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古筝协奏曲《定风波》在诗词情境下的演奏与诠释

2023-09-13 10:13杨雯婷
艺术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定风波协奏曲古筝

□杨雯婷

“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从这句诗中不难看出,古筝乐曲音色清脆,弹奏时如铮铮流水,嘈嘈切切,闻之有声,表达了诗人对古筝弹奏时意象的赞美。事实上,古筝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深受全国人民喜爱。古筝曲的创作与改编和古诗词的融合密不可分。笔者认为,古筝形制、弹奏技法的演变离不开人们对古筝的审美与情感变化,同时,古筝曲与诗词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古筝创作与新时代审美体系相结合,使冗长历史下的古筝曲创作焕发出新活力。古筝协奏曲《定风波》就是这样一首将西方演奏技法与中国传统诗词相结合的现代古筝曲的代表作品,它以充沛而意蕴悠长的情感做基底,配以较高难度的弹奏技巧,呈现出极强的旋律性。

一、古筝协奏曲《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一)筝曲作者简介

古筝协奏曲《定风波》由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作曲家邓翊群先生根据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改编而来,完成于2015 年,是一首现代的古筝与乐队的协奏作品。

邓翊群先生自幼习筝,后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曾从师著名古筝演奏家王蔚、祁瑶先生,现任宵飒乐团首席,并成功留校任教,一直从事其热爱的古筝演奏事业。比起在古筝弹奏方面的成就,邓翊群先生对古筝创作的贡献更为瞩目,他曾参与创作改编了多种不同体裁的筝乐作品,能够将多种乐器与古筝相结合,呈现出另一种新兴且和谐的魅力。其中较为著名的作品有古筝与乐队协奏曲《定风波》、筝与钢琴协奏曲《芦苇荡》《时代》《末代传奇》、筝与笛子协奏曲《春到湘江》、筝与打击乐协奏曲《种细节》等。他还参与编写古筝教材《古筝专项技能练曲30首》,可谓在古筝创作方面颇有建树,作品《定风波》是他的处女作。

(二)创作背景

古筝协奏曲《定风波》取材于宋代词牌名“定风波”,主要内容创作源于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该词是苏轼某日醉酒后,回归途中遇到下雨的抒怀之作。在小序之中,词人写到在归家途中赶上了下雨,拿着雨伞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和苏轼同路的人都觉得十分狼狈,但只有苏轼不这么觉得。事实上,苏轼在写这首词时正在经历政治上的动荡,苏轼在经历种种动荡之后逐渐认识到真切而平淡的生活才是他真正所想要的,这是一种历经磨难和打击之后的灵魂升华。与此同时,古筝协奏曲《定风波》的作曲邓翊群先生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正值自己的低谷时期。当邓翊群先生读到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时,被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笑对风雨、直面困惑的人生感悟所触动,于是即刻提笔写下了当时的心境和感悟,并将其取名为《定风波》。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邓翊群先生在创作这首乐曲时曾有感而发:“我受本词情感所动,切己感同身受,故借意抒写现代人类社会中淡然面对命数迭起、苦难境遇的人生观。”说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对该曲创作有重要影响与意义。这首筝曲融合了曲作者的创作背景与湘鄂山歌的元素,加入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运用特性音调和复合节奏等方式,达到了不同音色融合又相辅相成的效果。邓翊群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借音乐来表达自己面对挫折时的心境,这与苏轼在创作该词时的心境尤为相似,因此,在品鉴分析这首古筝协奏曲的同时,对演奏者的心境与作者的心境揣摩也尤为重要。

二、古筝协奏曲《定风波》的诗词背景与解析

(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词背景

苏轼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词人和政治家,他年少成名,颇得欧阳修赏识,官运亨通扶摇直上,后历经王安石变法,与之政见不合自请离京,而后上任湖州知州,又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被新党利用,卷入政治斗争,“乌台诗案”亦成为苏轼人生中重大的转折点。苏轼在遭遇“乌台诗案”之后获罪,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提笔忘怀,创作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叙事诗。

