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书“宴请” 类语词之“看” “洗餪” 考析

2023-09-15 06:54
敦煌学辑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洗尘大正藏照料

姬 慧

(榆林学院 文学院, 陕西 榆林 719000)

敦煌文书记录了敦煌地区社会组织及个人的一些日常活动, 其中有的活动与宴请有关, 因活动频繁, 表达多样, 文书中汇聚了多个共同表达宴饮招待语义的词, 形成了一个语义场, 我们称其为“宴请” 类语义场。 该语义场词语颇多, 如“请” “看” “看侍” “延” “屈” “延屈” “屈请” “邀屈” “洗餪” “餪脚” “解火” “解劳” 等。 本文从语言学理论出发, 在传统训诂学的基础上, 利用义素分析、 词义引申、 缩略等方法,对“看” 和“洗餪” 做语义演变考析, 考察其义素结构, 探究其演变模式, 以为敦煌文书的正确释读提供帮助, 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资料。 文献或方言中如有与二词构词方式相同、 语义相近的语词, 则一并讨论。

一、 敦煌文书中表“宴请” 的“看”

(一) “看” 在敦煌文书中的使用

(1) P.2049V: “粟两硕壹豆斗卧酒, 二月八日斋时看行像社人及助佛人众僧等用。” (773)①文中敦煌社邑文书的例子均来自宁可、 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引例后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句在《辑校》 中的页码。

(2) P.3234V: “面两石贰斗五升, 八日解斋兼及斋时看两社及僧兼第二日屈郎君孔目押牙擎像人等用。” (774)

(3) P.2641: “东园音声设。 看后座细供柒分, 贰胡饼。”②P.2641 《丁未年六月都头知宴设使呈设宴账目》, 图版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 第17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第63 页。

“看” 是视觉类动词, 但在上述语例中均表示“招待、 款待”, 属于“宴请” 类语义场。 敦煌文书中 “看” 还可作为构词语素构成 “看侍” 一词, 亦表 “招待、 款待”, 如:

(4) P.2642V: “同日, 粟壹硕, 看侍后座用。”③P.2642V 《某寺诸色斛斗破历》, 图版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 第17 册, 第73 页。

(5) S.527: “其主人看侍, 不拣厚薄轻重, 亦无罚责。” (24)

《汉语大词典》 未收“看侍”。

(二) 敦煌文书中“看” 之语义演变

以上用例中的“看” 表示宴请。 《唐五代语言词典》 释“看” 为“接待, 招待”,释“看侍” 为“照料, 侍奉”④江蓝生、 曹广顺编《唐五代语言词典》,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第204 页。。 黑维强师结合历史文献和陕北方言, 认为“看” 为招待义⑤黑维强《敦煌、 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词汇研究》,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0 年, 第168 页。。 朱庆之在《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中对“看” 进行讨论, 他认为“看”在中古时期词义演变的过程和环节如下:

朱庆之认为, “看” 在中古时期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看望” 义发展出“照顾” 义, 又由“照顾” 义发展出“看待” 义, 然后才进一步有了“接待” 义。 就目前掌握的材料和成果来看, 这一义位的产生当不晚于六朝⑥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2 年, 第184 页。。 王云路认为, “‘看’ 的对待义和照料、 守候义, 二义相因, 难以截然区分。”⑦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年, 第932 页。

上述释义无论是接待、 招待还是款待, 均属“宴请” 类语义范畴。 从这一基点出发, 我们讨论“看” 之“招待、 款待” 义的演变过程。

1. “看” 之“招待、 款待” 义的演变

“看” 本义为“睎也” “以手遮目而望”, 是视觉动作, 所含义素如下示图1:

看: S1望=Va通过手翳目+Vb使视线清楚地接触事物+F1行为

S2招待=Vc通过手部动作+Vd照顾人+F1行为

示图1

将S1和S2的义素进行比较, 可知, 二者的共性义素都表示行为, 另一个共性义素GS 是隐含的, “望某物” 是视线接触事物, “招待” 是视线接触人, 从“望” 到“招待、 款待”, 其联系点仅仅在视线接触, 就是说, 视线和目标物之间有交接。 还有一个共性的连接点即“望” 是为了更清楚地看某物, “招待、 款待” 是为了更好地对待某人。 在行为结果上, 二者都有“更好地” “更仔细地” 语义特征。 它属于相似转移。 从“望” 到“招待、 款待” 语义演变的实现, 是语言间语义相互联系和引申的结果。“看” 之“招待、 款待” 义是“看” 在其他义项的基础上, 经过各种认知域的转变和心理联想, 通过递进、 辐射、 综合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 大致过程如下示图2:

