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策略探析

2023-09-15 21:28张文丽
中国德育 2023年15期
关键词:提质双减法治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了解问题的根源,选择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升华自身的思想;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法律法规,初步认识社会的发展,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但现如今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尤其是乡镇初中的教学,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在开展相应的课程教学时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教学的发展,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效率。基于此,笔者认为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了解问题的根源,选择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一、“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缺乏足够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考试分值高的学科上,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分值较低,始终未能受到重视。再加上,学生、家长及教师都忽视了这一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更是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进步,影响了其价值的发挥。

教学观念落后。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够透彻,在展开教学时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直接造成了教学滞后等问题。而另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一味地在课堂上向学生们灌输理论知识,导致课堂氛围单调乏味。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十分有限,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使课堂教学变成了空有光鲜的外表,内部缺少实质性内容。

教学方法单一。在道德与法治课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大多会选择文字的方式进行授课。然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本身就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再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将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丧失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乡镇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平时接触到的资源有限,但同样具备青春期学生拥有的一切特征,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做好引导,提升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学生一开始或许只能理解一些浅显的知识,遇到抽象的问题可能无法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逐步提升学习水平。然而,一些教师并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無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因此,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笔者认为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是当前课堂教学效能提升的关键。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教学提质增效策略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深入贯彻实行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发展的新出路。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双减”政策的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改变,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到课堂中,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基于此,作为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学会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想法,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反观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往往掌握课堂的整个节奏,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影响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做出改变,结合新课程标准,满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例如,笔者在进行《成长的节拍》这一课的教学时,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优化课堂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设备带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播放校园生活等相关视频,笔者向学生展现了日常生活的动态以及校园的整体环境,并恰当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问题的内容可以围绕视频展开,也可以是学生对未来的畅想,只要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即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畅想未来,感受现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增加了与学生的有效互动频率,学生也产生了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对这一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保障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的课业压力得以减轻。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思考的问题。信息化时代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学生,都会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拓展眼界。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产生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于乡镇初中而言,教师更应当利用这一技术为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使他们与社会发展接轨,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真正做到课堂的提质增效。在实践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给予学生不同的体验,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乡镇初中的教学质量以及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学会与人合作》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利用微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融合。教师首先要了解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其次要确定学习目标,最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对于这堂课而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实践。在课堂上,笔者通过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团队合作的优势,接着让学生表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参与某项活动时体会到的团队合作所带来的价值。最后,在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下,笔者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通过在课堂上的参与,学生意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了对合作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实践,教学质量以及效率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三)丰富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传统教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的教学需求,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展开,受限于时间与地点,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例如,笔者在进行《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这一课的教学时,在确保学生理解本堂课的基础知识后,为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信息,整理近二十年中国经济的变化情况,并发表自己的感想。通过这样的学习实践,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拓展了知识面,实现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实现学科教师专业化

新课标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这既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也是学生学习的指路牌。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并全面了解新课标的内涵要义,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也要努力钻研学科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得有长流水”的思想,更要结合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我要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彻底改变“教师教—划重点,学生学—機械地背”的传统学科的教法,教师应该真正地把课堂教学的主线让位于“学生的学”,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少讲,学生多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更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更有作为地掌控课堂,认真对待每一个课时,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备班情、备课堂上可能出现问题和解决方法等,做到心中有底,信心百倍;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每节课都是从导入开始的,真正领悟“一个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导入,意味着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了一半”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把握好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核心素养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多讨论,多提问,多发言,甚至可以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课时内容进行讲解、交流。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也要把握好个性化和实践化,让学生去做、去发现、去讨论、去提出自己的见解等,最终实现“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向40分钟要质量。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乡镇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践中,有许多地方仍需要优化与完善,作为教师应首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对于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重要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推动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并提高自身能力。

【张文丽,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莲城初级中学校,高级教师】

实习编辑︱乔 羽

猜你喜欢
提质双减法治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为城市提质而歌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