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美学之差异探析

2023-09-10 18:23鲍靖元杨博文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造型艺术文化差异

鲍靖元 杨博文

摘 要: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美学的理论基础、表现形式、差异形成原因以及互动与融合现象的分析,探讨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的表现。未来,建筑美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创新性和人文关怀,以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建筑美学;文化差异;造型艺术;材料应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建筑领域,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筑不仅是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的具象表现。开展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二者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分析中西方建筑美学的互动与融合现象,为未来建筑美学的发展提供启示,同时为二者在建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一、中西方建筑美学的理论基础

(一)中西方建筑美学的起源

中国建筑美学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尤其是夏、商、周等朝代。半坡遗址,有6 000-6 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掘的第一处古人类村落。早期的中国建筑受到道教、儒教、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观念。至宋代,中国建筑领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学观念,如宋代的木构架技艺、明清时期的建筑雕刻艺术等。

西方建筑美学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和古罗马时期。古希腊建筑以神庙为主,注重对称和比例,形成了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三种柱式。古罗马建筑则吸收了古希腊建筑的美学思想,创新性地发展了穹顶、拱门等建筑形式。中世纪时期,哥特式建筑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建筑美学进入了又一重要发展阶段。

(二)中西方建筑美学的主要流派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以江南园林为代表,强调自然和谐、隐逸境界,如苏州的拙政园、南京的瞻园等;宫殿建筑以故宫为代表,展现皇权至上,如北京的紫禁城;民居建筑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山西民居等,体现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宗教建筑如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等,展现宗教信仰,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之地。

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以神庙和公共建筑为主,强调对称和比例,如帕特农神庙;哥特式建筑以教堂为主,强调高耸的尖拱、细长的柱子和精美的彩绘玻璃,如巴黎圣母院;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强调回归古典主义,注重建筑的比例、秩序和对称,如圣母百花大教堂;巴洛克与洛可可式建筑强调动感、曲线和丰富的装饰,如凡尔赛宫。

(三)中西方建筑美学的核心理念

中国建筑美学强调自然与人和谐共生,建筑设计需要顺应自然环境,力求达到内外景观的统一;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序列感,通过轴线、院落、回廊等元素,营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强调木结构、砖石雕刻、彩绘等传统工艺的运用,体现中国建筑独特韵味。

西方建筑美学强调比例、秩序和对称,追求理性的空间组织和形式表达;注重对历史、技术和形式的创新,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的不断发展;强调建筑的个性和独特性,追求建筑风格和类型的多样化;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认为建筑形式应当服从功能[1]。

通过以上对中西方建筑美学理论基础的阐述,可以发现中西方建筑美学具有鲜明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这也为后续的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的分析和讨论奠定了基础。

二、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的表现形式

(一)空间构成的差异

中国古典建筑强调中轴对称,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布局,体现对中心的尊崇。中轴对称建筑发端于商周时期,但最典型的代表却要数明清两代的宫殿以及城市建筑。多采用院落布局,将建筑围绕中心空间组织,营造出宽敞的内外空间;通过多层院落、廊柱、回廊等元素,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注重与自然环境融合,强调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西方建筑注重整体比例和秩序,会关注体块、门窗洞口、墙面分隔等本身的比例以及互相之间对比产生的比例,如窗洞和实墙的虚实对比等。采用功能分区的布局方式,空间在组合与划分时以主要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的规划要有利于主要空间功能的发挥。西方建筑注重开放空间的设计,如大厅、走廊、露台等,使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强调空间的创新性,不断探索新的空间形式和组织方式。

(二)造型艺术的差异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强调木构架的技艺和装饰。屋顶造型丰富,有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等,体现了地域风格和等级差异。中国建筑注重雕刻、绘画等艺术的运用,如砖雕、木雕、彩绘等,寓意吉祥、富贵。同时,强调象征意义的表达,如龙、凤、瑞兽等图案的运用。

西方建筑的柱式多样化,如代表男性美的多立克,代表女性美的爱奥尼克、科林斯式等,强调秩序和比例。注重穹顶和拱门的运用,如罗马式、哥特式拱门,表现出力学和空间的美感。强调立面装饰,如雕塑、浮雕、壁画等,展现出建筑的艺术性和历史性。注重个性表达,各种建筑风格和类型都具有鲜明的造型特点和象征意义。

(三)色彩运用的差异

中国建筑在色彩选择上喜欢运用红、黄、绿等喜庆颜色,寓意吉祥、富贵。色彩具有较强的对比度,如红与绿、黄与蓝等,能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黄色代表皇家、红色代表喜庆等,同时能体现等级差异,如皇家建筑多用黄色、宗教建筑多用红色等。

西方建筑喜欢运用白、灰、米等低纯度色彩,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如关注暖色与冷色的对比,形成柔和的视觉效果。西方建筑色彩的运用随着建筑风格的变化而变化,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胆色彩、现代主义的简约色彩等。色彩运用强调个性表达,各种建筑风格和类型都具有独特的用色规律和视觉效果。