示图2

义项①和义项②之间是相似性引申。 二者的行为方式相似, 即都是用视线接触某物, 但区别性义素不同, 义项②含有[+仔细看] 的义素。 因为该义素的存在, 当义项②的受事为有生命之物时, 会产生义项③。 也就是说, 义项②和义项③因为都含[+仔细看] 这一义素, 且动作性质相似, 故产生“照料、 招待” 义, 二者之间也是相似性引申。 义项③“照料; 款待” 在不同的语境中受事不同, 意义稍有区别。 当受事为弱者、 幼者时, 意义侧重于照料、 照顾; 当受事为宾客、 长者时, 意义侧重于款待、 招待。 宴请也是一种招待, 陕北方言中就有“我今天有招待嘞我今天要宴请别人吃饭呢” 这种说法。 义项①、 义项②、 义项③之间的共有义素GS 为视线接触某物; 义项②、 义项③的共有义素GS 是仔细看。 可见, 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始终会有一根链条将其意义串联在一起, 无论这些意义是直接引申还是间接引申。

“照料; 款待” 义在文献中用例如:

(6) 《搜神记》 卷20 《苏易》: “苏易者, 庐陵妇人, 善看产, 夜忽为虎所取。 行六七里, 至大圹, 厝易置地, 蹲而守。 见有牝虎当产, 不得解, 匍匐欲死,辄仰视。 易怪之, 乃为探出之, 有三子。 生毕, 牝虎负易还, 再三送野肉于门内。”①[晋] 干宝撰, 贾二强校点《搜神记》,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第140 页。

(7) 《庚巳编》 卷8 《人痾》: “乳医周媪者为予言, 曾为人家看产儿, 有四头连缀一项, 惊惧杀之。 媪秘其家姓, 不肯道。”①[明] 陆粲撰《庚巳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年, 第158 页。

(8) 《水浒传》 第54 回: “你的老母, 我自使人早晚看视, 勿得忧念。”②[明] 施耐庵、 罗贯中著《水浒传》,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年, 第751 页。

(9) S.3728 《乙卯年押衙知柴场司安佑成牒五通并判》: “看甘州使, 付设司柴壹束; 甘州使, 比料贴下, 柴三束。”③S.3728 《乙卯年押衙知柴场司安佑成牒五通并判》, 图版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份) 》 第5 卷,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第152 页。

前三个用例的“看” 指的是照料, 照顾; 后一个用例指的是宴请招待。

值得一提的是, “看” 之“招待、 款待” 义是直接从隐含中呈现出来的, 因为该语义在产生之初便与表人名词相结合, 其形式为“看+N”, N 为具体的人。 这是词语在双音化过程中的一个变化, 也是动作中的对象“从隐含到呈现” 的过程, 即看≥看客。这一呈现过程在中古时期完成, 与“看” 之招待义产生较晚有关。 文献用例如:

(10) 《经律异相》 卷44 《木巧师与画师相诳》: “昔北天竺有一巧师作一木女, 端正无双, 衣带严饰, 世女无异。 亦来亦去, 能行酒看客, 唯不能语耳。”④[梁] 宝唱编纂, 董志翘、 刘晓兴校注《经律异相》 卷44 《木巧师与画师相诳》, 成都: 巴蜀书社, 2018年, 第1440 页。

(11) 《敦煌变文集》 卷2 《韩鹏赋一卷》: “新妇闻客此言, 面目变青变黄:‘如客此语, 道有他情, 即欲结意, 返失其里 (理)。 遣妾看客, 失母贤子。……’ ”⑤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 卷2 《韩鹏赋一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 第138 页。

(12) 《太平广记》 卷18 《柳归舜》: “阿春因教凤花台鸟‘何不看客? 三十娘子以黄郎不在, 不敢接对郎君。 汝若等闲, 似前度受捶。’ ”⑥[宋] 李昉等《太平广记》 卷18 《柳归舜》,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年, 第123 页。

(13) 范成大《梦玉人引》: “共登临处, 飘风袂、 倚空碧。 雨卷云飞, 长有桂娥看客。 箫喜生春, 遍锦城如画, 雪山无色。”⑦唐圭璋编《全宋词》,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年, 第1617 页。

