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以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四单元“举办演讲比赛”任务为例

2023-09-11 22:51王丽花
初中生世界 2023年24期

■王丽花

新课改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理解感悟和独特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达到课堂要素齐全、教学方法适当、教学结构合理的共性规范和基本流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导学案,现以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四单元“举办演讲比赛”任务为例,谈谈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课前我有料”:课前激趣,明确要点

笔者在导学案“课前我有料”环节,让学生制定针对演讲的评分规则。笔者先帮助学生回忆八年级上册的“消息写作的评分规则”,罗列出几个评分角度,比如中心、内容、结构、表达、体态等,再从各个角度提炼出几个关键词,比如表达的角度可提炼出语速、语调、音量等关键词,每个角度分为四个层级,赋予不同的分值,最后让学生参照“消息写作的评分规则”,根据已有提示,借助教科书的相关要求,共同完善演讲的评分规则。

“课前我有料”这一环节达到了课前激趣、明确要点的效果。在制定评分规则时,学生过了一把当“评委”的瘾,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规则的制定并不是天马行空的,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完善。笔者的示范评分指明了大致的方向,让学生制定规则时有抓手,但同时也留给他们创新设计的空间。导学案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们创造的欲望,又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明确了演讲的要点,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中我在场”:明确细节,指导评价

在导学案之“课中我在场”环节,笔者带领学生再次完善了演讲评分规则的细节。比如从“中心”这一评分角度出发,若所讲内容紧扣演讲中心,演讲目的明确,则属于第四层级,赋分9—10 分;所讲内容贴近演讲中心,演讲目的较明确,则属于第三层级,赋分7—8 分;所讲内容偏离演讲中心,目的不太明确,则属于第二层级,赋分5—6 分;所讲内容与演讲题目没有关系,则属于第一层级,赋分4分及以下。这既对之前学写演讲稿有个正向的反馈,又能为演讲比赛的打分找到支架。

此外,笔者让学生们围绕“我的偶像”“我的梦想”两个话题撰写了演讲稿,并以此话题开展演讲比赛。其中一名女生演讲的《我的偶像》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有学生这样点评:“首先,演讲内容紧紧围绕中心,细数偶像的经历;其次,开头和结尾都能引发读者思考,比如开头询问大家的偶像是谁,注重和听众的互动,结尾又用了大量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喜爱;论证的材料也真实可信,从荧屏到生活,对偶像的事迹如数家珍;表达清晰,肢体语言丰富。但是也许有点激动,语速过快,虽做到了基本脱稿,但是没有完全脱稿,过程中有磕巴的现象,整体评价是90 分。”导学案的运用取得了明确细节、指导评价的效果。

三、“课后我精彩”:拓展延伸,继续优化

笔者在导学案“课后我精彩”环节中使用了演讲学习自测表。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演讲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对照自测表,检测学习效果,明确不足,努力改正。

自测表分为“内容”“完成情况”两个维度。内容分为“演讲准备工作充分,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想法,内容翔实,有说服力”“能根据需求设计演讲内容,以吸引听众的兴趣”“能自信、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做到紧扣中心,条理清晰”“能学会使用合适的身体语言或视听辅助物为自己的演讲增色”“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评价”几个角度。完成情况分为“很好”“还不错”“有待提升”等层级。

学生根据课上的演讲体验,结合演讲学习自测表,优化演讲。这既是对自己既往表现的回顾,也可以实现拓展延伸、继续优化。

导学案具有很强的教学辅助功能、支架功能,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从而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