国奉献的木兰在迪士尼改编下成为勇于追求自我的独立个体,在保留中国元素的基础上,传播着自身文化,其文化输出方式值得借鉴。

三、迪士尼花木兰形象塑造对中国元素海外传播的启示

迪士尼对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与中国观众认知之间的隔阂正体现为对于国家形象“他塑”与“自塑”之间的矛盾。国家形象是在“自塑”与“他塑”博弈的过程中建立并发展的,迪士尼电影所呈现的木兰故事有着明显的“自我东方化” 倾向,但其对于中华文化的取材以及成功的国际传播经验是值得我国在国家形象“自塑”过程中借鉴的。

(一)理性应对“他塑”

电影题材虽然取自中国故事,但呈现出一定的美国特色。主人公花木兰由中国传统的含蓄温婉转为热情活泼的“迪士尼公主”[9]。主角平民出身,却能主导战役,营救皇帝。配角木须在祠堂祖先中不受重视,却能帮助木兰建功立业,光宗耀祖。龙在中国是高大严肃的形象,迪士尼塑造的木须龙不仅外形渺小,还是幽默搞笑的代表。从主角到配角,他们的命运都体现了个人英雄主义精神[10]。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种遗憾。因为木兰形象虽被美国文化接纳,但其忠孝内涵却被异化为个人英雄主义,实质仍然是西方思想文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呈现给观众的中国故事,自然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很难被中国观众接受。但从传播角度来看,“外来文化中有一部分被采纳,其余部分被排斥”,这是文化传播的必然结果。结合其海外传播效果而言,迪士尼对木兰形象的“他塑”实际为中国形象更好地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更多中国元素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参考。

(二)积极主动“自塑”

“自塑”与“他塑”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本国与他国对于国家形象在认知层面存在的信息偏差与过程偏差。当“自塑”为主时,国家形象呈现积极正向,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负面的“他塑”形象,进而巩固国际话语权并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反之则对本国的形象不利[11]。国家形象正是在“自塑”与“他塑”的博弈中不断塑造。因此,“自塑”才是打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根本。

在积极主动的“自塑”过程中,迪士尼的传播思路值得借鉴。第一是增强传播主体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传播主体需要了解不同地域受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从而增强传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12]。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既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又有能为世界所接受的共性,冰墩墩走红网络无形之中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13]。第二是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木兰题材是中国故事,我们有必要将这些精神内涵更加深刻、完美地诠释出来[14]。第三是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开放自信又要谦逊谦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借助共情等叙事策略让海外观众认识中国、认知中国,最终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用国际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要摒弃以往刻板、单一的传播方式,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要选取符合国际习惯的话语表达,即用国际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全球思维,减少以自我为中心的单向传播,从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发,寻找共同话题,寻求共同利益与追求[15]。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中国在进行国际传播过程中更应该借势发掘更多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共同话题,从而更好地激发国与国之间的共鸣,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用国际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利用影像传播中国声音。影视作品在对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作品是艺术与思想的统一,能传递中国文化内涵,展现中国精神。从早年的《卧虎藏龙》《一代宗师》到近年来的《流浪地球》系列,中国电影在影像叙事与艺术表现方面不断进行着国际化探索,更多关注人类命运、传递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四、结语

西方语境下对中国元素的表达存在“误解”不可避免,但迪士尼对于木兰题材的改编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在影视作品中传递中国精神、中国理念,通过影像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实的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张早早.扑朔迷离的木兰:不同文化语境下“木兰电影”的叙事话语研究[J].北京電影学院学报,2020(4):42-48.

[2] 鹿佳妮,姜智芹.易装、性别与女性困境:美国儿童绘本中的木兰形象[J].外国语文,2020,36(4):27-33.

[3] 林丹娅,张春.性别视角下的迪士尼改编《木兰》之考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56-163.

[4] 包相玲.解读花木兰中西文化形象的冲突与融合[J].电影文学,2013(3):86-87.

[5] 张成智,余人.从《花木兰》传播看“讲好中国故事”[J].编辑学刊,2023(1):31-37.

[6] 常娜.跨文化视角下迪士尼真人版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研究文献综述[J].汉字文化,2021(20):126-127.

[7] 封艳梅.迪斯尼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形象解读[J].电影评介,2007(14):33-34.

[8] 唐旭.电影《花木兰》中的东方主义浅析[J].声屏世界,2022(3):126-128.

[9] 苏喜庆.跨文化编码:《花木兰》符号叙事研究[J].电影文学,2021(22):118-122.

[10] 苏航.从《白雪公主》到《花木兰》:女性主义视角下迪斯尼公主电影的嬗变[J].东南传播,2021(10):76-79.

[11] 陈卓,王帅.镜像嬗变:“花木兰”多重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之维[J].电影评介,2021(14):55-58.

[12] 田园.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之解构[J].传媒论坛,2023,6(6):68-73.

[13] 刘燕.《花木兰》作为表述的文化定见与变异[J].四川戏剧,2022(6):120-122.

[14] 刘泽溪,邹韵婕.《花木兰》的他者化想象和东方主义困境[J].电影文学,2021(5):89-93.

[15] 郑敏.《花木兰》:东方想象与文化误读[J].电影文学,2021(5):118-120.

作者简介 陈婧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滕佳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批评。 孟繁烨,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中国元素国际传播花木兰
花木兰
花木兰
安阳有个“花木兰”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