在低谷时期的磨炼下,在平凡而又日常的雨景中,苏轼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存在和意义。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反复存在于他充满挫折的一生中,从中可窥见苏轼超越生死的人生哲学观。

(二)诗词解析

从作品的题目来看,“定”有平定、安定的意思,“风波”则是飘摇不定、反复无常的意思,那么将它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平定患难”之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作内容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诗词的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们可以知道,在作者返回途中,雨声潇潇,来势汹涌,但是作者又重点突出“莫听”二字,表达了作者认为外物不会干扰心境的感觉。下一句“何妨吟啸且徐行”刚好对照前一句的“莫听”,这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相呼应。“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反衬出同行其余人的“怕”,只有作者面对狂风骤雨,缓缓徐行且放声歌唱。“莫听”“何妨”“谁怕”三次点明了作者面对困难面对逆境,毫不畏惧勇于抗争的心境。

按照常理来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竹杖芒鞋”并不能快过“骑马”,这里已经不是写实,而是在写明自己的心态。作者在当时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因此即使“竹杖芒鞋”,也走得潇洒悠闲。“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在说作者当时正处在风吹雨打的过程中,象征着他人生的风雨。“任平生”狂傲至极,即使我一生任凭风吹雨打,那又怎样?我始终从容镇定豁达。

下阕中,“料峭春风”,吹我酒醒。我觉得有点冷。但是山头上刚刚升起的斜阳却来迎接我,让我觉得身上渐暖。这段诗词真实地展现了苏轼哲学的辩证态度。冰冷中存在温馨,低谷中暗含希望,忧郁中常含喜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表达出作者真实想法:“我不去看过去的风风雨雨,我不去管朝堂的扰乱纷争,我并不在乎这些逆境与挫折,我只管坚定地走下去。”

三、古筝协奏曲《定风波》曲调分析与情感表达

(一)调式分析

《定风波》这首作品的定弦为非常规定弦,产生了五声音阶与六声音阶的创新组合,这样的定弦方式能够帮助弹奏者更好地转调。同时,还采用了民族调式惯用的转调手法,这种手法的转调方式能够充分显现出调式音阶的多样性与调式和弦的色彩性,既方便进行宫音转换,还能够实现两宫并存甚至三宫并存的音阶特征。这样的转变方式大大提升了古筝演奏的稳定性,对古筝创作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段落分析

1.引子(1~30 小节)

引子由钢琴的和弦八度下行旋律开始,1~12 小节为第一段。1~5 小节是钢琴的声部,以连续的和弦由高音下行引出古筝声部,古筝演奏者需在6~8小节沉心静气,用力扫动大臂,突出重音之后突然弱下,并将音线拉长,持续增加音乐紧张度,渲染出一种山雨欲来的凝重感。11~12 小节为反反复复的五声音阶,表达了作者沉溺往事、忽喜忽悲的情感渲染。13~14 小节为第二段,表现出作者回归现实的无奈。15~17 小节为第三段。在演奏第15 小节时,演奏者要在左手加入装饰性声部,整体旋律由慢渐快,由弱逐强,展现出作者在不断回想中的愤懑与不忿,情感态度逐渐加强。18~23 小节为第四段。这段在演奏中主要是以钢琴曲的旋律为主,古筝作为泛音,营造出清冷安静的风味,这段表达呈现出演奏前风雨欲来的宁静效果,一如在面对风雨前平静的内心。24~30 小节为第五段。这里采用了“拟声”的音响效果,模拟诗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潇雨声。此后反复使用具有颗粒性单音和小撮,不断交替,渐密渐强,紧接着的摇指越强越急,模拟出雨水越下越大,直至暴雨的情景。第30 小节中强烈重音的摇指过后渐弱,暴雨雷声过后,风渐止,雨渐停。结尾使用大段刮奏,配合钢琴接入慢板。

