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视角下历史街区再生理念、框架和策略
——以日本高山城下町和南京小西湖历史街区为实证

2023-09-13 09:40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资本历史文化

李 祯

0 引言

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原则被纳入到文化遗产的政策体系中,遗产作为城市和地区自然、文化、社会和经济资本的属性日益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其在建立地方身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经济建设中的价值意义不断凸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和各大科研机构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指导文件和研究报告①,为探索文化遗产与生态气候、身份认同、公民社会、经济发展、旅游创意活动等多维复杂关系拓展出新的研究视角和途径,形成了以文化为驱动、以遗产价值潜力为基础的城市更新和发展建议。

在此广阔的视野下,一些国内学者也提出了具有前沿性、启发性的城市/街区再生理念。常青[1]院士阐述,如何激活部分“文化基因”,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挽留住地方文化的精神性,传递传统价值,是建筑学科目前需要解答的关键问题;张松[2]教授在《城市保护规划——从历史环境到历史性城市景观》一书中,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视角,提出将历史城市作为文化资本来保护与管理;褚冬竹[3]教授认为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和资源前景,一些隐藏在历史角落蕴含“精神与物质”价值潜力的资源可以通过城市更新进行价值和效益转换;黄瓴[4]等提出了“资产为基”的社区发展理念,通过全面识别社区资源存量价值,深化社区资源再利用,将其转化为可创造持续效益的社区资本进而推动社区发展。

可以看到,基于城市文化遗产潜力挖掘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已逐渐得到国内外学者认可,价值驱动的内源性城市(街区)更新和再生方法也已成为当下学科研究的热点议题,对于新时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国家战略具有积极意义。

1 文化资本与历史街区再生之间的研究基础

1.1 文化资本研究的主要论断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传统社会学基础上,联系现代哲学思潮,超越了将资本等同于货币的狭隘理解,对资本的概念进行了非经济学解读,试图以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社会结构和作用进行解释[5-6]。其中,文化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用笔最多的批判性思想,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为社会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思想火花,他将文化资本隐喻为能够产生权利、发挥效力的资源,是“文化社会再生产的重要利器[7]”。自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的范畴、基本的理论命题和表现形式以来,文化资本理论引起了学界广泛的探讨和关注,其概念得到不断扩展和深化(表1)。整体来看,国内外学界对文化资本理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已经较为认可[8-9]:(1)文化资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表现为因文化渗透而生的物质/非物质性财富积累;(2)文化资本具有增值性(可获取利润效益)、转化性(可通过自身内部转化或资源向资本的转化实现资本存量积累)和运动性(必须持续进行生产,以减少外力损耗确保资本保值或增值)等特性;3)“文化资本”是一个功能性概念,而非实体性概念,布氏文化资本的模糊范畴为解释广泛的社会问题和现象提供了可能,可依托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探索相关文化实践分析范式。

表1 文化资本概念梳理Tab.1 sorting out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capital

1.2 文化资本介入城市领域的相关研究

文化资本介入城市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城市发展定位(形象塑造)[10-11]、文化空间利用[12-13]、城市更新[14-15]等方面。研究大都将“城市文化与文明”“城市特质”“社区资源”“历史街区”“文化遗存”“历史名人”“古建筑”等城市文化资本视为城市、地区发展动力因,从文化的资本属性出发提出了城市文化潜力发现和利用的认知思路,实证检验了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重要价值。城市研究领域不断引入的文化资本视角,说明文化资本理论对于城市建设、更新和发展等方面的正向作用逐渐得到了学界认同,文化资本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价值意义也在不断得到验证。但同时,也要看到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其一,就基础理论方面而言,将社会学领域的文化资本理论引入到城市领域研究,张鸿雁等教授提出的城市文化资本理论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但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城市文化(形象)的宏观尺度,如何将其嫁接到城市中、微观尺度的历史街区再生研究,利用文化资本理论、城市文化资本理论解释历史街区再生内涵、构建历史街区再生理论框架,需要客观理性的逻辑推理。现有的研究理论深度不够,呈现出将文化资本的概念扁平化、空泛化,还有的理论观点过于主观,存在分歧,有待探讨商榷;其二,就提出的策略方法而言,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缺乏相关性,一些研究所提出的策略方法缺乏与文化资本理论的相关性,创新点不明确;(2)缺乏操作性,很多研究的策略方法深度不足,不足以有效指导实践建设活动;(3)部分研究目的偏重于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单纯将文化资本的价值利用等同于文化的资本化,狭隘关注文化资本的经济效益获得,未能实现文化资本价值潜能的真正激活,甚至出现出现文化资本运作上的失真与浪费。

