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三件绵阳西山观道教造像残石及其有关问题

2023-09-15 06:54董华锋夏伙根
敦煌学辑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残石供养人题刻

董华锋 夏伙根 彭 冰

(1. 四川大学 考古文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2.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3.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 400015)

一、 三件造像残石的基本情况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有三件造像残石, 分别编号为37764 号、 37765 号、37766 号。 根据档案记载, 这三件造像残石均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采集自绵阳西山观。基本情况如下:

(一) 37764 号残石

砂岩质, 残宽35.8, 残高33 厘米, 残厚10 厘米。 残石正面浮雕两排供养人像(图1)。 上排两身供养人仅存长袍的下摆及双足。 下排两身供养人保存略完好, 均为男性, 头戴幞头, 四分之三侧面朝外,身着圆领袍服, 腰束带。 靠前一身供养人大腿中部以下残失, 残高21.3 厘米, 双手合十于胸前, 此供养人前有题名“平正骑都尉息雍金□”。 靠后一身供养人膝部以下残失, 残高24.4 厘米, 双手相交笼于袖中, 此供养人前有题名“骑都尉严智辩”, 其后方也有一则题名, 仅存一“邓” 字, 应为后一身供养人的题名。 此造像残石略呈菱形, 无法稳固竖立, 入藏后增补了石膏制作的底座。

比对谢阁兰1914 年拍摄的照片①文中谢阁兰摄照片均采自Victor Segalen, Gilbert de Voisins & Jean Lartigue, Mission archéologiques en Chine(1914-1917), L'art funéraire à l'époque des Han, Paris: Paul Geuthner, 1923-35.3 volumes., 不难确定, 37764 号造像残石源自丙号大石上大龛(下文简称“丙石大龛” ) 的左②本文的“左右” 以造像本身的左右为准。侧壁(图2、 3、 4)。

图3

图4

在《中国西部考古记》 中, 谢阁兰对此龛做了较详细的记载, 并特别描述了龛内的供养人:

丙, 又西, 别有一大石, 凿如洞形, 宽二公尺五十分, 深一公尺八十分。 中为佛坐像。 旁为尊者菩萨诸像。 背面亦有雕像。 其两壁所雕之信男信女像, 为四川佛龛中造像之美品。 左右各三行, 平面浮雕二三公毫。 其绘画及其轮廓, 与龙门之信男信女雕壁, 盖属同一体范。 其所保存之美丽庄严, 惟旧时之毛笔绘画可以拟之。

此为唐时作品, 缘其信男之冠, 与“乙” 石所刻相类也。①[法] 色迦兰撰, 冯承钧译《中国西部考古记》,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1 年, 第100 页。

不过, 谢阁兰这一描述存在两处错漏之处: 其一, “中为佛坐像”。 结合中国营造学社1939 年拍摄的照片, 可以确认, 此处的“佛坐像” 实为一身道教造像。 其二,“其两壁所雕之信男信女像……左右各三行” 记述不准确, 左侧壁的男性供养人共有4行, 而非3 行。

有关“丙石大龛” 的年代, 上引描述中根据供养人的服饰, 将其推断为“唐时作品”, 即所谓“信男之冠, 与‘乙’ 石所刻相类也”。 而“乙” 石“上有一近代所建之亭, 石上雕有信男女诸像, 上有咸通(八七一) 年号”。 根据这一情况可断定, 所谓“乙” 石即为今编号31 号的龛, 此龛内主尊右侧与供养人之间有一则题刻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绵阳市文物局《绵阳龛窟: 四川绵阳古代造像调查研究报告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0 年, 第55 页。:

敬造天尊老君一龛, 以咸通拾贰年山月三月十一日癸黄公录斋雨中三□表庆□。 专主社务□书人景好古三洞道士道□□灵寿。

因此, 更准确地来讲, 谢阁兰认为“丙石大龛” 的年代在咸通十二年左右。 这一看法与梁思成“初唐造像”③梁思成著, 林洙整理《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手稿本)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 年, 第111 页。的断代意见存在较大差异。 实际上, 从龛内造像的样式及正壁菩萨像下方雕刻的罐生莲台等图像来看, 该龛的年代应为初唐时期。