2.慢板(31~76 小节)

慢板部分总体分为四个小段,其中,31~43 这段音色下沉,展现出的音乐效果应适当延长,让这段音色带有旋律感。在44~59 与44~48 小节中,琴筝结合,高低音大跨度的大指按音展现出清冽的对比感,模拟出登山时鸟的哀叫,侧面表明登山已经到了艰苦卓绝之处,以至于能够听见鸟叫声。第51小节整体沉郁下来,登山困难程度加深,气氛算不上轻松。60~76 小节为摇指段落,是这一整段的高潮,情绪逐层递增,越发强烈,翻过三折,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期盼。

3.散板(77~80 小节)

这一段是古筝独奏部分,创作手法则是通过古筝用低音声部模仿与古琴相近的音效,充分体现深沉、厚重的音色。演奏者在演奏这段时要注重气息的衔接,这段往上呈接慢板,往下引出快板。

4.快板(81~196 小节)

快板这一段是全曲内心情感最为饱和、情绪最为激荡的段落,可以分为小快板、快板、急板三个部分。快板初始由钢琴引进,在逐层增加情绪之后再加入古筝旋律,这段的古筝演奏主要采用扫摇技法,突出音头与颗粒感。98~105 小节充分运用了民族乐曲湘鄂山歌的特点,采用了夹弹演奏的技法。显现出暴风雨中疾风快雨的意象,演奏者时不时拨动琴弦,产生“咚咚”之声,展现轰隆雷声,渲染作者归途中的骤雨倾盆。而最终钢琴与一声“咚”同时发出,杜鹃泣血,隐喻风雨终将过去,正好对应苏轼的词中“山头斜阳却相迎”。这段疾风骤雨的快板将苏轼“穿林打叶”“一蓑烟雨”的人生艰难与

作曲者面对心理低谷的意象很好地表达了出来。5.慢板再现(197~220 小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快板的衔接下,作者意识到相比起穿梭风雨、快马加鞭,身着“竹杖芒鞋”走出烟雨才是自己的情感所在。曲调的情绪基调回归平静,也在描述作者心态回归平稳,在拥有了强大的内心做支撑后,可以坦然承受外界的攻击与混乱。慢板再现与之前慢板的苦闷沉重不同,这一段的情绪明显平静温和很多。钢琴自引入后,更多的是添加装饰音,结束全曲。

四、对于筝词结合的展望与思考

筝词结合实际上就是音乐与文字的碰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艺术与传统乐器一直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筝乐与诗词都应该学会突破自身,敢于创新与传承。词作与筝乐相结合,一方面是对过去习惯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是筝曲焕发新活力的创造点。

同样,相较于静态的文学作品,音乐超脱文字交流的文化局限性,使各个国家的听众都能体会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无国界”。当诗词中的意象与思想表达无法用文字形式翻译和表达时,可以借由音乐来传递。

针对筝乐结合的曲目,在体味曲调的节奏变化、轻重缓急之前,我们应该先从诗词本身入手分析创作及情感表达,这是将筝曲完整表达的重要手段。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意象明显,形式短小精悍,情感充沛丰富。不同演奏者对这一词作的理解各有不同,从这一角度出发,演奏者能够带给观众独特的表达,这能让《定风波》这首筝乐作品有更为鲜活的表现。因此,词乐结合必定能够为古筝创作带来新体验与新发展。

《定风波》这首作品是现代西方音乐技巧与中国古典词乐的结合,毋庸置疑,它是现代古筝作品中非常优秀的作品。筝乐与诗词的结合,让这首《定风波》焕发一种别样的生命力,让听众“声临其境”,体会到在遥远的北宋时期,苏轼一生风雨飘摇但仍旧坚持自我的人生观。

猜你喜欢
定风波协奏曲古筝
定风波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第一次弹古筝
《苏东坡·定风波》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