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与治疗研究

2023-09-08 15:22李春雨
吉林畜牧兽医 2023年7期
关键词:钩端鼠类螺旋体

李春雨

彰武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彰武 123200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全身性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导致,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猪是此疾病最为主要的两个传染源。猪一旦患有此病,初期会出现高热现象,全身酸痛、皮肤坏死、黏膜出血、淋巴结肿大,这些都属于钩体毒血症状。进入到发病中期之后,会出现肺出血、黄疸、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同时呼吸变得困难,靶器官出现损伤。钩端螺旋体病具有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的特点,呈四季流行,一旦猪场内的生猪被感染,势必会大范围传播,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切实提升生猪养殖效益,保证食品安全,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治疗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是一种形态细长的微生物,其内部有着密集而规整的螺旋结构,因此被称为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病原的两端呈弯曲状,整体看上去犹如弹簧,可以旋转移动。目前已知的螺旋体种类较多,其中对人类及动物具有致病性的19 个血清群中,血清型不少于170 个。螺旋体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分布最为密集的当属于温暖、湿润、多雨、植被茂盛、水田密集的地区,这种微生物在雨后的积水坑里非常容易被分离出来,所以在预防和治疗该疾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地面的积水进行清除,让地面始终保持干燥,日常做好通风。螺旋体遇到阳光直射、高温、干燥环境时,自身的抵抗力会大幅度削弱,虽然在严寒环境下可以生存,但繁殖的概率极低,兽医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消毒剂就可以完成灭杀,在疫病流行时加强消毒可以使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

2 流行病学

钩体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气候温暖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除了猪之外,鸡、鸭、鹅、羊、马、鼠等可能感染此病原,从而导致疾病,同时也可以感染人类,属于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菌。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猪、带菌猪、鼠类,通常情况下,生猪的带菌期可以达到一年以上,而鼠类带菌期则是终生的。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都能被该菌侵染,但以妊娠母猪、仔猪所受危害最为严重,妊娠母猪的临床症状是流产、死胎、产弱仔猪。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破损皮肤、黏膜、消化道的水平传播,另一种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的垂直传播。此种疾病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7 ~9 月份为高发期,以散发和地方性流行为主。这种疾病很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暴发,在第一次暴发之后,会暂时平息下来,然后在5 ~50 d 内再次暴发流行。通常情况下,它不会持续暴发,而是呈现出一条阶梯状,而且从一处场区发生疾病,继而蔓延到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家畜的情况也是少见的。钩端螺旋体在宿主体内主要存在于肾脏、尿液和脊髓液当中,在急性发热期间,钩体在血液和各个脏器中都有大量的分布,并通过尿液、粪便排出体外,此时便会对饮水、土壤、饲料、圈舍等造成直接污染,并威胁到其它健康动物。当动物感染钩端螺旋体之后不会立刻发病,而是要经历大约2 ~20 d 的潜伏期,之后就会持续一周菌血症,患病动物出现高热症状,钩端螺旋体开始侵入多种组织器官,会在肾脏中进行大量增殖,最终以泌尿形式排出体外,排毒期大约持续2 个月。

3 临床症状

每一种血清型钩体对于猪的致病力是存在差异的,生猪发病严重性与其自身的免疫能力、进入体内钩体量息息相关。总的来说,猪钩端螺旋体病有着感染力高、发病率低的特点,大多数患病猪的症状都不严重,发病时间最短为1 ~2 d,最长为2周以上。患有急性黄疸型的生猪,会出现发热、黄疸、厌食、皮肤干燥的症状,患病猪会出现后肢无力、浑身颤抖的症状,可视黏膜发生泛黄的情况,尿液呈茶色或者伴有血丝,经常会发生突然惊厥而死亡的情况,病死率极高,病程只有1 ~2 d。亚急性和慢性型钩端螺旋体病多见于已经断奶的仔猪、保育猪,大部分都是急性型转变而来的,外部症状是精神萎靡、背毛杂乱无光、食欲不振,喝水增多,体温升高,眼结膜出现充血和红肿,鼻孔流出浆状液体,呼吸困难,步态蹒跚,上下颌、头颈浮肿,指压凹,久久不能复原,尿液呈黄色或血红色,大便时干时稀,个别病程可达一月之久,容易造成二次感染。猪舍里有明显腥臭味,康复猪生长速度变得缓慢,由于只吃不长,因此容易变成“僵猪”。妊娠未满一个月的母猪,在被钩体感染4 ~7 d 后就会出现流产,流产率最高达到70%。母猪在流产前体温会有略微有所上升,鼻腔不通气且干燥,死胎的体表有出血的斑点,实施剖检的过程中可以直观看到内脏黄染,但是由于弱仔在出生后不能站立、自行吃奶,大约2 d 就可能引发死亡,母猪生产后少乳、无乳都是正常现象。