(二) 37765 号残石

砂岩质。 残长33.5, 残宽17, 残高13.8 厘米。 此残石为一龛摩崖造像的右上方一角(图5)。 残石中部开拱形龛, 龛残长17.5, 高10.8 厘米, 龛外右上方残存小部分素面龛楣。 龛内现存2 身造像的头部: 左侧一身为主尊, 头戴莲花冠, 面形方正, 有双层素面头光; 右侧一身为胁侍, 头戴莲花冠, 面形方正, 同样有双层素面尖桃形头光。

图5 37765 号造像残石正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此残石残损过多, 残存部分特征不够明显, 比对谢阁兰及中国营造学社1939 年拍摄的照片, 目前尚难确认具体是哪一龛。

(三) 37766 号残石

砂岩质, 残石高16 厘米, 宽52 厘米。 残石中部靠右处开一龛, 龛外左侧阴刻一则题记(图6)。 右侧龛宽11, 残高14.9, 深6.3 厘米, 龛外右侧中部残存一段素面龛面。 龛内雕一身坐像, 连座残高14.9, 佛残高7.5 厘米。 主尊胸部以上及台座束腰部以下残失。 从残存部分看, 主尊胸前束带打结, 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 袈裟下摆垂覆于台座之上, 左手持物上举于胸前, 右手掌心向上握火焰纹宝珠置于右膝上, 双腿盘坐。主尊两侧各浮雕一身胁侍人物, 躯干上部及头部残失。 龛外左侧雕一则题刻, 竖刻, 楷书, 现存3 行, 自右向左录文如下:

图6 37766 号造像残石正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1. 至(?) 德二年太……

2. 八日三洞弟……

3.□□□像一……

谢阁兰 《中国西部考古记》 中曾提及这一题刻:

丁、 更西十至十二公尺, 有一大石……同一石之石刻文, 有大业十年(六一四年) 至德二年(七五七年) 两年号……①[法] 色迦兰撰, 冯承钧译《中国西部考古记》, 第100 页。

这一记载中的“至德二年(757) ” 年号显然指的是37766 号造像残石上的题刻。 也就是说,37766 号造像残石源自谢阁兰编号为“丁” 的大石上。 再比对谢阁兰所拍照片即可确定, 37766 号造像残石在丁石上的原始位置为图7 方框内的部分(图7)。

二、 37764 号残石及“丙石大龛” 反映的四川唐代道教社邑

如前所述, 37764 号造像残石上残存部分供养人题名。 对照谢阁兰所摄“丙石大龛” 两侧壁照片, 可将所有供养人题名录文如下。

左侧壁为男性供养人, 共四排, 从上往下, 第一排共三身, 自内向外分别为:

检校本观主三洞道士陈……/紫极宫三洞道士蒲仲虚/上座骑都尉陈仁智

第二排, 共五身, 自内向外为:

录事……/云骑尉王仁行/王文□/史大娘/□□礻宗

第三排, 共四身, 自内向外为:

平正骑都尉息雍金石/骑都尉严智辩/邓行举/兵部品子王承家

第四排, 共四身, 自内向外为:

兵部品子/王玄运/雍行敷/王德满

右侧壁为女性供养人, 共三排。 从上往下第一排, 共六身, 自内向外为:

……高玄道士张太极/上座杨大娘/录事张大娘/平正张释迦/文妙法/雍法相

第二排, 共六身, 自内向外为:

陈净妃/孙正因/王三娘/朱妙光/雍舍娘/□□□

第三排, 共五身, 自内向外为:

