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黄土台塬地区窑居院落空间格局现状特征研究

2023-09-16 14:49陕西地建关天投资建设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
砖瓦 2023年9期
关键词:独立式农房用房

韩 真 (陕西地建关天投资建设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

渭北黄土台塬地区属于关中平原的东北部地区,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不仅是影响该区域农村村落民居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气候条件、自然地理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渭北黄土台塬地区以台塬和少量河流冲刷形成的沟壑为主。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等多方面原因,该地区农村居住建筑整体多采用当地的天然材料、木材、黄土、石材、砖等为常见建筑材料。气候因素造成了农房在修建时多考虑冬季防寒、夏季通风、散热及遮阳等功能。自然社会环境对该地区农民生活起居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与之抗争和适应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生活方式和居住形式的调整,才经受住了自然环境的考验,最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窑居形式。

渭北黄土台塬地区自然形成的普通村庄其分布较为规整,成带状或团状分布,沿道路、河流、水渠发展,常位于耕作区附近。黄土台塬的沟壑地区及部分地势起伏农村多为以窑洞及附属用房为主的窑居形式。

澄城县地处渭河河谷与陕北黄土高原之间的过渡地段,境内沟塬相间,以塬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倾斜,由于河流与山洪的长期冲刷,境内塬面起伏不平。澄城北部沟坡地较多,很早以前,人们借埝、崖挖洞栖身,后来发展为土窑和砖窑,本文选取该地区柏门村进行调研,见表1。

1 窑居院落空间格局现状特征

1.1 窑居院落空间构成

首先,该地区农村聚落多采取以村落道路为中心,村民农房集中布置在道路一侧或两侧,均以线性排列的方式。这种线性集中布局方式可以节约基础配套设施(供电、供水等)建设投入,还可以节约部分耕地。调研发现,窑居院落格局较为明确,为半围合式的庭院。院落形式单一,集生产、生活、辅助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在院落利用上比较充分。

该地区窑居院落通常含有三个部分,院落空间、窑洞和附属用房是最为常见的民居构成,通常采用前院后窑的窑居建筑形式。整体上看,前院后窑式窑居院落采用半围合结构,场地面宽偏大,在12m 左右,进深较小,在25m 左右。场地内部最常见的组成形式是由门房、单侧的附属用房及院落最后的独立式窑洞组成,独立式窑洞是当地人最为常见的一种民居形式。独立式窑洞一般选择在平地上搭劵起拱,等整个窑体拱券结构稳定时,再通过拱券顶留下的洞从窑内吊土对窑顶覆土,一般窑顶覆土1m~1.5m,窑顶预留的排水管通向窑面正中的位置,窑背面与地面相交之处设置了排水沟。独立式窑洞集多种功能于一室,进门一侧盘一大炕,炕后垒灶,炕灶相连。灶后依墙放置水瓮、案板,窑后掌放置大瓮若干,存放粮食。偏房多为小窑或厦房(高背,半坡流水),用以居住或储物。1990 年以后,出现砖混结构的平房或楼房,北部地区农村许多人家在正窑两侧修建灶房,多数人家讲居室与灶房分开,并围合形成院落空间,厕所设置在院落的一角,其布局如图1所示。这种前院后窑的形式使得院落较为开阔,形成良好的视野,有利于通风、采光和院落排水。窑居院落一般用砖石铺砌或黄土夯实地面,现代新建窑居院落则用水泥地面,以宅基地的范围、农房及周边环境来限定院落的大小,见表2。由于该地区干旱缺水,基本每家都会在窑居院落中或大门前修筑水窖用来解决缺水停水的问题。

渭北黄土台塬地区北部农村以前院后窑式院落在该地区最为常见。进一步的调研,笔者发现研究区域内窑居院落中各类农房的构成较为一致。具体的布局虽根据每户的人口和实际功能要求来进行确定,且各类农房的大小也要依照生活习惯、整体结构来明确,但会存在一个大致的尺度范围。通过调研,对前院后窑式窑居院落平面尺寸进行测量了,见表3。

