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提灯天使”——林可胜

2023-09-15 11:54
读报参考 2023年26期
关键词:救护队中国红十字会军医

他是中国现代医学的推手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教育家。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有一栋“可胜大楼”,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贵州省贵阳市城郊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图云关旧址”,则见证了他的另一个身份:中国红十字会历史上杰出的领导人、伟大的人道主义工作者、国际红十字运动史上功勋卓著的战地救护领导者。

他就是林可胜,中华民族不能遗忘的一个人。

出身书香门第,战时临危受命

贵阳南郊,图云关森林公园,贵阳市民爬山休闲的一处胜地。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便位于公园的一处山坡上。

84年前,中國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辗转迁驻此地。当时,这里汇集了全中国最强大的战地救护力量,云集了大量各国救护人员,并向各个战区派出了众多高水平的战地医疗救护队,指挥着全面战地救护。上千吨世界援华医疗卫生物资集中到这里,又源源不断送往全国各地,其中包括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根据地,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当年这个不起眼的图云关成了全国抗战救护的“心脏”,而参加组建并时任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总队长的林可胜则是救护队的“灵魂”。

林可胜,1897年生于新加坡一个书香门第。幼年求学于苏格兰的林可胜,中学毕业考入爱丁堡大学投身医学,主攻生理学方向。其间,一战爆发,他应征入伍,以英属印度远征军团军医身份在法国服役两年,主要从事新兵战地救护训练工作,这一经历也为他后来从事战地救护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1924年,林可胜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建院以来第一个华人教授,年仅27岁。1926年春,林可胜发起创建了中国生理学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

“林可胜是位学者,但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长期从事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的苏州大学教授池子华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窥视华北,战火在长城脚下蔓延。林可胜便组织协和学生救护队,开赴古北口前线实施战地救护,并在协和医学院组建军医官救护训练队,就此与中国红十字会建立联系。之后,林可胜还建议,派遣协和医疗队赴南京待命,以便在战争爆发时为前线战士提供救护。

“七七”事变后,林可胜临危受命着手组建全国性医疗救护体系,并出任中国红十字总会总干事兼总会救护总队长。为了免除后顾之忧,他把妻子儿女送到新加坡,孤身一人投入到抗战救护之中。1937年10月,救护总队在汉口成立,随后辗转长沙、祁阳,直到迁至贵阳市郊图云关。

“在中国部队所能到的地方,中国红十字会救护人员也应该能到。”在图云关,林可胜首次将其“流动救护队”的救护理念应用于中国战场,扩展了红十字会的救护规模,填补了军医救护的不足。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医务队扩充至114队,医护人员达3420人。他还组建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培训军医15000多人,极大地支持了抗战军医救护工作。

1940年夏,林可胜亲自率领医师深入到各战区考察军医设施。当时有许多地区不通公路,全靠步行。照片里,烈日下,他光着上身,头包白布,走在前头。在行走70天后,他们回到贵阳拟定了一个“水与污物管制计划”,针对水致传染病与肠胃病的预防,先在长沙前线试行,后又推广到各战区,从而减少了军队的传染病感染率。

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后,美国《时代》周刊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在中国对抗日本帝国的血腥战争中,有许多的医生和护士走向战场,在战壕里为受伤官兵裹伤。请记住两个伟大的名字,中国的林可胜先生和加拿大人诺尔曼·白求恩先生。”

“等于是让一个军有十二个师”

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一处沙盘前,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战时图云关地形地貌实景再现”。这里连接着川黔、湘黔、滇黔和黔桂四条公路干线,是当时重庆连接大后方的必经之路。山坳之上,峰峦起伏,树木葱茏,隐蔽性强,非常适合做野战医院。

救护总队位于检查哨和羽高桥山坡公路之间,设有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基地医院、骨科病房、疫苗工厂、假肢厂、小学等,可以进行细菌检测、制作安装假肢、被服及绷带口罩加工、生产药品等。由于物质条件差,所有建筑都十分简陋,屋顶都是用稻草盖的。

虽然住的是草棚,吃的是糙米杂粮混有沙粒的饭,穿的是破了洞的“二尺五”灰布军服,但从上到下,大家和谐相处、平等相待,犹如一个战时大家庭。救护总队成员沈新路曾回忆,因为所有房屋建在山坡上,有次一场大雨将宿舍厕所内的污水冲入食堂的蓄水池,大家吃了几顿尿汤饭也毫无怨言,这种精神被大家信奉为“图云关精神”。

在图云关最盛时期,工作人员达上千人,其中来自协和医学院的人最多,救护总队也被称为“小协和”,这种“学缘”关系也成为林可胜有效管理救护队的重要法宝。战争在继续,伤兵日益增多,后方医院人满为患。除了战地救护外,林可胜同时兼顾军医训练工作,此时的图云关已经成为“军医的摇篮”。

历史上,瘟疫与战争都是无法切割的。抗战期间,军中疟疾四起,疥疮普遍。救护总队在图云关设有专门的疫苗工厂,接种疫苗是救护总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无论是军中士兵还是驻地民众,救护队员都一视同仁,极大地缓解了传染病的扩散。同时,救护总队还给民众治病、接生。

