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积极心理场建设的有效途径

2023-09-10 18:23罗鸿杨群英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罗鸿 杨群英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等角度分析问题成因,提出小学校园积极心理场建设的有效途径,包括:聚合主体力量,打造全员心育格局;注重循序渐进,建构全过程心育模式;重视以文化人,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关键词】义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9-0030-03

狭义的“场”指物理空间场所,广义的“场”指由某特定群体的行为、情绪、态度等外散形成的一种情境。心理场这一概念由拓扑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他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属性,个人活动于其中的空间就是一个心理场。在心理场中,人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作用,并以同样的形式接受周围事物对自身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在勒温心理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关注人的发展潜能,倡导创设有利于人健康、向上、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人的需要、意志、情绪等内在品质积极发展。这一观点表明,人处于外部积极的环境中,更易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人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小学校园是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是一个特定的心理场。在校园中,不同的个体或群体的思想与行为彼此影响、相互碰撞,形成特定的环境与氛围。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在校园中创设积极心理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因此,重视和加强小学校园积极心理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问题表现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少见,并且朝着多样化、严重化的方向发展,并以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为主。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通过观察学生的在校状态,发现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学生对周围环境冷漠,与教师、同学缺乏沟通,不愿意为班级出一份力或不主动参与班级活动;部分学生排斥上课、厌恶学习,课堂上经常出现不听从教师指令、不遵守班级纪律等现象;一些学生抗压能力较差,考试失利、比赛失利,甚至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容易出现自卑、焦虑、崩溃等情绪问题;不少学生喜欢说“没劲”“好无聊”“烦死了”“讨厌学习”“不喜欢和某某玩”等消极话语。

新时代的小学生,物质生活相对富足,能够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娱乐活动也相对丰富多彩,却依然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良好的物质条件代替不了学生精神、情感上的需要,来自父母、教师的管教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学生更需要符合其心理特点、成长需求的教育和关爱。

(二)成因分析

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1.身心发育提前的影响。当前,儿童发育提前较为普遍。一方面,受营养过剩、食品激素、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出现了身体发育过早的迹象,部分小学生在8—9岁就开始出现第二性征;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大环境复雜,社会风尚、价值取向多元,其中的不良思想与不良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加速了小学生的社会化,使其呈现“早熟”征兆,导致其思维、心理也出现相应的变化,比如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不服从师长管教的现象,这是他们的思维转型、开始追求个体独立的表现。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近或迈入青春期,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中,如果教师不能准确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不当的影响。新时代的父母在育儿路上普遍存在焦虑、担忧等情绪,对孩子不服从管教、不爱学习、拒绝交流等现象感到迷茫,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强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付出大量时间、精力、金钱,若是孩子学习成绩未达到预期,父母就会加大督促力度,甚至产生不满,对孩子进行语言上的责备。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亲子冲突,是引起孩子厌学、厌世、冷漠、封闭等行为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受时代发展及生存压力等各种因素影响,部分父母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工作上,也有部分父母因婚姻破裂、家庭关系不和谐等原因,忽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身心变化关注不够,导致孩子遭遇问题时难以得到理解与支持,逐渐陷入不良心理泥淖。

3.社会大环境复杂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小学生从小就接触网络,对网络中各种新鲜事物、热点问题如数家珍,新潮的网络用语更是张口就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有有益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不良现象会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毒害青少年的身心。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乱象丛生,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受到影响,日常用语变得低俗化、暴力化、情绪化。“躺平”“摆烂”“佛系”等网络语带有颓废、悲观的情绪,折射出学生责任感不强、心态消极等问题;一些带有明显低俗色彩的用语,反映了学生内心空虚、是非观扭曲等问题。

4.教育不到位的影响。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更易受到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着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小学偏重智育、追求学科成绩,不够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较少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过早地承受升学压力,诱发焦虑、厌学、成绩下降、人际冲突等问题。

二、小学校园积极心理场建设的路径探索

小学校园建设积极心理场,要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及管理之中,坚持“育心”与“育德”的统一,努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聚合主体力量,打造全员心育格局

