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区市媒体如何打造优质内容

2023-09-15 06:19
新闻潮 2023年8期
关键词:内容为王新闻传播媒体融合

【摘 要】柳州市融媒体中心(柳州日报社)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坚持“内容为王”,保持内容定力,着力打造精品力作,努力实现精品突破。本文通过对柳州日报社获广西新闻奖作品进行研究总结,提出打造精品力作的6个路径,探究设区市媒体打造优质内容的方法。

【关键词】新闻传播;内容为王;精品力作;媒体融合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柳州市融媒体中心(柳州日报社)坚持“内外深融、多元传播、视频优先、精品突破”,坚持“内容为王”,保持内容定力,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在2021年度和2022年度广西新闻奖评选中,柳州日报社共有32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9件、二等奖18件,获奖数量接连创下该报社历史新高,位居广西设区市媒体前列。

一、打造精品力作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调查研究,打造“惊奇体”彰显纸媒价值

当前,新闻传播“移动优先”已经成为共识,但“移动优先”不是“全盘网化”,还应珍视传统传播平台的品牌价值、权威形象,通过进一步优化栏目设置、提升内容品质,与移动端形成差异化的信息供给格局。

学习《经济日报》推出的万字长篇通讯《柳州惊奇——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调研记》的做法,柳州日报社开设了《柳州惊奇》栏目,集中优势采编力量,重视版面呈现,刊发深度调研报道、长篇通讯。

2021年以来,《柳州日报》头版刊发《驯水记——工业城市柳州水质全国第一探析》《粉红天下——解码“柳州螺蛳粉现象”》《为强国大厦添砖加瓦的产业工人——记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郑志明》等长篇通讯,取得较强的社会反响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惊奇体”报道精品迭出,彰显了纸媒的品格与力量。其中,《驯水记》刊发后获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广西云客户端等数十家媒体转载,获2021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并获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推荐参评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粉红天下》获2022年度中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

(二)深挖特色题材,形成全网传播的融媒体产品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视察时,对柳州螺蛳粉从“小米粉”发展成为“大产业”连称“惊奇”。柳州日报社用心经营这一特色题材,打造出一批具有传播力、影响力的佳作。

2021年下半年,结合“2020年柳州螺蛳粉寄递量达到7763.8万件”和“2021年柳州螺蛳粉销量保持40%左右增长”这两个数据,经过提前介入、用心谋划、预制稿件,该报社全媒体平台于2021年11月29日独家推出融媒体消息产品《100000138件!柳州螺蛳粉成为广西首个年寄递量过亿产品》。消息刊出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迅速介入报道。首发报道刊发后一周内,互联网上共出现“柳州螺蛳粉年寄递量过亿”相关信息5900多条,人民网微博、央视财经微博设置的话题先后登上微博热搜,全网浏览量超2亿次。该报道表述的柳州螺蛳粉“成为广西首个年寄递量过亿的单类产品”作为工作亮点被写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该消息获2021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并获广西记协推荐参评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

该报社长期关注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以此为题材撰写的评论《坚决打赢柳州螺蛳粉荣誉保卫战》《为“网红”产业立法,抓住向“长红”跨越的关键》,版面《令人驚奇的“国之大者”》,消息《全国首部米粉类产业发展法规正式施行》等多件作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并获评广西新闻奖。

(三)聚力国际传播,用好视觉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柳州日报社努力挖掘地方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传播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以柳州“一台车、一江水、一朵花、一碗粉”这四张城市名片为突破口,深挖地方题材资源,借力中央媒体翻译力量和传播资源,建立央地媒体联动打造国际传播作品的模式,用好视觉语言打造了一批国际传播精品。

2021年12月,该报社以“工业城市水质全国第一”为题材的中英文短视频《一条中国河流“破圈”记》,获得包括30多家境外媒体在内的200多个网站转载。该作品获2021年度广西新闻奖二等奖、第三届广西对外传播奖二等奖。2022年5月,该报社联合中国日报社打造的中英文短视频《粉红天下—— 一碗中国米粉的逆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获2022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并获广西记协推荐参评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2023年7月中旬,该报社与中国日报社再度合作推出的《“洋面孔”看柳州》系列短视频第一集,登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超2000万次。

该报社抢抓建设柳州市融媒体中心的机遇,大力实施国际传播工程,成立了国际视频传播部和名企外宣事务部。目前,已在脸书、推特、照片墙、优兔、抖音国际版等5个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开通了“惊奇柳州”账号,组建起由海归留学生、英语专业八级硕士研究生等外语人才构成的国际传播编辑小组,通过展示柳州的美景、美食、新鲜事等内容,传播好中国声音,目前海外账号粉丝总数已突破3万。

(四)实施产品创新,探索运用技术赋能精品生产

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技术进一步影响着舆论场,但由于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制约,广大设区市媒体还普遍缺乏技术储备。柳州日报社强化内部融合,鼓励采编人员在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打通媒介技术壁垒,打造可视化、社交化、互动化的新闻产品。

例如,在融合报道《在添砖加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人》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从“大国工匠”郑志明25年的工作经历着手,以写实插画风格的手绘长图为构架,在“移步换景”中,让打动人心的力量不断积蓄。同时,在长图中插入文字、图片、GIF(图形交换格式)动图、音频和短视频,并加入多处SVG(可缩放矢量图形)互动元素和画面动态效果,营造沉浸式阅读体验。该作品获2022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并获广西记协推荐参评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

