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数学常态化实施的区域探索*

2023-09-12 06:03王晓峰
中学数学月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常态课题区域

王晓峰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215021)

2014年9月,作为中国与新加坡政府间重要合作项目的苏州工业园区,启动了初中数学“做”数学常态化实施工作.经过八年多的实践探索,聚焦核心素养“三会”,提炼了区域“做”数学的三种实践样态(发现数学、数学实验、数学实践),提出了“以‘做’为支架”的教学主张,推行了“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实践应用”的教学方式,构建了区域“做”数学常态化实施体系.在发展区域初中生数学素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学科教学特色、促进学校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区域“做”数学常态化实施经验,开辟了数学学科育人创新路径.

1 区域“做”数学常态化实施的必要性

1.1 区域学生学业质量坚实,但教与学方式不平衡

区域学生学业质量一直处于高位发展态势,但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单一,教师教学方式比较传统,表现出重“动脑”轻“动手”、重“讲授”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能力”、重“训练”轻“品质”的学科教学普遍倾向.

1.2 区域校本资源建设丰实,但课程资源需要统整

区域教育环境良好、社会教育资源充足、学校重视资源建设,但校本资源类型比较单一,“做”数学资源欠缺,表现出内容不够系统、对课程实施的支撑力不足、区域共享不畅的资源建设共性特点.

1.3 区域教师专业基础扎实,但专业发展需要推动

区域教师学历层次、业务能力、职业素养较高,但专业发展路径比较单一,缺少有效的发展载体,表现出意识不强、机会不多、过程缓慢的专业发展群体特征.

2 区域“做”数学常态化实施的推进策略

2.1 行政驱动,改善教学方式

(1)主题设计,确立实施项目

在学业质量高位发展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区域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品质、发展学科素养,成为了区域教学发展的新的思考.经过广泛调研与充分论证,针对区域教学现状,确立了“基于研究的初中数学教与学”的区域学科研训主题,并将“做”数学作为改变区域教学现状的研究项目融入其中,采用常态化实施的方式进行项目推进.

(2)组织架构,建立保障机制

为强化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了由“项目领导组、项目研究组、专家指导组”组成的区域项目推进工作组,建立了“行政主导、基地牵头、全员参与”协同推进机制和“区校联动、校际联动、校内联动”常态推进机制.

(3)项目实施,创建推进路径

为保障项目实施的有序推进,区域制定了 五大推进路径.一是持续开展专题研训,以专题研训活动为载体,凸显“做”数学的价值体验,拓宽教师教学视野;二是发挥核心团队作用,通过培育项目骨干教师,聚拢“做”数学中坚力量,发挥 团队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联动局面;三是 坚持点线面相结合,通过开展多样化、多形式的“做”数学交流、展示活动,发挥集体智慧,打造典型案例,推广研究成果;四是建立项目研究基地,以省“数学实验”先行示范校为基地,建设项目研究、专题研讨、教学实践、技能培训、成果共享平台;五是加强阶段总结反思,及时对项目推进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整理、升华研究成果,细化、丰富研究内容,调整、优化推进方式,探索紧跟教育形势发展、适应区域教育发展变化,且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俱佳的“做”数学常态化推进路径、策略.

2.2 专业引领,助力教师发展

(1)专题研训,转变教学观念

研训活动是教师学习交流、业务探讨、成果分享的重要渠道,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主阵地.为此,区域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丰富、持续深入的“做”数学专题研训活动,通过活动的体验、教学的示范、专家的指导,促进教师的教学思考,帮助教师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2)评价助推,指明发展方向

积极的教学评价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在区域举行的四届优秀课评比中,均选取了与“做”数学关联密切的课题内容.在区域举行的三届基本功比赛、三届青年教师专业技能评比中,都突出了对几何画板、GeoGebra、网络画板等动态几何软件应用能力的考查.在区域组织的学业质量监测中,坚持以纸片、直尺、三角板等学具为载体的实验操作类试题的考查,强化动态观下思维能力的培养导向.这些“做”数学元素在业务评比、技能提升、考试命题中的渗透,为教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3)课题研究,提升理论水平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理论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抓手.据此,为提升区域教师的理论水平、强化项目实施的理论支撑,区域申报了江苏省教学研究2017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究”,并获批立项课题.该课题结题后,为强化成果应用,深入推进“做”数学的常态化实施,区域又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初中数学实验常态化教学的行动研究”,并获批为重点自筹课题.在前期项目推进和课题成果应用的基础上,继续以课题为抓手,探索、构建区域“做”数学常态化实施的推进模型.