论文以以上研究不足为契机,期望提出文化资本视域下新的历史街区再生研究理论框架,为当下的街区再生实践提供科学可行的操作方法。

1.3 视角切入:作为城市文化资本的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是城市中最具稀缺性、独特性、垄断性的遗产资源,是重要的城市文化资本,也是全人类的公共财富。这一视角将历史街区置于整个城市社会体系之中,这种作为文化资本的属性和价值是指客体(历史街区的优势文化资源)对主体(城市、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重塑地方精神、提升环境品质、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等等。

一方面,这一视角是对历史街区活态遗产本质属性的回应,容纳了将“文化”作为客观世界具体化组成部分的社会学内容,关注到街区实体空间背后的无形特质。另一方面,这一视角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对城市发展本质需求的回应,这里通过对比两种视角下的街区再生,重点阐述本文所选视角的研究核心(表2)。

表2 两种视角下历史街区再生研究核心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core research on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 districts from the two perspectives

2 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历史街区再生解释框架

2.1 历史街区文化资本的概念内涵及外延构成

根据文化资本和城市文化资本相关理论,现对本研究的重要概念“历史街区文化资本”进行界定:旨在强调历史街区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文化资源的意义价值,包含街区承载的与一切文化有关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累积。这些财富形式既体现在自身承载的文化价值,也蕴含潜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且具有典型的公共性,为社会成员广泛拥有,能够为社会和公众带来持续的价值效益。

参考现有文化资源、文化资本和城市文化资本的类别划分,结合上文定义,本文将街区文化资本划分为以下三种形态:第一,具体化的形态,即以街区持久个性存在的文化资本,需要依托实体空间来呈现其内在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是无形的精神财富积累。包括经历岁月渗透、时间积淀而成的环境氛围特质,以及经过人与环境长期稳定互动,依靠内在身体因循形成的日常生活方式。第二,客观化的形态,即物质形态财富的积累,是文化价值、文化意义、文化功能的物质载体或外在表征。包括:街巷道路、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构筑物等文化空间场所;文本资料、艺术作品、特色食品、手工艺品等文化物品。第三,体制化的形态①,是对历史街区蕴含文化价值意义的社会认可,是一种制度性确认。

2.2 历史街区文化资本的功效

历史街区是城市独有的文化资本,除过“纯文化价值”(pure cultural value)外,也有来源于其文化意义的其他价值,都可以产生功能效益(welfare)。根据文化经济学大卫·索斯比(David Throsby)教授提出的文化资本“存量—服务流”理论[16-17],“如同林地等自然资本可以提供木材、温度调节、娱乐和污染吸收等产品和服务”,街区文化资本存量(stock)亦可提供有益于公众和地方社会的服务流(flow),同时这些服务流产生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效益。具体来说:第一,街区文化资本的存量可以带来服务流,作用于街区再生或地方发展产生文化、物质、社会和经济效益,正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价值或潜在价值;第二,不同形式文化资本的载体特征和价值内涵也决定了其可提供的不同服务流;第三,这些资本存量可提供的服务流量还与人的需求联系在一起(表3)。

表3 街区文化资本存量(意义要素和载体特征)、价值内涵与其可提供的服务流Tab.3 cultural capital stock (meaning elements and carrier characteristics), valueconnotation and service flow it can provide