倪细紧/王四禄/邓仏娘/杨光足/□□□

通观该窟两侧壁的供养人题名, 左侧壁大部分男性供养人和右侧壁少数女性供养人的姓名前冠有不同的称谓。 这些称谓大体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道士的修道位阶。 这类供养人共3 人, 他们位居整个供养人行列的最前端, 被称作“三洞道士” 或“高玄道士”。 按照初唐道教法位制度①[唐] 金明七真《三洞奉道科戒仪范(敦煌本) 》 卷2, 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 第42 册,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4 年, 第32c-37a 页。, “高玄道士” 又称“高玄弟子”, 是高玄法位的第三个位阶, 排在正一法位之前。 “三洞道士” 指洞真上清法位的获受者, 亦称“无上洞真法师”, 处于整个法位阶次的上层, 仅次于大洞/三洞法位。 需注意, “三洞道士” 与“三洞法师” 有所区别, “三洞法师” 又称“大洞三景弟子、 无上三洞法师”, 为初唐修道的最高位阶。

第二类为道教宫观的三纲。 这类供养人共3 人, 他们也在供养人行列的前端, 其中, 称“观主” 者1 人, 称“上座” 者2 人, 男女各一。 这是依照唐律规定设置的道教宫观“三纲” 的成员, 即所谓:

观有上座、 观主、 监斋, 寺有上座、 寺主、 都维那, 是为“三纲”①[唐] 长孙无忌编纂, 刘俊文笺解《唐律疏议笺解》 卷6 《名例六》,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年, 第528 页。。

四川地区的唐代道教宫观一般都设有三纲, 除绵阳西山观外, 再如益州至真观, 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 载“上座、 监斋、 某②“某” 即益州至真观主黎某。等, 并流回左映, 策地景于丹田;浩气中升, 养天倪于紫室”。

第三类为官称。 这类供养人共6 人, 均为男性。 第一排的陈仁智、 第三排的雍金石、 严智辩为骑都尉, 第二排的王仁行为云骑尉。 在唐代, 凡有军功者授以勋官, 最高一阶称为“上柱国”, 视正二品, 需经“十二转” 才能达到, 其下为柱国、 上护军、 护军、 上轻车都尉、 轻车都尉、 上骑都尉、 骑都尉、 骁骑尉、 飞骑尉、 云骑尉、 武骑尉。题名中的骑都尉为勋官十二转之第五转, 视从五品, 云骑尉为第二转, 视正七品。

另外, 第三排有“兵部品子王承家”, 第四排有“兵部品子”。 唐制规定, 五品以上的官员都有荫子孙的权力, 受荫者的品级视其父官品等次而定: “凡用荫, 一品子,正七品上; 二品子, 正七品下; 三品子, 从七品上; 从三品子, 从七品下; 正四品子,正八品上; 从四品子, 正八品下; 正五品子, 从八品上; 从五品及国公子, 从八品下”③[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45 《选举志下》,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年, 第1172 页。。 题名中的王承家应是因家世荫官出任兵部品子的。

第四类为民间社邑头衔。 男女供养人行列中各有“录事” 1 人、 “平正” 1 人, 他们或紧随道士、 三纲之后, 或位于一排供养人的最前方。 “录事” 和“平正” 均是社邑首领的头衔。

录事在敦煌等地的唐代社邑资料中多有发现。 一般而言, 录事的基本职责为掌管社邑文书, 有时也有举弹善恶的职责④郝春文《中古时期社邑研究》,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年, 第120 页; 杨森《谈敦煌社邑文书中“三官” 及“录事” “虞侯” 的若干问题》, 《敦煌研究》 1999 年第3 期, 第82-83 页。。 “平正” 之意与“自正正人” 相近。 这一头衔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邑义中极少发现, 在唐代包括敦煌在内的其他地区的社邑资料中也鲜见其踪影。 现有的资料中可与之对比分析的是房山石刻, 如“幽州邑平正卢庭晖、 录事[李] 闰国, 合邑五十四人等敬造。 建中四年四月八日上” “幽州石经邑平正卢庭晖、 录事李间(闰) 国, 合邑一百一十人等敬造。 贞元九年四月八日上”⑤北京图书馆金石组、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石经组《房山石经题记汇编》,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年, 第116、 131 页; 贾艳红《房山石经题记中唐代社邑首领的几个问题》,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年第2 期, 第165 页。等。 值得注意的是, 在房山石刻的这类题刻中, “平正” 与“社官” 交替出现, 并与录事形成组合, 且前揭“平正卢庭晖” 在同时期的其他题刻中也被称为“社官卢庭晖”, 如“幽州石经社官卢庭晖、 录事李闰(国), 合邑一百廿五人等造经一条。 贞元十年四月八日上。”⑥北京图书馆金石组、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石经组《房山石经题记汇编》, 第133 页。。 故此, “平正” 的含义大致与“社官” 相当, 或为“社官” 之别称。 与房山石刻不同的是, 绵阳西山观“丙石大龛” 供养人行列中的平正位居录事之后。 “丙石大龛” 两侧壁的供养人除道士、 三纲之外, 其余均应当是社邑的成员, 共28 人。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绵阳西山观“丙石大龛” 是由民间道教社邑组织开凿的。 虽然该社邑的名称并没有保存下来, 但其结构独具特色, 基本特征为:以不同位阶的道士为导引, 道教宫观的三纲参与其中, 社邑首领及成员则是开龛造像的主体。 这应该是唐代四川民间道教社邑的基本特征。 该特征在同时期四川地区的其他道教社邑材料中也得到了体现, 如阆中石室观唐神龙二年(706) 《石室神仙窟明真社碑》。 碑文载:

