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埃及国家形象构建的成效、挑战与对策

2023-09-08 06:20陆鑫娅
国际公关 2023年14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

摘要:中国在埃及国家形象构建的“他塑”现实大体与中国“自塑”行为相符。随着中埃政治、文化、经济交往,中埃人民交叉范畴化中埃关系,逐渐凝结“中埃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认同,埃及人民由此生成对中国总体正面性评价。然而,中国仍需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完善在埃形象。本文探究埃及主流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分析此形象成因,针对中国在埃及的形象构建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国家形象;中埃命运共同体;中埃关系

国家形象的构建本质上是公众通过媒介对一国产生主观认知的他塑行为,但也依托于国家代理者对本国形象的自塑举措。埃及作为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支点,探析中国在埃及国家形象的构建有助于加深中埃战略伙伴情谊。本文先探究埃及主流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再通过中埃双边交往分析此形象何以生成,最后针对中国在埃及形象构建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之策。

一、埃及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埃及主流民众对中国整体性知觉和评价形成了埃及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基于认知主体的差异,埃及主流民众可以分为民众、学者及政府三个圈层。中国在埃及主流民众心中整体上呈现出友善的、有吸引力的大国形象,但中国国家形象他塑现实与自塑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一)埃及民众眼中的中国

埃及民众对中国的感知是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成效最直观的呈现,反映出中国对埃和平交往政策的落实情况。对于埃及众多劳动人民来说,遥远的中国形象因大量涌入埃及市场的中国商品变得具体,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成为构建埃及劳动人民社会认同的符号,使埃及民众切实感受到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根据一份调查对象主要为埃及开罗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亚历山大大学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埃及大学生对中国政体、国家性质等政治认知不够充分,但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极为感兴趣;53%的学生认同中国 “和谐世界”的外交观点,91%的学生认为目前中埃关系有利于两国经济发展。[1]

(二)埃及学者眼中的中国

埃及学者主动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切面考察中国,是中国国家形象他塑的理性部分。穆罕默德·努曼·贾拉勒是埃及前驻华大使与中国问题专家,他认为中国宣称的 “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贸易利益”原则是健全的经济原则。中国需要帮助阿拉伯国家发展民用工业和经济基础,实现中阿工业一体化;阿拉伯国家在投资上应该看向潜力巨大的中国,并寻求中阿深化投资领域的创新机制。[2]邵基·贾拉勒是埃及著名思想家、作家与翻译家,于2011年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 “中国文化推介贡献奖”。邵基认为埃及和中国无疑在走同一条路上——努力摆脱过去的重负,渴望登上文明的阶梯,利用科学和文化来建设社会;为实现埃及复兴,埃及应审视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与互动,了解历史发展规律。[3]

(三)埃及政府眼中的中国

官方媒体通过报道客观事实传达信息,同时选择事实表达主观意见,体现政府立场和政治倾向。相比欧洲国家利用非洲资源发展本国工业的做法,埃及政府更认可中国的发展经验。《金字塔报》是埃及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代表埃及政府官方立场。2018年10月27日 《金字塔报》题为 《把中国经验带到非洲》的报道中提到 “中国向非洲提供的不仅仅是支持、援助和投资。它提供了与贫困作斗争的‘中国经验,非洲国家可以学习和效仿这种模式,以结束非洲大陆的长期贫困,并从以农业或渔业为基础的经济转变为以工业和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国家领导人的外交态度是政府立场的重要体现,埃及总统塞西致力于促进中埃双边关系,谋求共同发展,他表示 “埃及热衷于利用埃及和中国官员定期会晤所创造的势头,加强与这个亚洲国家在各领域的合作与协调。”

二、“中埃命運共同体”背景下的中埃双边交往

新形势下,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面临新机遇,中埃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正当其时。长久以来,中国与埃及在政治、文化、经济交往中交叉范畴化,逐渐凝聚 “中埃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认同,埃及主流民众基于此过程中的原型潜移默化地刻画中国,生成对中国的群体印象即中国的国家形象。

(一)政治交往:中国是心意相通、休戚与共的伙伴

集体记忆是群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制度化的一种群体记忆,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起着维护国内团结、增强国民认同感和凝聚力的作用。群体为人们提供社会认同,领导人是群体认同中最为重要和可靠的信息来源。1956年中埃正式建交,埃及成为首个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非洲阿拉伯国家。进入21世纪,两国元首交往频繁,中埃政治互信进入新阶段。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埃及,并在 《金字塔报》发表题为 《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 “中埃关系是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起点,代表了中阿关系的高度和温度”。2022年2月,塞西总统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并表示:埃方一贯支持中方在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的立场,愿做中国真诚的好朋友。在中国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塞西总统是最早向习近平主席致信表示关切的外国元首之一。在埃及国内疫情肆虐之际,中国政府向埃及援助三批抗疫物资。中埃之间共同的集体记忆是中埃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背景,也在埃及人的记忆中雕刻出中国整体的国家形象——中国是埃及心意相通、休戚与共的伙伴。

(二)文化交往:中国尊重文化差异、极具文化魅力

中国与埃及同为文明古国,在彼此尊重、相互欣赏对方文化的氛围下,中国文化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缩短中埃人民心理距离,吸引埃及人民了解中国文化,他塑中国形象。为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新闻出版、广播电影在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2013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 “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以促进中埃民心相通,成果显著。阿拉伯语版 《父母爱情》在埃及国家电视台同期播出,收视率达3.8%,打破了埃及国家台的历史纪录,观众人数多达400万。良好就业前景吸引众多埃及年轻人学习中文。截至2020年9月,埃及已建成两所孔子学院、3所独立孔子课堂、两所孔子学院下设孔子课堂,共计有16所埃及院校开设了中文专业或汉语课程。2019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共建 “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旨在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围绕基础研究和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的需要,共同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中埃在文艺、教育及学术交流中形成的社会认同,凝结为构建中埃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核,中埃文明交往路径是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成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典范。

