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历史智慧

2023-09-15 07:04徐艳玲徐林芳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解码中国共产党

徐艳玲 徐林芳

摘 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坚持胸怀天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精髓的继承发展和笃信践行,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中国之“智”助力世界之“和”的世界视野、全球眼光和博大胸怀。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历史智慧可凝练为三个“辩证统一”:一是坚持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与顺应世界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契合;二是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立场与积极融入世界的开放姿态相统一;三是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全面“解码”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历史智慧,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接续奋斗中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历史智慧

中图分类号:D61;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3)04 - 0031 - 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21纵观百余年辉煌奋斗史,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与奋斗的独特标识,早已内蕴在中国共产党的肌体和灵魂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百余年来取得重要成就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究其根源,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纵贯于各大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在这一动态演进的历程中一以贯之地秉持初心,使得中国共产党对内对外的方针政策、原则态度、目标追求无不凝结着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与历史智慧。科学总结和全面“解码”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宝贵经验智慧,不仅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也有益于中国共产党在接续奋斗中矢志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彰显中国共产党“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宏伟胸怀。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与顺应世界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契合

千百年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始终是中国人心中不灭的明灯,也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共同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在中国发展大历史、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承继了中华民族的天下情怀和马克思实现共产主义的初心使命,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致力于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立足于大历史观视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精辟阐述,完整呈现中华民族“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根本性变革。而将中国置于全球发展的坐标系中进行参照,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题中之义,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对坚守价值理性的不懈追求和升华工具理性的不断探索。

一方面,坚守价值理性,秉持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宣言》中描绘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趋同”到“共同”的图景,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由此未来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得以确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2]的全球眼光,坚定地认为共产主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3]秉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161的基本思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5],使得中华民族的革命运动与世界各民族的解放运动相互交融,为世界无产阶級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6]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逐步深入,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经济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国际主义情怀努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帮助,“中国人民深切地同情并且积极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侵略的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7],如抗美援朝等,用切实有效的行动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作斗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8]300,“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8]143。着眼于新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而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求索奋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9],“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0]45从“脱贫奇迹”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成功使7亿多农村贫苦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七成;2020年底中国全面脱贫目标完成,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从对外援助看,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技术援助,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通过广泛开展智力援助为其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从而增强其自身发展振兴的“造血”能力。

另一方面,升华工具理性,顺应世界发展要求的必然遵循。当今世界各国政府能否成为时代的先行者和推动人类发展的进步力量,归根结底就在于能否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相吻合。今日之世界早已不是军国主义炫耀的舞台,更不是西方列强武力欺凌的战场,但战争与和平两种力量仍然此消彼长。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和平与发展两大历史潮流,锚定和平力量的增长和正义力量的扩大,在顺应人类发展大潮流和促进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契合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十月革命的胜利成功扭转了“西力东渐”引发的“民族危机”,开创了世界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内忧外患的国内外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应历史潮流而生,将中国革命视作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11]1,强调要将中国革命同世界革命相联系。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为世界反法西斯主义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迈向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飞跃,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有力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进程。为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中国共产党在精准判断世界格局和复杂国情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广大第三世界人民谋独立、求和平、要合作的愿望,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准则,积极支持和援助第三世界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世界多极化倾向逐渐呈现,经济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突出,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世界的局势与变化趋势,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新研判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大势,正确地主张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此同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永不称霸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所指出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8]38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不断改善,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成了不可阻挡的时代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60在新的时代课题下,中国共产党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由此观之,中国共产党主观上积极践行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客观上又强调顺应社会历史发展大势,在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中彰显其胸怀天下的宏阔视野和博大胸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看,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把标尺,价值理性是一种价值判断,强调目的、实质等道德精神领域的内容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而工具理性则是一种事实判断,注重通过手段、条件、形式、程序等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二者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从价值理性视角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在仰望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类大同、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同时,脚踏实地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从工具理性视角看,中国共产党以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要求为现实思考,契合人类社会进步的总体趋势和一般规律,促进外部世界从动荡回归理性,由此成就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品格特质,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胸怀天下的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站在人类发展大潮流中思考“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全球性时代课题,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主动和行动自觉,在全面考察人类发展大潮流、准确把握人类发展大趋势的前提下,推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社会革命,始终不渝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两者的集成,即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与顺应世界发展的客观需要,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统一规律的科学认知和能动把握。正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则遵循,中国共产党才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密码。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立场与积极融入世界的开放姿态相统一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魏源:《默觚下·治篇》)。这内蕴着“中国之治”的独特密码,中国的发展经验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纵观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历程,或固守陈旧模式、只是小修小补,或随波逐流、完全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果都只能导致国家崩溃、人民遭殃。反观中国,在放手改革的同时保持基本制度不变,走出了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范式。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中外对话中切实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也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过程中渐次提升中国足以影响世界舆论的话语权,实现了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进中国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确证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根本立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3]10正是秉持独立自主的根本立场,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两个结合”中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长河中才成功扭转了“东方从属于西方”[14]405、“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3]4的局面,开启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新世纪的曙光”[15],“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矢志探索民族独立的致思理路。但是,学习苏联走中心城市暴动的道路致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创伤,“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16]204,直至1935年遵义会议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4]115,并在以后的具体革命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建立公有制为目标、以解放生产力为目的,“以苏为鉴”、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17],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独创性理论成果,闯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路线。在外交方面,为彻底摆脱旧中国屈辱外交传统的束缚、肃清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与残余势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方针,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发展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基于“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8]265的原则进行理论创新,并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外交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不打别人的牌,就是说不打苏联的牌,也不打美国的牌。我们也不让别人打我们的牌”[8]233,清晰明确地亮出了中国共产党对外方针政策的“底线”和“红线”,这就是绝不允许触碰和侵犯中国的核心利益。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在和平相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的前提下,广泛建立以利益共同点为基石和以谈话磋商为主要方式的各类“伙伴关系”,在主动探索中国与世界互动中塑造与全球各国间关系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18],由此中国共产党自主选择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独特全新的发展思路。在外交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19]443。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定立场和鲜明形象。

