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下科技赋能乡村生态治理

2023-09-11 15:27肖功哲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7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生态农村

肖功哲

一、前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依靠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人口红利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观念也与时俱进,从原来的主要关注经济收益到现在的希望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传统的农村生态治理方式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逐步减弱,未来乡村生态治理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

二、中国乡村生态治理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的却是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在我国许多重工业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在部分更为偏远更难以被监管到的农村地区建起了大量重污染高耗能的小作坊、小工厂。这些企业只重经济利益却无视自然环境,为节约成本,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往往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对农村环境和居民健康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样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党中央开始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并将乡村生态治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展开。

(一)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治理

党的十九大之后,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成了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许多学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度的梳理和研究。“乡村振兴”首次提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包含了生态振兴在内的综合性战略,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其中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对大多数农民而言,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1]农村的平稳发展,农民的安居乐业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怎么抓住乡村生态治理这个乡村振兴“切入点”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也就成了学界必须关注的问题。

生态治理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有害生物与资源进行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乡村生态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它是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农村良好人居环境打造的需要。”[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段快速且规模巨大的城镇化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00 年的36%上升到了2021 年的64.72%[3]。快速的城镇化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并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坚实保证,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在为成就感到鼓舞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问题。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长久以来占据了我国发展的中心地位,在这样的模式下农村不但要承担起维护粮食安全的重任,还要长期承担起给城市输送壮劳力和消化高污染产业的艰巨任务,在经济、生态、民生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牺牲。发展不能仅是城市的发展,“三农”问题将永远存在,而怎么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助力乡村在生态宜居的条件下赶上时代发展脚步,最终达成和城市的同频共振、优势互补也是值得我们去长期探索的。

(二)乡村生态治理取得新成就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农村生态治理迈上了全新的台阶。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并成立了农业农村部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发展。2021 年,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2022 年,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 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以云南省为例,根据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于2022 年6 月7 日公布的《2021 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云南省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取得的成就:“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较上年提升了3.95%,乡镇镇区、村庄生活垃圾治理率分别达到99.3% 和98.4%”[4]。在此背景下,学术界掀起了环境治理研究的高潮。同时,随着新发展理念和先进科技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生态治理取得了重大进步。首先,“两山”理论日渐深入人心。现代科技使先进的思想理念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现代传媒极大影响和改变了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环保重要性的宣传不断地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想法,农村居民的环保观念大幅提高,并表现在了具体的行动中。例如,主动参与“厕所革命”和污染水源治理的建设,随意倾倒、焚烧垃圾的行为越来越少,越来越重视农村环境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其次,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提高。随着《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一大批低科技含量、劳动密集型的工厂关停,农村“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好转,土壤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的问题相继得到改善。最后,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成型。科技进步极大缓解了农村经济结构中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部分农村将自身所拥有的特色自然环境进行因地制宜地开发,使之变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实现了农村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低能耗高质量人性化的产品在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现代科技使村民可以“无痛”向绿色生活靠拢。

三、科技创新助力乡村生态治理

在我国,农村占地面积广阔,农村的生态治理成效直接影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由于农村经济状况天差地别,自然地理条件不同,气候各异,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且环保意识淡薄,因此,农村在生态治理工程当中既是个重点问题也是个难点问题。在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期探索中,我国逐步认识到可以将科技力量熔铸于乡村生态治理中,从人才引进到绿色产业链形成都可以依靠科技更快更好地达到乡村生态治理的预期目标,从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

1.农村所储备的具有专业环保知识的科技人才数量较少并且人口老龄化严重。在相同的省份内部,相比城市来说,农村教育资源有限,教学设施和教师素质相对较低。而我国在发展程度上,东西、南北差异较大,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尤其对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省份来说,农村相比城市基础差、底子薄、机会少,年轻人一旦有能力外出上学工作,考虑到未来的生活水平、子女教育、医疗条件等因素大部分都不愿返乡就业。同时,在农村可找到的学科对口工作也较为有限,据调查显示文科学生回乡就业意愿最强达到54.92%,最弱的则是艺术类只有11.11%,学历越高越不愿意返乡就业[5],由此造成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不愿回乡,而农村也很难吸引到外地的科技人才来乡工作。在单向输出的情况下,农村几乎不可能接触到高科技农业,更不可能建立起现代化的绿色产业。在科技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双重影响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2.缺乏绿色产业,部分基层政府对乡村生态治理投入的资金不足。“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环保理念就会越先进越科学,最先实行垃圾分类的46 个城市中包含了各省省会、4 个直辖市和部分经济较好的地级市。这是因为首先,只有在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达到了某一标准后,当地人民群众才会脱离生存层面去考虑更高层面的更多元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其次,在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之后,经济发达的地区有足够的财政支持进行生态治理。但部分乡村生态治理方面的投入资金一直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甚至在某些地区随着老旧乡镇企业的关停,人民收入不升反降,地方财政也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支持乡村生态治理。在现实经济利益面前,生态治理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大部分农村居民在利益面前还是会选择牺牲环境来提高收入。最后,由于受到整体大环境和当地经济水平影响,这些地区的基层政府在工作时重点还是主要集中在怎么提高当地收入以防止困难群众返贫上,对于要进行较大前期投入并且见效较慢、短期经济效益不高的生态治理工程并不愿投入过多资金。落后的经济水平导致当地政府就算想加大治理力度也是有心无力,这也就导致了生态治理迟迟不见效。