(三)经济交往:中国是谋求经济共同发展的大国

塞西参加总统竞选时提出埃及 “振兴计划”,意在通过吸引投资和引进技术使埃及脱离经济困境,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后,中国企业需要寻找广阔的国外市场,构建中埃命运共同体是两国发展的大势所趋、两国人民的心之所向。中国是近年来对埃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是埃及真诚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埃贸易总额达199.8亿美元,同比增长37.3%,其中中国自埃进口额达17.1亿美元,同比上升85.2%,前三季度,中国对埃全行业直接投资额为2.23亿美元,同比增长1.5倍。[4]在中埃经贸合作中,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位于 “一带一路”和 “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交汇点,是投资密度最大、单位产出最高的工业园区之一,被塞西总统称为 “中埃经贸合作的典范”。中国企业为埃及带来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商业管理模式,推进埃及的产业层次变革,推动了其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埃及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一带一路”倡议与 “振兴计划”对接下的中埃经贸往来,关联到埃及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观地刻画出中国谋求共同经济发展的大国形象。

三、中国在埃及国家形象构建的挑战与建议

中国在埃及的国家形象构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中埃交往中仍然存在隔阂,中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仍然面臨挑战。即使埃及人民心中的 “中国形象”由 “他塑”生成,中国改善其在埃形象的 “自塑”行为仍大有可为。

(一)政治层面:引导国际媒体他塑中国形象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以及与阿拉伯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引起西方大国的警惕。这些国家借助国际传媒大肆宣扬 “中国威胁论”,借此损害中国国家形象,埃及媒体不自觉间成为西方媒体的传声筒。面对 “中国威胁论”等负面国际舆论,中国需要坚定国家形象自塑的主体意识,解构负面形象——消除西方对中国的制度偏见,强化正面形象——增强国际对中国的制度认同。通过国际媒体形象化中埃命运共同体是国家形象构建的关键一环,中国外宣部门应由 “主导”转向 “辅导”,让相关媒体在引导下有的放矢地呈现中埃命运共同体框架下中国真实友善的国家形象。一要提升中国媒体国际报道能力,以中国视角提供更具时效性的涉华重大国际事件报道,在国际舆论场把握话语先机,同时增加阿拉伯新闻媒体的曝光度。二要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通过海外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更贴近中埃人民生活的信息,吸引流量。

(二)文化层面:传播“和谐文化”拉近中埃距离

中国与埃及文化虽然有诸多共通之处,但从本质来讲属于异质文化,其间差异容易导致埃及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偏差,从而产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误读。为了应对因文化差距带来的挑战,中国要大力发展文化外交,运用中国文化独特的吸引力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文化形象。中国在对埃及的文化政策体现以和谐文化为底蕴的 “和平发展”的特征,以此展现中国 “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最大限度打破中埃思想文化障碍,引发中埃人民深层共鸣,增强埃及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在文化外交的推动下,中国要大力发展与埃及的公共外交。借助文化交流,加强与埃及民间的交往与合作,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地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借此消除埃及人民 “我们—他们”的群外差距,形成中埃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认同,因群内偏好塑造积极的中国国家形象。

(三)经济层面:优化助埃模式实现合作共赢

埃及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国的地位,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挫伤了埃及与中国的贸易积极性,使得埃及不断增加对华的反倾销法案;另外,虽然中国分档次向埃及出口各类商品,但其中也不乏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日用品,引得埃及民众抱怨中国产品质量。虽然当前中埃经贸关系存在一些摩擦,埃及 “振兴计划”和 “一带一路”倡议正在落实,中埃双边贸易的相互需求却在不断增长。埃及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他们计划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来实现这一目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积累资本,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中国面临着产能过剩等问题,需要通过转移过剩优质资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而埃及则需要引进更多的资本和技术以发展制造业,因此中埃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提高埃及国内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中埃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首先,要通过严格履行质量主体责任的法律规定,对违法违规企业进行严厉打击,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其次,应加强对阿拉伯国家质量标准的调研;最后,应在全社会树立 “质量兴企”“质量兴国”意识,以此重塑埃及人民心中的中国形象。

四、结束语

国家形象研究应重点关注国家形象的主体性生成问题,以此为基础,国家形象的 “自塑”行为才能根据 “他塑”效果有的放矢。埃及民众心中的中国真诚友善、独具魅力、实力强劲,这源于中埃人民在长久的交往中交叉范畴化中埃关系,凝结了 “中埃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认同;同时,埃及民众基于原型表征中国。中国在埃形象建构同样面临挑战,中国仍需根据埃及民众 “他塑”的中国形象,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抢占国际舆论先机,引导国际媒体他塑中国形象;发挥文化软实力,以 “和谐文化”拉近中埃距离;优化助埃模式,实现中埃经贸关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杨雪露,崔林杰.当代埃及大学生对中国认知调查研究[J].阿拉伯研究论丛,2017(1):22.

[2] 穆罕默德·努曼·贾拉勒,包澄章.“中阿合作论坛”的成就、挑战与前景[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51(02):13.

[3] 邵基·贾拉勒.埃及和中国及其文化交流的标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埃及大使廖力强在埃及“金字塔在线”发表署名文章[EB/OL].[2022-10-14].http://newyork.fmprc.gov.cn/web/zwbd_673032/wjzs/202202/t20220220_10643767.shtml.

作者简介: 陆鑫娅,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别和区域研究。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关于提升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