在打造融媒体作品《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苗家女儿杨宁的新长征》的过程中,创作人员将文字、图片、漫画、沙画、视频、音频、原声讲述、音乐、H5动画、互动等10余种表现形式有机融合,以卡通人物杨宁原声自述为主线展开故事,立体化、个性化呈现出一位模范村干部的形象,创新了典型人物报道形式。该作品获2022年度中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广西新闻奖二等奖。

(五)聚焦民生关切,做好舆论监督维护公平正义

做好民生类、建设性舆论监督,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既可以密切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又能增强群众对党的新闻媒体的信任。柳州日报社重点打造“柳报维权哥”舆论监督平台,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成了创新社会治理回应民生关切的媒体品牌栏目。

2022年,“柳报维权哥”平台共接到各类咨询投诉500余件,维权处理达300余件,为投诉人挽回各类经济损失近200万元。其中,2022年底采写的系列监督报道《广西红森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新型商业模式”调查》,曝光了一起以“新型商业模式”为幌子坑害消费者的案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100多人追回了经济损失。这组报道获2022年度中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并获广西记协推荐参评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

(六)推进理论创新,研究传播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柳州日报社长期注重鼓励员工开展理论总结,对员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进行绩效激励。从中国知网收录数据上看,该报社员工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例如,认真研究总结近年来通过宣传推介柳州螺蛳粉推进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经验和成果,并撰写论文《地方饮食文化“现象级”国际传播效果的策略解析——以柳州螺蛳粉为例》,提出螺蛳粉具有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传播价值,通过“小切口”持续讲好“有味道的”中国故事。论文刊发后,在中国知网下载量超过2400次,获自治区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

此外,在2022年度广西新闻奖评选中,该报社报送的论文《发挥地方特色 加强国际传播——以广西柳州市为例》《“五种力”赋能暖新闻传播》分别获二、三等奖。论文《地市报融媒体产品如何形成“爆款”——以柳州日报社“柳州螺蛳粉年寄递量过亿”影响力报道为例》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表彰为2022年度全区宣传工作创新工作案例,并获2022 年度城市党报新闻论文奖一等奖。

二、打造精品力作的启示

(一)坚持“内容为王”,潜心打造佳作

保持内容定力,生产有思想、有深度、有品格、有力量的精品力作,是传统主流媒体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有效提升,并且在传播转型的过程中实现突围的路径之一。

柳州日报社坚持“内容为王”、保持内容定力,做大做强做精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2022年上半年,在迎接党的二十大报道中,该报社推出《人民心——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大型系列报道,精心选取100个 “一”,通过一个个“人”串起“人民心”,讲好柳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生动故事。这100篇系列报道结集出版,获得2022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并获广西记协推荐参评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

(二)坚持精品突破,树立鲜明导向

建立激励机制,树立鼓励精品创作的鲜明导向。为提高采编人员的创作积极性和创作能力,柳州日报社一手抓绩效激励,一手抓业务培训。在绩效激励方面,探索建立了鼓励精品创作的考核机制。此外,该报社还建立了“社长即时奖”“总编辑即时奖”,对特别突出的精品力作给予重獎,同时通过评选“月度好新闻”等措施,用好考核指挥棒,激发采编人员创作精品力作的积极性。

加强业务培训。柳州日报社通过组织集中培训、邀请名师授课、社内专家授课,以及领导带头写稿、“师带徒”等多种方式,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2023年上半年,该报社分两期组织近百名采编人员外出进行脱产集中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报社领导还走上讲台,通过“柳报大讲堂”给员工讲授“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职业规划”“防范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课程,引导采编人员明晰职业路径,守牢底线,提高精品创作的能力。

(三)坚持内外深融,整合多方资源

当前,新闻传播的准则从以往单纯的“内容为王”,增加了“渠道为霸”“技术为要”“算法为先”“智能决胜”等限制条件,制约着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好作品要实现“破圈”传播,一方面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另一方面要借力中央、自治区主流媒体。柳州日报社积极推动“内外深融”,整合多方资源开展多元传播,让精品力作澎湃“正能量”、实现“大流量”。

在用好新媒体方面,该报社在2023年升级了“柳州1号”客户端,让信息更快捷、界面更主流,按照“移动优先”的要求打造报社信息传播“旗舰”。同时,充分用好商业平台特别是视频平台,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开设账号,常态化进行“云观柳州”城市景观“慢直播”,打造了“皇甫读报”“美玲说天气”“小刘讲百科”等视频IP,形成了“视频优先”的传播格局。

在外部融通方面,该报社积极用好图片、视频素材资源,鼓励记者积极向中央、自治区主要新闻媒体供稿,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实现常态化发稿,借梯登高、借筒传声,扩大优质内容的影响力。该报社与中国日报社的国际传播合作已实现常态化,通过这一央地媒体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借助中国日报社的翻译力量、传播渠道制作推出国际传播作品,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大大提升了信息产能、丰富了信息内容,使信息形态日趋多样,为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带来了新机遇和新平台。但同时也应看到,有的媒体在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丢掉了内容定力,失去了传统优势,出现了随波逐流、舍本逐末的现象,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流量”不等于“引导力”,追求内容“网感”的同时也不能放弃作品的“质感”,“有流量无质量”的信息产品难以给舆论场带来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在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优质内容为承载、以主流价值为引领,打造无愧于受众、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潮

猜你喜欢
内容为王新闻传播媒体融合
广播融合发展中的取胜之道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营销作辅,内容为王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