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控制路径探析

2023-09-11 15:2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7期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金财务

徐 芬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也需要进行不断改革,积极适应市场经济改革要求,在实际运营工作当中及时化解风险问题。财务部门作为事业单位的重点部门,决定着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效果。为此,相关部门分应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立足于实际情况对风险因素进行明确,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了实现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更应该对财务管理的风险进行规避,制定有效的措施来维护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稳定性,全面降低风险因素。本文主要就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风险控制路径进行分析。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一)提升事业单位资金运转安全性

财务管理工作发挥着提高资金运转效率的积极作用,保障资金的应用安全的同时,为各项与资金相关的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而实现资产净值的稳定增长。除此之外,财务管理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各类资金的运转状态,保障每一笔资金都能够正常地进行流动,每一项资金都需要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的监督,进而达到安全管理的目标。

(二)实现事业单位合理的发展速度

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全面且详细的数据分析,在进行资产增值过程当中,需要优先选择比较合理的决策方案,进而有效地避免资金浪费的现象。通过对财务制度的完善,有效地实现了财务管理与事业单位的收支平衡,进而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工作,达到安全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提升事业单位的责任意识

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在资金管理上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运转模式。在这一阶段,事业单位需要在整体运营的模式之下全面提升其运营能力,这样才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确保事业单位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例如,在事业单位科研活动中,在财务管理部门的支持下,能够保障科研项目的正常运转,在组织与科技交流等方面进行提升,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对社会科研领域的贡献度。

三、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最重要的目标是提供公益性服务,属于非营利性活动。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实际工作当中,财务资源需要依法应用。以此来改善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状况,保障事业单位稳定发展,确保各项非营利性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提升事业单位的社会地位的同时,维护事业单位与社会的协调关系。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风险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务内控管理风险点分析

对于一部分事业单位而言,由于缺少完整的内控制度,导致在具体工作当中出现了许多意外事件,比较典型的有单位公款私存、占用公共资源、滥用职权等现象。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制造假证据等一些违法的行为,并且在收取费用许可时,以此为借口进行谋私活动,为有需要的人进行利益交换,对应收款进行套取等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也会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严重损失。

(二)财务预算管理的风险点分析

通过预算管理的模式,有效地加强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当预算编制内容存在不完善、预算执行不规范、数据可信度不高的问题时,反映出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方面缺少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另外,财务支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盲目性,加剧了财务预算管理的风险,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计划,管理工作的执行缺乏权威性和完整性。因此,需要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权威性和完整性,以确保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执行。

(三)违规支付风险点分析

相关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工作改革时,普遍存在着财务工作人员执行力的问题。在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主要是需要不断地完善预算经费和支出结构等方式,来有效地解决财务预算与经费之间的矛盾。但随着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体制改革的深入,财政部门也加强了对财务预算部门的监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忽视了各项支出细节,过度重视财务预算,导致资金违规现象时有出现,进而加剧财务超支的风险。

(四)财务工作人员道德风险点分析

对于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言,财务工作者的整体道德水平也决定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质量。针对现阶段发展现状而言,相关事业单位缺少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方法,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较低。对于大部分的事业单位而言,需要加强对财务工作者的培训与管理。

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对财务风险的整体认识

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首先,事业单位是在政府的授权之下组建的,政府对于事业单位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导致一些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的风险意识水平相对较低。其次,事业单位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可能会进行投资与建设,导致财务管理的风险点出现。

(二)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

对于部分的事业单位而言,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非常薄弱,甚至有些人员完全忽视了财务管理风险在事业单位内部,缺少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并且在工作绩效的考评方面也缺少合理性,严重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财务管理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强调按章办事,除此之外,还要遵循本单位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许多事业单位并不重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运行,监管力度不充分,且制定的制度没有与时俱进,无法给现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指导。这样一来,即使出现了财务问题,也无法通过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解决。例如,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时,必须遵循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机制。但是,目前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会计处理程序规定不明确,岗位责任制也尚未建立健全,致使会计控制系统的严密性不足,会计工作无法为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1]。

(三)缺乏完整的风险预防制度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在完整的内控体系下取得了稳定的发展。但由于内控制度无法根据工作实际进行完善和修订,导致与实际工作当中出现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大额资金的使用方面,可能会出现独断现象,进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资金出现大量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事业单位的财务负担,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事业单位加强内控体系的建设,并根据工作实际进行定期修订和完善。