另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激发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外源动力。从国际视野考量中国的对外开放不难看出,对外开放是在全球领域配置资源和交换比较优势的过程,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战略机遇红利,使得中国安然度过了一系列国际危机并成功化“危”为“机”,表现出中国较之世界其他新兴大国和转型国家更强的融入全球化的能力。纵览相关资料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并未明确提出“对外开放”一词,但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时充满了强烈的开放性色彩。毛泽东同志早在1936年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就提到“四亿五千万人民的生产和消费能力不仅仅是中国人才会对它关心的事情,而且能吸引许多国家”[11]393,表达了中国向全世界敞开的宽阔心胸。新中国成立前夕,为改变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威胁,毛泽东同志则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20]81,为我国的对外开放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8]223,“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8]266,“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8]321,是邓小平同志一直反复强调并贯彻的基本观念。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洞察世界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为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劲动力、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共产党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使得中国渐次成为世界市场的有力推动者,在越来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回馈世界、与世界共同发展。习近平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21],所以“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0]202,铿锵有力的话语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魄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方针,通过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化解风险挑战、利用国内外资源和有利时机促进自身发展,于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于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逐渐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征程上,面对世界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关键在于中国自身要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统筹各方面关系的基础上做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内在统一,这不仅是对世界负责任的郑重态度,也是为人类谋进步的巨大贡献。可以说,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萌芽到邓小平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再到习近平“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理念的贯彻,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做到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统筹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发展自己与造福世界的发展道路。

总之,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具有内在联系,独立自主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立足点,对外开放能够提升独立自主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只有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才能取得成功,进而赢得发展和开放的主动;而对外开放的程度取决于本国的自主能力,国家在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同时增强本国独立自主的能力。这两方面的合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一方面,独立自主是马克思社會主义国家建设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应当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22],“工人的政党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23]。独立自主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属性,指明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性是增强国际联合力量的重要保证。回溯和爬梳历史,中国始终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本国基本国情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确定符合本国核心利益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立场、方针和政策,从而得出发展自己是中国力量的主要来源、对外开放是中国影响世界的主要方式的基本结论。另一方面,受到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没有专门论述对外开放思想,但其世界市场理论和普遍交往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对外开放智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4]404;人类的交往形式发生质的变化使得“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4]404。可以想见,对外开放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从分散走向统一条件下各民族普遍交往的自然结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专题,从国际形势和国内大局相互联结的角度全面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为中国全面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综合观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开放思想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并根据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促进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调整。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是并行不悖的,“融入但不同化”是二者关系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丛林法则盛行、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融入全球化、发展自己与惠及天下的关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1]27,在自主探索和开拓创新中提炼“融入但不同化”的亮点,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新走向,促进对开外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片的格局跃升。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

