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列遗产角度看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遗址的活化利用

2023-09-12 14:30李江
艺术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大运河运河

□ 李江

《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对系列遗产的内涵做出了阐释:“系列遗产应由逻辑联系清晰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组成部分构成,且各组成部分存在着文化、社会或功能性的相互联系,并形成了景观、生态、空间演变或栖居地上的关联性,各组成部分对遗产整体的突出普遍价值存在一定贡献。”对照操作指南给出的系列遗产限定条件进行分析:京杭大运河由河道、水工设施、附属遗存及相关文化遗产等构成,各组成部分之间无论在漕运功能性,还是南北文化、经济交流方面都存在相互依存与联系。这些文化遗产以漕运码头遗址为节点沿河道形成了运河景观,并围绕漕运功能在空间上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因此,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符合系列遗产的内涵范畴,可以从系列遗产角度进行研究。

一、漕运码头在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中所处地位

京杭大运河上的漕运码头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曾经实施的重要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它的出现也促进了大运河沿线城镇商贸的形成,提升了所依附城市的区域战略地位,并对南北经济沟通、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漕运码头是漕运功能得以运转的水工设施

漕运是一定历史时期维系国家正常运转的重要经济交通措施,这一措施需要一套系统、完整的水工设施提供支撑,因此,京杭大运河沿线在合适位置设置了漕运码头,用以承载南北漕粮物资转运的中转、存储以及补给。全长约3500 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漕运河道沿岸,根据距离长短、河道条件、城镇分布等因素,有计划地设置了诸多漕运码头。这些码头担负着整个漕运工程的正常运转,也是漕运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后勤保障设施。

(二)漕运码头是大运河文化交流传播的空间载体

尽管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以漕粮转运为主要目的,但长期稳定的运营也为南北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诸多方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河道沿线不同地域背景的文化相互影响、彼此交融,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文化种类及表现形式。同时,在这一地域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漕运码头作为承载平台,不仅带动了周边城镇的文化发展与繁荣,更进一步将当地文化输送到大运河沿线的其他城镇,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文化交流的关键空间载体。

(三)漕运码头是大运河沿岸城镇拓展的动力之源

京杭大运河沿线漕运码头的存在,必然会使当地的商品交换、集散向这一地区靠拢,若此地漕运码头是新建的,那么就会依据供求优势在合理的范围内形成一个集市或商业街等商品集散地;若设置漕运码头的地区早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镇,则会因码头的出现,进一步向周边拓展,甚至摒弃原有城镇生长点,转而围绕漕运码头生成新的社会性构架。

二、京杭大运河沿线漕运码头遗址活化利用的价值

(一)漕运码头遗址是承载京杭大运河漕运功能的历史物证

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空间节点的漕运码头,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掘保护大运河沿线漕运码头遗址的同时,将其进行合理活化利用,对体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大运河沿线的各级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本地现存的漕运码头遗址进行有效活化展示,帮助来此参观的公众从系统性、功能性的角度全面了解京杭大运河这一伟大的水运工程,充分体现国家大力保护宣扬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漕运码头遗址是拓宽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范畴的展示空间

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只是对具有实物形态的河道、水工设施、附属遗存进行保护,也包括运河生态、景观环境以及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大运河沿线漕运码头遗址的保护、活化,可以从对“本体遗存”这一“点的层面”向强调“地域文化”系统的“立体社会空间”拓展,通过采用创新设计手法将漕运码头遗址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展示,让来此参观的公众在近距离游览大运河实物形态历史遗存的同时,还能够接触到历史上在此生成并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全方位了解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让大运河文化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应有的时代魅力。

(三)漕运码头遗址活化利用是复兴京杭大运河沿线城镇的动力之源

京杭大运河沿线诸多城镇在历史上均经历过因运河的兴衰而出现的起落,曾经的繁华也随着漕运的终止而走向衰败,往日喧嚣的码头抑或被新兴的铁路替代而归于平静。因此,运河沿线的各级政府应把握好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的这一契机,以所在区域的漕运码头遗址保护为切入点,利用各地现存漕运码头遗址现状及周边环境特征,将其规划为历史街区、遗址公园、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展示、休闲空间,助力本区域城镇的振兴。

三、京杭大运河沿线漕运码头遗址及活化现状梳理

京杭大运河以漕运码头为空间节点,沿河道串接起整个漕运体系。随着朝代更迭、大运河漕运功能的废止,各地的漕运码头及周边城镇也难以摆脱衰败、没落的命运。进入21 世纪,运河沿线各地区为配合大运河的申遗工作,都针对大运河沿线各类历史遗存开展了大量考古发掘工作,一些在漕运历史上承载重要功能的码头遗址在沉寂多年后相继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成为体现京杭大运河系列遗产价值的重要一环。根据目前对大运河各区段漕运码头遗址保护及活化现状调查情况,可大致梳理出三种状态:一是已经完成活化开发,通过建成遗址公园、古镇历史街区等向公众开放;二是已完成考古发掘,仅围绕遗址主题修建了博物馆、陈列馆等,未进行系统活化利用;三是仅通过文献、留存地名确定了漕运码头遗址所在区位,未进行全面考古发掘。从实地调研情况也可看到,已完成活化利用的案例多数位于现有城区内,或包含在城市文化景观规划范围内,且与当地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视程度有关,某种程度上也与漕运码头依附城市随漕运兴衰的历史有关,以下按大运河不同区段的漕运码头遗址活化现状进行梳理。