4 预防措施

4.1 加强免疫接种

预防钩端螺旋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钩端螺旋体多价苗进行预防接种,让肌体中产生中和抗体,在灭杀毒株的同时,有效提升猪群免疫力。接种剂量为:15 kg 以下每头注射3 mL;15 ~40 kg 每头注射5 mL;40 kg 以上每头注射8 mL,按照健康猪、假定健康猪、病猪的顺序依次进行接种。相比于其他致病源,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型相对较多,按照抗原组成能够分成19 个血清群,每个血清群中又包括大量血清型,考虑到不同动物所感染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均有所不同,因此通过接种多价疫苗进一步提升防治成功率。从临床角度而言,虽然注射多价疫苗无法保证适用于各种血清型毒株,至少能够在生猪体内产生已接种毒株的抗体,降低被此毒株感染的概率。

4.2 切断传播途径

猪钩端螺旋体病可以通过消化道、黏膜接触、血液等途径传播,有效预防钩端螺旋体病感染,需要重视对传播途径的控制,灵活采取多种控制措施。日常饲喂用的饲料、饮水必须要保证清洁无污染,有条件的猪场可采用饮水机,将传统露天饮水槽淘汰,依托封闭管道稳定安全输送水源,降低水污染概率,适量添加葡萄糖、维生素C,以此来增强猪群抵抗力;摒弃以往抛撒式饲喂方式,而是要将饲料定时定量地放入料槽内。猪场、圈舍要保持清洁卫生,每周固定消毒两次,做好内部通风,对于生猪的粪尿、垫料应采取发酵方式集中进行处理,这样就能很好地降低氨气浓度,减少病原体的产生。在酷暑炎热的夏季到来时,应加强蚊虫灭杀,傍晚在圈舍内点燃专门的兽用蚊香,辅助驱虫,采取一定的防暑降温措施。

4.3 隔离、防控传染源

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猪、潜伏期感染猪,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此种疾病能够传染多种动物,也就是说它们均有可能成为钩端螺旋体的潜在宿主,存在威胁生猪健康的可能性。鼠类动物在钩端螺旋体病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鼠类被感染病菌后通常会以健康状态携带毒株,外加鼠类活动范围极其广泛,其排出的尿液中含有病原,死后的尸体也会对土壤、水源造成污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猪感染的概率。基于此,饲养人员需要在猪场外围用宽尖石子铺设1 m 宽的小路,目的是为了预防鼠类窜入猪场,在猪场内投放灭鼠药,比如1%安妥、2%鼠敌等。猪场内禁止养猫养狗,同时也要防范外来猫狗进入猪场,打造全封闭管理的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实行单独饲养,一旦发现母猪存在迟发性流产症状,需要及时安排专业人员为其检查,同时采取无害化措施处理好胎儿、胎盘、胎盘组织,并全面喷洒火碱,对被污染地面实施彻底消毒。

5 治疗

在猪群中如果发现患病猪,需要视为全群感染,及时对其进行隔离,实施全群治疗。全群治疗主要以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治疗方法为主,将多西环素、四环素、头孢噻呋等按照1 000 g/t 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持续饲喂一周,能够为患病猪很好地缓解带菌状态,消退一些早期症状,此种方法应对于怀孕母猪可以有效预防流产。针对患急性、亚急性钩端螺旋体的生猪,由于采食量显著下降,肝脏功能受损,造成患病猪抵抗力下降,倘若仅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正确做法是将抗生素治疗、支持疗法同步应用,从而达到促进血管扩张的目的;通过肌肉注射樟脑硫磺酸,强化患病猪泵血能力,如此就能使泵血压有所提升,一段时间后患病猪开始大量排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死率。出现黄疸症状的患病猪通常血液中的血细胞含量不高,为促进红细胞生成,需为其补充叶酸、铁制剂。如果患病猪身体部分皮肤有坏死现象,需要及时利用0.1%高锰酸钾对该部位进行冲洗,接着将红霉素软膏外敷,如果皮肤发生严重溃烂,则要应用地塞米松,通过外敷消除皮肤炎症。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宜早不宜晚,特别日龄较小的生猪,感染后极其容易发展为急性症状,出现黄疸后死亡率也会直线上升,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务必引起重视。兽医与养殖人员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因为有些血清型病原对人有着极强易感性,若发现疑似症状需要及时诊断、治疗。

6 结语

综上所述,钩端螺旋体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种类非常多,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即使康复后依旧会长期带菌,此种病原菌喜潮湿环境,特别是在水中存活时间会更长,由于也会传染人类,因此属于人畜共患病。生猪养殖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治疗,全面了解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同时养殖期间应密切关注每一头生猪的外部变化,一旦发现疑似病症需要第一时间采取隔离措施,并安排专业人员早期诊断、对症治疗,力求促进生猪健康生长,助力养殖人员获得理想化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钩端鼠类螺旋体
福建省北部地区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及分离株分子特征研究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免疫预防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贺兰山西坡鼠种内脏重量与海拔梯度关系研究
天津七里海湿地鼠类十年变化
家畜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及预防
RNA干扰沉默STAT3对胶原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犬的钩端螺旋体病
冷库鼠类防治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