表3 窑居院落空间尺度一览表

1.2 窑居院落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

调研发现,窑居院落格局较为明确,为半围合式的庭院。院落形式单一,集生产、生活、辅助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虽在院落利用上比较充分,但各种功能充斥使得院落凌乱不堪。窑居院落加建混建现象混乱,农民在原本的宅基地独立式窑洞上加建混建各类房屋,造成不同年代、不同结构的住宅相互交织、高低不一,从砖木式平房、夯土式平房到现代砖混结构粗糙的平房,建筑外观凌乱,独立式窑洞格格不入,造成了传统建筑范式的丢失,传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建筑思想被抛弃。

独立式窑洞因其拱券结构顶部1.5m 厚的覆土,相当于给建筑增加了厚厚的保温层,其室内热环境能给人以“冬暖夏凉”的舒适感。但独立式窑洞因其本身拱券结构稳定性需要,设计时均为进深大、面宽小的平面形式,且多为单向侧面采光,导致其室内光环境及通风环境较差等一系列缺陷。

功能空间布局不合理,不能满足当代农民生活水平需要,如厨、卫空间与居住空间分离,过大的平面与立面尺度不利于绿色节能。内部空间功能分区不明显,尤其是独立式窑洞,其室内平面分区已经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要求,拆拆建建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农村原有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城市住宅建筑所具有的建筑形式代替,富裕的农民普遍建造了二、三层的洋楼,窑居院落中传统厦房的坡屋顶形式被平屋顶替代也成为一种趋势,宅院内铺地由砖砌改为水泥,简单模仿城市住宅,传统建筑的生态智慧弃用。

材料是传统乡土建筑最直接的建筑语音,也是现代农村住宅最真实的语言表达。它是营造农村乡土风貌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方法,也是表达建筑文化情感和地域特色的最直接的手段。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经济的发展导致传统生土材料逐渐被弃用,新的建造技术简单、粗陋,没有严格的标准,新建农房大都靠匠人经验建造。新建农房缺少保温隔热设计,围护结构及门窗热工性能不达标等一系列问题。

1.3 窑居院落现状格局与尺度

前院后窑式窑居院落中,农房可分为南北向平屋顶的门房、东西向平屋顶的附属用房及独立式窑洞三类,其门房与房居院落门房功能相似,多承担会客、邻里交往等功能。而附属用房多为烧水做饭、存放农用物品等功能,独立式窑洞则为农户家庭起居、就寝的空间,并在院落角落中搭建简易砖砌旱厕、牲畜棚等。

通过测量窑居院落中不同农房的尺寸,对该地区的窑居院落尺度有一个大体上的把握,窑居院落的现状格局与尺度见表4。

表4 窑居院落现状格局与尺度一览表

2 农房建构特征解析

渭北黄土台塬地区农村建筑材料的选取及加工方式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反映了该地区环境的特点,也从侧面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居住的影响。例如北部地形与黄土高原相接的台塬沟壑区的靠山土窑、平地砖窑等。通过对柏门村窑居院落的观察不难看出,该地区农村传统民居一般多以土、木、砖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窑居拱券结构。生土作为主要的墙体材料不仅用于独立式窑洞的建构,使得窑居院落更加经济、生态。

2.1 窑居院落农房结构形式

窑居院落主要以拱券结构的独立式窑洞为主,受力结构材料主要是砖和黄土,围护结构材料主要有砖、土坯、木材及其他。这种自然衍生出的窑洞民居,抗压抗剪强度高且结构稳定,虽然防水、防潮性不佳,但该地区干旱少雨很好的弱化了这一缺点。