2.3 街区文化资本功效实现的潜质和基本方式

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本进行生产和积累的前提,文化资本是文化资源的价值再发现。即文化资源是一种需要被激活、转化的潜在资本,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具有资本属性,具有相对优势的文化资源(稀缺性、可利用)才能更好的进行转化,实现文化资本功效(图1)。

图1 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关联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capital

赫尔南多·德·索托②(Hernando De Soto)曾言:“穷人已经在他们的房屋里积累了上万亿块砖,资本就是从这些砖里面发现潜在能量并释放出所得到的结果[18]。”资本的“潜在能量”,暗示了其功效需要被挖掘、被激活才能获得。类似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可以在外力干预下,以同一等量或扩大的形式进行(再)生产③,伴随资本价值的流动,获得文化资本的增量积累,促进潜在功效的实现。结合历史街区和城市文化场域来看,街区/城市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依靠文化资本的直接传递,一般以同一、等量的形式参与文化资本生产。比如北京故宫、山西佛光寺、西安城墙等经过长时间文化积累、价值意义重大的城市文化资本,通过一代代的保护和修复,其物化资本形式可以得到直接的延续和传承,而由于稀缺性,其资本价值也将随着时间积淀持续增加。

二是通过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间接转化,这是一种以扩大的形式进行的文化资本生产,适用于当下城市中亟待得到再生的历史街区(图2),具体可以分为:第一,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即无形文化资源(潜在的具体化文化资本)转化为客观化文化资本,使街区环境氛围和日常生活等“质性”(qualitative)要素借助物理形态积聚呈现出地方化意义,确保街区身份特质的延续;第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即有形文化资源(潜在的客观化文化资本)转化为客观化文化资本,是围绕街区实体空间这一有形要素进行的空间品质和功能优化,形成街区持续再生的牢固基础。

图2 历史街区文化资本(再)生产示意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cultural capital (re) production in the historic districts

3 文化资本视角下历史街区再生实践案例审视

3.1 概况

高山市位于岐阜县④北部,四周群山环绕河流众多,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作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观光城市⑤,被称为“小京都”,如今这里依然保留了400年前的土地分割、路网形态和江户时代风貌(图3)。2个重传建地区共占地约7 333 m2,其中,位于城下町南半部的三町重传建地区是古城核心地带,占地面积约2 933 m2,包含172栋传统建筑;下二之町大新町重传建地区位于高山城下町的北半,占地约4 400 m2,包含200栋传统建筑,与三町地区的商业氛围相比,这一街区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气息。近年来,高山城下町地区同样面临着人口减少、街区空心化等问题,政府当局认为如果空屋持续增加,作为“古都”和“心灵故乡”的高山魅力也将随之消失。为了让这个“山那边美丽的城市”继续生长下去,高山市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

图3 群山环绕的高山市盆地景观(2021)Fig.3 landscape of Takayama City basin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小西湖历史街区位于南京老城南内秦淮河东五华里沿岸,占地46 900m2,是《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中划定的22处历史风貌区之一,称“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历经岁月变迁,人口的激增、无序的加建改建使小西湖街区的物质环境发生了结构性衰败,整体上保留了明清时期传统风貌特征。为了唤醒街区真实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传承由自然人工环境和精神文化空间共同构成的传统街区聚落,项目以整体保护为前提,在充分尊重当地居民意愿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街区遗产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创新路径,在延续历史肌理和传统风貌的前提下提升了生活品质,留下了鲜活的地方生活(图4)。

图4 南京小西湖街区马道街入口空间(2022)Fig.4 entrance space of Madao Street in Xiaoxihu District, Nanjing

3.2 日本高山市城下町历史街区:时间的古都,心灵的故乡[19-20]