小学生的心理稳定性较差,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对师长的依赖性较强,这些特征决定了教师、家长等成人对其影响较大。为此,学校教师、家长要联合起来,共同打造“校(学校领导)—班(班级任课教师)—家(家长)”全员心育格局,构建校园积极心理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百色市乐业县甘田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甘田镇中心小学)提出“全员参与、阳光校园”心育理念,致力于打造和谐、友爱的校园,建设校园积极心理场,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首先,由学校领导牵头,提出“全员心育”要求。学校召开心育动员会,共同研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构建以专职心理教师指导为点、班主任工作为线、学校与家庭教育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的心育模式。其次,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促进各学科教师形成育人合力。由心理教师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同时指导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联合班主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育与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集体育人的功能。最后,与家长积极沟通,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教师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配合解决;家长向教师提出育儿时的困惑,协助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总体而言,校、班、家应在心育上理念一致、协同并进,营造和谐的心育氛围,促进形成校园积极心理场。

(二)注重循序渐进,建构全过程心育模式

要使校园成为积极、稳定的心理场,需要学校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过程心育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为依托,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主要课程,道德与法治、语文、体育、音乐等为辅助课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实际和本校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出发,分阶段设计具体教育内容,努力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感受到爱与关怀,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甘田镇中心小学1—6年级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为校园积极心理场建设铺平道路。低年级为适应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与新的教师、新的伙伴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由此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低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针对新生适应问题而设计,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依据,创新设计教学方案,使课堂更具吸引力与趣味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例如,一年级上册《学校也是我的家》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家的感觉,从而爱上学校、爱上小学生活。开学前,学校统一布置新生班级的教室,换上卡通窗帘,墙上贴上一些动物图案,并在教室里放上一些可爱的小摆设,营造一种家的温馨氛围。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校园,组织学生开着“小火车”游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种从环境创设到实地体验的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由陌生到熟悉,让新生从心理上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到了中年级,大部分小学生已经较好地适应了小学的学习与生活,但随着学习强度的增加,学生逐渐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并且在与教师、同学的交往中因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容易出现人际矛盾,进而陷入苦恼、害怕、焦虑等心理困境。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心理健康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及班主任要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建设校园积极心理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我们的班级》这一单元时,可通过情景剧表演方式展示集体荣誉,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新的班级,自覺融入班集体。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开展“你的心生病了吗”“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等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时常关注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班级积极心理场。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会遇到更多学习上的困难、人际上的矛盾以及因身体发育产生的困惑,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对此,学校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维持校园的宁静与平和,消除校园欺凌、校园暴力、校园色情等不利因素,对出现不良心理端倪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开展更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不断充实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

(三)重视以文化人,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校园文化是校园积极心理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受具象思维影响,更喜欢直观、生动、体验性强的学习环境。为此,学校应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文化的熏陶与活动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构建积极平和的校园心理场。

甘田镇中心小学针对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的情况,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覆盖情感促进、人际交往、自我成长三大主题。情感促进主要包括真诚、勇敢、坚持、热情等内容,人际交往包括感受爱、爱与友善、社交智慧、团队精神等内容,自我成长包括宽容、谦虚、谨慎、克制等内容。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变化更多是在体验中完成的,因此小学校园心理活动以体验为主。在情感促进主题方面,学校设计了“我最棒”心理拓展、体能大比拼等活动;在人际交往方面,学校设计了“爱心义卖”活动、“新生交友会”现场体验、“勇敢说不”校园心理剧表演等活动;在自我成长主题方面,学校设计了“我原谅你了”“我不生气”等主题班会、“啄木鸟”纠错行动、小学生安全教育等活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契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认知、人际、情感等方面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总之,小学构建校园积极心理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的重要体现。通过多种方式构建温馨和谐、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小学校园积极心理场,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小林.建构班级“合作力”心理场域的实践与反思[J].基础教育参考,2019(21):78-79.

[2]高飞.班级积极心理场域建设:全员导师润心育人的必然选择[J].中小学班主任,2022(17):11-15.

[3]刘倩.校园心理剧在体验式积极心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1)63-65.

作者简介:罗鸿(1978— ),广西乐业人,本科,广西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育、学校管理;杨群英(1978— ),广西乐业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班主任工作。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