以上用例中的“看” 均是招待、 款待义, “客” 表示具体的对象。

以“看” 为构词语素表“招待、 款待” 义的复合词还有“看待”, 用例如:

(14) 李洞《山居喜友人见访》: “看待诗人无别物, 半潭秋水一房山。”⑧[清] 彭定求等《全唐诗》 卷723,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年, 第8301 页。

(15)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第50 回: “素兰嘱付金姐好生看待赖公子, 只实说出局于老旗昌便了。”⑨[清] 韩邦庆著, 典耀整理《海上花列传》,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年, 第428 页。

以上用例中的“看待” 均表“招待、 款待”。 有趣的是,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视觉义场中的“瞧” 在方言中也有“招待、 款待” 义, 如甘肃河西地区方言中把请人吃饭说为“瞧”, 如“我把你瞧上我把你请上”, 就是宴请、 款待的意思。 这是类同引申的结果,即同场同模式。 类同引申“是说词义的演变不是单个地、 孤立地进行的, 往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①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年, 第309-310 页。也就是说, 在某个聚合关系中, 某些词会发生类同方向的引申,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包括近义) 词或反义(包括意义相对) 词互相影响, 在各自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类同方向的引申, 产生出相同或相反的引申义。”②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 第310 页。“瞧” “看” 同属视觉类语义场, 二者为近义词, 发生了类同方向的引申, 由表视觉的“看” 引申出“招待、 款待” 义, 由“视觉” 类语义场进入“宴请” 类语义场。

2. “看” 之“照料” 义

由上文示图2 可知, “看” 还可表“照料”。 文献中以“看” 为构词语素表“照料” 义的语词如“看侍” “看承”。 用例如:

(16) 《祖堂集》 卷3 《一宿觉》: “僧对曰: ‘昨者母亲下世, 只有姊, 独自无人看侍, 争抛得?’ ”③[南唐] 泉州招庆寺静、 筠法师合撰《祖堂集》, 北京: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1993 年, 第72 页。

(17) 《佛法概要·关心病比丘》: “如僧食中没有好食, 看侍人应持钵到聚落中乞食, 将好食供养病人。”④明旸《佛法概要》,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 第118 页。

例(16) “独自无人看侍” 指独自一人无人照料; 例(17) “看侍人” 指照料病人的人。 《说文·人部》: “侍, 承也。”⑤[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 (丛书集成初编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年, 第261 页。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承者, 奉也, 受也。凡言侍者, 皆敬恭承奉之意。”⑥[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年, 第606 页。“侍” “承” 语义相近。 “看承” 亦可表照顾, 用例如:

(18) 《敦煌变文集》 卷2 《庐山远公话》: “父母日夜悬心而望, 朝朝倚户,而至啼悲。 从此意念病成, 看承眠(服) 药, 何时得见。”⑦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 卷2 《庐山远公话》, 第181 页。

(19) 《旧五代史》 卷147 《刑法志九》: “如有疾患, 令其家人看承, 囚人无主, 官差医工诊候, 勿致病亡。”⑧[宋] 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 卷147 《刑法志九》,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年, 第1973 页。

从语境看, 此二处“看承” 的对象有病子、 疾患, 所以“看承” 均指照料病人。现代中原官话中“看承” 还有使用, 表示看待、 照料。 如《河南传统曲目汇编·三弦书》 第2 集: “可记得打下江南收来你, 我不曾把你轻看承。”⑨徐宝华、 [日] 宫田一郎编《汉语方言大词典》,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年, 第4226 页。《大词典》 无此义项。

今陕北方言中“看” 仍有“照料” 义。 如“家里要雇个看娃娃的”, “看娃娃的”即照料小孩的人。 陕北办红白事时, 有专门负责招待客人的办事人员, 其工作性质与酒店中负责传送饭菜的服务员相似, 负责上菜、 端茶递水等, 这些工作人员被称为“看客的”, 在备办酒席前由总管安排指定, 负责照顾来宾在宴席上的饮食。 如:

小红家, 这桌客你给咱看!小红媳妇,这桌客人由你负责照料。

我给咱看这桌儿。这桌的客人由我照料。

综上所述, “看” 之“照料义” 由本义“以手遮目而望” 来, 二者有共同的语素[+仔细看], 是语义相似引申演变的结果。 无独有偶, 视觉义场的“视” “瞻” 也具有照料、 看护义, 接下来我们对此二词进行分析。

3. “视” “瞻” 语义析

“视” “瞻” 与“看” 都是视觉动作, 属于同一语义场, 在文献中二词也有“照料” 义。 例如:

(20) 《佛般泥洹经》 卷上: “比丘病, 人傥有义持医药来与之, 余人不得念言: ‘独视彼, 不视我。’ ”①[西晋] 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 卷上, 《大正藏》, 第1 册, 第161 页。

(21) 《增壹阿含经》 卷40: “比丘对曰: ‘弟子患苦, 遂增不损, 极为少赖。’ 佛告比丘: ‘瞻病人今为所在? 何人来相瞻视?’ 比丘白佛言: ‘今遇此病,无人相瞻视也。’ ”②[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 卷40, 《大正藏》, 第2 册, 第766 页。

(22) 《佛说处处经》: “复有四因缘, 可从得福: 一者, 畜生无所食, 饲之令得命; 二者, 见人得疾病无瞻视者, 当给与供养令得安隐; 三者, 贫穷孤独当护视; 四者, 人独一身行禅念道, 无所衣食当给视之。 是为四事。”③[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处处经》, 《大正藏》, 第17 册, 第524 页。

例(20) 中的“独视彼, 不视我” 是说只去照顾对方不照顾我。 例(21) 中的“瞻” “瞻视” 也为照料、 照顾义。 例(22) 中的“无瞻视者” 指没有照顾病人的人。“视” “瞻” 为何会与看护、 照料有关, 这一语言现象也可用江蓝生提出的“类同引申” 来讨论。 “看” “视” “瞻” 在“使视线接触人和物” 这个义位上是同义的, 都属于视觉类语义场, 三者可同步引申, 类推出同义语素, 产生“照料” 义。

此外, “视” 与“护” “养” “给” 等语素结合构成复合词, 表照料、 照顾义用例较早, 如:

(23) 《佛般泥洹经》 卷上: “佛告宾自: ‘天下智慧者少, 无反复者多, 受佛经道, 受师好语, 持师戒法, 诸鬼神龙, 无不护视者, 吏不敢妄召呼, ……’ ”④[西晋] 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 卷上, 《大正藏》, 第1 册, 第164 页。

(24) 《道行般若经》 卷9: “佛般泥洹后, 般若波罗蜜若于十方见, 若于兜术天上见, 有行是般若波罗蜜若书者, 诸佛悉视护之。”⑤[后汉]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 卷9, 《大正藏》, 第8 册, 第468 页。

(25)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善知识复有四辈: 一者为吏所捕, 将归藏匿之, 于后解决之; 二者有病瘦, 将归养视之; 三者知识死亡, 棺敛视之; 四者知识已死, 复念其家。”①[后汉] 安世高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大正藏》, 第1 册, 第251 页。

“护视” “视护” “养视” 中的“视” 本属视觉类义场, 因其与“看” 同属一个义场, 在类同引申因素的影响下, 渐渐产生与“看” 相同的语义, 引申出“照料、 照顾”义, 与“护” “养” 等语素构成同义并列复合词。

此外, 视觉义场的“瞻” 亦可与“养” 连用, 构成“瞻养”, 表照料, 用例如:

(26) 《大般涅槃经》 23: “譬如有王, 以四毒蛇盛之一箧, 令人瞻养, 餧饲卧起, 摩洗其身, 若令一蛇生瞋恚者, 我当准法戮之都市。”②[北凉] 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 卷23, 《大正藏》, 第12 册, 第499 页。

(27) 《十诵律》 卷18: “答言: ‘大德! 看病比丘若待僧中食后食、 若行乞食去, 是病比丘瞻养事阙。 ……’ ”③[后秦] 弗若多罗译《十诵律》 卷18, 《大正藏》, 第23 册, 第128 页。

“瞻养” 在汉籍检索系统中共命中文献51 篇, 且全部是佛教文献。 可见该词在佛教文献中使用广泛。 另外, 方言中亦存在视觉类动词表“探望” 义的用法, 如“覰”,《广雅疏证》: “覰, 视也。”④[清] 王念孙《广雅疏证》,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年, 第159 页。当属视觉类语义场。 而陕西府谷方言中的“覰” 可表“探望”, 如“我到医院把你覰看一下我到医院探望一下你。”⑤该例证由府谷同学告知。陕西神木方言中“覰看” 一词,亦表“探望”。⑥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年, 第415 页。