3.2.1 基于具体化文化资本的内涵式(再)生产

3.2.1.1 环境氛围特质

高山城大多数町街都是向山峰伸展、沿山势转折、顺河流起伏的,与自然的丘陵地形和山林融为一体,为了“让当地居民和游客都能感受到滋润和安逸的漫步景观”,追寻“故乡,古老的日本”城市意象,在高山历史町街再生事业中,尊重和保存与町街空间一体的山岳、森林和清流等自然景观被列为首要事项,市政府联合专业机构专门出台了有关山林绿地保护、历史风景维护的引导措施;整齐的地块肌理和匀质的街巷景观是高山城的魅力所在(图5),高山市政府在城下町的两个重传建地区保存计划中(三町和下二之町大新町)详细罗列了有关街巷肌理和空间连续性等载体要素的设计规定,以保留开间窄、进深长的格网状地块划分特征,保留沿街町屋整体匀质的设计基调,尤其是屋檐高度平齐,出檐深度一致,以延续、强化街区空间统一感和凝聚力(图6)。

图5 三町历史街区匀质连续的街巷空间Fig.5 homogeneous and continuous street and lane space in the Sancho Historic District

图6 历史町街风貌和氛围延续的关键控制要素Fig.6 key control factors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style and atmosphere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s

3.2.1.2 日常生活方式

高山的自然历史环境,孕育了地方居民特有的信仰和生活习俗,包括春秋两季的高山祭、东山白山神社祭、宫川早市⑥、年中活动、秋叶神信仰、七夕活动、俳句会等等。高山市政府将这些无形的遗产资源及其有形的承载空间作为“一体守护的文化”,将传统习俗活动和生活方式的传承作为历史町街再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山祭为例,一方面,高山祭是以屋台(即神轿花车)拖曳巡游为基础的传统活动,屋台是高山祭的主角,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屋台管理支持团体、高山屋台保存技术团体等作为保存力量主体,陆续展开了围绕屋台保存、维修、管理和技艺传承等国家援助项目;另一方面,考虑到街区作为非日常庆典空间的利用、仪式活动的场地布置和人观赏停留的需求(图7),2009—2012年对高山祭屋台游行线路内的重点景观进行了整修⑧。春秋两季高山祭系结了地域上的社群⑨,屋台游行不仅是作为典礼活动,更成为高山地方居民共同精神的塑造和洗礼,深刻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演化为传统物质空间延续的内在支撑力量。

图7 历史町街、装饰物、屋台及参与的人共同形成了非日常的庆典空间Fig.7 historic streets, decorations, yatai and participants jointly formimg a non-daily celebration space

3.2.2 基于客观化文化资本的外延式(再)生产

3.2.2.1 环境提质

通过整修道路铺装、增设无障碍设施、净化和美化水系、移除电线杆等基本措施,创造出了与历史町街氛围相协调的漫步空间。特别是,在日本“街角”被作为丰富城市景观、提升空间品质的关键要素,2011年至2015年,高山市政府选取若干生活感和历史感浓厚的道路交叉口、桥畔空间和历史建筑物周围进行了景观美化计划,充分挖掘街角空地的利用潜力,新建休憩空间,设置长椅和绿植,升级游览标识系统,提高了社区生活和步行游览的舒适感(图8)。

图8 日本高山市历史街区景观空间提升示意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landscape space improvement in historic distirics of Takayama City, Japan

3.2.2.2 空间活用

2000 年后,城下町再生事业重点转移到了历史建筑的保存和活用,通过重要文化财产吉岛家、松本家、日下部家、吉岛家住宅、旧矢嶋宅邸和旧永田宅邸等整修事业,提升了街区活力。以旧矢嶋宅邸为例,除四栋(盐藏、文库藏、北土藏、西土藏)土藏⑩保持了原有结构和风貌以外,其余建筑在20世纪70年代被改造成了钢架结构住宅和工作室,为了修复街巷景观传统风貌的连续性,2014年—2017年,政府在旧矢嶋宅邸实施了仓库修缮、庭院修复、围墙整修等项目,将除过仓库以外的建筑物改造成为与周围历史环境风貌相协调的高山市乡土馆。2018年开始,又充分利用宅邸空地,开辟了高山文化交流场地,涵盖传统艺术鉴赏、传统工艺品展示、传统文化体验等等,这一事业成功辐射活化了东山寺院群至天空町区域。