2.2 窑居院落农房围护结构

(1)覆土围护结构

独立式窑洞的围护结构即为窑洞拱顶覆盖的黄土,窑脸和窑背的围护结构则多以土坯、砖、木材等构成。

(2)实心黏土砖

因为窑居院落不存在传统意义的厦房形式,其附属用房围护结构均为实心黏土砖,或有极少新建的附属用房使用多孔砖或混凝土砌块。附属用房在室内自然采光上不存在问题,但室内热环境在冬季和夏季普遍反映较差,因为不论是生土农房还是砖混农房在设计时对保温、隔热这两方面都考虑较少,节能设计也完全没有考虑。

2.3 窑居院落农房屋顶

独立式窑洞的屋顶上需压1.5m 左右覆土,向院内略微找坡,方便屋顶雨水向院内排出,窑顶有女儿墙、挑檐500mm 左右,有些窑顶带流水石槽。附属用房的屋顶形式均为平屋顶,采用混凝土预制板铺平,做600mm女儿墙与500mm挑檐。

2.4 窑居院落农房门窗

窑居院落附属用房的门窗为推拉式铝合金门窗,且玻璃为普通玻璃,见图2。独立式窑洞的门窗部分沿用旧的木门、木窗,因该地区风俗存在“有粉擦在面子上”这种说法,农民都尽量美化窑面,部分农民将原有的木门、木窗替换成了现代的铝合金单玻窗与塑钢门。

图2 窑居附属农房门窗

窑居院落农房中门房及附属用房大都已经过重建,均采用平屋面的形式,其围护结构也大多为黏土实心砖,门窗均选择铝合金门窗,热工性能差。独立式窑洞因其“冬暖夏凉”的特点,在该地区一直保存下来,拱券结构形式与覆土的围护结构的结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形成其地域适宜性的建构形式。

3 结语

渭北黄土台塬地区窑居院落独立式窑洞在营建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被动式气候适应性生态建筑经验,并作为建造的范式流传下来,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群众营建农房的实践活动中,均自发的按此范式执行。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逐渐加快,建筑材料日益更新。农村住宅建设模式千篇一律,农房质量差、能耗高、污染严重,地域建筑风貌与文化丢失等现象,蕴含被动式绿色生态的传统民居建造模式方法也逐渐被丢失殆尽,农房演变偏离了合理正常的发展轨迹。农村发展进程面临现代化、地域化、绿色化等复杂问题,农村民居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和建设标准的高低,更要继承传统,发展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居住模式,这需要辩证的合理分析其有益成分,摒弃改进其不足之处,才能为现今农村民居的发展有所借鉴。

该地区的独立式窑洞建筑更是该地区传统居住文化的典型代表,独立式窑洞建筑并没有因社会发展进步而被淘汰,反而融入了现代社会,但是现代文明的闯入,给这种古老的居住文化或多或少都带来一定的威胁,为了控制这种威胁的扩大,势必要都这一地区的独立式窑洞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其优点并且以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式去建造。

本研究通过对该地区窑居建筑现状的调研分析,得出传统独立式窑洞建筑普遍存在不满足现代生活的居住空间使用需求、光线差、通风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已经成为窑居建筑未来发展和传承的障碍。近年来随着渭北黄土台塬地区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独立式窑洞热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有相对舒适的温湿度,还要求有相对新鲜的空气。无可争辩的是,独立式窑洞热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提高室内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但良好的窑内空气质量也影响着居住者的生活品质。传统独立式窑洞建筑尽管有着很多现代建筑难以企及的优点,但是传统的独立式窑洞建筑也已经很难满足绝大多数当代人的居住需求,亟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传统窑居院落进行再设计。

猜你喜欢
独立式农房用房
独立式风光储系统联合控制策略
3D SLAM在农房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山西全省农房抗震改造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
Pico便携式浇花器
剧场扩声技术用房建筑技术条件的研究
基于集群效应的独立式冷却模块气动特性研究
河南黄河防洪工程管理用房典型设计
盖康(GapCon)公司的EconPRESSTM NExT独立式靴压
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嘉善县“三导向”积极推进农房改造集聚试点