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市:打好乡村善治“组合拳”

2023-09-07 10:55
唯实 2023年7期
关键词:东台市组合拳农村

李 杰

乡村治,郡县稳;郡县治,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东台市位于江苏沿海中部,市域总面积3557平方公里,是全国“三户一村”创评的发源地、全国农民道德评议的首创地,2019年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6部门确定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2022年被确定为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近年来,东台市创新探索、先试先行,走出了乡村善治新路径。概括来说,就是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注重智能化手段与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互促,在全面提升农村环境中打造和美乡村,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乡村治理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汇聚乡村治理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近年来,东台市把强化政治功能、注重政治引领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党建领航”行动,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进一步增强乡村治理的组织凝聚力。

打造“硬核堡垒”,抓强基示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一是健全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放在首要位置,成立基层治理委员会,设立工作专班,配强工作力量,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界参与的乡村治理工作格局。二是健全乡村治理网格体系。以322个涉农村居党组织为主体,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创建以党支部书记为网格长、党员为网格员的乡村治理网格,实现1421个网格多网合一。三是建强乡村治理阵地堡垒。新建党群服务中心18个,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形象和功能,让党群服务中心既聚人气、更聚人心。

管好“头雁队伍”,抓关键少数。村书记是基层治理最直接的执行者、推进者、组织者,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效果,关系着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一是规范村书记行为。出台村书记履职“十准十不准”标准,每年进行述职评议,对群众满意度不高、工作实绩不明显的村书记及时更换调整。二是狠抓村“书记项目”。切实发挥书记抓项目的“领头雁”作用,实施370个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书记项目”,每季度开展“项目观摩家家到”活动。三是推动村书记牵头创业。遴选15个创业型村支书试点村,均由镇党委书记挂钩,推行承诺上岗,明确任期目标,以清单反馈、每月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跟踪项目推进情况。

突出“薪火相传”,抓后备梯队。人才流失和农村的空心化,是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东台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近50岁,大专以下学历近1/3,近两年农村常住人口流失超1万人。针对这一现状,东台市聚力实施乡村治理人才储备三年行动计划。一是开展“青蓝牵手”结对计划。每镇配备1名组织员,每村储备2名以上乡村治理后备人才,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蓄足“源头活水”。二是推进“菁英强村”行动。召开定制村干部交流座谈会,组织9名菁英人才和14名定制村干部到村任职,选派50名名校优秀毕业生、机关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三是实施“田园工匠”计划。加强乡村工匠实用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联合市域内的联合开放大学,每年组织百名村干部入学深造,示范带动更多工匠型人才参与乡村治理。

二、以四治融合为支撑,放大多元融合集成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近年来,东台市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注重发挥智能化手段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以此破解乡村治理难点、堵点,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找准“自治”切入点,充分发挥村级基层组织和村民的主体作用。在市级层面,探索推广“两份清单”,依法赋予基层群众自治组织10项职能,明确其协助政府工作的21个事项。在镇级层面,签订《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协议书》,建立基层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履职履约双向评估机制,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在村级层面,进一步健全村级事务运行规则,认真落实“五个所有”(即所有决定村民定、所有决定都签定、所有讨论都参与、所有财务都公开、所有干部不碰钱),让普通村民对村级权力的运行“听得到、看得见、说得上”。

深化“法治”着力点,以规章制度约束主体行为。一是推进依法治理。坚持把法治作为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以民主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乡贤促进会和法治宣讲课为主要内容的“法治三会一课”工作机制,重普法,抓源头,管重点,不断提高乡村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二是引导村民守法。明确村书记为“法治带头人”,网格员为所在网格的“法律明白人”,同时为每村聘请1名法律顾问,通过村级法治宣传课促进村民知法守法。三是解决问题靠法。依托民主议事会,以法治思维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确保“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办事有依据”。