3.3 中国南京小西湖历史街区再生:人—物—生活的共营

3.3.1 基于具体化文化资本的内涵式(再)生产

3.3.1.1 环境氛围特质

小西湖街区空间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层积叠化的过程,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调整和变动,但大的格局传承了明清以来的传统风貌和肌理,可以清晰感知秦淮河畔南京老城南的历史环境氛围。设计团队借助南京城市航拍图与地籍图(1929、1936、1951、2016年),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的佐证,试以房间—建筑—院落—地块—街巷之间的结构联系作为操作基底,以基于土地权属的地块形态特征和内在组织秩序,维系街区传统肌理和尺度关系,突出城南地区小型传统居住地块窄面宽(三开间以下)、长进深(多至5~6进)的长方形特征(进深面宽比大多在1~4 之间,地块短边面街或临河);另对保留和新建建筑的山墙和檐墙位置、方向、檐口高度以及沿街界面连续度提出管控细则,以确保其符合传统秩序特征(街巷蜿蜒、檐墙面街、山墙临巷),进而延续历史空间的宜人尺度(图9)。

图9 小西湖街区再生实践中传统肌理和尺度关系的延续Fig.9 contin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texture and scale in the regeneration practice of Xiaoxihu District

3.3.1.2 日常生活方式

小西湖街区中的历史街巷、道路转角、屋前空地和古树院落等邻里聚集空间真实体现着城南市井烟火气,同时也串联起了本地社会关系网络,小西湖街区再生实践,强调在保障空间承载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留下原住民,留住传统生活方式。蜿蜒曲折的堆草巷是贯穿小西湖街区内部的一条主要巷道,经过2015年—2021年共计六年的改造,由“封闭、杂乱、排外的生活型内街”转变为“开放、有序、多元的城市公共空间”,更多商家和游客的到来也激发着堆草巷新的生命力;多个共享院的建设也在无形中扮演起邻里生活的纽带角色,频繁的互动提升了社区信任资本,从而稳固了街区多元的人际关系网络;设计团队基于历史文献考证、现状地块分析和地方生活经验挖掘,对街区两处“记忆遗址”(“翔鸾庙”和“小西湖”地块)的理性重构唤醒了南京老城南的地方精神,居民当下的生活也为其增添了新的场所意义和情境活力。

3.3.2 基于客观化文化资本的外延式(再)生产

3.3.2.1 环境提质

长久以来,小西湖街区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品质低下的现实困境,亟待改善和提升。对此,设计团队在狭窄的历史街巷中,经过现场勘察测绘和综合分析,兼顾历史格局和交通、消防需求,采用了微型综合管廊技术更新市政基础设施,以完整彰显历史风貌,提升居住环境品质;街巷道路体系层面,项目整修了街区东侧小西湖巷和西侧堆草巷作为机动车和微型消防车通道,借此形成街区南北向和东西向两个主要引导轴;另根据街巷尺度和功能,重新修整铺地,改善街角景观,升级街区对外展示形象(图10)。

图10 中国南京小西湖街区景观空间提升示意Fig.10 schematic diagram of landscape space improvement in historic distirics of Xiaoxihu,Nanjing, China

3.3.2.2 空间活用

项目采取“一户一策”,审慎介入物质空间结构和功能更新,依据各院落历史背景、区位和空间潜力进行修缮、腾退和活化利用,让“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傅尧成故居(清)和沈万三故居(明)两处文物建筑在修缮后,布置了有关小西湖街区历史变迁和传统风俗的展览,助力传播老城南的地方文化;马道街29号二层民国楼房,作为小西湖街区的主要入口标识空间,具有良好的商业潜力价值,设计采取“整体租赁”式改造,从私家宅院到咖啡馆,实现了对衰败院落的活化利用和投资收益平衡;大油坊巷75号院,经改造用作“曹氏花灯”的传承基地,既为民俗艺人提供了创作、销售展示平台,又成为吸引市民体验、学习的非遗工坊。