基于世界历史的共同价值视野以及“真正共同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全人类共同价值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应当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进行高度概括和科学凝练,内蕴着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逻辑。站在全球化视域下透视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不难发现,随着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相互形塑的程度渐次加深,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引导人类迈向新征程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面对“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将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付诸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实践中,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强大合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一方面,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凝聚价值共识。习近平在2015年9月28日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24],强调秉持文明多样性的理念,加强和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5],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学习型政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也都意识到大胆借鉴和辩证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重要性。毛泽东早期在广泛接触西方思想文化的同时就深深感受到向外国学习的必要性。例如,1918年,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组织成立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新民学会”,在后来的发展中掀起了一场出国留学、到国外寻找救国救民的新思想的热潮,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强调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20]236,主张通过选派留学生、进口西方先进设备等方式向西方学习。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6]635。江泽民曾对怎样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作了精辟的论述:“我们一方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东西,有些东西不仅要学,还要花钱去买;另一方面又要坚决抑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26]。胡锦涛也强调:“各种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27]改革开放启动伊始,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对国外经济建设先进经验的借鉴,从清一色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引进生产线到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从建设工业开发区到以科技为龙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都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着智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10]434,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63,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以政党对话为例,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与世界其他政党的文明对话,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我们与全球近300个政党进行对话交流,并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文明互鉴注入了强大中国力量。质言之,中国共产党秉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原则,辩证审视西方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良性交流、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提供路径指引。为回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永恒命题,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2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和鲜明旗帜。基于“世界历史”的理论逻辑和生产力发展带来“全球一体化”的客观现实,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将推动人类的“共同体”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结束了中国人民受剥削、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为“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自由”的前提条件,“从世界范围来看,而不应当孤立地来看”[29]是毛泽东看待国际格局的战略方法。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迎来突破性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审时度势,分析全球风云的演变趋势,根据每个或每类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或政治主张而非阶级属性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和“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为新中国外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战略视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持续不断地消除两极分化,不断推进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富起来了,这为“共同体”的构建准备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步调整、不断开拓。“应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解决南北问题,还应该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8]328,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并针对世界格局变化新趋势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江泽民在外交领域提出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倡导各国人民“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而努力”。胡锦涛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对以往的外交主张进行了创新发展,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和良好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宏观擘画,中华民族强起来了,为“共同体”的构建铺平了前进道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意义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不同的内容层级,是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是涵盖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领域的全方位共同体,强调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开辟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30]的客观前提,习近平着眼国际发展合作,传承发扬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精神,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聚焦互联互通,促进共商共建共享,“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31],开拓了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的路径。作为中国智慧的集大成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实践,“一带一路”已真正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广受国际社会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据官方统计,截至2022年7月,中国已与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截至2022年8月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12万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成果惠及各方、造福世界。概言之,从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到邓小平“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提出再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中国共产党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语境中逐级提升“共同体”的层次,朝着“自由人联合体”的美好蓝图稳步推进。

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4]168基于强烈的人类情怀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特殊价值中寻求共通性、形成价值共识,从而广泛凝聚了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携手各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关系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指引,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具体而言,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联结国与国之间的重要价值纽带,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认同的思想基础,使世界各国人民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可靠的“现实载体”,使全人类共同价值具象化、形象化。由此观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共识促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由倡议变为行动、从理念转为实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由实然迈向应然的转换。其一,“和平与发展”的價值认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前提条件。和平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基础,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构成人民福祉的重大关切。“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32],“四者”定位有机统一,深刻昭示了中国始终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诚意和决心。其二,“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准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共同目标。公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社会“落地生根”具有长远意义。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坚持义是共享之义、利是共赢之利,做到以义为先、义利兼顾,实现与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其三,“民主与自由”的价值目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前进方向。民主是保障各国平等商量国际事务的有效手段,国际关系民主化强调“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3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19]292。自由与规则相辅相成,“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4]199,只有制定规则与遵守规则相一致、享有权利与承担责任相符合,各国人民才有追求幸福和全面发展的自由权利。民主与自由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行稳致远的关键和前提,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倡导以对话协商代替对抗制裁,国与国之间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增进了解,努力扩大各国共同利益交汇点,成为改革现有国际秩序和塑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质言之,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指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治理机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得到确证,使之在融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拓展了人类实践的新空间。

综上,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历史智慧呈现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在承继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辉煌奋斗的实践历程之中,升华于中国共产党不断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未来进路,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既立足自身而又放眼世界的宏阔视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三大难题,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己任,始终致力于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朝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勇毅前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和谐新世界,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再次确证了其胸怀天下的大党风范和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77.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18.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6-157.

[7]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1.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37.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5.

[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0]毛泽东.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12.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59.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0.

[24]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

[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8.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8.

[27]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18.

[28]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29]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62.

[30]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31]习近平.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在巴西国会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

[32]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

[3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32.

“Decoding”the Historical Wisdo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Broad Mind of Embracing the World

Xu Yanling,Xu Linfang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Shandong,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embracing the world”embodies the inheritance,development and faithful practice of CPC on the essence of Marx's theory of human emancipation and human history. It profoundly interprets the world vision,global insight and broad mind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using China's“wisdom”to help the world's“harmony”. The historical wisdo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cerning the world can be condensed into three“dialectical unity”. First,adhering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seeking great harmony for the world and meeting the objective needs of world development. Second,adhering to the fundamental stand of independence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in an open manner. Third,upholding the common values of all mankind and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omprehensive“decoding”the CPC's historical wisdom of “embracing the world”has an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CPC's commitment to fulfilling its original mission in the continuous struggle and continuously contributing Chinese wisdom,Chinese programs and Chinese strength to the lofty cause of human peace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mbrace the world with a broad mind;historical wisdom

責任编辑:刘有祥 邱春华

猜你喜欢
解码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解码万吨站》
《解码万吨站》
《解码万吨站》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解码eUCP2.0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