3.基层政府环境治理方式仍有待提高。首先,部分基层政府在治理环境时方式粗暴简单,将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看成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任务而不是一个长期目标。这种思维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为了达到短期环境好转的目标,无视农民收入直接关停老旧乡镇企业,盲目扩大限养区和人为割裂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导致农村土地有机肥减少从而增加了化肥以及农药的使用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破坏[6]。其次,部分基层政府对环保根本途径的探索还十分有限,对农民生计、农业生产等问题考虑不够充分,导致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两方面的割裂,机械的生态治理方式甚至进一步引起政府和农村居民的对立,使得环境治理成果反复遭到破坏。最后,我国农村生态治理成效的考核机制尚不完善[7]。长久以来,我国干部的政绩考核以GDP 增长为主要考察目标,这样侧面助推了基层干部重经济轻环境的工作取向。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不能以GDP 论英雄,全国也有70 余个市县取消了GDP 考核,但长期以来“GDP 至上”观念一时之间仍难以清除。

(二)科技创新助力突破生态治理瓶颈

1.用优厚的人才政策,深厚的乡土情怀吸引大学生来到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农村。根据调查,影响大学生回乡就业的因素中包含了社会支持力度、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扶持和高校宣传力度等,其中最为首要的是个人因素[8]。农村想要做到“引得来人,留得住人”,首先必须要有肥沃的供科技人员成长的土壤,例如合适的企业、岗位、待遇。其次,学校应加大对乡土情怀的宣传力度,激发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情,尤其对于农业、环境、生物等专业的学生,定期组织实地调研深入乡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意义重大的。最后,要建立起科学的转化机制,将科技人才掌握的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在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农村不能仅单向“人才外流”,更要形成与城市之间的“人才循环”。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人才振兴则是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没有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扎根农村,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

2.聚焦乡村生态治理重点问题,探索乡村生态治理多元资金支持。首先,在生态污染较为严重的农村,上级政府要增加生态治理专项资金。农村可调用的资源资金和城市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在乡村生态治理的前期,当地财政部门必须自上而下给予大力支持。其次,唤醒乡镇企业的环保意识,让乡镇企业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承担更多责任。乡镇企业对于农村环境影响远超普通农村居民,仅从农村居民入手而不改变乡镇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农村环境恶化问题就很难真正得到解决。必须落实对乡镇企业的环保监督,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并号召头部乡镇企业深度参与到乡村生态治理当中,给予乡村生态治理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最后,在农村生态治理的同时,探索多元化的农村生态治理资金分配方式,合理分配国家和地方企业给予的环境治理资金,充分调动国家、地方和社会力量,不断增加社会资金投入的同时,落实对环境资金去向的监督监管,做到笔笔有记录,事事有监管,防止专项资金挪为他用。

3.加快建设当地绿色产业,政府关于农村生态的治理方式、治理理念要与时俱进。首先,农村生态治理想取得稳固成果必须以科技作为支撑,解决好农村土壤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切实生态问题。将先进科技手段融入农村发展的各阶段,利用当地自然地理优势,建立起一批低污染高收益的绿色产业。在绿色产业的选择上要做到因地制宜,各地的物质条件存在着现实差别,照抄其他地方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很可能起到“反作用”。建立健全促进绿色发展的金融市场和交易平台,建设好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发展多元的农村农业生态产品投资生产主体,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激励体系,让农民在收入和环境两方面都切实感受到绿色产业的优越性。在环境好转之后,通过发展旅游业、电商销售等多元产业吸引更多高学历年轻人回乡就业,将科技对经济、环境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极致。其次,在宣传上,基层政府应进一步利用现代传媒“低延迟,形式多,个性化”的特点,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宣传最新的环保理念和环保政策,使村民在上网的同时就接受到有关环保的熏陶。对于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也要定期开展培训,了解生态治理相关的最新动态,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可以为良好的党群关系奠定基础,群策群力为乡村生态治理献言献策。最后,在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农民全过程参与,广泛吸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益。现在有些农村破坏环境的行为屡禁不止的一部分原因就出在当地基层政府机械地理解生态治理,没有做到设身处地地为农民的利益考虑,简单地将环保与经济发展相对立,却忘记了生态治理和经济效益本该是一个正向循环、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乡村生态治理是个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站在了更高的平台和起点上,其中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是生态振兴的根本支撑。必须统筹规划做好乡村生态治理,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乡村实际情况的科学道路,不断提高乡村生态治理效能。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生态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