(四)材料应用的差异

中国建筑传统上以木材、瓦片为主要材料,在木材的基础上,运用砖石等辅助材料,如尺二方砖、停泥砖、四丁砖等。中国建筑还会运用泥塑、彩绘等艺术手法来装饰墙壁、梁柱等部位。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竹、藤、茅草等自然材料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西方建筑传统上以石材为主要材料,如大理石、花岗岩、片麻岩等。随着技术的发展,西方逐渐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铜合金、铝合金等现代材料,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并且广泛运用机制砖、五金材料、人工制成品等,使建筑具有现代感和科技感。西方建筑注重绿色建材的应用,如环保隔热材料、太阳能板等,提高建筑的节能性和环保性[2]。

(五)文化背景的差异

儒家文化强调礼仪、尊卑、家族等观念,这些观念在宫殿、庙宇、家族祠堂等建筑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道家文化倡导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这些思想在中国建筑美学中得到了体现,如园林中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佛教文化影响了中国建筑美学的一些元素,如寺庙、宝塔等建筑的设计和装饰。民间信仰中的吉祥物、图案等也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龙、凤、瑞兽等。

古希腊、古罗马等古典文明对西方建筑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柱式、比例、立面装饰等元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方建筑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个性。现代主义运动推动了西方建筑美学的变革,提倡功能主义、简约理念[3]。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的表现形式包括空间构成、造型艺术、色彩运用、材料应用等方面,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中国建筑美学强调中轴对称、木结构、喜庆色彩、与自然融合等特点,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建筑美学强调立面对称、石材、低调色彩、创新空间等,受到古典主义、宗教、文艺复兴、现代主义等文化的影响。这些差异体现了中西方建筑美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中西方建筑美学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地势多样,地形复杂,导致建筑美学在空间组织和形式上具有丰富变化。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所以建筑在设计和材料选择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为建筑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木材、砖石、竹子等。

欧洲地势总体来说较为平坦,这使得西方建筑在空间组织和形式上更倾向于对称和秩序;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的特点使得西方建筑美学在设计和材料选择上更注重建筑的保温性能和舒适度。欧洲部分地区石材资源丰富,这使得石材成为西方建筑中的主要材料,如大理石、花岗岩等。

(二)思想观念的影响

中国:天人合一,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庸之道,强调建筑的和谐、平衡和节制,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礼仪观念,在建筑空间的等级划分、装饰的规范中得到了体现。

西方:理性主义,追求建筑的逻辑、秩序和比例,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功能主义,强调建筑的实用性、舒适度和经济性,体现了其社会需求。

四、中西方建筑美学的互动与融合现象

(一)中国建筑美学对西方的影响

中国建筑美学中的部分元素,如屋顶飞檐、木构架等,对西方建筑产生了一定影响,被应用于部分西方建筑设计中。中国园林艺术对西方景观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中式的假山、水池和驳岸等元素,同时改变了原有园林水域设置的方法,水体被处理成自然式的形状被融入部分西方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建筑哲学观念,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对西方建筑美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启示。

(二)西方建筑美学对中国的影响

自近代以来,西方的建筑风格如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被引入中国,影响了中国建筑美学的发展。西方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等被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建筑美学的现代化发展。西方的建筑理念如人文主义、功能主义等对中国建筑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建筑美学的创新发展。

(三)中国与西方建筑美学的融合实例

上海外滩既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又有西方建筑风格的特征。北京鸟巢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巢”的形态,同时融入了现代建筑技术和理念。

(四)中西建筑美学融合的特点与趋势

中西方建筑美学融合时,通常采取互补的方式,即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中西建筑美学融合体现了多样性,既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有东西方元素的交融,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新精神。中西建筑美学的融合推动了建筑美学的创新发展,促使设计师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法。

五、中西方建筑美学互动与融合的启示

(一)对中国建筑美学发展的启示

中国建筑美学应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建筑美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推动创新发展。加强中西方建筑美学的跨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中国建筑美学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中国建筑美学的国际影响力。在建筑美学发展中,应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和舒适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

(二)对西方建筑美学发展的启示

西方建筑美学可以借鉴中国建筑美学中的哲学思想,丰富建筑美学的内涵。西方建筑美学可以借鉴中国建筑美学中的一些元素,如园林艺术等,丰富西方建筑美学的表现形式。通过加强中西方建筑美学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推动西方建筑美学的创新发展,实现中西方建筑美学的共同进步。

六、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美学的互动与融合将进一步加强,未来建筑美学的发展将是以多元化、创新性和人文关怀为主导。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将在建筑美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建筑美学的创新发展。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的挑战,建筑美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性,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美学的发展将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和舒適度,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为核心。跨学科交叉将推动建筑美学的创新发展,如建筑美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的交融,将为建筑美学带来新的启示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伟.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J].科技视界,2015(15):95.

[2]金日学,李厚璞.基于建筑美学的中西方粗野主义风格研究[J].四川建材,2020(9):45-46.

[3]袁琳.比较美学视野下的当代建筑形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鲍靖元,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杨博文,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猜你喜欢
造型艺术文化差异
“莲花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蕴含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谌宏微的造型艺术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水利工程要重视造型艺术和包装设计
大同地区石狮子造型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