(4)拓宽通道,搭建发展平台

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成效.“做”数学的常态化实施与推进改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为教师搭建了展示智慧与才华的新舞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了快速通道、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机遇,开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崭新路径,为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激发教师潜能、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快了区域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步伐.

2.3 课程开发,统筹资源整合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实施的根本保障.针对区域动手“做”数学的课程资源零散不足、系统性欠缺、共享不畅等状况,区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做”数学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研发,建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共享畅通的系统化“做”数学课程资源.

(1)成立开发小组

聚焦不同类型的数学实验的教学研究,开发建设“做”数学课程专项资源,成立由纸片材料类专项、实物工具类专项、信息技术类专项组成的数学实验专项研究与资源开发小组.

(2)开发文本资源

“做”数学需要系统化文本资源的支持.区域一直坚持开发原创“做”数学文本资源,以此补充、拓展已有的《数学实验手册》的文本资源,以典型案例的形式集成了众多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形成了系统化“做”数学文本资源.

(3)开发物态资源

“做”数学需要丰富的物态资源的支持.在已有数学实验工具的基础上,针对自主开发的文本资源,区域配套研发了类型多样的实验工具,以适应教学的需要.通过苏州市课程基地建设和区域教育内涵项目建设,区域分阶段、分批次建设了设施完整、功能齐全的数学实验室(中心).区域有着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功能场室、风格迥异的数学街景雕塑、融入几何曲线的博物馆、古典园林与现代建筑等,对这些潜在的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也成为了“做”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组成部分.

(4)开发信息技术资源

信息技术能向师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源.为此,区域加大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开展了几种主流动态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培训,开发了系列“做”数学案例微课和课例视频,在先行创建的“雅星洲·慧数学”“数学梦工厂”和“VOA数学”等“做”数学微信公众号信息窗口的基础上,历经三年时间,建设了网路平台“易加学院·数学学堂”,为师生提供了学习与分享、展示与交流的开放型、互动式、个性化平台.

3 区域“做”数学常态化实施的体系建构

区域推广了“以‘做’为支架,在经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推行了以“做”为支架的教与学方式,建设了以“做”为支架的课程资源,建构了以学习品格提升为目的、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指向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由理念支撑系统、实践指导系统、教学支持系统所构成的区域“做”数学常态化实施体系.

3.1 理论研究,形成“做”数学常态化实施的理念支撑系统

区域以“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为重要载体,展开理论研究,提炼研究成果,把握了“做”数学的内涵、性质与教育价值,形成了以能力培养、品格培育、素养发展、学科育人所构成的理念支撑系统.该课题于2019年10月结题,获2021年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2期课题评奖一等奖.

3.2 项目推进,形成“做”数学常态化实施的实践指导系统

区域以“初中数学实验常态化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为主要抓手,不断总结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好的做法、适切路径和成功经验,形成了以专题研训、专业引领、团队互助、评价引导所构成的实践指导系统.该课题于2022年5月顺利结题,获得高度评价.

3.3 研发平台,形成“做”数学常态化实施的教学支持系统

作为教育部国家级“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试验区,区域在承担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重大项目“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实践研究”建设中,以问题为导向,在倾力打造的“易加学院·数学学堂”网络平台中,自主研发了“做”数学功能模块,通过智能技术赋能教与学,实现了“做”数学的区域统筹、全员参与、资源共享,让“无限学习、无限未来”成为了现实.在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大数据支撑下‘适合的教育’实践探索”荣获基础教育类特等奖.