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 我们知道, “看” “视” “瞻” “瞧” “覰” 等同为视觉语义语词, 在类同引申机制作用下, 产生了共同的引申义。 可见, 同一个语义场内的词语可以进行类同方向的引申, 其引申义也属同一义场, 由此可增加汉语词义的丰富性, 对语义的多样表达有一定意义, 从而也能促进汉语词汇史的丰富和发展。

二、 敦煌文书之“洗餪” 考析

敦煌文书中与“看” 组词相同的还有一组“洗餪”, 以下进行考析。

(一) 敦煌文书中“洗餪” 的使用

(28) S.5759: “社人索庭金等, 右社内有人远行餪, 所行人事,用上勤劳,从今已后, 有洗餪及直家坐, 如其有洗餪者,看临事便宜破除。” (721)

(29) P.3691 《新集书仪·洗餪相屈书》: “伏丞(承) 久处外方, 喜还故里, 谨谒之诚, 常思言款。 奉计不辜风景, 吾贤届此, 即合洗拂, 倍增今日, 聊会一宴。 群公专候, 立排数字, 以达愚情。 速降速降不宣。 谨状。” 答书: “忽览芳札, 深慰勤[积], 往来涉尘, 盖是寻[常]。 更谢厚意相邀, 但增怵惕, 不敢推延, 续即奔赴。 不宣。 谨状。”①赵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 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3 年, 第664-665 页。

这里的“洗餪” 表示宴请某人, 为某人接风洗尘。

(二) “洗餪” 词语构成及语义分析

本文认为, 敦煌文书中的“洗餪” 是“洗尘餪脚” 的缩略。 《广韵》: “餪, 女嫁三日送食曰餪。”②[宋] 陈彭年等《宋本广韵》, 北京: 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2 年, 第266 页。《中华大字典》: “餪, 馈女也。”③徐元浩《中华大字典》, 北京: 中华书局, 1978 年, 第2752 页。“餪脚” 指接风洗尘, 敦煌文书中有使用, 如:

(30) S.1475V: “右奴子等, 先无兄弟姊妹男女至亲, 及远行条件餪脚。”(713)

(31) S.1475V: “远行壹千里外, 去日, 缘公事送酒壹瓮; 回日, 餪脚置酒两瓮, 如有私行, 不在送限, 请依此状为定。” (713)

“餪脚” 一词前辈时贤已做过讨论。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释为“接风, 洗尘的酒宴”④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 第268 页。; 罗宗涛《敦煌变文社会风俗事物考》: “由于重祖外出, 所以重视祖送和接风。 祖送有离筵, 洗尘却叫做‘软脚’。”⑤罗宗涛《敦煌变文社会风俗事物考》,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74 年, 第180 页。《唐五代语言词典》: “软脚: 设置酒宴为远行归来者接风洗尘以示慰问。”⑥江蓝生、 曹广顺编《唐五代语言词典》, 第322 页。梁梁《说“耎脚” 及其它》 一文考证了“耎” 的本字应为“餪”, 在敦煌遗书中常写作“软脚” “耎脚” 是由于古汉语中多种通假和辗转通假造成的。 此外, 他对“耎脚” 一词中各词素的意义及其构词结构作了考证, 认为“软脚” 是述宾式的合成词, 它在敦煌文献中的含义不仅仅指接风洗尘, 在慰问病人、亡逝吊问时也可用“软脚”。 这类“软脚” 活动与敦煌古民俗有关。⑦梁梁《说“耎脚” 及其它》, 《敦煌学辑刊》 1985 年第1 期, 第61-65 页。这是梁梁与其他诸先生见解相异之处。 《汉语大词典》 有“软脚”, 释义为“宴饮远归的人。 犹今接风、洗尘。”⑧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年, 第1230 页。未收“餪脚”。

由上可见, 诸家对“餪脚” 语义考释一致, 指接风洗尘, 宴请别人。 本文认为,“脚” 借指外出办事远行归来人, “慰劳脚, 即叫做软脚; 慰劳手, 即叫做软臂, 其义一也。”⑨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第269 页。“餪脚” 动宾结构, 指馈食于外出归来人, 故有接风洗尘义。

“洗餪” 是洗尘餪脚的缩略, “洗尘” 与“餪脚” 语义相近, 指宴请招待。 “洗尘”中的“洗” 犹同“洗礼” “受洗” 中的“洗”, 是一种礼仪活动, 并非真的用水洗去泥尘。 但这一礼仪活动却是由洗去泥尘这一具体动作衍化而来。 《说文·水部》: “洗, 洒足也。”①[东汉] 许慎撰《说文解字》 (丛书集成初编版), 第375 页。之后词义扩大, 洗的对象可指其他事物, 如洗头、 洗手、 洗衣服等。 “洗尘”在中古汉语时期已有使用, 最早出现在佛教文献中, 指洗去尘土、 泥垢, 如:

(32) 《中阿含经》 卷22: “贤者! 犹如有人或从市肆, 或从铜作家, 买铜槃来, 尘垢所污, 彼持来已。 不数洗尘, 不数揩拭, 亦不日炙, 又著饶尘处, 如是铜槃增受尘垢。”②[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 卷22, 《大正藏》, 第1 册, 第566 页。

(33)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5: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 于浴僧时随例入室, 忽悟水因, 既不洗尘亦不洗体, 中间安然,得无所有。”③[唐] 般剌蜜谛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5, 《大正藏》, 第19 册, 第126 页。

这二例中的“洗尘” 即洗去尘土、 污垢。 文献中还有“洗尘埃” “洗尘垢” “洗尘容” “洗尘目” 等, 如:

(34)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卷3: “发露无始生死业, 愿大悲水洗尘劳。”④[唐] 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卷3, 《大正藏》, 第3 册, 第304 页。

(35) 《杂阿含经》 卷44: “下贱田舍儿, 身体多污垢。 以水洗尘秽, 不能净其内。”⑤[宋]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 卷44, 《大正藏》, 第2 册, 第321 页。

(36) 《敦煌变文集新书》 卷2: “七宝池中洗尘垢, 自然清净是修行。”⑥潘重规等《敦煌变文集新书》 卷2 《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4 年, 第143 页。

(37) 《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 “揆崖之隔, 以寻尺计, 竟水之过, 以数丈计, 水行其中, 石峙于上, 为态为色, 为肤为骨, 备极妍丽。 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⑦[明] 徐霞客著, 朱惠荣、 李兴和译注《徐霞客游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年, 第113 页。

上举“洗尘X” 结构大部分出现在佛教文献中, “洗” 表示具体的动作, 但在佛教活动中, “洗” 既是具体的动作, 又含尊敬之义, 如“洗足” 礼, 在进佛堂、 听经、 讲经之前都要“洗足”, 既是去污垢, 又表示尊敬, 即便是国王和佛也不例外。 如:

(38) 《增壹阿含经》 卷16: “是时, 尊者三人即从三昧起, 往至世尊所。 到已, 头面礼足, 在一面住, 各自称言: ‘善来, 世尊。’ 尊者阿那律前取世尊钵,尊者难提前敷座, 尊者金毗罗取水与世尊洗足。”⑧[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 卷16, 《大正藏》, 第2 册, 第629 页。

(39) 《长阿含经》 卷17: “尔时, 阿阇世王往诣讲堂所, 於外洗足, 然后上堂, 默然四顾, 生欢喜心, 口自发言: ‘今诸沙门寂然静默, 止观具足, 愿使我太子优婆耶亦止观成就, 与此无异。’ ”⑨[后秦] 耶舍共竺译《长阿含经》 卷17, 《大正藏》, 第1 册, 第108 页。

(40) 《大集法门经》 卷上: “尔时, 世尊与大苾刍众等, 恭敬围绕, 往彼末利优婆塞所造新舍。 到彼舍已, 佛先洗足, 乃入其舍。 入已周匝, 普遍观察。 佛即于舍中间, 安详而坐。 诸苾刍众, 亦各洗足, 次第而入。 礼佛足已, 于佛后面, 次第而坐。”①[宋] 施护译《大集法门经》 卷上, 《大正藏》, 第1 册, 第226 页。

这种“洗足” 的崇礼活动可能与印度的气候、 风俗有关。 因天气炎热, 很多人赤脚行走, 所以客人来了先洗足。 佛教文献中即有佛赤脚踏莲花的记录, 如:

(41) 《续传灯录》 卷36: “如何是佛赤脚踏莲花, 如何是佛向上事雕梁画栋, 掷下拄杖便归方丈。”②[明] 居顶撰《续传灯录》 卷36, 《大正藏》, 第51 册, 第713 页。

即便是穿鞋进寺庙, 但居室内也不便穿鞋, 且席地而坐需盘腿, 也不适合穿鞋, 同时也可能与宗教活动“礼足” 有关。 佛教活动中顶礼佛足前要洗足净身, 表示尊重。 如:

(42) 《中阿含经》 卷3: “尊者罗云遥见佛来, 即便往迎, 取佛衣钵, 为敷坐具, 汲水洗足, 佛洗足已, 坐罗云座。”③[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 卷3, 《大正藏》, 第1 册, 第436 页。

(43) 《佛本行集经》 卷1: “譬如力士屈臂还舒一念之顷, 到王舍城, 次第乞食,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诣於佛所。”④[隋] 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 卷1, 《大正藏》, 第3 册, 第655 页。

可见, “洗足” 的主要目的是去污垢, 净身心, 求吉祥。 同样的, 《圣经》 中也有关于洗足的记录。 据研究, “洗脚是当时犹太人的风俗。 巴勒斯坦多风沙, 犹太人习穿草鞋, 容易沾染尘土。 所以, 当客人来访进入主人家时, 主家为客人洗脚, 以除去脚上尘土和污秽, 示好的表现。 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替十二位宗徒洗足, 是依着犹太人的习俗, 也是表示亲爱。 同时, 耶稣亲自为门徒们洗足, 也含属灵的含义, 耶稣愿意降卑自己, 成为仆人的样式, 来谦卑服事世人。 他要除去世人身心灵中的污秽, 他还教训门徒们当彼此相爱, 爱德不在虚言, 而在实行。”⑤https: / /www.yebaike.com/22/2174089.html, 查询于2022 年1 月4 日。还有一种说法, 即“当地人外出参加宴会, 都要在家里沐浴、 更衣, 一定要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客人面前。 然而, 由于他们所穿的鞋子类似于今人所穿的凉鞋, 所以在路途中脚上难免沾上泥土。 因此, 到达目的地时, 热情的主人会在第一时间帮客人洗去脚上的尘埃, 以保持身体的清洁, 这就是耶稣所说的‘凡洗过澡的人, 只要把脚一洗, 全身就干净了。’ ”⑥https: / /www.jdjcm.com/xinyang/35.html, 查询于2022 年1 月4 日。在基督教徒看来,“洗澡” 与“洗脚” 都是灵程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追求。 可见, 这里的“洗” 由洗污垢演变为一种崇礼仪式, 具有净化意义。

无独有偶, 佛教中四月八日的浴佛节也是一种崇礼, 而地方民俗中的“洗三” 与浴佛有关, 且“洗” 也是一种仪式。 “洗三” 是婴儿出生三天后洗去出生时所带的污垢, 亲戚送东西“添盆” 表示祝福。 陕北“洗三” 时, 由产妇家给亲戚送拼三鲜、 糕等食品, 借此发出通知和邀请, 告知对方家里添了小孩, 希望亲戚来看望小孩, 给小孩增福。 陕北的“洗三” 已由仪式变为邀请, 与“洗” 无关。 “浴佛礼仪的广泛存在, 并得到世人观念的认可, 借某种契机成为三日洗儿之渊薮, 以求吉祥, 恐不是没有可能的。”①完颜绍元《中国风俗之谜》,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年, 第199 页。故本文认为, “洗尘” 中的“洗” 与“洗三” 中的“洗” 来源演变均一致, 都是由洗去污垢转变为一种礼仪活动, 又由“礼” 演绎为“俗”, 成为一种民间活动, 二者的词性意义一致, 由具体动作的“洗” 引申为“宴请”, 这种引申, 既与宗教活动有关, 又与词汇化有关。 因为随着语言的发展, “洗尘” 高度凝固和复音化, 由最初的动词短语凝固为双音节词, 具有“设宴欢迎远道而来的人” 义。 其用例首见元代戏曲,明清小说尤多见。 如:

(44) 《全元南戏·柯丹邱·荆钗记》: “儿, 快令人把绮席开。 亲家, 洗尘莫怪轻相待。”②徐征、 张月中等编《全元曲》,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第5727 页。

(45) 《水浒传》 第33 回: “拜罢, 花荣又叫妹子出来拜了哥哥。 便请宋江更换衣裳鞋袜, 香汤沐浴, 在后堂安排筵席洗尘。”③[明] 施耐庵、 罗贯中著《水浒传》, 第442 页。

(46) 《醒世恒言》 第14 卷: “三月间下定, 直等到十一月间, 等得周大郎归, 少不得邻里亲戚洗尘, 不在话下。”④[明] 冯梦龙编《醒世恒言》,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年, 第226 页。