在图云关,抗日伤病官兵得到救治,传染病得到遏制,保证了抗战力量。在后人的回忆录中,记载了林可胜这样一句话:“我们在这里的工作,等于是让一个军有十二个师。”

救护总队里的红色力量

救护队在成立之初,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就与林可胜取得联系,他非常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接受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在救护总队内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的建议。当时,共产党员毛华强、冯骥(又名方纪)、黄群被编入救护总队第58队,得到了林可胜的支持。

1937年底,应周恩来的请求,林可胜派出首批三支医疗队奔赴陕北和山西,协助八路军开展医疗救护。医疗队受到延安军民热烈欢迎,两个医疗队分别被安排在当时“中国最大的山洞医院”宝塔山边区医院、甘谷驿兵站医院工作。

在延安,由于没有正规的手术室,医疗队便将空置的窑洞除尘杀菌后改造为手术室,他们把白布挂在窑洞壁及顶上,用来防尘和增加亮度。没有电,手术就赶在白天做。医疗器械缺乏,他们便自制或找代用品。为了提高诊疗准确率,救護队特意请求西安分部派人送来一台X光机。其中,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23医疗队在陕北的近800天中,完成各类手术3000余例,无一个死亡病例。

1940年元旦,八路军第二兵院第三收容所全体工作人员、休兵伤员,特向第54救护队赠送锦旗一面,赞曰:“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五十四队全体同志存念,‘不避艰苦,发挥了医人救国的热忱。”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除了“人力”支援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外,“物力”的援助也是经常性的。1939年冬,以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巴吉尔为首的英国援华团,携带约10吨贵重医疗器材和药品,自贵阳图云关出发。林可胜以救护总队长的名义,委派西北视导员、共产党员郭绍兴在陕西汉中接待,转运至西安交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几经周折,这批物资大部分运抵延安。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还先后派出医疗队到新四军的抗日战场进行救护工作,并送去药品和器械。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是林可胜在北平时的学生,林可胜也曾派遣副总队长汤蠡舟到访新四军总部,带去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运输股大队长章文晋是早年留学德国的中国共产党员,他将许多运输队员都发展成了共产党员,在往返延安和重庆运输药品时,总会把红色宣传资料带回图云关。

林可胜在走访各地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小队时,曾专程去过延安,并且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资料显示,仅延安及陕甘宁边区等地,先后有20多支医务队和不计其数的医疗物资辗转送达。他们还动员和组织了一批进步青年医务人员和一些外国医生到八路军、新四军工作,陆续运送了大批医药器材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

“林可胜如此支持和援助中共领导的抗日军队,是顶着很大压力的。”曾写过《抗战救护队》的作家杨义堂告诉记者,从一开始向八路军、新四军提供救护援助起,就有各种闲言碎语。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林可胜的怀疑、指责和排斥不断升级,以至于蒋介石与他面谈,责怪其“左倾颇甚,阴助延安”,并派人进驻救护总队,成立“政治部”,专事“整顿”和“清洗”,导致正常工作无法开展。在这种形势下,林可胜被迫辞职。

1942年,应中国远征军请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要派一支救护队随军服务。此时,解职不久的林可胜,刚刚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收到美国某大学聘书,同事和学生都劝他去美国就任,但他执意要求去缅甸。于是,林可胜率领50名医生、10名司机到缅甸开展战场救护、建伤病医院、转运伤员等工作。仁安羌大捷后,林可胜和其他救护队员护送400多名伤病员,冒着枪林弹雨,越过恐怖险恶的野人山,进入印度境内,又承担起中国驻印军的军医训练工作,直到回国接受新的任务。1944年,林可胜协助救护总队组成15个救护队和10个运输队参加了中国远征军收复滇西和驻印军反攻缅甸的一系列作战,救治转运伤病员数以万计,仅治愈重伤官兵就达7000余人。

林可胜多次前往海外募捐,凭借其声望得到众多海外团体及爱国华侨的广泛支持,大量医疗物资、资金及车辆通过他送到图云关,再发往前线。

抗战胜利后,林可胜将各军事医学院校及卫生人员训练所改组为国防医学院,出任首任院长。1948年,林可胜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卫生部部长,但他没有从命,而选择去美国继续他的生理学研究,195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在林可胜身边工作多年的周美玉曾回忆:“虽然战前战后林可胜替国家筹募到为数众多的捐款及药品器材,但他本人却两袖清风,以至于赴美前,夫妇两人旅费都成问题。没办法,只好卖东西,连袜子都拿出来卖,那是别人送给他的新袜,其经济拮据可见一斑。”

1969年7月8日,因患食道癌,林可胜在牙买加逝世,享年72岁。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强晓玲、李惊亚)□

猜你喜欢
救护队中国红十字会军医
《矿山救护队标准化定级管理办法》印发
政府疏忽,巴新预算漏了急救车
我的军医爸爸
创新思路、加强矿山救护队党建工作的研究
《关于开展全国矿山救护队标准化达标及兼职矿山救护队建设互查互检工作的通知》印发
网络炫富事件中社会舆论的三种期待
《西南军医》2015年第17卷总目次
赵白鸽:一位积极并且有领袖能力的领导
《西南军医》2014年第16卷总目次
《西南军医》杂志2014年第三期执行编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