4 区域“做”数学常态化实施的实践成效

4.1 学生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学习品格显著提升

《2020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表明,区域八年级数学学科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内容领域,以及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关键能力,均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2015—2022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报告》的连续追踪表明,区域初中三个年级的数学学科在所监测的内容维度和素养维度,以及知道事实、运用规则、数学推理、非常规问题解决等能力水平上,也均处于大市领先位置,同一班级也从初一到初二时实现大幅增长,初二到初三时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19年5月31日,苏州电视台在《阳光地带》节目中现场直播了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的“做”数学活动“将数学折进纸里:指尖上的六一——‘玩转拓扑折纸’”,在线收看人数达到11万余人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2 教师潜力得到充分激发,专业发展明显增速

区域共组织、承办了26次区级、6次市级、3次省级“做”数学专题研讨活动,开设研讨课、示范课151节,专题讲座46场.目前,区域有2位教师担任苏科版《数学实验手册》编写组核心成员,2位教师担任“江苏省数学实验资源开发与建设”核心成员.在历届江苏省数学实验创新设计方案表彰中,区域共有几十项数学实验作品获奖,获奖率处在全省各市、区前列,其中现场进行展示的一等奖作品共有6项.在全省数学实验教学研讨活动中,共有5位教师开设过公开课,所带来的“水立方:探索正方体截面的形状”“打印纸中的数学”“黄金三角形”“三浦折叠”“滚动的圆”等经典课例影响广泛.

区域教师在省、市评优课,基本功比赛,信息化优质课等教学评比中也实现了一等奖的大满贯.2022年9月,青年教师蒋妍兮代表江苏省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凭借“做”数学课例“图形的旋转”荣获中学数学组第一名.区域教师在论文发表、课题研究、骨干教师评审、职称评审中也收获丰富.在历届苏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竞赛中,区域获奖率均在大市名列前茅.区域初中数学教师平均年龄33.4岁,但具有区级及以上荣誉称号的骨干教师已达到141人,占比超过教师总人数的27%.青年教师在各类活动、各项评比中也已崭露头角,成长迅速.

4.3 学科特色得到不断强化,形成区域教学新样态

2019年12月,区域被命名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数学实验: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育人的创新实践”先行示范区.目前,区域共有江苏省数学实验先行示范校6所,江苏省数学实验联盟校4所,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教育学校改革重大项目(初中数学)基地校2所,苏州市初中数学实验课程基地校1所,区数学实验内涵发展学校4所.成果分三次在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网络研讨平台上进行了分享,采用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线下在无锡、扬州、泰州等多个省内城市,以及广东、贵州、浙江、新疆等外省(区)进行了交流.

5 反思与展望

八年多来,区域“做”数学的常态化实施取得了积极效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但在理论研究、实践创新、体系建设、常态应用、技术融合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5.1 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仍需持续深入

随着教育需求的变化和教学新形势的发展,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会产生许多新的课题.“做”数学的理论研究、常态化实施的最优化路径、最有效策略和最简化模型,仍需持续探索.

5.2 体系完善与常态应用仍需全力推进

理念支撑、实践指导、教学支持三大系统的应用已由“点”走向“面”,由“外”深入“内”,但对课程实施的支撑力仍需进一步检验,体系建设还需更加科学、完善,使之与教师数量激增、学校连年增多等区域教育发展形势相匹配,体系的常态应用方式与途径仍需持续探索.

5.3 “做”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仍需纵深发展

受“做”数学全资源建设、数学实验室建设、学习工具研发、教学与教材的糅合等因素的影响,“做”数学与运用场景的横向融合、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纵向支持、信息技术与“做”数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路径,仍需持续探索.

5.4 综合与实践领域“做”数学仍需不断强化

综合与实践是建立在“有界”的学科知识基础上,综合应用“跨界”的学科知识解决“无界”的现实世界中真实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加强课程综合、突出实践环节、变革育人方式的重要途径.如何将“做”数学迭代升级为“做”中学,强化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凸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仍需持续探索.

猜你喜欢
常态课题区域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分区域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