例(44) 中“洗尘” 前有“绮席开” 知洗尘即招待宴饮, 例(45) 中的“洗尘”与“安排宴席” 连用。 可见, “洗尘” 由最初的洗去尘土这一具体动作词汇化为“宴请、 招待”, 这一语义的实现在近代汉语时期完成。 当然, 这一语义的产生也与人们的主观认知有联系。 远方归来之人, 回家后风尘仆仆, 劳累有加, 需要缓解疲劳, 洗去一路上的尘土劳顿, 然后进行宴飨, 既是对其安全归家的庆祝, 又是对远行归来人的欢迎和犒劳。 因此, 洗尘与宴请在语义上具有了一定的逻辑关系。

由上所述, “洗餪” 是“洗尘” 与“餪脚” 的合并缩略, 是并列复合词。 该词目前仅在敦煌文献中有使用, 其他文献未见用例, 方言中亦没有使用。

(三) 表宴请义之“洗泥”

上文讨论了“洗餪” 的词义构成, 重点分析了“洗尘” 的词汇化过程。 文献中还有“洗泥” 一词, 其义也为设宴招待, 如:

(47) 《苏轼诗集》 卷36 《次韵钱穆父马上寄蒋颖叔二首》: “多买黄封作洗泥, 使君来自陇山西。 高才得兔人人羡, 争欲寻踪觅旧蹄。”⑤[清] 王文诰辑注, 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年, 第1972 页。

(48) 《大宋宣和遗事·亨集》: “上告平章, 这人是师师的一个哥哥, 在西京洛阳住。 多年不相见, 来几日, 也不曾为洗尘; 今日办了几杯淡酒, 与洗泥则个。”①[宋] 无名氏《新刊大宋宣和遗事》, 上海: 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4 年, 第55 页。

(49) 《醒世姻缘传》 第100 回: “狄希陈接到家内, 置酒洗泥, 不必细说。”②[明] 西周生撰, 黄肃秋校注《醒世姻缘传》,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 第1426 页。

例(47) 中黄封是宋代官酿的一种酒, 因用黄罗帕或黄纸封口, 故名。 这里是说买了很多黄封酒为来自陇山西的使君接风, 即宴请使君。 例(48) 中“洗尘” “洗泥”互对, “洗泥” 的方式是“办淡酒”, 即设宴招待。 例(49) 中“置酒” 为洗泥的方式, 指宴会招待。 “洗泥” 表饮宴招待, 为人接风, 其语义构成与“洗尘” 同。 可以说“洗泥” 是在“洗尘” 的类化作用下产生的。 “泥” 与“尘” 性质相同, 都是尘土的一类。 我们可以用上文所述的“词义沾染” 去推测“洗泥” 一词的构成及语义变化。“尘” 与“泥” 同义, 二者的词义分别如下:

尘: 尘土, 灰尘

泥: 含水的半固体状的土

二词的共同义素GS 为含土的污物, 它们属于同一个语义场, 语义可以互相沾染。“洗尘” 既然有“设宴招待远行归来的人” 义, “洗泥” 也可以产生同样的语义。 二词在明清小说中都有使用, 但频率不同, “洗尘” 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洗泥”。 文献中还有“洗泥尘” 连用之例, 亦表宴请招待。 如:

(50) 《水浒传》 第72 回: “李师师道: ‘其实不敢相留。 来日驾幸上清宫,必然不来。 却请诸位到此, 少叙三杯, 以洗泥尘。’ ”③[明] 施耐庵、 罗贯中著《水浒传》, 第995 页。

“洗泥” “洗泥尘” 在语言交际中已不再使用, “洗尘” 依然活跃于现代汉语日常交际中。 可见, 三者的生命力并不相同。 这与词语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有关。

三、 结语

本文讨论的“看” 由视觉动词引申为宴请, 是语义的相似引申, 同时与该词语义相同的“视” “瞻” “瞧” “覰” 均引申出与“看” 相同的语义, 这是类同引申模式的具体表现, 进一步说明了同场同模式的语义演变过程。 “洗餪” 是洗尘餪脚的缩略, 通过缩略构词方式完成。 除敦煌文献外, 该词在其他文献中无用例, 应是地方特色语词,为我们了解敦煌文献词语的构成提供了例证。

猜你喜欢
洗尘大正藏照料
早期刻经、写经的文本流变及其语言文字学价值
以北齐响堂山石刻佛经看《大正藏》文本变化
北齐响堂山石窟刻经与《大正藏》用字比较研究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岁末感怀
父 爱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
草原上有一个美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