(前略) 今有明真社老侯永仁, 忝为后胤。 晓知三界, □化难停, □了三常,朝霜易灭, 故能厉己。 率他将诸识信, 仙台观主何至真, 社长侯行敦, 录事侯君定, 洞神弟子黄法忻, 洞神弟子侯德本, 奉国府校尉罗建厚, 弟子侯孝敬、 弟子张公憘、 弟子侯文辉、 弟子侯公护、 弟子王君辽、 弟子王普之、 弟子鲜于惠南等一十三人, 心存碧树, 常慕正真, 各知财属五家, 先用者得。 故割舍临用, 抽拔淨财,上为皇帝陛下, 爰及一切仓(苍) 生, 敬造灵宝尊经卅卷, 通(?) 前十斋社经一百卷藏此室, 置墓石心。 将示后贤, 流传千载。 福同良井, 报似恒沙。 因果相由,如经无尽。 夫刊岩石, 石勒高碑, 绍隆三宝, 万代无□, 流通供养。 洞神女弟子范智靖、 罗六娘、 何招娘、 罗向娘、 侯饶娘、 何□娘、 王丑娘、 任菀娘、 罗玉胜、 侯弘妙、 侯守娘、 邓道娘、 侯贞洁、 陈婢(?) 娘, 高玄女弟子何慈娘、 王足、 母罗。 大唐神龙二年太岁景午正月十五日, 社女男等勒碑题名, 成就讫。 (后略)①蒋晓春《四川阆中石室观摩崖题刻调查报告》, 《四川文物》 2016 年第2 期, 第45 页。

该碑记载了唐神龙二年石室观施造道经之事。 这次施造活动参与人员众多, 以明真社成员为主体。 明真社有社老1 人, 社长1 人, 录事1 人, 社女男(称为“弟子” 或“女弟子” ) 31 人。 “社老” “社长” “录事” 均为社邑的首领, 前二者是“三官”②杨森《谈敦煌社邑文书中“三官” 及“录事”、 “虞侯” 的若干问题》, 第81 页。成员, 但并不是常设的, 绵阳西山观“丙石大龛” 的社邑就未设三官。 “录事” 同见于明真社和“丙石大龛”, 是道教社邑组织中十分重要的角色, 是主持社内日常事务的人物。 除道教社邑成员外, 明真社的施造活动同样有道士和三纲参与其中: 不同位阶的道士有洞神弟子2 人, 洞神女弟子14 人, 高玄女弟子3 人; 三纲中的参与者为“仙台观主何至真”。

进一步翻检资料, 我们还会发现, 四川唐代道教社邑的这种结构与同时期的佛教社邑也十分相似, 后者的组织结构中同样不仅有社邑首领及其成员, 而且也有寺院三纲的成员。 安岳上大佛摩崖造像第6 龛天宝十四载(755) 造像记③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岳县文物局《四川安岳上大佛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敦煌研究》 2017 年第4 期, 第5 页。 部分文字有修订。是四川唐代佛教社邑的典型代表。 在这一社邑中有录事1 人, 平正2 人, 判曹2 人, 社老2 人, 另有社人若干; 同时, 寺院三纲中的“上座” 也参与其中:

总体来说, 绵阳西山观“丙石大龛” 的供养人组成了一个结构完整的道教社邑,是四川地区道教社邑的典型标本。 该社邑的结构特征及其与佛教社邑的相似性均深化了我们对该区域唐代民间结社的认识。

三、 37766 号残石题刻与四川地区武德时期的造像

(一) 37766 号残石题刻的年代

37766 号残石左侧有“至(?) 德二年” 题刻。该题刻下半部分已残失, 结合谢阁兰照片(图8)可知其原应为每行满行10 字, 共3 行, 录文如下:

图8 “至德二年” 题刻(谢阁兰摄)

1. 至(?) 德二年太岁己卯三月

2. 八日三洞弟子女□□敬

3. 造天尊像一龛供养

这则题刻的纪年颇有争议。 1914 年, 谢阁兰调查后将其识读为“至德二年”。 1932 年成书的民国版《绵阳县志》 卷九“艺文·金石” 条下也收录了这则题刻, 但有不同的看法①蒲殿钦等修, 崔映棠等纂《绵阳县志》, 成都: 巴蜀书社, 2017 年, 第557 页。:

西山观武德造像记, 原本武德二年(619) 太岁己卯三月八日, 三洞弟子文(缺二字) 敬造天尊像一龛供养云。 首武字漫灭,为谬妄子劖作至字。 考至德年号, 前属陈后主, 后属唐肃宗, 岁甲均非已, 惟高祖二年为己卯始建唐基, 与大业造像为一石, 字体亦相远。

这一记载认为题刻中的纪年原本为“武德二年”, 后被改作“至德二年”, 并进一步提出, 此题刻若为“至德” 的话则“岁甲均非已”。 “至德二年” 为丁酉, 而“武德二年” 为己卯, 前者与题刻中的“太岁己卯” 显然不合。 1939 年, 梁思成等人调查了西山观, 《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 援引《绵阳县志》 也认为“ ‘武’ 字漫漶, 后人忘劖为‘至’ ”①梁思成著, 林洙整理《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手稿本) 》, 第111 页。。

《绵阳县志》 的说法中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如何理解摩崖题刻的后期改刻。 目前来看, 川渝石窟中确实存在不少后期改刻现象, 有的龛像改刻后还会再次镌刻题记。虽然《绵阳县志》 所说的仅改刻题刻中一字的情况十分少见, 但摩崖题刻的后期改刻本身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广元千佛崖菩提瑞像窟(第366 号窟)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该窟北壁东侧近窟口处有一通摩崖石碑, 碑额篆书“菩提像颂”, 碑名为《大唐利州刺史毕公柏堂寺菩提瑞像赞并序》; 五代前蜀乾德六年(924) 时, 此碑中部被磨平, 改刻为妆彩记②四川省文物管理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广元石窟内容总录·千佛崖卷》, 成都: 巴蜀书社, 2014年, 第355 页。。

要确定这则题刻是否确由“武德” 改为“至德”, 还须回到题刻实物 (图9)。 观察37766 号残石, 该题刻中的字形近“至”, 这是前人将其识读为“至” 的主要原因。 此“至”字的字口比其他字较深、 较粗, 字体也比其他字偏大, 有明显的改刻痕迹。 进一步观察, 我们还会发现, “至” 字右上角有明显的戈字钩,这是“至” 字没有的笔划, 而是“武” 字残留下来的。 综合37766 号题刻原石上的这些现象,“至德二年” 题刻中的“至” 字确是后期改刻而成的, 原应为“武德二年”。