(一)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漕运码头遗址活化现状

北京市城区内的漕运码头遗址主要聚集在通惠河沿线,围绕相关遗址现已建成漕运码头遗址公园、东便门漕运码头公园、庆丰公园等几处包含漕运码头遗址的公共空间。其中,漕运码头遗址公园包含大运河通惠河段上唯一保存下来的码头遗址及建筑,即“一闸两庙”(平津闸、将军庙、龙王庙),此公园呈长条状位于河道南岸,东端设有高碑店漕运历史文化中心,两庙位于公园中段,将军庙前陈列有原址石条两根。东便门漕运码头公园是明城墙遗址的一部分,位于明城墙遗址公园内,与东便门交楼遥相呼应。公园内城东南角楼城墙脚下东北侧河道,是通惠河北终端漕运码头,现仅依据碑记证明曾经存在。此外,北京市通州区还有张家湾码头、石坝码头、土坝码头、萧太后河码头等运河相关遗址,其中,张家湾码头有“大运河第一码头”的美誉,盛时有上、中、下三处码头,现存张家湾城墙遗址及通运桥遗址,目前已启动修缮工作,力图恢复大运河漕运码头“万舟骈集”的历史景象;石坝码头遗址位于通州区通惠河和北运河交汇处,此遗址现位于西海子公园东门内,附近有复建的大光楼,为漕运时期用于验收漕粮的场所;土坝码头位于通州区旧城东门外的运河西岸,因为排桩挡土夯筑,已无地面遗存;萧太后河码头遗址在古运萧太后河码头遗址公园内,位于通州区铺外二路萧太后河南岸,因辽代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是北京最早的漕运河。

(二)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漕运码头遗址活化现状

山东省境内现存京杭大运河沿线漕运码头遗址有阳谷七级码头、张秋镇码头、德州码头、汶上南旺分水枢纽登陆码头、台儿庄故道码头等,其中,阳谷七级码头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11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位于聊城市阳谷县七级镇运河古街区,码头遗址由七级石砌台阶及其下夯土平台组成,可通向古街道“七级街”,现在七级街地下仍遗存约200 米的老码头石板路。阳谷境内另一处张秋镇码头形制较大,共分三处,目前仅有小码头遗址做了简单维护,其余大码头、北码头均为勘察属实的地下遗迹,整体尚未开发。德州辖区内的漕运码头历史上曾因运河改道而不断移位,清末漕运废止后,这些漕运码头及附属设施逐渐废弃,或因改作他用而消失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现仅存位于德州段南运河的东岸漕运码头,码头遗址布局基本完整,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汶上南旺分水枢纽登陆码头遗址位于汶上南旺分水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内,漕运码头遗址共发掘出土两处石砌台阶登岸口,一处在南旺镇坝上村砖石堤岸的东端,从堤岸连通运河河道;另一处登岸口在此西侧,形制相同。台儿庄城区内大运河故道经考古发掘,清理出三处码头,分别为双巷码头、王公桥码头、郁家码头,均位于运河故道北岸,其中双巷、郁家码头遗址保存状态较好。

(三)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漕运码头遗址活化现状

江苏省境内现存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遗址包括淮安御码头、板闸码头、码头镇、邵伯大码头、镇江小码头等。淮安御码头遗址位于淮安中州岛清江浦景区内,属于清江大闸地段,现存码头石阶为近年新建,码头旁有乾隆手书碑刻一座。板闸码头遗址位于淮安新建的板闸遗址公园内,有两个码头保存状态较好,与石驳岸遗址一同述说曾经的辉煌历史。码头镇位于淮安市区西南,是大运河南北航运的枢纽,也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大运河遗产群中重要的水利工程节点“清口水利枢纽工程”即位于该镇域内,现今码头镇古镇街区部分遗址经过重建或修缮,保留了典型的水陆并行的鱼骨状格局,形成与众不同的运河古镇空间特色。邵伯大码头遗址位于扬州邵伯古镇运河大堤东侧的邵伯条石街,是苏中地区保存较好的古街道,现存“大马头”牌楼一处,与镇江的“小码头”、扬州的“御码头”齐名,史载乾隆南巡,六次途径邵伯,充分证明邵伯大码头在清代大运河中的重要性。镇江小码头遗址位于镇江云台山下北侧,深埋地下,此外西津渡街区东北的老码头文化园内,存有较完整的码头建筑旧址,见证了此地作为大运河漕运重要节点的历史。

(四)京杭大运河浙东段漕运码头遗址活化现状

京杭大运河浙东段西兴运河起自西兴、流至绍兴,作为沟通甬江和钱塘江水系的重要通道,在漕粮转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漕粮以及大量货物在此中转,促进了西兴地区的商业及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西兴古镇的繁荣,成为浙东水运集散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钱塘江与浙东运河之间存在水位差值,两河之间无法直接通行,必须在此设立水旱码头进行物资接驳,由此催生了西兴过塘行漕运码头的兴盛。尽管运河的漕运功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废止,但西兴过塘行漕运码头遗址作为大运河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公众了解、感受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目前码头遗址所在的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西兴老街官河沿岸,已经进行了大运河遗址保护的整体规划,疏通淤塞的河道,恢复沿河的建筑立面,对大运河相关的遗产如永兴闸、西兴驿、大城隍庙遗址进行系统性考古发掘。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漕运码头遗址是大运河系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研发现,有些地区的漕运码头遗址得到了合理的保护及活化利用,而有些地区的漕运码头遗址仅停留在考古发掘阶段。尽管漕运码头遗址本体看似缺乏文旅价值,但是从系列遗产角度来审视这些串接起京杭大运河的空间节点,将会重新评价其在还原大运河漕运功能完整性、文化遗产真实性、沿线城镇形态演变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复兴及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京杭大运河
《中国运河志》简介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放歌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