把牢“德治”关键点,充分体现乡村治理中的德治教化和道德约束作用。一是汲取道德楷模精神力量。宋朝范公筑堤御潮,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佳话;当代林工守正创新、无私奉献,敢叫荒滩变绿洲,才有了东台现在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森林。东台市以“范公精神”“林工精神”为城市精神,引导一代又一代东台人先忧后乐、甘于奉献。二是唱响“德耀东台”品牌。扎实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星级文明户评选、农民道德评议和德治专题道德讲堂等活动,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树立良好乡风、民风、家风。2020年至今,全市先后涌现出各类“好人”、道德典型400余人次,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三是深入实施志愿服务。围绕“一老一幼”等群众关切问题,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积极推广“智慧养老”新模式,组织“特别关爱”小分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构建“15分钟”志愿服务圈走近“一老一幼”。举办形式多样的文明主题读书活动,定期开展世界读书日志愿服务活动和“一起读课文”活动。

紧盯“智治”突破点,以数字赋能实现信息化精准治理。一是畅通诉求表达渠道。依托云视频等平台,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既听见村民的“顺耳话”,也收集村民的“逆耳言”,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二是推进数据共享。高效整合“12345”政务服务平台、110、数字城管等系统资源,打通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实现基层治理数据实时共享。三是推进问题快速处置。村居设置综合“智慧室”、村民客厅、村数字服务中心等功能区,安排专人汇总从不同渠道反映上来的问题,将相关问题梳理后流转至相关线、办、前哨支部和组,通过一键呼叫系统10分钟内到达村域,实现各类突发事件全程闭环管理。

三、以环境提升为驱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近年来,东台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重点推进村庄整治、镇村污水处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倡导婚俗改革,推动移风易俗,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持续优化农村发展质态。回顾全市322个涉农村居发展过程,农村环境越宜人,发展的形态质态就越好。一是改善农村住房。开展新一轮村庄规划修编,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农房建设空间,通过梳理村庄规划、实地摸排、土地整理等方式,全面掌握可利用建设用地情况,积极引导农户原址插建翻建。2022年,全市共规划建设老G204、串场河等10条示范带,新插建农户598户。二是开展全域整治。2022年10月以来,东台市重点围绕“路、河、房、田、集镇”等五方面,集中组织秋季环境专项整治提升行动,道路移步易景,河道水清岸美,房屋拆旧出新,农田阡陌纵横,集镇示范引领,乡村各美其美,并获评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一等次。三是打造示范村居。近年来,东台市成功打造“8镇11村”“7镇7村”等两批人居环境示范点,艺术红庄、渔乡巴斗、水韵周黄等美丽乡村各领风骚。以时堰镇红庄村为例,该村围绕党建阵地、艺术展陈、书屋培训等24个重点项目和功能节点,邀请文化学者、策划专家为各分区点位命名、设计LOGO,凸显艺术品位,建成后的区域艺术气息浓郁,已成为网红“打卡”点。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乡村治理的核心是共建共享,为此东台市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向农村倾斜。一是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2023年市人代会票决确定了学校新建扩建、医疗能力提档升级、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等2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度总投入约77亿元,其中很多涉及农业农村领域。2023年年底前将新改造2所镇级中小学,建设17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二是建好基础公共设施。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2022年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18公里,实施危桥改造60座,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34公里,新建农村5G基站220个,让更多农民享有高品质的生活。三是提升运行管护水平。系统实施综合治理,明确管护标准,优化管护队伍,结合“路长制、河长制、林长制”开展网格化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健全符合农村实际、得到农民支持、常态长效运行的管护机制,努力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美好生活。