图9 37766 号残石左侧题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实际上, 若从纪年制度的角度来考察, 我们同样可以确定37766 号残石上的题刻原本不应是“至德二年”。 “至德” 为唐肃宗时的年号, 共3 年, 该年号称 “载”, 不称 “年”。《旧唐书·玄宗纪》 载: “ (天宝) 三载, 正月,丙辰(申) 朔, 改年为载。”③[后晋] 刘昫撰《旧唐书》 卷9,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年, 第217 页。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了至德三载, 这一年“ (二月) 丁未, 上御明凤门, 赦天下, 改元乾元, 尽免百姓今载租、 庸, 复以载为年”④[宋] 司马光编著,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220 “唐肃宗乾元元年”,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年, 第7052 页。。 也就是说, 唐代历史上, 从玄宗天宝三载(744) 到肃宗至德三载(758) 期间称“载”, 其余年号, 包括武德在内, 则都称“年”。 四川地区石窟中发现的至德年号题刻实物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安岳寂光寺摩崖造像第4 龛造像记:

三□山寂光□师……, 奉为皇帝陛下、 丞郡县□……变□□赏□天……缶□□郡善乡故□通建□……德□光道□社□□□氏五□□……□□□□三人发心敬造前件功……□元□□家□平安□□□□□……。 维大唐至德二载太岁丁酉十月九日□……永为供养, □庆……

(二) 四川地区武德时期的造像

6 世纪末至7 世纪初(即隋至唐初贞观时期) 是四川造像从南北朝向唐代过渡的重要阶段。 过去, 王剑平、 雷玉华等人曾对这一阶段的四川造像做过初步研究①王剑平、 雷玉华《6 世纪末至7 世纪初的四川造像》, 《成都考古研究(二)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年, 第357-371 页。。 但总体而言, 材料较少, 且主要集中在隋代大业和唐代贞观时期, 位居二者之间的武德年间的材料极少。 即便从全国范围内来看, 武德年间的情况也不甚明了。 37766 号残石无疑为我们探索四川地区武德时期的造像样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纪年资料。

37766 号残石上的武德二年龛像残损严重, 结合谢阁兰的照片可对其基本情况补充如下信息(图10): 圆拱形龛, 双层素面龛面, 主尊头戴莲花冠, 束腰台座两侧各有一狮子, 狮子前腿直立, 后腿蹲地, 狮尾上竖。

图10

近年来, 我们在四川地区的石窟调查过程中新发现2 处武德纪年龛像, 可与37766号残石对照分析这一时期的造像样式。

第一处是安岳永清佛耳岩摩崖造像第45 龛②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安岳县文物管理局《四川安岳县永清镇佛耳岩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南方民族考古》第19 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1 年, 第75 页。(图11)。 该龛为圆拱形龛, 宽31、高49 厘米。 龛面分两层: 内层为圆拱形, 饰缠枝纹; 外层为尖拱形, 阴线刻火焰纹,龛楣中部雕三个圆圈, 内各雕一结跏趺坐佛。 龛内正壁雕一横长方形坛基。 龛底中央雕一罐, 罐内伸出莲茎, 莲茎顶部结大莲台, 其上承托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佛连座高18,像高15 厘米, 着通肩式袈裟, 衣纹于腹前呈U 字形, 双手托物于腹前, 跣足倚坐于方台之上。 左右侧弟子均为立像, 着交领袈裟, 居左者双手托一经函于胸前, 居右者双手拱于胸前。 左右侧菩萨均立于仰莲台上, 均着长裙, 裙腰外翻, 披巾自两肩垂下, 绕臂后下垂及座, 长璎珞自两腹侧垂下, 于双腿前横过一道, 腹部微鼓。 左侧菩萨左手置左胸前, 右手置于右腹侧, 右侧菩萨左手掌心向内握瓶于左腹前, 右手执柳枝于右胸前。龛内基坛左右两侧各雕一力士像。 力士颌下有短须, 左侧力士左手曲肘执一长棍状兵器, 右手似置于腹前, 右侧力士双手捧一棍状物于胸前, 棍状物一端置于头右侧。 二力士前各雕一狮子, 风化严重, 从残迹看, 狮子前腿直立, 后腿蹲地, 狮尾上竖。 龛外右侧下部浅浮雕四身供养人立像, 均朝向龛内主尊。 龛外右侧上部阴刻一则武德三年(620) 题记, 竖刻, 楷书, 共6 列, 自左至右录文如下:

图11

大唐武德三年九月八日, 弟子□□□为□□□□及见在……

第二处是江油龙凤镇塔子梁摩崖造像第12 龛(图12)。 该龛为圆拱形龛, 宽45,高57 厘米。 双层龛面, 均为素面, 外层为尖拱形, 内龛为拱形。 龛内正壁雕坛基, 上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主尊内着袒右式僧祇支, 胸前束带打结, 外着双领下垂饰袈裟,袈裟下摆覆于束腰台座上, 台座正面浮雕一香炉。 主尊左手扶膝, 右手施无畏印。 二弟子双手合十, 立于莲台之上。 弟子外各立一菩萨。 菩萨饰长璎珞, 下着裙, 立于莲台之上。 主尊台座两侧各有一狮子。 左侧狮子前腿一腿直立, 另一腿抬起, 后退蹲地, 右侧狮子前腿直立, 后退蹲地。 龛外左侧有一则武德九年(626) 题刻, 有界格, 共6 列,楷书, 阴刻, 自右向左录文如下:

图12 江油塔子梁第12 龛(作者拍摄)

武德九年十二月十一日, 昌隆县亡董善愿敬造供养。

从上述3 处纪年龛像来看, 四川地区武德年间的龛像规模较小, 以小型浅龛为主,道教造像与佛教造像在窟龛形制、 造像组合、 造像样式等方面都很相似, 主要特征如下:

其一, 龛形。 这一时期的龛形多为拱形龛, 尖拱形龛楣, 双层龛面。 龛面以素面为主, 这种龛形是从隋代继承而来的, 特别是在大业年间的龛像中十分流行, 代表性材料如潼南大佛寺隋大业六年的3 龛道教造像、 绵阳西山观隋大业六年、 大业十年龛像。 安岳佛耳岩第45 龛的龛面略有不同, 装饰有卷草纹、 火焰纹、 圆圈内小坐佛等纹样, 这是后来主要在贞观年间流行的新样式, 代表性材料如贞观二年的皇泽寺13 号龛、 贞观八年的梓潼卧龙山千佛崖西面、 北面龛等。

其二, 主尊样式。 这一时期龛内的主尊以双领下垂式衣袍为主, 胸腹前束“十”字形结带, 衣袍下摆悬垂于台座之上。 垂下的衣摆上端大体呈三瓣, 下端是连续反复的Ω 纹, 衣摆的边缘较为平直, 几乎没有外侈; 这些特征与四川地区南朝时期的造像很相近, 如成都万佛寺出土的川博1 号坐佛像、 福感寺遗址出土单体坐佛像等, 显然是从南朝继承下来的。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做法: 武德年间龛像主尊衣袍右领绕过腹部后在左腋下内折, 这与南朝时期右领搭于左前臂或左肩上的做法是不一样的。

综合这些情况来看, 四川地区武德年间的造像既有继承自南朝、 隋的一些因素,也出现了一些后来才流行的新因素, 是四川佛道造像样式由南北朝向唐代过渡的关键时段。

四、 结语

上世纪50 年代初, 绵阳当地修造粮库取石, 西山观摩崖造像遭到严重破坏, 很多造像没能保存下来。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3 件残石虽残损严重, 但将造像原石残块与谢阁兰等人早年的照片、 记录等资料统合分析, 互相补充、 校正, 我们不仅可以复原残石的原始位置, 还可进一步展开唐代道教社邑和武德年间造像样式等相关问题的讨论。 可以说, 新发现的三件绵阳西山观造像残石是四川唐代道教史和道教造像研究的宝贵资料。

猜你喜欢
残石供养人题刻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胆管内超声用于胆总管结石内镜下取石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铸型肾结石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残石的临床效果分析
千佛崖805窟供养人造像的几点思考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金代汉文题刻校录与研究
西夏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以供养人画像缺席现象为中心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西夏佛教艺术中的“家窟”与“公共窟”——瓜州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构成再探
白鹤梁题刻收录、整理、考古、研究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