3.4 案例小结

整体来看,上述两个案例践行了以遗产复合价值激活为核心的内生逻辑,形成了在历史脉络中解决街区发展问题的探索路径,实现了人文向度遗产资源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其中,高山历史街区再生事业遵循一种缓慢、可控的节奏推行,倡导以“慢”速率、以“柔”策略化解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趋势。他们将地方遗产认作居民自豪感产生的源泉,尽管有的趋于衰败,但依然是地方当下及未来发展可利用的重要资源,这是推进历史街区再生事业的集体共识。经过多年积极干预,对街区有形和无形遗产资源进行了一体化的保存、管理和利用,创造出了与历史、文化景观相协调的,与当代生活需求变化相适应的街区景观;小西湖街区保护再生实践迄今已7年余,项目在保留遗产固有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将其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审慎更新,发现并激活遗产资源在当代的新潜力,创造出极具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塑造了居民可参与、可共享的遗产保护范例,对邻里社群传统生活和交往结构的珍视和延续,让人们在感受六朝以来历史意境的同时,得以体验真实的城南市井生活。

可以说,日本在历史环境保存和再生实践方面是为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先验者,其或拥有或遵循的:从再生到创生的地域活化理念、保护利用地方有形和无形遗产资源的官方引导制度和激励政策、全民参与地方建设的意识皆给予世人启发。纵观我国近年来的街区再生实践,包括南京小西湖、上海愚园路、常德老西门、广州永庆坊,深圳沙井古墟等等,亦可以看到政府作为街区再生和社区治理的主导力量,已从单纯追求土地财政收益转向“以人为本”的美好生活创造,规划设计者开始考量和重视遗产资源的多元价值作用,更加强调从跨学科的视野出发,综合物质更新、资源活化、社区治理、策划运营等多维度的探索,在有力度的环境更新同时寻找有温度的人-地情感依存。

4 文化资本增量积累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再生策略探讨

4.1 弥漫原有环境氛围的空间生长

环境氛围需要借助有形的物质容器及个体体验才能被捕捉感知,可从物质环境的连贯和心理感知的通达两方面考量街区原有环境氛围的延续、营造⑪。其一尊重历史街区原有的自然环境基质,保留自然和人工环境之间的整体格局关系,是营造街区环境氛围的首要前提;其二可通过建立完整路径和流动序列,创造整体空间秩序感,借助具体的街巷界面形态(材质、色彩和尺度),营造空间“连续体”,形成可感知的韵律美。

4.2 回归日常生活的情景锚固

由人、行为或事件、物理环境共同组成的活态情景是地方生活延续真实性讨论的基础,街区再生需在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动态关联中,将可为的空间设计与不可为的惯习约定相契合起来,保留故乡情愫。其一要留住地方生活主体;其二需发掘空间占用规则,即与人的行为逻辑相映射的情景空间秩序和形式特征;其三应保存和增强情景活动发生所需的物理性关键锚点,为每个情景活动的发生创造机会。包括固定元素,即活动发生的空间:位置、布局、边界形状、尺寸大小等特征,半固定元素,即所有与生活情景相关的元素:平台、檐篷、长椅、市集摊位、亭桥、花园等等。例如深圳沙井古墟再生计划先期在“尊重古老城市形态”的基础上,发掘日常生活逻辑,沿龙津河选取若干承载地方传统生活的关键锚点进行了微改造:“龙津河河岸景观”再造、“戏台广场”修复、“废墟花园”营建、“古墟市集”恢复等等。

4.3 功能适用与活化

在当前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持续而可控的街区实体环境干预过程,将逆转街区的物理性衰退,提高地方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总体形象。物质结构更新使街区得以生存下来,但如何能持续、有活力的生存下来,还需要植入经济功能,提高人对空间的使用率。一方面街区历史氛围、传统感的延续离不开原有的产业功能,要辅助街区传统业态的继承;另一方面依据遗产资源价值及利用潜力,量体裁衣、精准施策,在适当管理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活动和创意文化活动组织,对街区遗产进行活化利用,鼓励多样化功能,提升街区整体环境活力和吸引力。