深入推进婚嫁移风易俗。东台市是全国农民道德评议活动的发祥地,但一些婚俗陈规依然存在。从2021年起,该市以建设婚俗改革试点市为契机,由点及面深推移风易俗。一是大力举办主题活动。每年在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和黄海森林公园举办汉文化特色婚礼,倾力打造“东方情人节、东台七夕节”。专题举办“新婚尚·为爱减负”首届婚俗改革宣传日活动,邀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代表为新婚夫妇颁发结婚证。二是全面倡导“五讲四简”。围绕“五讲四简”婚俗主题,举办“婚俗改革青年说”“清正家风”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婚事新办、简办、廉办,进一步弘扬孝爱文化,将乡村治理推向深入。三是立规明矩强化约束。成立红白理事会,确定操办婚事具体原则,规定婚事操办审定程序,将倡导婚事简办、淡化彩礼和本地优良乡风民俗写进村规民约,纳入村民积分考核,加强村民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自觉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等不文明行为。

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绘就全民共享“幸福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近年来,东台市扎实开展强村富民帮促行动,做强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拓宽共同富裕的道路。

坚持高位推动,健全组织化体系。能否实现村强民富,很大程度取决于组织化程度。基于此,东台市将建立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作为主攻方向,构建“以市农业投资发展公司为龙头、镇农业投资公司为骨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肌体”的三级联动推进体系。一是市级层面成立“农投公司”。加快“东台大粮仓”整体品牌策划、东台农产品整体营销,打造1.5万亩现代农场。线下开设5家实体店铺,打造旗舰矩阵;线上发布“大粮仓·东台香”系列短视频,签约4家销售平台,上线特色农产品百余种,单月销售额超千万元。二是镇级层面成立“农发公司”。14个乡镇实现“农发公司”全覆盖,其中6家实体化运行,主要项目包括镇村集体资产经营、规模土地流转、大面积粮食蔬菜种植、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在这一过程中,溱东镇先试先行。该镇2021年组建东台市万舟农业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加速资金聚集、流转,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投资500万元建成开庄港口,对外出租用于砂石转运,每年收取管理费用100万元左右,走出了镇级致富的新路子。三是村级层面领办“合作社”。一方面,抓好常新资源发包、资产出租这些“常规套路”,另一方面,突破惯性思维,通过联合经营、村企合作等方式,发展特色手工、休闲旅游等项目,提高村集体参与度并从中分享更多收益。2022年,该市80家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总收入4092.38万元,收益529.16万元。

深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农民要致富,效益在土地,流转是关键。东台市坚持“应流转、尽流转”,明确“西部70%、中部50%、东部35%”的比例标准,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推进生产集中连片,使布局更加合理。推行“小田”变“大田”,加大废沟废塘、低质低效土地资源的整理开发利用力度,积极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稻菜(瓜)轮作模式,发展高效设施农业,2023年将新流转土地面积6.79万亩,比例提高到39%以上。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建设一批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一批优秀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开展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推动农户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聚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优化农业结构,推进产业化进程。东台市设施农业面积62万亩(居全省第一),拥有9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全省最多),农业加工值750亿元。如何发挥好农业优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是必须回答的课题。近年来,东台市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融合发展”的思路,聚力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农业品牌增值等重点环节,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治理高效。一是推动产业开发大提升。瞄准全产业链招商,集中精力招引精制粮油、瓜果蔬菜、特水产品、冷链物流等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形成西瓜、蔬菜、粮油、禽蛋、水产、茧丝绸等6个超30亿元产业,吸纳8.7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26万农户创收增收。二是推动融合发展大提升。围绕东部滩涂风貌、中部田园风光、西部水乡风情,打造甘港老家、安丰古镇、西瓜农园、世遗小镇、森林公园等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办好“瓜儿熟了”“稻田画”“森呼吸”等主题活动,推动形成“百园齐放、各镇争鸣”发展态势。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大提升。建立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带动能力。聚焦“互联网+”战略,大力发展京东数字农场、智慧农业、云仓等农业信息化载体,推进信息产业同农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实施设施农业“机器换人”、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应用两大工程,推动农业设施装备升级换代。

猜你喜欢
东台市组合拳农村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打好“组合拳” 书写新答卷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打好“组合拳” 攻克“坚中坚”
洗书记
练琴记
“组合拳”中出效益
朱共山的光伏组合拳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