五、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一)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事业单位的核心部分,能够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风险隐患进行有效控制。事业单位更应该不断提升所有财务人员的能力,注重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全面改善。相关部门也应当不断地强化风险控制意识,加强风险控制宣传,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能熟练掌握与财务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下进行学习,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识别和鉴定,进而更好实现整体建设目标。相关事业单位需要定期对财务部门的所有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或者通过竞赛等模式来提升员工的学习效率。通过丰富的培训活动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的知识体系,并确保所有工作人员具备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规范的财务制度和流程,严格执行财务审批程序,确保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透明度。同时,加强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及时获取和应用最新的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能够有效地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确保财务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务支持。

(二)不断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需要完整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并在财务预算的各个环节当中要制定严格的内控流程进行约束。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预算的执行进行规范。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效率,才能真正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能,并在合理的预算管理工作范围内进行完善。事业单位还应注重财务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性,确保财务运作的合规性和公正性[2]。例如,以年限来判定资金的预算报表,或者以月份为基础来制作报表,通过合理安排资金使用情况,并在每年的年末阶段展开对资金的合理预算,进而有效发挥资金的重要作用,形成财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管理人员应充分的意识到指标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对资金管理结构进行优化与整合,对负债比例进行调整减少负债的风险。通过合理地对闲置资金进行优化,充分的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

(三)建立完整的内部风险评估体系

首先,完整有效的内部风险评估体系,能够支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审计工作的结合,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各项风险差异性进行评估,需要充分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状况,密切结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求。例如,公益科研事业的展开,在工程测试和成果转换等各个方面,更应该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学习和听取专业的意见,对其中考虑不到的风险因素进行规避,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每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后果进行预判。预判的作用能够对风险程度进行排序,对于影响越大的因素需要更加有效进行防控,优先进行考虑。其次,在资金流动方面风险问题要重点关注,建立风险预知体系,才能有效地实施跟踪和指标预算,逐渐扩大风险的监控范围,确保资金活动能够更加安全地进行下去。风险预知体系应该包括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的全面考虑,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和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风险。此外,还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确保及时获取相关金融信息。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风险防控措施,以降低资金流动风险。应加强内部控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资金流动监管机制。通过加强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流动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资金的正常流动和使用。注重风险管理的持续性和灵活性,不断优化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适应市场变化和风险情况的变化,确保资金流动的稳定和安全。最后,需要将内部的风险评估和责任制度进行结合,并将所有的风险因素进行规避,将责任划分到个人,以确保组织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组织内各个环节和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可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这包括对内部流程、系统和人员的评估,以及对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分析。明确的责任制度可以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从而推动组织的有效运作。责任划分到个人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责任,并且要遵守相关的规定和准则。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以促使每个人履行自己的责任。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识别和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以减少组织面临的风险。这包括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问题,以及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组织在面临风险时能够及时应对[3]。

(四)落实全面预算管理

首先,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动脉,一个详细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能够提升预算控制的效率,保障资金的应用能够更加公平公正地展开,提升对资金支出的约束。预算编制明确了财务管理的整体范围,并且涵盖的业务事项比较全面,能够保障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统一地进行。其次,编制工作立足于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执行性。在预算编制工作当中,更应该对支出情况、用途标准进行严格的规范,并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备注和细化,确保编制工作能够有据可依,并且相应的标准符合务实的工作需求。最后,也应当从制度的角度去分析,利用权威的管理制度来维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规则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于超出的部分则会被视为不合格,这样,预算管理工作也会一直保持在管理标准范围之内,不会出现随意调整的问题,确保预算项目能够得到充分的落实,更加详细且具体,全面满足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

(五)强化财务管理与业务工作的融合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与之相关的工作都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在进行财务工作的同时,可能会忽视与业务工作之间的融合。在实际工作当中,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的融合,最大限度实现了财务管理科学性,确保财务管理工作以业务发展为基本目标,形成良性的循环管理模式。并且,强化财务管理与业务工作之间的良好融合,建立统一的工作目标,建立业务与财务之间的统一沟通口径,并且也要强化财务工作对业务工作的详细了解。因此,需要深入贯彻财务管理机制,给业务部门提供创新的机会。划分业务指标,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关注,为风险指标划分统一的模式,通过战略目标将两个部门进行整合。并且,也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要从统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确保财务报告与业务互相适应,减少专业性的语言对于部门之间的矛盾,增强合作与协调[4]。

六、结语

在针对财务管理风险分析的过程当中,能够发现各类风险的共同点,其与经济活动息息相关。针对这一问题,相关事业单位在发挥财务管理职能的同时,需要对各类经济活动及时规范风险预算、切换业务风险,有效实现财务管理的转型,才能保障事业单位整体经营模式的转变,满足事业单位全面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作为我国机构改革中的重点部分,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更应该对财务部门的风险因素进行规避。相关部门也要加大重视力度,不断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才能将风险问题进行严格控制,保障单位的收支安全,为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资金财务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