5 结语

本文一方面以文化资本的视角来认知历史街区:站在全体成员(包含先辈、当代社群和子孙后代)共同利益的立场,历史街区遗产资源是城市发展的支柱而非阻碍,可成为促进城市文化复兴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关键驱动力,这一对街区遗产价值作用的判定和认可是后续再生策略选择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文化资本视角的分析方法可为历史街区再生研究提供思想和策略上的参考:要认清“地方精神复苏”“集体情感维系”“生活质量提升”等街区再生和发展的“真实的需求⑫”,将城市遗产的保护目标、历史空间的传承目标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依托文化内生力抵抗现代性的无序蔓延,利用人类生活世界的本源特质形塑历史空间秩序,激活文化资本价值潜力形成街区再生的内源动力。

注释:

① 体制化文化资本通常由相关称号、法规文件体现。限于研究侧重和篇幅,体制化形态的文化资本不做探讨。

② 赫尔南多·德·索托,秘鲁自由与民主学会主席。

③ 街区/城市文化资本生产是在行动主体的积极干预和投资下,以街区遗产资源、资本存量为初始生产要素,以文化资本所能提供的服务流为产出进行的抽象的文化生产活动,期间文化资本本体不断得到积累,资本增量亦可以再次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再生产。

④ 岐阜县历史悠久,是日本的地理中心和文化中心。

⑤ 该地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全国率先实践并成功地将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发展地区,特别是在三町重传建地区。

⑥ 已有300多年历史,在宫川锻治桥与弥生桥之间的宫川东岸及高山阵屋前的路口,只要天气允许,每天清晨,当地居民和游客都可以在这里买到当地的时令果蔬,除过新鲜的农产品外,还会有趣味人偶和筷子等各式各样的创意产品。

⑦ 包括:将影响屋台拖曳的变压器、电线杆等设备移位或去处,调整游行线路上电线高度,比常规地方高出7-8m。还将屋台游行区域道路上的原先固定位置的信号灯改为可以摆动方向的活动式,以便为屋台游行提供足够的开放场地等等。

⑧ 江户时代,每个町组都拥有自己的屋台,这一町组也被称为屋台组,屋台组区域的居民被称为“组内居民”,他们共同出资维持屋台,这一惯习完整的传承了下来。代代相传的屋台组,使得街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共同进行町街保存活动等,形成超越节庆习俗的社群意识。

⑨ 土藏即高大的仓库,多用于放置高山祭活动时的屋台。上一之町集中了江户、明治、大正时期的富商家族宅院,连续的仓库建筑群在2018年时被指定为“历史风致建造物”。

⑩ 一方面,越稳定的空间结构关系,可以提供越积极的空间生长动力,越能延续由时间积淀的氛围意境;另一方面,从模糊的心理量度来看,氛围是人对场所环境产生的认知框架和心智图像,氛围感知离不开一个整体可识别的空间意象。

⑪ 对照“虚假的需求”(false need):消费主义下“迪士尼化”的景观社会。

图表来源:

图1-2:作者绘制

图3:https://www.veer.com/photo.

图4、10:作者拍摄

图5a:《高山町並调查》1983年

图5b:《高山市歴史風致維持向上計画(第二期)》2011年

图6:根据《高山市歴史風致維持向上計画(第二期)》2013年改绘

图7:MATSUURA K. Analysis of Urban Morphology on Festival Space decorated on Urban Space in the case of the: Takayama Festival in spring and autumn[J]. 都市計画論文集, 2012: 47.

图8:《高山市歴史風致維持向上計画(第二期)》2021/2013/2011年

图9: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0. http://zrzy.jiangsu.gov.cn/nj/gtzx/zwxx/202010/t20201026_983357.htm.

表1-3: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资本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资本策局变
新历史
VR 资本之路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